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砚将木匣推到案角,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沈知微站在御案前,手中还握着那本账本,指节微微发白。
“三个人。”她开口,“都该查。”
裴砚抬眼:“已经定了。林远之带人去抓了。”
沈知微没动。她知道这事不会就这么完。那些老臣不会坐视新政推行,更不会容忍一个女人站上朝堂议政的位置。
果然,次日清晨,太极殿内刚点过卯时香,宗室太常卿周元礼便出列拱手。
“陛下。”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皇后娘娘连日操劳国事,昨刚处置科场弊案,今日又提均田减税兴学三策,实乃忧国忧民之举。然《女诫》有言,‘妇无外事’,政令出自天子,非后宫可擅断。若因一己之念动摇祖制,恐天下非议。”
他话音落下,几名宗室老臣陆续低头附和。有人轻叹,有人皱眉,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沈知微立于丹墀之上,离凤座不远不近。她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抬起手,示意内侍上前。
“陛下。”她转向裴砚,语气平稳,“臣妾昨日所呈三策,并非私意。而是三年来走访州县、查阅赋册、访察民情所得。若陛下允准,臣妾愿当众说明。”
裴砚点头:“准奏。”
她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展开。
“第一策,均田。”她说,“淮南、浙东、川北三地试点已满半年。官田清查完毕,豪强隐匿田产共计四万三千亩,尽数归还流民与自耕农户。每户平均增田二亩,亩产提升两成。地方府衙记录在案,可供查验。”
百官中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她继续道:“第二策,减税。三地税赋下调三成,百姓负担减轻。同时官仓存粮反增四成,因田地复耕,收成提高。民间交易活跃,商税收入上升一成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元礼等人。
“第三策,兴学。半年内新建义塾一百零三所,其中女子学堂三十七间。入学女童逾三千人,皆由地方登记造册,每月核查人数与课业进度。”
她说完,将纸折好,放入袖中。
“臣妾所言,句句有据。若有虚妄,请陛下严惩。”
殿内一时寂静。
周元礼冷笑一声:“数据再真,也掩不住越礼干政之实。皇后娘娘执掌六宫已是极致尊荣,何须涉足朝纲?天下男子无数,难道无人可替陛下分忧?”
这话一出,几位寒门出身的官员脸色微变,却无人敢应声。
沈知微仍不动怒。她只轻轻抬手,对内侍道:“召三人进来。”
不多时,三名身穿青袍的官员走入大殿,每人手中捧着一份文书。
为首的是淮南转运使赵明远,曾是七品小吏,因推行均田得力被提拔。他上前一步,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治下淮南八县,共安置流民四万六千余人,开垦荒地十二万亩。去年秋收,官府征粮比前年多出三成,百姓无不感念新政。”
第二人是浙东知府徐文昭,他打开手中图册:“本地减税后,市集商户新增五百余家,茶盐布匹流通量翻倍。医馆就诊人数增长五成,孩童夭折率下降近半。”
第三人来自川北,是当地新设女子学堂的总教习李氏。她虽为女子,但声音坚定:“三十七所女塾中,已有两千九百六十三名女童注册入学。课程涵盖识字、算术、女红与律法常识。不少家长愿主动出资供女儿读书。”
三人说完,齐齐退后一步,双手捧文书高举过顶。
满殿无声。
沈知微走到三人面前,接过那份女童名册,翻开一页,递给裴砚:“陛下可亲自查验。”
裴砚接过,快速扫视。上面写着一个个名字、年龄、籍贯、入学日期,笔迹工整,盖有官印。
他放下文书,抬头看向群臣。
“你们说她越权。”他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整个大殿,“可这三年来,谁在查贪官?谁在救饥民?谁让十万流民有了田种,让三千女孩能进学堂?”
没人回答。
“朕问你们。”他站起身,一步步走下龙阶,“三年前,你们谁提过减税?谁敢动豪强的田?谁想过女子也能读书?”
他停在丹墀中央,转身面对沈知微。
“她是皇后,也是朕的谋士。更是这个国家的支柱之一。若这叫干政,那朕希望她——干得更狠些。”
他说完,回到龙椅前,拿起早已拟好的诏书。
“即日起,均田令推广至全国十道,五年内完成清丈;减税令覆盖所有试点州县,三年不变;兴学令增设女子科考名额,凡女塾毕业者,可参加地方吏员选拔。”
圣旨落定,加盖玉玺。
沈知微站在原地,手指轻轻抚过案上的《民生簿》。封面已被磨得有些发白,边角微微卷起,但她一直留着。
这是她重生后亲手记下的第一本册子。
里面第一条写着:活下来,然后让他们付出代价。
如今,她不再只为复仇而活。她要改这个世道。
一名宗室老臣还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拉住衣袖。那人摇头,眼神示意他别再说了。
殿外阳光正盛,照在金砖地上,反射出一片亮光。
裴砚看着沈知微,低声道:“接下来呢?”
