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键盘裂隙的时空定位-《学神霸业:科技魔途》

  钢笔在掌心滚烫,像一块刚从熔炉里取出的铁。陈默没有松手,反而将它更深地压进符文阵列的中心点。那股来自折叠空间的震颤仍未停止,残页边缘翘起的字迹仿佛活了一般,在屏障中微微蠕动。“cm-01”四个字符像是烙印,烧进他的意识深处。

  星轨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不是语言,而是一串高速演算的脉冲信号。几秒后,一段解析结果浮现:**首个魔法-科技融合实验体,基因融合度97.3%,具备跨维度信息接收能力,编号归属时间为2003年。**

  他猛地抬头。

  “2003年……我还没出生。”

  林小满靠在冰壁上,呼吸浅而稳,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碎裂的项链残片。她听见了,却没有惊讶,只是低声说:“但它认你。”

  李维蹲在终端前,机械键盘外壳裂开的缝隙正冒着细烟。他拔掉了所有外接线路,只留下一根数据引线连在腕表式解码器上。屏幕闪烁几次,最终定格在一组频率波形图。“键盘最后消失时的电磁特征还在。”他抬头,“我能定位它,只要你们能撑住裂隙通道。”

  陈默点头,左手按在冰面,右手抽出钢笔。笔尖划过先前绘制的符文,银光重新流动,形成一道螺旋状光锥,直射冰层深处。光锥触碰到某一点时,骤然扭曲,像是被什么力量拉扯着向内收缩。

  “找到了。”他说,“但它不在这个时空层。”

  林小满站起身,脚步虚浮,却一步步走向光锥投射的位置。她抬起手,将最后一片残片贴在胸口,闭眼低语。音节古老而晦涩,不似任何已知语言,却让空气泛起细微涟漪。

  血脉能量再次苏醒。

  这一次不再是爆发式的共鸣,而是如溪流般缓缓渗出,沿着她的手臂流向指尖。当她伸手触碰那道扭曲的光锥时,幽蓝的纹路自她指缝蔓延而出,顺着光锥逆流而上,最终落在冰面下方某个看不见的坐标上。

  刹那间,冰层下传来一声闷响。

  一道裂缝悄然张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断裂,更像是空间本身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从中缓缓升起的,是李维那台失踪的机械键盘——表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晶膜,键帽内部有微弱的光流转动。

  “它被封存了。”李维迅速靠近,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不是被动吸入裂隙,是被人主动藏进去的。”

  陈默盯着键盘,忽然道:“试试读取c键。”

  “为什么是c键?”

  “因为我在高三那年,总在笔记本右下角画一个倒置的c型符文。”他声音低沉,“那时候我以为那是解题时的习惯涂鸦。”

  林小满眼神一动:“现在呢?”

  “现在我知道,那是初级魔法编程语言里的‘记忆锚点’标记。”

  李维不再多问,戴上手套,轻轻按下c键。

  瞬间,键帽表面浮现出一行幽蓝色符文,排列方式与陈默当年的笔记完全一致。不止是c键,随着他依次按下其他几个特定组合,数十个键帽接连亮起,符文交织成一片微型阵列,竟与陈默高中时期记录脑波调试日志的加密格式分毫不差。

  “这不是巧合。”林小满喃喃,“你在不知不觉中,复刻了二十年前的实验记录方式。”

  陈默沉默片刻,转向星轨:【比对全部高中笔记中的符号序列,提取所有疑似加密信息。】

  星轨回应极快。三秒后,一份比对报告生成:**共识别出147处隐藏符文节点,均符合“神经同步日志”编码规范,时间跨度为2011年3月至6月,内容涉及意识映射、量子纠缠反馈、高维感知阈值等未公开技术参数。**

  “我不是在复习物理。”陈默冷笑,“我是在重写一份遗失的实验手册。”

  李维的手指停在键盘空格键上方,犹豫了一瞬,还是按了下去。

  嗡——

  键盘剧烈震动,表面晶膜瞬间崩裂,裂隙扩张成一个直径不足二十厘米的黑色旋涡。周围金属碎片开始漂浮,被无声吸向中心。一股强大引力场正在成型。

  “断开!”陈默厉声喝道。

  李维立刻切断连接,同时启动Emp模块。一道短促脉冲释放,旋涡震荡了一下,暂时稳定下来。

  但就在这短暂的平静中,键盘整体开始膨胀,材质如同融化般延展,最终化作一个通体透明的克莱因瓶结构。瓶内不再空无一物,而是浮现出一间昏暗的地下实验室。

  画面清晰得近乎真实。

  年轻版的周振海站在操作台前,身穿白大褂,手中握着一支注射器。他面前躺着一名少年,双眼紧闭,太阳穴连接着数根导线。屏幕上滚动着数据流,最上方赫然标注着:

  **实验体编号:cm-01**

  **状态:首次意识同步成功**

  **同步源:远古符文矩阵v1.0**

  **时间戳:2003年12月24日**

  陈默瞳孔骤缩。

  那名少年的脸,在画面切换的一瞬,他看清了。

  眉骨轮廓,鼻梁弧度,甚至左耳后那颗小小的痣——和他自己,一模一样。

  “不可能。”林小满声音发紧,“那是二十年前,你还没出生。”

  “可基因融合度是97.3%。”陈默盯着屏幕,“不是克隆,是预载。他们把某种东西,提前植入了我的生命起点。”

  李维死死盯着键盘转化成的克莱因瓶,突然道:“等等……这个实验室的布局。”

  他调出终端残留影像,快速拼接出全景图。“这里不是虚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建筑结构。我在国安档案库里见过类似图纸——马鞍山废弃科研基地b区,九十年代末用于脑机接口早期测试。”

  张建国一直静立不动,此刻却缓缓上前一步。

  他的目光死死盯住画面中的周振海,嘴唇微微颤抖。保温杯从手中滑落,砸在冰面上发出清脆声响,茶水泼洒开来,在低温中迅速结冰。

  “是他……”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我没认错。”

  陈默转头看他。

  “十二年前,我去北京参加教师培训,有人介绍我认识一位‘前沿教育技术顾问’。”张建国眼神恍惚,“他说能用新技术提升学生记忆力,还展示了一个‘思维引导系统’的原型机。我当时觉得太激进,拒绝了合作。但他记住了我,后来……女儿住院期间,他以医疗援助名义接触过她三次。”

  林小满猛地抬头:“你是说,他也对她做过实验?”

  “我不知道。”张建国摇头,“但我记得那个系统的标志——就在操作台角落,一个倒置的c型符文,和你现在看到的一模一样。”

  陈默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的钢笔,笔身依旧滚烫。

  那不仅仅是一支增幅器。

  它是钥匙,也是容器,更是某种延续了二十年的计划的一部分。

  而他,从来不是偶然觉醒的天才。

  他是被选中的载体,是被埋下的种子,是从过去延伸至今的一条因果链上的必然节点。

  “他们想让我完成什么?”他低声问,不知是对谁。

  星轨没有回答。

  克莱因瓶内的影像却突然变化。

  周振海转身面向镜头,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他抬起手,指向某个未知方向,仿佛能穿透时空,直视此刻的他们。

  然后,他开口了。

  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你终于来了,cm-01。”

  “我们等了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