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心意显,情丝渐深-《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夜色渐深,御花园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了。沈知微仍坐在席侧,湿衣未换,风从池面吹来,带着水汽与凉意。她没有动,仿佛那冷早已渗进骨中,反倒成了支撑她坐下去的力量。

  直到裴砚下令收场,宫人陆续退去,她才缓缓起身。一名侍女上前欲扶,被她轻轻推开。她独自走回凤仪宫,脚步很轻,却每一步都踩得稳。

  殿内烛火微亮,宫女捧来干衣要她更衣,她只摆了摆手。她走到案前,翻开今日尚未批完的奏报,指尖在纸页上划过,目光却迟迟未落字间。半晌,她合上折子,起身走向小厨房。

  炉火重新燃起,她亲自熬了一盅参汤。水沸后投进切片的人参、几粒红枣,文火慢炖。她守在炉边,看着汤色由清转浓,热气升腾,模糊了她的眉眼。

  她不是为权势而来。也不是为了示好。

  只是想到他连着三日未歇,乾元殿的灯彻夜不灭,想到他在宴席上站得笔直,替她挡下所有质疑,声音冷峻却不容置疑——她便觉得,这夜,她该去一趟。

  汤成后,她倒入青瓷碗中,覆上盖子,裹进厚实的棉布保温。披上斗篷,推门而出。

  外头不知何时落了雪,细碎如尘,沾在睫毛上,化成一点凉。长廊空寂,唯有她的脚步声轻轻回荡。守殿太监见她冒雪前来,眉头微皱:“皇后娘娘,圣上还在批折,吩咐不见任何人。”

  她站在阶下,呼出的气凝成白雾,指尖冻得发麻。但她没退。

  “我知他不愿见人。”她声音不高,也不低,“正因如此,我才更该来。”

  太监抬眼看她,见她斗篷边缘已积了薄雪,手中瓷碗始终稳稳端着,指节泛白却不曾松开。他沉默片刻,侧身让开了路。

  殿内暖意扑面,烛光映照满室书简。裴砚坐在案后,玄色常服未换,袖口微卷,手中朱笔不停。他听见脚步声,却未抬头,只道:“谁允你进来的?”

  “臣妾自己进来的。”她走近几步,将瓷碗放在暖炉旁的铜架上,“参汤,刚熬的。”

  他这才抬眼,眸光沉静,看不出情绪。她站在案前,斗篷未解,发梢还挂着未化的雪粒。他盯着她看了许久,终于放下笔:“回去吧,这儿不是你该待的地方。”

  她没动。

  “您已三日未眠。”她说,“再熬下去,身子撑不住。”

  “国事繁重,由不得朕懈怠。”他语气平淡,像是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

  她忽然伸手,抽走了他案上的朱笔。

  裴砚猛地抬眸,眼中掠过一丝惊异。她动作干脆,却不带挑衅,只是将笔搁在一旁的笔架上,顺手合上了最上面一本奏折。

  “龙体若垮,国事又能托付给谁?”她声音轻,却字字清晰,“陛下是天下之主,可也是血肉之躯。”

  他盯着她,眼神微动。烛火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影,眼底有疲惫,却无退意。她不是来争执的,也不是来劝谏的。她是专程为这一碗汤而来,为这一刻的陪伴而来。

  他忽然意识到,她是唯一一个敢在他面前拿走朱笔的人。

  也是唯一一个,在他拒人千里时,仍肯踏雪而来的。

  他喉头微动,想说什么,终是未出口。低头看向她方才放下的参汤,瓷碗还冒着热气。

  “为何亲自熬?”他问。

  “别人熬的,怕不合您口味。”她答。

  他沉默片刻,掀开盖子,喝了一口。汤温正好,参味醇厚,不苦不涩。他一口气饮尽,将碗放回架上。

  “退下吧。”他说。

  她转身,朝殿门走了两步。就在手触上门环的刹那,身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唤——

  “知微。”