她刚要答话,殿外脚步急促。
一名内侍快步进来,跪地禀报:“启禀陛下,刑部尚书求见,说……南市书肆掌柜狱中招供,另有两名官员收受押题银两,名单在此。”
沈知微接过木匣,打开。
里面是一张纸,列出三个名字。最后一个被红笔圈出。
她盯着那个名字看了两息,合上木匣。
“今晚。”她说,“让林远之带人去抓人。”
她收回视线,脚步未停。一道身影匆匆从偏廊跑来,手里拿着一封加急军报,直奔政事堂方向。
沈知微在台阶上停下。
她望着远处宫墙,那里有一辆马车正缓缓驶出宫门。车帘掀开一角,露出半张年轻的脸。是个书生,怀里抱着几本书,神情激动,似乎在跟同伴说着什么。
她看了一会儿,收回视线。
“明日早朝。”她对身边女官说,“我要当众宣读这三人的罪状。”
女官应声而去。
沈知微重新走回太极殿内。裴砚还在批阅奏折,听见脚步声抬头。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议事?”他问。
她点头:“你说,信我一次。”
“现在。”他放下笔,“朕信你一辈子。”
她没说话,只是走到案前,抽出一张新纸,提笔写下几个字。
均田、减税、兴学。
墨迹未干,窗外传来钟声。
百官尚未退朝,殿内气氛依旧紧绷。宗室大臣们低头不语,寒门官员则挺直了背脊。
沈知微把纸放在案上,指尖按住边缘。
裴砚看着她,忽然笑了下:“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她抬头看他一眼,正要开口,殿外又传来急促脚步。
一名禁军校尉冲入大殿,单膝跪地:“启禀陛下!京兆尹查获一批私铸铜钱,源头指向礼部前侍郎府邸!”
沈知微的手指猛地一顿。
        沈知微站在御案前,手中还握着那本账本,指节微微发白。
“三个人。”她开口,“都该查。”
裴砚抬眼:“已经定了。林远之带人去抓了。”
沈知微没动。她知道这事不会就这么完。那些老臣不会坐视新政推行,更不会容忍一个女人站上朝堂议政的位置。
果然,次日清晨,太极殿内刚点过卯时香,宗室太常卿周元礼便出列拱手。
“陛下。”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皇后娘娘连日操劳国事,昨刚处置科场弊案,今日又提均田减税兴学三策,实乃忧国忧民之举。然《女诫》有言,‘妇无外事’,政令出自天子,非后宫可擅断。若因一己之念动摇祖制,恐天下非议。”
他话音落下,几名宗室老臣陆续低头附和。有人轻叹,有人皱眉,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沈知微立于丹墀之上,离凤座不远不近。她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抬起手,示意内侍上前。
“陛下。”她转向裴砚,语气平稳,“臣妾昨日所呈三策,并非私意。而是三年来走访州县、查阅赋册、访察民情所得。若陛下允准,臣妾愿当众说明。”
裴砚点头:“准奏。”
她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展开。
“第一策,均田。”她说,“淮南、浙东、川北三地试点已满半年。官田清查完毕,豪强隐匿田产共计四万三千亩,尽数归还流民与自耕农户。每户平均增田二亩,亩产提升两成。地方府衙记录在案,可供查验。”
百官中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她继续道:“第二策,减税。三地税赋下调三成,百姓负担减轻。同时官仓存粮反增四成,因田地复耕,收成提高。民间交易活跃,商税收入上升一成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元礼等人。
“第三策,兴学。半年内新建义塾一百零三所,其中女子学堂三十七间。入学女童逾三千人,皆由地方登记造册,每月核查人数与课业进度。”
她说完,将纸折好,放入袖中。
“臣妾所言,句句有据。若有虚妄,请陛下严惩。”
殿内一时寂静。
周元礼冷笑一声:“数据再真,也掩不住越礼干政之实。皇后娘娘执掌六宫已是极致尊荣,何须涉足朝纲?天下男子无数,难道无人可替陛下分忧?”
