“今天这发现,比见到朱鹮还重要!” 他激动地说,“这三棵东北红豆杉的新发现,说明这片山林不仅是鸟类的乐园,也是北方珍稀植物的庇护所,生态价值太高了!”
“王老师,朱鹮对我可更重要!”林溪一脸幽怨的看着激动的王教授。
一边的李教授倒是比较理解,毕竟他以前发现一个稀有物种也是如此的激动。
王教授像是被钉在了原地,一会儿用放大镜查看叶片的气孔带,一会儿俯身观察植株根部的土壤,连树皮上的裂纹都要数上几遍。
他掏出标本袋,又从三棵树下各捡了几片自然脱落的叶片,仔细贴上标签,嘴里还喃喃着:“叶脉走向清晰,角质层厚度适中,完全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李教授看了看日头,走到他身边轻声说:“老王,差不多该走了,再耽搁下去,天黑前到不了下一个露营地。”
王教授头也没抬,手指在第二棵红豆杉的树干上轻轻摩挲:“再等五分钟,我看看这棵的分枝角度,对研究种群结构很重要。”
五分钟很快过去,他又蹲在第三棵幼苗前,用尺子量着株距:“这棵离母树三米远,很可能是鸟类传播种子长出来的,得记下来。”
林溪举着相机都觉得胳膊酸了,小声对张凡说:“王教授也太着迷了,这都快一个钟头了。”
张凡看了看三叔,三叔会意,走过去拍了拍王教授的肩膀:“王教授,咱山里黑得早,下一个营地得翻过两道梁,再不走就赶不上好时辰了。这三棵树在这儿跑不了,等回程时您再来看个够。”
王教授这才如梦初醒,抬头看了看太阳的位置,懊恼地拍了下大腿:“光顾着看树,把时间忘了!”
他最后看了眼三棵东北红豆杉,又叮嘱张凡:“一定记着用 GpS 标好位置,回去我就申请保护方案。”
“放心吧王教授,我记着呢。” 张凡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这位置刻在这儿了。”
王教授一步三回头地跟着众人离开,走了几十米还停下,对着那片坡地拍了张全景照,嘴里念叨着:“等下次来,得带更精密的仪器,好好给它们做个生长评估。”
李教授笑着打趣:“再不走,今晚就得在这红豆杉旁边搭帐篷了。”
王教授这才加快脚步,却还在跟身边的林溪讲着东北红豆杉的生长习性,从种子萌发说到病虫害防治,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翻过第二道山梁时,夕阳已经开始西斜,把远处的山峦染成了一片橘红。
林溪拄着木杖,喘着粗气问:“张大哥,还有多久到营地啊?我这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张凡往前望了望,指着前面一片相对平坦的林子:“就在那片松树林里,再走一刻钟就到了。”
众人咬着牙又走了一阵,刚钻进松树林,林溪忽然眼睛一亮,指着前方:“那是什么?好像有个房子!”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林间空地上立着一座简易的小木屋,屋顶盖着厚厚的松针,墙壁是用粗树干拼起来的,虽然看着有些破旧,却在暮色里透着股安稳劲儿。
“还真有个小木屋!” 李教授有些意外,“这荒山野岭的,怎么会有房子?”
