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微指尖划过那份密报边缘,纸面粗糙的触感让她微微一顿。昨夜刚查清私药铺囤货的来路,今晨谍网又送来新消息——东瀛商船在青州外海停泊三日,未申报货物便悄然离港。
她将密报翻到背面,一行小字写着:“所运非货,乃账册。”
裴砚走进侧阁时,看见的就是这一幕。她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的是沿海十三港的关税流水,左手边摞着半尺高的商路舆图,右手边压着一封未拆的户部急件。
“你又一夜没睡。”他说。
沈知微抬头看了他一眼,把密报送过去。“这不是生意,是试探。他们想看我们会不会管。”
裴砚接过信扫了几行,眉头皱起。“你要动海贸?”
“已经动了。”她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幅海图前,手指点在东海一线,“西域南诏照常通商,北狄削减铁器配额,东瀛……加税三成,禁运军需。”
“朝中会说你偏颇。”
“那就让他们说。”她转身面对他,“药材能救百姓,也能断人活路。那些私药铺抬价五倍卖止咳散的时候,就该想到今日。现在不过是把刀换了个方向。”
裴砚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问:“你打算怎么守?”
“用商人自己。”她说。
御前会议在乾元殿侧阁召开。户部尚书捧着账本进来时,脸色发沉。东南三港上月税银少了四成,地方官接连上奏请求减免新规。
沈知微等人都到齐后,才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交给女官宣读。
“凡持大周通关文牒者,准许入特许交易区查验放行。无牒者,一律扣船查货。举报走私者,赏百金,匿名可投。”
话音落下,厅内一片死寂。
坐在末位的东瀛商人立刻起身跪下,额头贴地。“小邦商旅一向守法,不敢有违天朝律令。若真有人走私,愿代为清查,以表忠心。”
沈知微没有看他,只对身旁女官道:“记下这个人。”
她走出两步,在殿中央停下。“你们觉得我狠?”她看向满堂官员,“去年北狄靠走私运进两千斤火硝,造出三百门炮,打穿了咱们两个边关。今年他们还想买生铁、买硫磺,你们猜下一步是什么?”
没人说话。
“我不加税不行,不查不行,不动手更不行。”她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落地,“从今天起,所有进出船只,登记造册,按船身编号备案。凡发现涂改船号、虚报吨位者,没收全船货物,十年不得入境。”
会议结束前,她单独留下户部侍郎。
“税银短少是暂时的。”她说,“等他们断了私路,正规渠道自然会上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哭穷,而是盯紧每一笔进出账。”
那人低头应是,退出去时脚步有些虚浮。
三日后,第一批举报信送进宫。
一名渔户揭发邻村富户私设码头,接应夜间靠岸的黑船;一个码头脚夫指认某商行用双层船底藏铁器;最要紧的一封来自泉州港,写着东瀛某商会定期向沿海官员行贿换取通关便利,还附了交接时间和地点。
沈知微让女官把信分类归档,挑出最有价值的几份转给刑部。
当天下午,她亲自去了太极殿外的广场。
两名举报者被带到台前,一人是个满脸风霜的老渔民,另一人是年轻脚夫。她让人抬出两箱银子,当众打开。
“这是你们应得的。”她说,“不是恩赐,是酬劳。”
老渔民哆嗦着手不敢接。她直接把一块银牌塞进他手里。“拿着。你报的那条船,昨天在琅琊外海被截,船上装了八百斤生铁。”
人群开始骚动。
她提高声音:“我知道你们怕得罪人。可我要告诉你们,谁护大周边疆,我就护谁 livelihood。以后每抓一条走私船,赏金提至二百金。线索属实,绝不追责。”
说完她转身离开,没再看任何人。
当晚,她在灯下查看各地回执。青州水师果然在夜间拦下一艘无旗船,搜出大量东瀛铜钱和未登记的药材;明州府查获一批伪装成茶叶箱的火药引线;最北的登州则发现有渔船频繁往返境外岛屿,疑似转运武器。
她正标记重点,系统突然触发。
窗外有轻微响动,是值夜女官的脚步。她闭眼凝神,心镜开启。
目标是白天见过的那个东瀛商人随从。此人此刻正在驿馆房间内写信,笔尖顿挫。
【这税若行,国内铁价必涨五倍,民将生变】
念头一闪即逝。
沈知微睁开眼,轻轻吹熄了蜡烛。
第二天清晨,她召见归港商贾代表。
十几人站在殿外等候时,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后太狠,断人生计;也有人说早该整治乱象,不然正经生意没法做。
沈知微出来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她没进殿,就在台阶上站着。“我知道你们有怨言。”她说,“但我要问一句,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真正按规矩缴税?”