  她顿住。

  下一瞬,手腕被人握住。力道沉稳,掌心滚烫,与她冰凉的皮肤截然不同。她回头,对上他的眼睛。

  那双常年冷厉的眸子里,此刻竟有几分难以察觉的波动。

  她心中默念:“裴砚。”

  三秒静默。

  脑中响起冰冷提示:

  【心声浮现:“若她能一直陪着……”】

  她呼吸一滞。

  这不是算计,不是权衡,也不是帝王对贤妃的赏识。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真实的渴望。

  她没挣脱,也没回头,只是任他握着。

  “乾元殿夜里冷。”他声音低沉,却不再掩饰,“留下,陪朕把剩下的折子看完。”

  她轻轻点头。

  他松开手,她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屏风后,取来一件厚重的墨色披风,绕到他身后,为他搭上肩头。动作自然,像做过千百遍。

  他身体微僵,随即放松下来。

  她退至案侧的小榻坐下,捡起一叠已批过的奏报,默默整理归类。烛火摇曳,映着两人身影,一坐一卧,一动一静,竟有种说不出的安稳。

  时间悄然流逝。殿外雪落不止,殿内唯有翻页声与笔尖划过纸面的轻响。偶尔她递上一杯热茶,他接过,点头致意;他批到要紧处皱眉,她便停下手中活,静静等着。

  一次,他写完一道诏令,抬眼见她靠在榻上,似是倦极,眼皮微微垂下。他停笔,轻声道:“困了就去偏殿歇。”

  她睁眼,摇头:“臣妾没事。”

  他没再说什么,却悄悄放慢了写字的速度。

  不知过了多久,最后一本折子合上。他揉了揉额角,长出一口气。

  “今日多谢你。”他说。

  她起身,走到案前:“该说谢的是臣妾。陛下为江山操劳至此,臣妾不过送一碗汤,何足挂齿。”

  他望着她,忽然道:“你与从前不一样了。”

  她微怔。

  “从前你来乾元殿,必有目的。”他语气平静,“或是递折子,或是告状,或是求旨。今日……你只是来了。”

  她垂眸:“人心会变。”

  “那你现在为何而来?”他问。

  她抬眼看他,目光坦然:“因为想来。”

  四个字,轻如落雪,却重重砸在他心上。

  他久久未语,只凝视着她。然后,他伸手,再次覆上她的手背。

  “以后,常来。”他说,“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来。”

  她指尖微颤,没抽开。

  “好。”她应了。

  他没再说话,只是握着她的手,放在案上,与自己的叠在一起。暖炉烧得正旺,热意从掌心蔓延开来,一直传到心底。

  外头雪势渐大,压弯了檐角的铜铃,却无人去理。殿内烛火未熄,文书堆叠如山,可这一刻,仿佛天下大事都不及掌中这一寸温度。

  她坐在他身旁,没有言语,也没有动作,只是安静地任他握着。像是一根丝线,悄无声息地缠上了另一根,越绕越紧,再也分不开。

  远处钟鼓楼传来三更的声响,悠远而沉静。

  她忽然想起,重生以来,她步步为营,算计人心,利用系统,躲过一次又一次杀局。她曾以为,只要赢就够了。

  可此刻,她才发现,原来她也在等一个人,能让她不必再算,不必再防,只需安心地坐在他身边,看一盏灯燃到天明。

  裴砚低头看着两人交叠的手,忽然道:“你说,若有一天朕不再需要你辅政,你还会留吗?”

  她抬眸,直视他:“陛下问的是政,还是人?”

  他一顿。

  她没等他回答,轻声道:“臣妾留不留,从来不在陛下需不需要,而在……臣妾愿不愿意。”

  他心头一震。

  她反手,轻轻回握了一下他的掌心,随即抽离,转身去添炉中的炭。

  他望着她的背影,唇角极轻微地动了动。

  雪还在下。

  炉火正红。

  殿内寂静如深海,唯有衣料摩擦的轻响。

  她蹲在炉前,指尖拨动炭块,火星跃起,映亮了她低垂的眼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