三叔走上前,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往里看了看:“这是以前猎人留下的补给站。早年间山里允许打猎,不少猎人进山会住上十天半月,就盖了这种小木屋,存放些干粮、弹药和药品,算是个临时落脚点。”
众人走进木屋,里面空间不大,靠墙放着一张木板搭的简易床,上面落满了灰尘,墙角堆着几个空麻袋,地上还有个生锈的铁炉子。
王教授拿起一个麻袋翻看:“看这磨损程度,有些年头没人用了。”
“大概十年前吧,国家开始管制狩猎,不让随便进山打猎了,这些小木屋也就废弃了。”
三叔指着墙上挂着的一把旧猎枪,枪身已经锈迹斑斑,“你看这枪,都锈成这样了,最少五六年没人动过。”
张凡走到窗口,推开积灰的木窗,外面的光线透进来,照亮了屋里的尘埃:“倒是省了我们搭帐篷的功夫。这木屋虽然破旧,但挡挡风雨还是没问题的。”
林溪兴奋地跑到木板床前,用袖子擦了擦灰尘:“今晚能睡在屋里,不用挤帐篷了,太好了!就是有点脏,咱们打扫一下吧。”
“我去找点干柴,把炉子生起来,既能取暖,又能烤肉。”
三叔说着,转身走出木屋,不一会儿就抱了一大捆松柴回来。
李教授和王教授也没闲着,帮忙把屋里的杂物搬到外面,张凡则找了块布,把木板床和地面擦干净。
林溪拿出相机,对着木屋的各个角落拍了拍:“这可是老物件了,说不定还是文物呢。”
“文物算不上,但也算是段历史了。”
李教授笑着说,“以前靠打猎为生,现在靠保护生态,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炉子很快生了起来,火光跳跃着,把木屋照得暖洋洋的。
三叔把剩下的酱肉切成块,放在铁锅里烤着,很快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林溪坐在炉边:“还是屋里暖和,比帐篷舒服多了。”
王教授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今晚就住这儿吧。这木屋虽然简陋,但总比在外面露营安全,也能防防野兽。”
“我去检查一下门窗,把松动的地方加固一下。”
张凡拿起门边的一根粗木棍,“晚上把门窗插好,再用木棍顶上,放心些。”
吃饱喝足,众人围坐在炉边,听三叔讲以前猎人的故事。
“以前有个姓李的猎人,最会抓狐狸,据说他下的套子,没有狐狸能逃脱。后来国家不让打猎了,他就成了护林员,天天在山里转,谁要是敢偷猎,他第一个不答应。” 三叔笑着说道,“人啊,总是会变的,以前以打猎为生,现在以护山为荣。”
林溪听得入了迷:“那他现在还在山里吗?我真想见见他。”
“前年去世了,七十多了。” 三叔叹了口气,“不过他儿子接了他的班,现在也是护林员,经常来这一带巡逻。”
“王老师,朱鹮对我可更重要!”林溪一脸幽怨的看着激动的王教授。
一边的李教授倒是比较理解,毕竟他以前发现一个稀有物种也是如此的激动。
王教授像是被钉在了原地,一会儿用放大镜查看叶片的气孔带,一会儿俯身观察植株根部的土壤,连树皮上的裂纹都要数上几遍。
他掏出标本袋,又从三棵树下各捡了几片自然脱落的叶片,仔细贴上标签,嘴里还喃喃着:“叶脉走向清晰,角质层厚度适中,完全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李教授看了看日头,走到他身边轻声说:“老王,差不多该走了,再耽搁下去,天黑前到不了下一个露营地。”
王教授头也没抬,手指在第二棵红豆杉的树干上轻轻摩挲:“再等五分钟,我看看这棵的分枝角度,对研究种群结构很重要。”
五分钟很快过去,他又蹲在第三棵幼苗前,用尺子量着株距:“这棵离母树三米远,很可能是鸟类传播种子长出来的,得记下来。”
林溪举着相机都觉得胳膊酸了,小声对张凡说:“王教授也太着迷了,这都快一个钟头了。”
张凡看了看三叔,三叔会意,走过去拍了拍王教授的肩膀:“王教授,咱山里黑得早,下一个营地得翻过两道梁,再不走就赶不上好时辰了。这三棵树在这儿跑不了,等回程时您再来看个够。”
王教授这才如梦初醒,抬头看了看太阳的位置,懊恼地拍了下大腿:“光顾着看树,把时间忘了!”
