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驶入宫门时,天色已暗。沈知微掀开帘子看了一眼,乾清宫方向亮着几盏灯,守卫比往常多了两班。
她没有回凤仪宫,而是径直去了偏殿的文书房。烛火刚点上,她便从袖中取出那片沾了药粉的布条,放在纸上摊开。手指轻轻压住边缘,低声对门外侍女道:“把今日送来的密报匣拿来。”
侍女应声而去。不多时,一只乌木小匣被放在案上。沈知微打开锁扣,抽出一张薄纸,只扫了一眼,便将其折起塞进袖中。她没再看第二遍。
外面传来脚步声,沉稳而熟悉。她抬头,裴砚已经站在门口,玄色长袍未换,肩头还带着夜风的凉意。
“你回来了。”他说。
她点头,“刚到。”
他走进来,目光落在桌上的布条和纸片上。“这就是你在沈府发现的东西?”
“是。茶盏碎片验出微量鹤顶红残留,虽不足以致命,但出现在嫡母亲手倒的茶里,不合常理。”她声音平静,“我怀疑这不是一时起意,而是长期准备。”
裴砚沉默片刻,走到案前拿起那张密报。“你说李氏可能与外人勾结?”
“北狄商人近三个月出入沈府六次,皆由其心腹管家接待。名义是采买丝绸,可账目混乱,有大量银钱流向边境私道。”她顿了顿,“若只是贪财也就罢了。但我担心,他们谈的不只是生意。”
裴砚盯着她的眼睛,“你想让我查什么?”
“查通信。”她说,“凡经由北狄商队传递的消息,无论形式,都值得追查。尤其是提到‘沈’字或‘江南’的。”
他看了她很久,终于开口:“我会让暗卫去办。”
她没说话,只是低头将布条重新包好,放进一个小瓷瓶里。
裴砚转身要走,又停下,“你今晚不去休息?”
“等消息。”她说,“这件事不能拖。”
他没再说什么,走了出去。
三日后,乾清宫深夜召见。
沈知微披衣赶到时,裴砚正坐在灯下,手里拿着一份烧焦一半的纸片。他抬头看她进来,示意她坐下。
“找到了。”他说,“在一名离京的北狄马商身上,搜出蜡丸一枚,内藏绢书。拼出来后内容很明确——‘沈知微若死,沈家必乱,北狄可趁虚而入。事成之后,许汝江南盐引三成。’”
她手指微微一紧,“是谁写的?”
“笔迹比对确认,出自李氏管家之手。信封火漆印也与沈府库房存档一致。”他冷笑一声,“她以为用胡语写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道我们早就在商道安插了人。”
沈知微闭了闭眼。这封信一旦公开,李氏难逃谋逆罪。但她也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你会如何处置?”她问。
裴砚站起身,走到烛台边,将手中纸片投入火焰。火光一闪,纸片迅速卷曲、变黑,化为灰烬。
“它不存在了。”他说。
她看着那团熄灭的余烬,“你不留证据?”
“这种东西,留着只会引发朝堂动荡。”他声音低了些,“沈家是臣子,你是贵妃。若因家族内斗牵出外夷阴谋,内阁必然借题发挥,弹劾你挟私报复,甚至质疑你的身份清白。”
他转过身,直视她,“我要的是结果,不是争端。”
她慢慢点头。
他走回案前,从袖中取出一只鎏金螭纹匣,放在桌上。打开后,里面是一小撮灰白色的粉末。
“这是那封信烧完后的灰。”他说,“只有我知道它曾存在。也只有我知道,是谁想借刀杀人,又想引狼入室。”
沈知微盯着那匣子,许久才抬眼看他。
裴砚伸出手,握住她的手腕。他的掌心温热,力道坚定。
“听着。”他说,“从今天起,沈家的事,就是国事。你受的委屈,我不允许任何人再提一句质疑。你要查什么人,翻什么旧案,我都准。”
她指尖动了一下,没有抽开。
“我知道你在怕什么。”他继续说,“你怕就算真相大白,也没人替你说话。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会在。”
她喉咙发紧,声音很轻,“为什么?”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他说,“现在也不是过去。”
殿内烛火晃了一下,映在他脸上,光影分明。他没有笑,可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她终于反手握住了他的手。
两人谁都没再说话。
夜深了,宫道上的巡更声渐渐远去。凤仪宫内,烛台旁多了一盏新灯。沈知微坐在案前,翻开一本旧册子,是沈家族谱。她一页页翻着,手指停在“李氏”二字上。
外面传来轻微响动。她抬头,裴砚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木牌。
“这是今早从城南驿站截下的。”他递给她,“李氏管家昨日试图送出一封信,被拦下。信没找到,但这个人留下了这个。”
她接过木牌,正面刻着一个简单的符号——双环交叠,中间一点。
她认得这个标记。前世她在沈府账本夹层见过一次,当时不知其意。后来才知道,那是北狄某个秘密商盟的信物,专门用于传递军情。
“他还联系了别人。”她说。
裴砚点头,“我已经下令封锁所有通往边境的商路。任何人携带此类标记进出,一律扣押。”
她把木牌放在桌上,盯着看了很久。
“我想见父亲。”她突然说。
“你觉得他还活着?”
