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高阳秋说“钱庄就连朱标都不可以经手”时,朱元璋端着茶盏的手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汤溅在手背上竟浑然不觉,那双平日里总是带着威严与审视的眼睛瞬间瞪得溜圆,眼尾的细纹都绷得笔直。
殿内的空气,此时也仿佛被这一句话冻住,连窗外廊下的宫雀都噤了声,只余下香炉里檀香燃尽的细微噼啪声。
朱标是啥位置?
满朝文武谁不清楚?
他不只是大明正统的东宫太子爷,更是老朱亲口放权、朝野默认的“大明常务副皇帝”!
自前年起,朱元璋便让朱标监国理政,凡百官奏折,先经太子批阅拟定处置意见,再呈御览;遇有天灾流民、地方纷争,朱标更是可直接召集六部议事,定下调子后再报朱元璋知晓。
朝堂上那些老臣,见了朱标虽仍行君臣礼,却早已将他视作未来的君父,连李善长、徐达这般开国元勋,议事时也会先问一句“太子殿下意下如何”。
这“常务副皇帝”的称呼,虽不是朝廷钦定的尊号,却是朱元璋在后世刷抖音时,偶然见网友调侃自家标儿的说法。
旁人听了或许只当玩笑,可朱元璋却越想越觉得贴切。
毕竟,在老朱心中,其他儿子都是陪跑,只有朱标才是自己的继承人,将江山交到朱标手上,朱元璋是放心的,所以这“常务副”三个字,分明是实至名归!
因此,当高阳秋轻飘飘吐出“太子也不行”时,朱元璋胸口瞬间窜起一股子邪火。
他心里门儿清,这话换个人说,哪怕是贴身伺候的太监金英、心腹侍卫统领二虎,此刻脑袋恐怕已经滚落在地,连带着三族都要被牵连!
也就高阳秋这般相处了许久,已经获得他信任的人,他朱元璋才会压下心中的愤怒之情。
此时,站在一旁的朱标同样愣住了。
朱标自小便跟着朱元璋学治国,深知老朱对自己的信任,之前连调兵的虎符,朱元璋都曾让他代管过三日,可高阳秋此时却说,一个尚未设立的钱庄,竟连他都不得碰?
他下意识地想:若说这话的不是高阳秋,换成哪个不开眼的官员,那必然是在挑唆天家父子关系,怕是要被扣上“离间储君与陛下”的罪名,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再看高阳秋,他可却丝毫没有说错话的觉悟,反而往前半步,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对着朱元璋和朱标说道:
“叔,标弟,你们也不用拿这眼神看我,我说的是实打实的道理。”
他抬手拂了拂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语气笃定道,“你们想啊,一个国家,无论疆域大小、国力强弱,向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手里有粮、兜里有钱,才会安分守己;朝廷手里握得住经济命脉,才能稳住江山社稷。这大明皇家钱庄一旦立起来,可不是普通的银号铺子,我的建议就是它要管钱库的收支与调度和之后铸币的标准。甚至如果有可能,以后大明官吏和军队的所有俸禄,我都想让叔您从皇家钱庄走账,这样可避免不少贪官污吏使手段!因此说穿了,大明皇家钱庄其实就是大明的‘第二国库’!”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眉头渐渐舒展,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压下了心头的火气。
高阳秋这话,倒是说到了他心坎里。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官员贪腐、财政混乱,当年打天下时,多少弟兄因为军饷不足冻饿而死,他可不想让大明重蹈覆辙。
朱标也缓过神来,往前走了两步道:“秋哥此言有理,只是这钱庄若真如‘第二国库’,为何连我都不可沾手?我若能参与,也能帮父皇分劳,免得他老人家日夜操劳。”
高阳秋笑着摇了摇头,语气愈发郑重:“标弟,这正是关键所在。历史上古往今来,有多少因‘储君涉财’出的乱子?你想,储君若管了钱袋子,底下的官员便会争相讨好,借着‘为太子筹钱’的由头横征暴敛;更有甚者,会暗中勾结储君身边的人,挪用公款、中饱私囊,到最后,储君即便清白,也会被污名缠身。再说了,”
说着,高阳秋看向朱元璋,眼神诚恳道,“叔您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威望无人能及,只有您亲自掌控钱庄,才能镇住那些想钻空子的人。太子要做的,是学习治国之道、收拢民心,而非过早地沾手财政,落人口实。”
这番话听得老朱父子俩一愣一愣的,殿内再次陷入寂静。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心里反复琢磨着“储君涉财”的隐患。
朱标也低下了头,细细思索高阳秋的话。
见二人沉默,高阳秋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站在一旁,看着殿外。
半晌后,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里没了之前的怒气,多了几分赞许:“秋啊,你这话倒是点醒了咱。那你给咱说说,这钱庄具体该怎么个做法?难不成咱做钱庄,就像是做内帑那般,让太监管着?可他们也管不明白吧?”
