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春意总比别处来得早。
\"陛下,傅帅已在教场候命。\"
内侍总管金英的声音压得极低,他知道朱元璋这个主子最恨别人打扰他的思路,可是时间差不多了,因此金英只能小声提醒。
听到金英的提醒,朱元璋\"嗯\"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吩咐道:“去通传太子吧,今日皇后身体有些不适,就让太子随咱一起去城门。”
“是!”
金英领命后,匆匆走出奉天殿。
城门外的校场,早已旌旗如林。
十万征南大军列成二十个方阵,玄甲映日,戈矛如苇。
傅友德跨着乌骓马立于阵前,沐英同样骑马立在他身侧。
这次的大军其实是征西,只不过此次的目标是西南地区,所以直接被称作了征南军。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川险峻,民族众多,局势复杂,犹如一颗隐藏在云雾中的明珠,等待着大明的光芒将其照亮。
这次出征云南的大军主帅是颍川侯傅友德。
傅友德,今年刚刚四十岁,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沉稳与果敢。
他身旁的沐英今年二十八岁,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义子。
沐英本应该叫朱英,不过因为朱元璋了解了历史后,便直接把朱英改为了沐英。
他在征南军中担任副帅,自幼跟随朱元璋长大的沐英可以说深受其教诲,对大明以及朱家可谓忠心耿耿。
此次出征定沐英为副帅,也是朱元璋力排众议的结果。
毕竟,了解历史的朱元璋知道,沐英以及其后代世代为大明守着云南边陲,功劳甚大。
而这,也是朱元璋要给沐英的一个机会。
正当傅友德与沐英交流的时候,一位年轻将领打马来到二人身旁。
\"先锋官常茂,参见大帅!\"
常茂骑着一匹五花马,身披父亲常遇春去世前留给他的兽面连环铠,手里提着那杆虎头盘龙戟重达五十二斤,也是常遇春生前的兵器。
这小子今年才刚刚二十岁,他去年跟着徐达北征时,单骑冲阵斩了元军大将李二来,回来后朱元璋就想给他封为郑国公。
只不过去年常茂还未及冠,再加上这小子太不稳重,而且功劳也不够,所以当时有不少反对意见。
朱元璋尽管非常看重常遇春这个老兄弟,连带着对常茂也爱屋及乌。但是涉及到军国大事,老朱也不会因为常茂力排众议。
而这次,让常茂跟着傅友德去云南,这也是朱元璋的一点小心思。
毕竟,现在的太子日渐稳重,在朝堂也慢慢站得住脚了。
除了常茂是太子小舅子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小子现在成了高阳秋的大舅子。
这两重关系考量下来,再加上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感情,常茂就这么理所应当地拿到了这次征南军前锋大将的位置。
此刻,常茂可谓春风得意,他正咧着嘴笑,露出两颗虎牙,全然没个将军的样子。
见状,傅友德皱了皱眉。
对于常茂这小子,其实傅友德也是很看好的,但他就是有时候看不得常茂这痴痴的样子。
其实刚开始傅友德并没有打算带上常茂,这还不是朱元璋把他叫到了宫里跟他谈了谈心,傅友德最后才在朝堂上提出来要带上常茂的。
傅友德之所以妥协,倒不全是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原因,主要还有两点原因。
第一,常茂是常十万也就是常遇春的儿子。
常遇春,大明开国的第一猛将,一生征战无数,战功卓着,被誉为“大明第一战力”。
除了这一点外,傅友德其实跟常遇春也有一份香火情。
最早的时候,傅友德是陈友谅的部下,也就是那个曾经与朱元璋唱对台戏的大boss。
在龙凤年间,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傅友德在陈友谅麾下虽然也有一定的功绩,但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直到机缘巧合下,是常遇春收服了傅友德,将他带到了朱元璋的身边。
可以说,常遇春不仅是他傅友德的救命恩人,更是他的老上级,对他有着知遇之恩。
因此,傅友德对常家一直心怀感激,此次答应朱元璋带上常茂,也是为了还一份香火情。
第二才是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想让傅友德带常茂多锻炼锻炼。
常茂是整个二代里面最被朱元璋看好的一人,他自幼习武,天赋异禀且性格豪爽,朱元璋深知培养下一代将领的重要性,因此,朱元璋想要把常茂提前锻炼出来,将来好作为太子朱标手中的一把刀,为大明的江山社稷保驾护航。
当然了,常茂这个家伙在傅友德看来,别的大毛病没有,就是性格有些太跳脱,再加上之前有过在战场上擅自做主的黑历史,这就让傅友德决定到时候一定要好好约束一下这小子。
\"常先锋,\"傅友德的声音适时想起,\"你部五千铁骑为开路先锋,稍后等陛下举行誓师后即可出发,务必要在五日内到达沅州渡口。记住,进入云南后,不许擅自做主行动,要在那边勘测敌情,顺带等大军到来,明白吗?\"
\"末将遵命!\"常茂把胸脯拍得震天响。
其实常茂何尝不清楚傅友德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他常茂可是有黑历史的,不过那也是之前的历史了,这次,他决心一定听话。
        \"陛下,傅帅已在教场候命。\"
内侍总管金英的声音压得极低,他知道朱元璋这个主子最恨别人打扰他的思路,可是时间差不多了,因此金英只能小声提醒。
听到金英的提醒,朱元璋\"嗯\"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吩咐道:“去通传太子吧,今日皇后身体有些不适,就让太子随咱一起去城门。”
“是!”