没人回答。
“我知道不多。”她继续说,“可总有几个。比如这位。”她指向人群中的一个中年男子,“你上个月主动补缴了三年漏税,还举报同行造假账。我查过了,是真的。”
那人脸色发白,不知是怕还是激动。
“从今天起,所有合规商人可申请‘信商牌’。持有者优先安排港口装卸,税率优惠一成,遇查免扣押。”她说完,看向其他人,“选择权在你们手里。是要偷偷摸摸过日子,还是堂堂正正做生意?”
散场后,裴砚在回廊找到她。
“你什么时候开始盯东瀛的?”
“从他们高价收我们惠民药方那天。”她淡淡道,“他们囤积药材,想等我们断供再高价卖出。可他们忘了,一旦我们反手限售,他们的市场也会崩。”
裴砚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他们会乱?”
“已经在乱了。”她递过一份密报,“北狄那边,丝绸供应减半,贵族抢购成风。三个城池出现暴动,王庭调兵镇压,结果军饷发不出来。”
裴砚接过一看,嘴角微动。“你是想让他们自己打起来?”
“不是我想。”她说,“是他们早就撑不住了。我们只要卡住命脉,他们自己就会断气。”
接下来十日,沿海形势剧变。
原本猖獗的走私船减少了七成,许多东瀛商行暂停往来。部分亲大周的本地商户开始主动配合稽查,甚至自发组织巡港队。
户部那边终于松口,呈上来的新报表显示,虽然总税收短期下滑,但合法贸易占比首次超过六成。
沈知微批完最后一本奏章,抬起头,看见裴砚站在门口。
“你还记得当年你说过什么吗?”他问。
“哪一句?”
“你说,治国不在门第,而在利民。”
她点点头。
“现在你把这话用到了海上。”他说,“只不过这次,利的是整个天下。”
她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海贸图上圈出北狄东部一条主商道。
墨迹未干,女官匆匆进来,低声禀报:“娘娘,刚收到消息,东瀛国内已有三座矿山罢工,矿工要求涨薪,否则停工。”
沈知微看着地图上的圈痕,提笔写下四个字:敌势已弱。
笔尖重重落下,戳破了纸面。
        她将密报翻到背面,一行小字写着:“所运非货,乃账册。”
裴砚走进侧阁时,看见的就是这一幕。她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的是沿海十三港的关税流水,左手边摞着半尺高的商路舆图,右手边压着一封未拆的户部急件。
“你又一夜没睡。”他说。
沈知微抬头看了他一眼,把密报送过去。“这不是生意,是试探。他们想看我们会不会管。”
裴砚接过信扫了几行,眉头皱起。“你要动海贸?”
“已经动了。”她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幅海图前,手指点在东海一线,“西域南诏照常通商,北狄削减铁器配额,东瀛……加税三成,禁运军需。”
“朝中会说你偏颇。”
“那就让他们说。”她转身面对他,“药材能救百姓,也能断人活路。那些私药铺抬价五倍卖止咳散的时候,就该想到今日。现在不过是把刀换了个方向。”
裴砚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问:“你打算怎么守?”
“用商人自己。”她说。
御前会议在乾元殿侧阁召开。户部尚书捧着账本进来时,脸色发沉。东南三港上月税银少了四成,地方官接连上奏请求减免新规。
沈知微等人都到齐后,才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交给女官宣读。
“凡持大周通关文牒者,准许入特许交易区查验放行。无牒者,一律扣船查货。举报走私者,赏百金,匿名可投。”
话音落下,厅内一片死寂。
坐在末位的东瀛商人立刻起身跪下,额头贴地。“小邦商旅一向守法,不敢有违天朝律令。若真有人走私,愿代为清查,以表忠心。”
沈知微没有看他,只对身旁女官道:“记下这个人。”
她走出两步,在殿中央停下。“你们觉得我狠?”她看向满堂官员,“去年北狄靠走私运进两千斤火硝,造出三百门炮,打穿了咱们两个边关。今年他们还想买生铁、买硫磺,你们猜下一步是什么?”