高阳秋闻言,回道:“内帑是皇室私产,可钱庄是国家公器,得用懂规矩、会算账、又忠心耿耿的文官来管。我建议,咱们可以照搬我们后世银行的制度。
首先,要设‘大明钱庄总号’在应天府,由叔您亲自任命总掌柜,总掌柜直接对您负责,任何人都不能干涉他的决策;
其次,要定立严苛的规矩,比如‘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不许钱庄随意苛扣百姓存款,也不许官员强行向钱庄借钱;
再者,要设‘监察司’,专门盯着钱庄的账目,一旦发现有贪腐、挪用的情况,直接报给叔您处置,连太子都不能插手监察之事!
至于人选,我觉得一半一半吧,太监的权利来自于皇家,负责钱庄监察司的活倒是不错,至于说管理钱庄运营的人才,还得您这边费心考虑!”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好!就按你说的来!总掌柜的人选,咱得好好挑挑,必须是身家清白、不贪不占的人。监察司的人,那就听你的,用太监!”
“不过秋啊,这钱庄改制成后世银行的事,我大明没什么人懂,咱想交给你牵头筹备,至于需要什么人手、什么物资,你尽管跟咱说,咱给你撑腰!”
        殿内的空气,此时也仿佛被这一句话冻住,连窗外廊下的宫雀都噤了声,只余下香炉里檀香燃尽的细微噼啪声。
朱标是啥位置?
满朝文武谁不清楚?
他不只是大明正统的东宫太子爷,更是老朱亲口放权、朝野默认的“大明常务副皇帝”!
自前年起,朱元璋便让朱标监国理政,凡百官奏折,先经太子批阅拟定处置意见,再呈御览;遇有天灾流民、地方纷争,朱标更是可直接召集六部议事,定下调子后再报朱元璋知晓。
朝堂上那些老臣,见了朱标虽仍行君臣礼,却早已将他视作未来的君父,连李善长、徐达这般开国元勋,议事时也会先问一句“太子殿下意下如何”。
这“常务副皇帝”的称呼,虽不是朝廷钦定的尊号,却是朱元璋在后世刷抖音时,偶然见网友调侃自家标儿的说法。
旁人听了或许只当玩笑,可朱元璋却越想越觉得贴切。
毕竟,在老朱心中,其他儿子都是陪跑,只有朱标才是自己的继承人,将江山交到朱标手上,朱元璋是放心的,所以这“常务副”三个字,分明是实至名归!
因此,当高阳秋轻飘飘吐出“太子也不行”时,朱元璋胸口瞬间窜起一股子邪火。
他心里门儿清,这话换个人说,哪怕是贴身伺候的太监金英、心腹侍卫统领二虎,此刻脑袋恐怕已经滚落在地,连带着三族都要被牵连!
也就高阳秋这般相处了许久,已经获得他信任的人,他朱元璋才会压下心中的愤怒之情。
此时,站在一旁的朱标同样愣住了。
朱标自小便跟着朱元璋学治国,深知老朱对自己的信任,之前连调兵的虎符,朱元璋都曾让他代管过三日,可高阳秋此时却说,一个尚未设立的钱庄,竟连他都不得碰?
