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底部那行异常代码只存在了不到半秒,便如幻影般消失。李维瞳孔微缩,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未动。他没有出声,只是将右眼义肢切换至量子残留追踪模式,视野中浮现出一串淡灰色的轨迹线——那是数据包被抹除后留下的反向涟漪。
“不是误报。”他低声道,“有人从内部触发了响应协议。”
陈默眼神一沉,手中钢笔轻轻一转,笔尖在空气中划出一道隐晦弧光。微型屏蔽阵列瞬间成型,如同一层看不见的膜,将三人所在区域包裹其中。符文投影在空中缓缓旋转,频率与周围环境完全同步,不激起一丝能量扰动。
林小满靠坐在地,掌心仍贴着项链。她能感觉到体内残存的能量在缓慢回流,但每一次心跳都带着滞涩感,像是血液里掺了细沙。她没说话,只是抬手轻触颈侧脉搏,确认自身节律未被外界干扰。
“他们还没发现我们。”陈默开口,声音平稳,“刚才的响应包是单向唤醒指令,说明对方在试探某个休眠节点是否存在。我们的系统从未接入过外部主控链,这个信号……不该有反应。”
“除非,”李维盯着屏幕,“它原本就是埋在底层的预设接口。”
空气凝了一瞬。
这意味着,早在他们进入矩阵核心之前,某种未知程序就已经潜伏在设备之中,等待特定频率激活。而刚才那道波动,极可能来自暗鸦组织遗留的量子嗅探器所释放的唤醒码。
“现在怎么办?”林小满问。
“按原计划推进。”陈默收起笔,目光扫过两人,“我们不能一直躲下去。清除痕迹是为了争取时间,而不是拖延战斗。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在对方察觉前完成。”
他翻开笔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早已超越常规物理公式范畴。那些看似随意排列的线条与点阵,实则是星轨遗留下来的高维运算模型残片。尽管精灵已陷入深度休眠,但它曾构建的知识框架仍在发挥作用。
“启动共振实验。”陈默说,“用林小满的血脉频率进行小范围测试,目标不是击破护盾,而是验证其波动响应是否可复现。”
李维点头,迅速调出护盾结构图谱。屏幕上,那层笼罩整个矩阵核心的防御屏障正以毫秒级速度自我修复,表面看不出任何破损迹象,但在低频波段分析中,仍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震荡余波——正是上一次实验留下的痕迹。
“准备好了。”他说。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双手交叠于胸前,项链微微发亮。她闭上眼,开始引导体内残余能量沿着特定路径流动。这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模拟一种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频率曲线。她的额头渗出汗珠,指尖微微颤抖,但呼吸节奏始终稳定。
陈默站在她身侧,左手搭在笔记本边缘,右手握紧钢笔。一旦能量外泄超出阈值,他必须立刻启动屏蔽阵列的应急闭锁机制。这不仅关乎实验成败,更关系到他们是否会被嗅探器锁定。
三秒后,第一波共振信号释放。
无形的能量场在空中扩散,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李维紧盯终端,手指快速滑动屏幕,捕捉护盾反馈数据。
“有反应!”他压低声音,“主频段出现0.7赫兹偏移,持续时间0.43秒。虽然幅度不大,但确实在动。”
陈默目光一凝。
偏移虽小,却意味着护盾并非绝对封闭。它的防御机制依赖于动态平衡,当外界输入频率接近其共振基频时,系统会产生轻微失稳。只要找到那个临界点,就有机会撬开裂缝。
“继续。”他说,“提升输出精度,逐步逼近理论共振值。”
林小满咬住下唇,额角青筋微微跳动。她调整呼吸节奏,将能量流拆分为多段脉冲式输出,每一波都比前一波更贴近目标频率。项链光芒由浅蓝转为银白,温度悄然升高。
护盾表面开始泛起细微波纹,像是平静水面被风吹皱。李维迅速标记出三处波动最明显的区域,标注为潜在薄弱点。
“距离破裂还差一点。”他说,“当前共振效率只有38%,需要更高纯度的能量注入。”