没人说话。
“我不加税不行,不查不行,不动手更不行。”她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落地,“从今天起,所有进出船只,登记造册,按船身编号备案。凡发现涂改船号、虚报吨位者,没收全船货物,十年不得入境。”
会议结束前,她单独留下户部侍郎。
“税银短少是暂时的。”她说,“等他们断了私路,正规渠道自然会上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哭穷,而是盯紧每一笔进出账。”
那人低头应是,退出去时脚步有些虚浮。
三日后,第一批举报信送进宫。
一名渔户揭发邻村富户私设码头,接应夜间靠岸的黑船;一个码头脚夫指认某商行用双层船底藏铁器;最要紧的一封来自泉州港,写着东瀛某商会定期向沿海官员行贿换取通关便利,还附了交接时间和地点。
沈知微让女官把信分类归档,挑出最有价值的几份转给刑部。
当天下午,她亲自去了太极殿外的广场。
两名举报者被带到台前,一人是个满脸风霜的老渔民,另一人是年轻脚夫。她让人抬出两箱银子,当众打开。
“这是你们应得的。”她说,“不是恩赐,是酬劳。”
老渔民哆嗦着手不敢接。她直接把一块银牌塞进他手里。“拿着。你报的那条船,昨天在琅琊外海被截,船上装了八百斤生铁。”
人群开始骚动。
她提高声音:“我知道你们怕得罪人。可我要告诉你们,谁护大周边疆,我就护谁 livelihood。以后每抓一条走私船,赏金提至二百金。线索属实,绝不追责。”
说完她转身离开,没再看任何人。
当晚,她在灯下查看各地回执。青州水师果然在夜间拦下一艘无旗船,搜出大量东瀛铜钱和未登记的药材;明州府查获一批伪装成茶叶箱的火药引线;最北的登州则发现有渔船频繁往返境外岛屿,疑似转运武器。
她正标记重点,系统突然触发。
窗外有轻微响动,是值夜女官的脚步。她闭眼凝神,心镜开启。
目标是白天见过的那个东瀛商人随从。此人此刻正在驿馆房间内写信,笔尖顿挫。
【这税若行,国内铁价必涨五倍,民将生变】
念头一闪即逝。
沈知微睁开眼,轻轻吹熄了蜡烛。
第二天清晨,她召见归港商贾代表。
十几人站在殿外等候时,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后太狠,断人生计;也有人说早该整治乱象,不然正经生意没法做。
沈知微出来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她没进殿,就在台阶上站着。“我知道你们有怨言。”她说,“但我要问一句,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真正按规矩缴税?”
没人回答。
“我知道不多。”她继续说,“可总有几个。比如这位。”她指向人群中的一个中年男子,“你上个月主动补缴了三年漏税,还举报同行造假账。我查过了,是真的。”
那人脸色发白,不知是怕还是激动。
“从今天起,所有合规商人可申请‘信商牌’。持有者优先安排港口装卸,税率优惠一成,遇查免扣押。”她说完,看向其他人,“选择权在你们手里。是要偷偷摸摸过日子,还是堂堂正正做生意?”
散场后,裴砚在回廊找到她。
“你什么时候开始盯东瀛的?”
“从他们高价收我们惠民药方那天。”她淡淡道,“他们囤积药材,想等我们断供再高价卖出。可他们忘了,一旦我们反手限售,他们的市场也会崩。”
裴砚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他们会乱?”
“已经在乱了。”她递过一份密报,“北狄那边,丝绸供应减半,贵族抢购成风。三个城池出现暴动,王庭调兵镇压,结果军饷发不出来。”
裴砚接过一看,嘴角微动。“你是想让他们自己打起来?”
“不是我想。”她说,“是他们早就撑不住了。我们只要卡住命脉,他们自己就会断气。”
接下来十日,沿海形势剧变。
原本猖獗的走私船减少了七成,许多东瀛商行暂停往来。部分亲大周的本地商户开始主动配合稽查,甚至自发组织巡港队。
户部那边终于松口,呈上来的新报表显示,虽然总税收短期下滑,但合法贸易占比首次超过六成。
沈知微批完最后一本奏章,抬起头,看见裴砚站在门口。
“你还记得当年你说过什么吗?”他问。
“哪一句?”
“你说,治国不在门第,而在利民。”
她点点头。
“现在你把这话用到了海上。”他说,“只不过这次,利的是整个天下。”
她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海贸图上圈出北狄东部一条主商道。
墨迹未干,女官匆匆进来,低声禀报:“娘娘,刚收到消息,东瀛国内已有三座矿山罢工,矿工要求涨薪,否则停工。”
沈知微看着地图上的圈痕,提笔写下四个字:敌势已弱。
笔尖重重落下,戳破了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