他下意识地想:若说这话的不是高阳秋,换成哪个不开眼的官员,那必然是在挑唆天家父子关系,怕是要被扣上“离间储君与陛下”的罪名,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再看高阳秋,他可却丝毫没有说错话的觉悟,反而往前半步,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对着朱元璋和朱标说道:
“叔,标弟,你们也不用拿这眼神看我,我说的是实打实的道理。”
他抬手拂了拂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语气笃定道,“你们想啊,一个国家,无论疆域大小、国力强弱,向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手里有粮、兜里有钱,才会安分守己;朝廷手里握得住经济命脉,才能稳住江山社稷。这大明皇家钱庄一旦立起来,可不是普通的银号铺子,我的建议就是它要管钱库的收支与调度和之后铸币的标准。甚至如果有可能,以后大明官吏和军队的所有俸禄,我都想让叔您从皇家钱庄走账,这样可避免不少贪官污吏使手段!因此说穿了,大明皇家钱庄其实就是大明的‘第二国库’!”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眉头渐渐舒展,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压下了心头的火气。
高阳秋这话,倒是说到了他心坎里。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官员贪腐、财政混乱,当年打天下时,多少弟兄因为军饷不足冻饿而死,他可不想让大明重蹈覆辙。
朱标也缓过神来,往前走了两步道:“秋哥此言有理,只是这钱庄若真如‘第二国库’,为何连我都不可沾手?我若能参与,也能帮父皇分劳,免得他老人家日夜操劳。”
高阳秋笑着摇了摇头,语气愈发郑重:“标弟,这正是关键所在。历史上古往今来,有多少因‘储君涉财’出的乱子?你想,储君若管了钱袋子,底下的官员便会争相讨好,借着‘为太子筹钱’的由头横征暴敛;更有甚者,会暗中勾结储君身边的人,挪用公款、中饱私囊,到最后,储君即便清白,也会被污名缠身。再说了,”
说着,高阳秋看向朱元璋,眼神诚恳道,“叔您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威望无人能及,只有您亲自掌控钱庄,才能镇住那些想钻空子的人。太子要做的,是学习治国之道、收拢民心,而非过早地沾手财政,落人口实。”
这番话听得老朱父子俩一愣一愣的,殿内再次陷入寂静。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心里反复琢磨着“储君涉财”的隐患。
朱标也低下了头,细细思索高阳秋的话。
见二人沉默,高阳秋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站在一旁,看着殿外。
半晌后,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里没了之前的怒气,多了几分赞许:“秋啊,你这话倒是点醒了咱。那你给咱说说,这钱庄具体该怎么个做法?难不成咱做钱庄,就像是做内帑那般,让太监管着?可他们也管不明白吧?”
高阳秋闻言,回道:“内帑是皇室私产,可钱庄是国家公器,得用懂规矩、会算账、又忠心耿耿的文官来管。我建议,咱们可以照搬我们后世银行的制度。
首先,要设‘大明钱庄总号’在应天府,由叔您亲自任命总掌柜,总掌柜直接对您负责,任何人都不能干涉他的决策;
其次,要定立严苛的规矩,比如‘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不许钱庄随意苛扣百姓存款,也不许官员强行向钱庄借钱;
再者,要设‘监察司’,专门盯着钱庄的账目,一旦发现有贪腐、挪用的情况,直接报给叔您处置,连太子都不能插手监察之事!
至于人选,我觉得一半一半吧,太监的权利来自于皇家,负责钱庄监察司的活倒是不错,至于说管理钱庄运营的人才,还得您这边费心考虑!”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好!就按你说的来!总掌柜的人选,咱得好好挑挑,必须是身家清白、不贪不占的人。监察司的人,那就听你的,用太监!”
“不过秋啊,这钱庄改制成后世银行的事,我大明没什么人懂,咱想交给你牵头筹备,至于需要什么人手、什么物资,你尽管跟咱说,咱给你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