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帝妃情深,共绘盛世蓝图展-《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宣政门城楼的风比凤仪殿高处更冷一些。沈知微站在石栏前,手指轻轻压在小腹上,没有说话。

  她刚收到内侍送来的密报——那处废弃宅院确是沈清瑶藏身之地,但人已不见踪影。火盆里烧尽了纸页,只留下半块焦黑的木牌,刻着旧日沈家庶女的名讳。

  她看着那灰烬被风吹散,转身时脚步很稳。

  裴砚遣来的宫人候在殿外,说陛下已在城楼等她。她换了衣裳,青底绣金凤的长裙垂地,发间仍是那支白玉簪。宫女要扶她上步辇,她摇头,自己走了出去。

  从凤仪殿到宣政门,一路走过三道宫门。守卫换防的禁军见她经过,皆低头行礼。她知道这些人曾对她心存疑虑,如今却已不敢直视她的脸。

  城楼高耸,石阶宽而平缓。她一步步往上走,呼吸未乱。快到顶时,听见老太监低声嘀咕:“贵妃娘娘身子重,何必亲临?”

  这话随风飘来,她没回头,只淡淡道:“江山是百姓的江山,我既是皇后之位的候补,便该站在能看见百姓的地方。”

  声音不高,却让身后所有随行宫人都停住了脚步。

  她踏上最后一级台阶,风迎面吹来。裴砚立于城楼正中,玄色龙袍衬得身形挺拔。他转头看她,眉头微皱:“你额上有汗。”

  她抬手擦去鬓角湿意,“走得急了些。”

  他解下披风要给她裹上,她抬手拦住:“让我看看。”

  她走到石栏边,目光越过朱雀大街。坊市开张不久,摊贩摆出热腾腾的蒸饼,孩童追着卖糖人的小车跑过街口。一辆牛车载着新米进城,赶车的老农脸上有笑。

  三年前,这座城还在战火边缘。北狄犯境,粮道断绝,百姓逃难挤在城门外哭嚎。那时她刚重生归来,躲在沈府偏院,听着嫡母与姐姐密谋将她推入死局。

  如今她站在这里,脚下是整座长安。

  裴砚走到她身边,两人并肩而立。谁也没有说话。

  楼下百官列队等候召见。有人抬头望向城楼,神色复杂。几位老臣彼此交换眼神,终究无人开口。

  忽然,一个孩子在街心喊了一声:“那是陛下!还有贵妃娘娘!”

  声音稚嫩,却传得很远。

  接着,卖饼的妇人放下托盘,朝着城楼方向跪了下来。挑水的汉子也放下担子,跟着跪下。越来越多的人停下手中活计,俯身叩首。

  不知是谁先喊的:“陛下与贵妃千岁!”

  一声之后,便是第二声、第三声。

  声浪由近及远,从朱雀大街蔓延至东西两市,又翻过坊墙,传入寻常巷陌。百姓们自发跪拜,口中高呼不断。

  “陛下与贵妃千岁!”

  “帝妃同心,大周万年!”

  裴砚侧头看她。她正望着城下人群,指尖微微收紧。

  他忽然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下一刻,他将两人的手一起举过头顶。

  动作如战时凯旋,如誓师登坛。

  城下百姓先是一静,随即欢呼更盛。百官纷纷跪倒,齐声道:“帝妃同心,大周万年!”

  沈知微闭上眼。

  心镜系统悄然启动。

  三秒之内,一道念头闪过——

  【有这样的帝后,是我们大周的福气】

  再一道——

  【贵妃娘娘护住龙胎,也护住了我们的太平】

  又一道——

  【若天下女子都能读书识字,我女儿也能有出头之日】

  她睁眼时,眼底有光,却不落下。

  系统冰冷的声音在脑中响起:【主线任务“逆袭皇后”完成,解锁盛世结局】

  她没有动。

  裴砚察觉她的异样,“怎么了?”

  “没什么。”她说,“只是觉得,这一天来得太久。”

  他紧紧握着她的手,“但它终于来了。”

  城楼下,百姓仍在高呼。百官伏地不起。阳光洒在城楼金瓦上,映得整座宫殿一片明亮。

  一名小宦官捧着奏折匆匆登上城楼,在阶下跪禀:“启禀陛下,工部呈报,南方七县堤坝已修缮完毕,今春可保无虞。”

  裴砚点头,“批了。”

  那宦官又道:“礼部请示,各地学堂选址已定,是否按贵妃所拟章程推行?”

  沈知微看了他一眼。

  裴砚道:“照办。凡六岁以上孩童,无论男女,皆可入学。”

  “遵旨!”宦官退下。

  她轻声问:“你会后悔吗?放权太多,总有人不服。”

  “我不怕不服。”他说,“我只怕你不在身边。”

  她转头看他。他目光坦然,没有回避。

  “我知道你不是软弱。”他说,“你是把刀藏在袖子里,走得稳,看得远。从前我一个人扛着这江山,总觉得它会塌。现在不一样了。”

  她低下头,手指抚过小腹。

  “这一胎……”她顿了顿,“我想让他生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冤案、不必靠算计才能活下去的世道。”

  “所以你要帮我。”他说,“不只是当个贵妃,而是和我一起治这个天下。”

  她点头。

  风再次吹起她的裙角。远处传来钟鼓声,是午时到了。

  城楼下百姓仍未散去。有人抬着一筐新鲜桃子,说是今年头一茬果子,专程送来城门口献给帝妃。守城将士不肯收,那人便把桃子分给了周围的孩子。

  一个小女孩接过桃子,仰头望着城楼,用力挥手。

  沈知微也抬起手,轻轻挥了一下。

  小女孩笑了,蹦跳着跑开。

  裴砚看着这一幕,嘴角微扬。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符,交给身旁内侍:“传令下去,即日起,京城各门减免百姓税赋三日,以庆今日之祥瑞。”

  “遵旨!”内侍飞奔而去。

  不多时,消息传开。欢呼声再次涌起。

  她看着这一切,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沈府后院,她蹲在地上喂一只受伤的麻雀。那时她以为,只要安分守己,就能活得平安。

  后来她死了,被人按着头说是私通罪人,杖毙于祠堂。

  再后来她回来,一步步走到今天。

  她不是为了复仇走到这里的。

  她是想让那些像她一样的人,不再无声无息地死去。

  裴砚低声问:“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这座城还会这样吗?”

  “会。”他说,“因为你已经让它变了。”

  她没再说话。

  城楼下,阳光正好。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教几个孩子写字,拿树枝在泥地上划出“天下”二字。孩子们围着他,大声念着。

  她看着那场景,手指慢慢松开石栏。

  这时,一名宫人快步登楼,捧着一件厚实的披风:“贵妃娘娘,天凉了,您该加衣了。”

  她伸手接过,却没有披上。

  裴砚接过披风,亲自给她系好带子。他的动作很慢,指尖碰到她的肩膀时停了一下。

  她抬眼看他。

  他没说话,只是将她往自己这边带了半步,挡住迎面吹来的风。

  城楼下,百姓仍在跪拜。百官陆续起身,准备入殿议事。

  她忽然抬手,按在石栏上。

  一阵轻微的胎动从腹中传来。

  她低头,手掌覆上去,感受到那小小的生命在动。

  裴砚也把手放上来,覆盖住她的手。

  两人就这样站着,背对朝阳,影子投在长安城的屋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