“我不知道。”她声音冷静,“但如果是假病,那说明他们还有所图。如果是真病……那就更不该被这些人围着。”
裴砚看着她,“你想什么时候去?”
“明日一早。”她说,“我不带仪仗,只带两名侍卫。我不想打草惊蛇。”
他点头,“我会安排人暗中随行。另外,让太医署派一位可信的大夫同去。”
她抬头看他,“你不阻止我?”
“你做的事,从来不是冲动。”他说,“既然你要去,我就让你去得安全。”
她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没说话。
他转身要走,走到门口又停下,“记住一件事。”
她看着他。
“不管你在沈府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都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庶女了。”他说,“你现在有我在。”
门关上了。
她坐了很久,才伸手摸了摸发间的白玉簪。簪子还在,位置也没变。
她合上族谱,吹灭了灯。
窗外,月亮出来了,照在屋檐一角。
第二天清晨,一辆不起眼的青篷车驶出宫侧门。车轮压过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声响。
车内,沈知微握着那块木牌,指腹一遍遍摩挲着上面的刻痕。
马车出了城,朝着沈府方向行去。
快到府门前时,路边一棵老槐树下站着个挑担的老汉,低头卖着糖糕。车经过时,他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
沈知微的目光却停在了他脚边的布鞋上。
那只鞋底,沾着一块暗红色的泥。
        她没有回凤仪宫,而是径直去了偏殿的文书房。烛火刚点上,她便从袖中取出那片沾了药粉的布条,放在纸上摊开。手指轻轻压住边缘,低声对门外侍女道:“把今日送来的密报匣拿来。”
侍女应声而去。不多时,一只乌木小匣被放在案上。沈知微打开锁扣,抽出一张薄纸,只扫了一眼,便将其折起塞进袖中。她没再看第二遍。
外面传来脚步声,沉稳而熟悉。她抬头,裴砚已经站在门口,玄色长袍未换,肩头还带着夜风的凉意。
“你回来了。”他说。
她点头,“刚到。”
他走进来,目光落在桌上的布条和纸片上。“这就是你在沈府发现的东西?”
“是。茶盏碎片验出微量鹤顶红残留,虽不足以致命,但出现在嫡母亲手倒的茶里,不合常理。”她声音平静,“我怀疑这不是一时起意,而是长期准备。”
裴砚沉默片刻,走到案前拿起那张密报。“你说李氏可能与外人勾结?”
“北狄商人近三个月出入沈府六次,皆由其心腹管家接待。名义是采买丝绸,可账目混乱,有大量银钱流向边境私道。”她顿了顿,“若只是贪财也就罢了。但我担心,他们谈的不只是生意。”
裴砚盯着她的眼睛,“你想让我查什么?”
“查通信。”她说,“凡经由北狄商队传递的消息,无论形式,都值得追查。尤其是提到‘沈’字或‘江南’的。”
他看了她很久,终于开口:“我会让暗卫去办。”
她没说话,只是低头将布条重新包好,放进一个小瓷瓶里。
裴砚转身要走,又停下,“你今晚不去休息?”
“等消息。”她说,“这件事不能拖。”
他没再说什么,走了出去。
三日后,乾清宫深夜召见。
沈知微披衣赶到时,裴砚正坐在灯下,手里拿着一份烧焦一半的纸片。他抬头看她进来,示意她坐下。
“找到了。”他说,“在一名离京的北狄马商身上,搜出蜡丸一枚,内藏绢书。拼出来后内容很明确——‘沈知微若死,沈家必乱,北狄可趁虚而入。事成之后,许汝江南盐引三成。’”
她手指微微一紧,“是谁写的?”