“问题不在量,在控。”陈默看着林小满的脸色,“你现在的输出存在相位延迟,第二波和第三波之间相差0.012秒。虽然极短,但在高维结构中足以导致干涉抵消。”
林小满睁开眼,喘息着:“我……尽力了。体内的能量像断线的风筝,抓不住。”
陈默合上笔记本,走到她面前蹲下。“不是你不行,是身体还没恢复。我们换个方式。”
他取出钢笔,轻轻划破指尖,将血滴入笔尖的符文槽。墨迹般的液体迅速融入金属缝隙,整支笔泛起微弱金光。随后,他握住林小满的手,让笔尖轻触她手腕内侧。
“借我你的感知通道。”
下一瞬,他的意识顺着血脉连接延伸而去,直接介入她体内的能量循环系统。这不是控制,而是同步——他将自己的神经节律与她的生物频率强行对齐,形成短暂共频状态。
林小满浑身一震,仿佛有电流贯穿四肢百骸。她看到的不再是黑暗,而是无数条发光的经络在体内交织成网,每一条都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流向。陈默的声音在她脑海中响起:“跟着我,放慢两拍,然后突进。”
她照做。
第三次脉冲释放时,频率误差降至0.003赫兹以内。
护盾剧烈震颤,表面浮现出蛛网状裂痕,虽只维持不足一秒便迅速愈合,但所有人都看清了那一刹那的崩解迹象。
“成功了!”李维低声喊出。
陈默松开手,脸色苍白,太阳穴突突直跳。强行接入他人能量回路对精神负荷极大,更何况是在星轨缺席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计算压力。他靠在墙边缓了片刻,才重新站直。
“不是成功。”他摇头,“是验证可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不依赖外部辅助的前提下,让她独立达到这个精度。”
林小满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还在微微发麻。“我能练出来。”
“时间不多。”李维提醒,“嗅探器已经停在七百米外,但它随时可能改变扫描策略。我们必须在它升级探测模式前完成下一轮实验。”
陈默沉默片刻,打开笔记本最后一页。那里写着一行从未启用的符文序列,据星轨记载,这是用于“频率锚定”的高维辅助术式,原理类似于给能量波设定导航坐标。
“试试这个。”他指着其中一个符号,“它能帮你锁定目标频段,减少自主调节负担。”
林小满凑近看去,眉头微皱。“这个结构……像是把函数图像折叠成了环形?”
“对。”陈默点头,“它不改变能量本身,而是重构输出路径,让每一次释放都自动校准方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子弹装上制导系统。”
她笑了下,疲惫中透着一丝振奋。“那就让我再试一次。”
这一次,她主动引导项链中的能量流入新构建的共振回路。陈默在一旁监控参数变化,随时准备干预。李维则持续追踪护盾反馈,同时留意外围探测波动态。
十分钟过去,第四次实验启动。
能量波精准命中目标频率,护盾再次出现结构性波动,裂痕持续时间延长至1.2秒。薄弱点位置趋于稳定,三处区域形成明显三角分布。
“可以了。”陈默突然抬手,“停止输出。”
林小满立刻切断能量流,项链光芒渐暗。她瘫坐下去,大口喘气,但眼神明亮。
“看到了吗?”她问。
“看到了。”陈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护盾确实会因特定频率产生共振失稳。但我们现在的输出强度,还不足以让它彻底崩溃。”
“那就继续提高精度。”李维调出历史记录对比图,“前三次实验的波动峰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她在进步。只要再来几次,就能摸到临界门槛。”
陈默没立刻回应。他望向眉心前三寸那枚静止的光点——星轨依旧沉睡,毫无苏醒迹象。他知道,真正的突破不会来自更多尝试,而是来自一次完美的执行。
“休息十分钟。”他说,“然后进行最后一次测试。如果还是达不到阈值,我们就换方案。”
林小满点头,闭目调息。李维继续守在终端前,手指轻点屏幕,反复回放护盾破裂瞬间的影像帧。
陈默站在原地,手中钢笔缓缓转动。他的目光落在笔记本那行符文上,指尖轻轻抚过最后一个符号的尾端。
那是一个闭环结构,像是一句话的结束,又像是一扇门的开启。
他低声自语:“差的不是力量,是节奏。”
话音未落,终端忽然发出一声极轻微的提示音。