这话一出,几位寒门出身的官员脸色微变,却无人敢应声。
沈知微仍不动怒。她只轻轻抬手,对内侍道:“召三人进来。”
不多时,三名身穿青袍的官员走入大殿,每人手中捧着一份文书。
为首的是淮南转运使赵明远,曾是七品小吏,因推行均田得力被提拔。他上前一步,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治下淮南八县,共安置流民四万六千余人,开垦荒地十二万亩。去年秋收,官府征粮比前年多出三成,百姓无不感念新政。”
第二人是浙东知府徐文昭,他打开手中图册:“本地减税后,市集商户新增五百余家,茶盐布匹流通量翻倍。医馆就诊人数增长五成,孩童夭折率下降近半。”
第三人来自川北,是当地新设女子学堂的总教习李氏。她虽为女子,但声音坚定:“三十七所女塾中,已有两千九百六十三名女童注册入学。课程涵盖识字、算术、女红与律法常识。不少家长愿主动出资供女儿读书。”
三人说完,齐齐退后一步,双手捧文书高举过顶。
满殿无声。
沈知微走到三人面前,接过那份女童名册,翻开一页,递给裴砚:“陛下可亲自查验。”
裴砚接过,快速扫视。上面写着一个个名字、年龄、籍贯、入学日期,笔迹工整,盖有官印。
他放下文书,抬头看向群臣。
“你们说她越权。”他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整个大殿,“可这三年来,谁在查贪官?谁在救饥民?谁让十万流民有了田种,让三千女孩能进学堂?”
没人回答。
“朕问你们。”他站起身,一步步走下龙阶,“三年前,你们谁提过减税?谁敢动豪强的田?谁想过女子也能读书?”
他停在丹墀中央,转身面对沈知微。
“她是皇后,也是朕的谋士。更是这个国家的支柱之一。若这叫干政,那朕希望她——干得更狠些。”
他说完,回到龙椅前,拿起早已拟好的诏书。
“即日起,均田令推广至全国十道,五年内完成清丈;减税令覆盖所有试点州县,三年不变;兴学令增设女子科考名额,凡女塾毕业者,可参加地方吏员选拔。”
圣旨落定,加盖玉玺。
沈知微站在原地,手指轻轻抚过案上的《民生簿》。封面已被磨得有些发白,边角微微卷起,但她一直留着。
这是她重生后亲手记下的第一本册子。
里面第一条写着:活下来,然后让他们付出代价。
如今,她不再只为复仇而活。她要改这个世道。
一名宗室老臣还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拉住衣袖。那人摇头,眼神示意他别再说了。
殿外阳光正盛,照在金砖地上,反射出一片亮光。
裴砚看着沈知微,低声道:“接下来呢?”
她刚要答话,殿外脚步急促。
一名内侍快步进来,跪地禀报:“启禀陛下,刑部尚书求见,说……南市书肆掌柜狱中招供,另有两名官员收受押题银两,名单在此。”
沈知微接过木匣,打开。
里面是一张纸,列出三个名字。最后一个被红笔圈出。
她盯着那个名字看了两息,合上木匣。
“今晚。”她说,“让林远之带人去抓人。”
她收回视线,脚步未停。一道身影匆匆从偏廊跑来,手里拿着一封加急军报,直奔政事堂方向。
沈知微在台阶上停下。
她望着远处宫墙,那里有一辆马车正缓缓驶出宫门。车帘掀开一角,露出半张年轻的脸。是个书生,怀里抱着几本书,神情激动,似乎在跟同伴说着什么。
她看了一会儿,收回视线。
“明日早朝。”她对身边女官说,“我要当众宣读这三人的罪状。”
女官应声而去。
沈知微重新走回太极殿内。裴砚还在批阅奏折,听见脚步声抬头。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议事?”他问。
她点头:“你说,信我一次。”
“现在。”他放下笔,“朕信你一辈子。”
她没说话,只是走到案前,抽出一张新纸,提笔写下几个字。
均田、减税、兴学。
墨迹未干,窗外传来钟声。
百官尚未退朝,殿内气氛依旧紧绷。宗室大臣们低头不语,寒门官员则挺直了背脊。
沈知微把纸放在案上,指尖按住边缘。
裴砚看着她,忽然笑了下:“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她抬头看他一眼,正要开口,殿外又传来急促脚步。
一名禁军校尉冲入大殿,单膝跪地:“启禀陛下!京兆尹查获一批私铸铜钱,源头指向礼部前侍郎府邸!”
沈知微的手指猛地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