“笔迹比对确认,出自李氏管家之手。信封火漆印也与沈府库房存档一致。”他冷笑一声,“她以为用胡语写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道我们早就在商道安插了人。”
沈知微闭了闭眼。这封信一旦公开,李氏难逃谋逆罪。但她也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你会如何处置?”她问。
裴砚站起身,走到烛台边,将手中纸片投入火焰。火光一闪,纸片迅速卷曲、变黑,化为灰烬。
“它不存在了。”他说。
她看着那团熄灭的余烬,“你不留证据?”
“这种东西,留着只会引发朝堂动荡。”他声音低了些,“沈家是臣子,你是贵妃。若因家族内斗牵出外夷阴谋,内阁必然借题发挥,弹劾你挟私报复,甚至质疑你的身份清白。”
他转过身,直视她,“我要的是结果,不是争端。”
她慢慢点头。
他走回案前,从袖中取出一只鎏金螭纹匣,放在桌上。打开后,里面是一小撮灰白色的粉末。
“这是那封信烧完后的灰。”他说,“只有我知道它曾存在。也只有我知道,是谁想借刀杀人,又想引狼入室。”
沈知微盯着那匣子,许久才抬眼看他。
裴砚伸出手,握住她的手腕。他的掌心温热,力道坚定。
“听着。”他说,“从今天起,沈家的事,就是国事。你受的委屈,我不允许任何人再提一句质疑。你要查什么人,翻什么旧案,我都准。”
她指尖动了一下,没有抽开。
“我知道你在怕什么。”他继续说,“你怕就算真相大白,也没人替你说话。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会在。”
她喉咙发紧,声音很轻,“为什么?”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他说,“现在也不是过去。”
殿内烛火晃了一下,映在他脸上,光影分明。他没有笑,可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她终于反手握住了他的手。
两人谁都没再说话。
夜深了,宫道上的巡更声渐渐远去。凤仪宫内,烛台旁多了一盏新灯。沈知微坐在案前,翻开一本旧册子,是沈家族谱。她一页页翻着,手指停在“李氏”二字上。
外面传来轻微响动。她抬头,裴砚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木牌。
“这是今早从城南驿站截下的。”他递给她,“李氏管家昨日试图送出一封信,被拦下。信没找到,但这个人留下了这个。”
她接过木牌,正面刻着一个简单的符号——双环交叠,中间一点。
她认得这个标记。前世她在沈府账本夹层见过一次,当时不知其意。后来才知道,那是北狄某个秘密商盟的信物,专门用于传递军情。
“他还联系了别人。”她说。
裴砚点头,“我已经下令封锁所有通往边境的商路。任何人携带此类标记进出,一律扣押。”
她把木牌放在桌上,盯着看了很久。
“我想见父亲。”她突然说。
“你觉得他还活着?”
“我不知道。”她声音冷静,“但如果是假病,那说明他们还有所图。如果是真病……那就更不该被这些人围着。”
裴砚看着她,“你想什么时候去?”
“明日一早。”她说,“我不带仪仗,只带两名侍卫。我不想打草惊蛇。”
他点头,“我会安排人暗中随行。另外,让太医署派一位可信的大夫同去。”
她抬头看他,“你不阻止我?”
“你做的事,从来不是冲动。”他说,“既然你要去,我就让你去得安全。”
她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没说话。
他转身要走,走到门口又停下,“记住一件事。”
她看着他。
“不管你在沈府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都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庶女了。”他说,“你现在有我在。”
门关上了。
她坐了很久,才伸手摸了摸发间的白玉簪。簪子还在,位置也没变。
她合上族谱,吹灭了灯。
窗外,月亮出来了,照在屋檐一角。
第二天清晨,一辆不起眼的青篷车驶出宫侧门。车轮压过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声响。
车内,沈知微握着那块木牌,指腹一遍遍摩挲着上面的刻痕。
马车出了城,朝着沈府方向行去。
快到府门前时,路边一棵老槐树下站着个挑担的老汉,低头卖着糖糕。车经过时,他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
沈知微的目光却停在了他脚边的布鞋上。
那只鞋底,沾着一块暗红色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