金英领命后,匆匆走出奉天殿。
城门外的校场,早已旌旗如林。
十万征南大军列成二十个方阵,玄甲映日,戈矛如苇。
傅友德跨着乌骓马立于阵前,沐英同样骑马立在他身侧。
这次的大军其实是征西,只不过此次的目标是西南地区,所以直接被称作了征南军。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川险峻,民族众多,局势复杂,犹如一颗隐藏在云雾中的明珠,等待着大明的光芒将其照亮。
这次出征云南的大军主帅是颍川侯傅友德。
傅友德,今年刚刚四十岁,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沉稳与果敢。
他身旁的沐英今年二十八岁,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义子。
沐英本应该叫朱英,不过因为朱元璋了解了历史后,便直接把朱英改为了沐英。
他在征南军中担任副帅,自幼跟随朱元璋长大的沐英可以说深受其教诲,对大明以及朱家可谓忠心耿耿。
此次出征定沐英为副帅,也是朱元璋力排众议的结果。
毕竟,了解历史的朱元璋知道,沐英以及其后代世代为大明守着云南边陲,功劳甚大。
而这,也是朱元璋要给沐英的一个机会。
正当傅友德与沐英交流的时候,一位年轻将领打马来到二人身旁。
\"先锋官常茂,参见大帅!\"
常茂骑着一匹五花马,身披父亲常遇春去世前留给他的兽面连环铠,手里提着那杆虎头盘龙戟重达五十二斤,也是常遇春生前的兵器。
这小子今年才刚刚二十岁,他去年跟着徐达北征时,单骑冲阵斩了元军大将李二来,回来后朱元璋就想给他封为郑国公。
只不过去年常茂还未及冠,再加上这小子太不稳重,而且功劳也不够,所以当时有不少反对意见。
朱元璋尽管非常看重常遇春这个老兄弟,连带着对常茂也爱屋及乌。但是涉及到军国大事,老朱也不会因为常茂力排众议。
而这次,让常茂跟着傅友德去云南,这也是朱元璋的一点小心思。
毕竟,现在的太子日渐稳重,在朝堂也慢慢站得住脚了。
除了常茂是太子小舅子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小子现在成了高阳秋的大舅子。
这两重关系考量下来,再加上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感情,常茂就这么理所应当地拿到了这次征南军前锋大将的位置。
此刻,常茂可谓春风得意,他正咧着嘴笑,露出两颗虎牙,全然没个将军的样子。
见状,傅友德皱了皱眉。
对于常茂这小子,其实傅友德也是很看好的,但他就是有时候看不得常茂这痴痴的样子。
其实刚开始傅友德并没有打算带上常茂,这还不是朱元璋把他叫到了宫里跟他谈了谈心,傅友德最后才在朝堂上提出来要带上常茂的。
傅友德之所以妥协,倒不全是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原因,主要还有两点原因。
第一,常茂是常十万也就是常遇春的儿子。
常遇春,大明开国的第一猛将,一生征战无数,战功卓着,被誉为“大明第一战力”。
除了这一点外,傅友德其实跟常遇春也有一份香火情。
最早的时候,傅友德是陈友谅的部下,也就是那个曾经与朱元璋唱对台戏的大boss。
在龙凤年间,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傅友德在陈友谅麾下虽然也有一定的功绩,但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直到机缘巧合下,是常遇春收服了傅友德,将他带到了朱元璋的身边。
可以说,常遇春不仅是他傅友德的救命恩人,更是他的老上级,对他有着知遇之恩。
因此,傅友德对常家一直心怀感激,此次答应朱元璋带上常茂,也是为了还一份香火情。
第二才是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想让傅友德带常茂多锻炼锻炼。
常茂是整个二代里面最被朱元璋看好的一人,他自幼习武,天赋异禀且性格豪爽,朱元璋深知培养下一代将领的重要性,因此,朱元璋想要把常茂提前锻炼出来,将来好作为太子朱标手中的一把刀,为大明的江山社稷保驾护航。
当然了,常茂这个家伙在傅友德看来,别的大毛病没有,就是性格有些太跳脱,再加上之前有过在战场上擅自做主的黑历史,这就让傅友德决定到时候一定要好好约束一下这小子。
\"常先锋,\"傅友德的声音适时想起,\"你部五千铁骑为开路先锋,稍后等陛下举行誓师后即可出发,务必要在五日内到达沅州渡口。记住,进入云南后,不许擅自做主行动,要在那边勘测敌情,顺带等大军到来,明白吗?\"
\"末将遵命!\"常茂把胸脯拍得震天响。
其实常茂何尝不清楚傅友德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他常茂可是有黑历史的,不过那也是之前的历史了,这次,他决心一定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