李维猛地抬头,瞳孔骤然收缩。
屏幕上,护盾的三处薄弱点竟开始自行闪烁,频率恰好与林小满刚才的输出曲线完全一致。
仿佛某种东西,正在从内部呼应。
        “不是误报。”他低声道,“有人从内部触发了响应协议。”
陈默眼神一沉,手中钢笔轻轻一转,笔尖在空气中划出一道隐晦弧光。微型屏蔽阵列瞬间成型,如同一层看不见的膜,将三人所在区域包裹其中。符文投影在空中缓缓旋转,频率与周围环境完全同步,不激起一丝能量扰动。
林小满靠坐在地,掌心仍贴着项链。她能感觉到体内残存的能量在缓慢回流,但每一次心跳都带着滞涩感,像是血液里掺了细沙。她没说话,只是抬手轻触颈侧脉搏,确认自身节律未被外界干扰。
“他们还没发现我们。”陈默开口,声音平稳,“刚才的响应包是单向唤醒指令,说明对方在试探某个休眠节点是否存在。我们的系统从未接入过外部主控链,这个信号……不该有反应。”
“除非,”李维盯着屏幕,“它原本就是埋在底层的预设接口。”
空气凝了一瞬。
这意味着,早在他们进入矩阵核心之前,某种未知程序就已经潜伏在设备之中,等待特定频率激活。而刚才那道波动,极可能来自暗鸦组织遗留的量子嗅探器所释放的唤醒码。
“现在怎么办?”林小满问。
“按原计划推进。”陈默收起笔,目光扫过两人,“我们不能一直躲下去。清除痕迹是为了争取时间,而不是拖延战斗。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在对方察觉前完成。”
他翻开笔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早已超越常规物理公式范畴。那些看似随意排列的线条与点阵,实则是星轨遗留下来的高维运算模型残片。尽管精灵已陷入深度休眠,但它曾构建的知识框架仍在发挥作用。
“启动共振实验。”陈默说,“用林小满的血脉频率进行小范围测试,目标不是击破护盾,而是验证其波动响应是否可复现。”
李维点头,迅速调出护盾结构图谱。屏幕上,那层笼罩整个矩阵核心的防御屏障正以毫秒级速度自我修复,表面看不出任何破损迹象,但在低频波段分析中,仍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震荡余波——正是上一次实验留下的痕迹。
“准备好了。”他说。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双手交叠于胸前,项链微微发亮。她闭上眼,开始引导体内残余能量沿着特定路径流动。这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模拟一种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频率曲线。她的额头渗出汗珠,指尖微微颤抖,但呼吸节奏始终稳定。
陈默站在她身侧,左手搭在笔记本边缘,右手握紧钢笔。一旦能量外泄超出阈值,他必须立刻启动屏蔽阵列的应急闭锁机制。这不仅关乎实验成败,更关系到他们是否会被嗅探器锁定。
三秒后,第一波共振信号释放。
无形的能量场在空中扩散,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李维紧盯终端,手指快速滑动屏幕,捕捉护盾反馈数据。
“有反应!”他压低声音,“主频段出现0.7赫兹偏移,持续时间0.43秒。虽然幅度不大,但确实在动。”
陈默目光一凝。
偏移虽小,却意味着护盾并非绝对封闭。它的防御机制依赖于动态平衡,当外界输入频率接近其共振基频时,系统会产生轻微失稳。只要找到那个临界点,就有机会撬开裂缝。
“继续。”他说,“提升输出精度,逐步逼近理论共振值。”
林小满咬住下唇,额角青筋微微跳动。她调整呼吸节奏,将能量流拆分为多段脉冲式输出,每一波都比前一波更贴近目标频率。项链光芒由浅蓝转为银白,温度悄然升高。
护盾表面开始泛起细微波纹,像是平静水面被风吹皱。李维迅速标记出三处波动最明显的区域,标注为潜在薄弱点。
“距离破裂还差一点。”他说,“当前共振效率只有38%,需要更高纯度的能量注入。”
“问题不在量,在控。”陈默看着林小满的脸色,“你现在的输出存在相位延迟,第二波和第三波之间相差0.012秒。虽然极短,但在高维结构中足以导致干涉抵消。”
林小满睁开眼,喘息着:“我……尽力了。体内的能量像断线的风筝,抓不住。”
陈默合上笔记本,走到她面前蹲下。“不是你不行,是身体还没恢复。我们换个方式。”