他最后看了眼三棵东北红豆杉,又叮嘱张凡:“一定记着用 GpS 标好位置,回去我就申请保护方案。”
“放心吧王教授,我记着呢。” 张凡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这位置刻在这儿了。”
王教授一步三回头地跟着众人离开,走了几十米还停下,对着那片坡地拍了张全景照,嘴里念叨着:“等下次来,得带更精密的仪器,好好给它们做个生长评估。”
李教授笑着打趣:“再不走,今晚就得在这红豆杉旁边搭帐篷了。”
王教授这才加快脚步,却还在跟身边的林溪讲着东北红豆杉的生长习性,从种子萌发说到病虫害防治,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翻过第二道山梁时,夕阳已经开始西斜,把远处的山峦染成了一片橘红。
林溪拄着木杖,喘着粗气问:“张大哥,还有多久到营地啊?我这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张凡往前望了望,指着前面一片相对平坦的林子:“就在那片松树林里,再走一刻钟就到了。”
众人咬着牙又走了一阵,刚钻进松树林,林溪忽然眼睛一亮,指着前方:“那是什么?好像有个房子!”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林间空地上立着一座简易的小木屋,屋顶盖着厚厚的松针,墙壁是用粗树干拼起来的,虽然看着有些破旧,却在暮色里透着股安稳劲儿。
“还真有个小木屋!” 李教授有些意外,“这荒山野岭的,怎么会有房子?”
三叔走上前,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往里看了看:“这是以前猎人留下的补给站。早年间山里允许打猎,不少猎人进山会住上十天半月,就盖了这种小木屋,存放些干粮、弹药和药品,算是个临时落脚点。”
众人走进木屋,里面空间不大,靠墙放着一张木板搭的简易床,上面落满了灰尘,墙角堆着几个空麻袋,地上还有个生锈的铁炉子。
王教授拿起一个麻袋翻看:“看这磨损程度,有些年头没人用了。”
“大概十年前吧,国家开始管制狩猎,不让随便进山打猎了,这些小木屋也就废弃了。”
三叔指着墙上挂着的一把旧猎枪,枪身已经锈迹斑斑,“你看这枪,都锈成这样了,最少五六年没人动过。”
张凡走到窗口,推开积灰的木窗,外面的光线透进来,照亮了屋里的尘埃:“倒是省了我们搭帐篷的功夫。这木屋虽然破旧,但挡挡风雨还是没问题的。”
林溪兴奋地跑到木板床前,用袖子擦了擦灰尘:“今晚能睡在屋里,不用挤帐篷了,太好了!就是有点脏,咱们打扫一下吧。”
“我去找点干柴,把炉子生起来,既能取暖,又能烤肉。”
三叔说着,转身走出木屋,不一会儿就抱了一大捆松柴回来。
李教授和王教授也没闲着,帮忙把屋里的杂物搬到外面,张凡则找了块布,把木板床和地面擦干净。
林溪拿出相机,对着木屋的各个角落拍了拍:“这可是老物件了,说不定还是文物呢。”
“文物算不上,但也算是段历史了。”
李教授笑着说,“以前靠打猎为生,现在靠保护生态,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炉子很快生了起来,火光跳跃着,把木屋照得暖洋洋的。
三叔把剩下的酱肉切成块,放在铁锅里烤着,很快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林溪坐在炉边:“还是屋里暖和,比帐篷舒服多了。”
王教授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今晚就住这儿吧。这木屋虽然简陋,但总比在外面露营安全,也能防防野兽。”
“我去检查一下门窗,把松动的地方加固一下。”
张凡拿起门边的一根粗木棍,“晚上把门窗插好,再用木棍顶上,放心些。”
吃饱喝足,众人围坐在炉边,听三叔讲以前猎人的故事。
“以前有个姓李的猎人,最会抓狐狸,据说他下的套子,没有狐狸能逃脱。后来国家不让打猎了,他就成了护林员,天天在山里转,谁要是敢偷猎,他第一个不答应。” 三叔笑着说道,“人啊,总是会变的,以前以打猎为生,现在以护山为荣。”
林溪听得入了迷:“那他现在还在山里吗?我真想见见他。”
“前年去世了,七十多了。” 三叔叹了口气,“不过他儿子接了他的班,现在也是护林员,经常来这一带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