他取出钢笔,轻轻划破指尖,将血滴入笔尖的符文槽。墨迹般的液体迅速融入金属缝隙,整支笔泛起微弱金光。随后,他握住林小满的手,让笔尖轻触她手腕内侧。
“借我你的感知通道。”
下一瞬,他的意识顺着血脉连接延伸而去,直接介入她体内的能量循环系统。这不是控制,而是同步——他将自己的神经节律与她的生物频率强行对齐,形成短暂共频状态。
林小满浑身一震,仿佛有电流贯穿四肢百骸。她看到的不再是黑暗,而是无数条发光的经络在体内交织成网,每一条都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流向。陈默的声音在她脑海中响起:“跟着我,放慢两拍,然后突进。”
她照做。
第三次脉冲释放时,频率误差降至0.003赫兹以内。
护盾剧烈震颤,表面浮现出蛛网状裂痕,虽只维持不足一秒便迅速愈合,但所有人都看清了那一刹那的崩解迹象。
“成功了!”李维低声喊出。
陈默松开手,脸色苍白,太阳穴突突直跳。强行接入他人能量回路对精神负荷极大,更何况是在星轨缺席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计算压力。他靠在墙边缓了片刻,才重新站直。
“不是成功。”他摇头,“是验证可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不依赖外部辅助的前提下,让她独立达到这个精度。”
林小满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还在微微发麻。“我能练出来。”
“时间不多。”李维提醒,“嗅探器已经停在七百米外,但它随时可能改变扫描策略。我们必须在它升级探测模式前完成下一轮实验。”
陈默沉默片刻,打开笔记本最后一页。那里写着一行从未启用的符文序列,据星轨记载,这是用于“频率锚定”的高维辅助术式,原理类似于给能量波设定导航坐标。
“试试这个。”他指着其中一个符号,“它能帮你锁定目标频段,减少自主调节负担。”
林小满凑近看去,眉头微皱。“这个结构……像是把函数图像折叠成了环形?”
“对。”陈默点头,“它不改变能量本身,而是重构输出路径,让每一次释放都自动校准方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子弹装上制导系统。”
她笑了下,疲惫中透着一丝振奋。“那就让我再试一次。”
这一次,她主动引导项链中的能量流入新构建的共振回路。陈默在一旁监控参数变化,随时准备干预。李维则持续追踪护盾反馈,同时留意外围探测波动态。
十分钟过去,第四次实验启动。
能量波精准命中目标频率,护盾再次出现结构性波动,裂痕持续时间延长至1.2秒。薄弱点位置趋于稳定,三处区域形成明显三角分布。
“可以了。”陈默突然抬手,“停止输出。”
林小满立刻切断能量流,项链光芒渐暗。她瘫坐下去,大口喘气,但眼神明亮。
“看到了吗?”她问。
“看到了。”陈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护盾确实会因特定频率产生共振失稳。但我们现在的输出强度,还不足以让它彻底崩溃。”
“那就继续提高精度。”李维调出历史记录对比图,“前三次实验的波动峰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她在进步。只要再来几次,就能摸到临界门槛。”
陈默没立刻回应。他望向眉心前三寸那枚静止的光点——星轨依旧沉睡,毫无苏醒迹象。他知道,真正的突破不会来自更多尝试,而是来自一次完美的执行。
“休息十分钟。”他说,“然后进行最后一次测试。如果还是达不到阈值,我们就换方案。”
林小满点头,闭目调息。李维继续守在终端前,手指轻点屏幕,反复回放护盾破裂瞬间的影像帧。
陈默站在原地,手中钢笔缓缓转动。他的目光落在笔记本那行符文上,指尖轻轻抚过最后一个符号的尾端。
那是一个闭环结构,像是一句话的结束,又像是一扇门的开启。
他低声自语:“差的不是力量,是节奏。”
话音未落,终端忽然发出一声极轻微的提示音。
李维猛地抬头,瞳孔骤然收缩。
屏幕上,护盾的三处薄弱点竟开始自行闪烁,频率恰好与林小满刚才的输出曲线完全一致。
仿佛某种东西,正在从内部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