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新局面的挑战与应对-《学神霸业:科技魔途》

  粉笔灰落在水泥地上,像一道未写完的休止符。陈默蹲下身,指尖捻起那半截断笔,站起身时目光扫过黑板上的残字——“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技术本身。”他没有擦去,也没有补全。

  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林小满抱着笔记本快步走来,眼镜片上还沾着晨光的反光。“昨晚我算了三遍,共振模块的输出频率必须控制在47.3赫兹以下,否则会和城区主变电站形成叠加震荡。”

  陈默点头,将断粉笔放进讲台抽屉。“李维那边有反馈吗?”

  “他说守望者v0.2已经部署完毕,但建议我们别急着试运行。”她顿了顿,“他还提到,张老师找你。”

  天台上风不大,张建国靠在栏杆边,保温杯握在手里,盖子没拧紧,茶香淡淡散开。他看见三人上来,把杯子放在一旁,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文件。

  “教育局刚发的通知,说是最近几所中学网络频繁中断,要查线路老化问题。”他递过来,“你们那个实验……是不是有点动静太大了?”

  李维接过文件扫了一眼,“只是第一次启动时波形没调准,现在已经切断外部连接。”

  “可外面不知道。”张建国看着远处工地,“博物馆牌子立起来了,记者也来了好几拨。现在有人盯着这里,稍微出点事,就会被放大。”

  林小满咬了下笔头,“但我们不能停。能量碎片的稳定性数据只差最后一批,如果错过这次窗口期,下次得等两个月后地磁平静期。”

  “我不是让你们停下。”张建国声音低了些,“我是说,你们得想清楚——接下来是继续藏在暗处做事,还是走出一步,把路铺实了走?”

  陈默沉默片刻,打开校服内袋,取出钢笔。笔身微烫,他旋开底盖,注入一小管透明液体,轻轻晃了晃。星轨在他意识深处轻震了一下,像是某种确认。

  “我们不需要藏,也不需要张扬。”他说,“我们可以让他们觉得,我们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

  “比如?”李维问。

  “比如申报一个‘社区能源优化试点项目’。”陈默望着县城方向,“用实验室旧址当测试点,名义上是研究节能装置,实际上运行共振模块。所有数据都经过滤波处理,对外只显示电压波动曲线。”

  林小满眼睛亮起来:“我可以写一份技术白皮书,把魔法效应解释成电磁谐振补偿技术,再附上安全阈值模型。”

  “李维负责隔离层。”陈默继续说,“一旦检测到异常读数,立即切换至离线模式,并触发虚假故障日志覆盖真实记录。”

  张建国听着,慢慢拧紧保温杯的盖子。“你们打算拉多少人进来?”

  “目前只限自己人。”陈默说,“但我们得建个框架。万一哪天撑不住了,至少有人能接下去。”

  “那就叫它‘启明协作组’。”张建国忽然说,“不挂靠任何机构,不注册公司,也不申请经费。就当是几个老师带学生做的课外实践。”

  李维嘴角动了动,“名字太正经了,不像能干大事的样子。”

  “但它能活下来。”张建国看着他,“你们年轻人总想着冲,可有时候,走得慢才是最快的。”

  当天下午,废弃实验室的铁门被重新焊开。里面堆着上次对抗留下的残骸,终端外壳裂成两半,电缆像枯藤般垂落。李维带着工具箱第一个进去,拆下还能用的接口模块,连通一台备用主机。

  林小满在地上铺开图纸,用红笔圈出三个关键节点:供能核心、信号调制器、应急切断闸。她一边画一边念叨:“输入端加装阻尼环,输出口设置相位延迟,这样就算失控也不会传到主网。”

  陈默站在门口,手中钢笔轻点掌心。星轨开始同步扫描空间结构,识海中浮现出建筑承重分布图。他在东墙角落标了个点:“把主控箱放这里,混凝土厚度足够屏蔽大部分辐射泄漏。”

  傍晚六点十七分,第一轮通电测试开始。

  李维按下开关,嵌入墙体的能量晶体缓缓亮起蓝光。监测屏上,频率曲线平稳上升,直到第47秒,数值突然跳动,从47.1赫兹飙升至53.6。

  “不对!”林小满扑到屏幕前,“变压器在共振!”

  李维立刻切断电源,但迟了半秒。整个县城东部的照明系统闪了一下,三所中学的网络同时掉线。

  电话铃声在十分钟内响个不停。

  教育局值班室直接打到了校长办公室,质问是否私自改装电路。供电所派人来查线路负荷,拍下配电箱照片带走。更有家长在校门口议论,说这届高三班主任何时不管学生搞这些“歪门邪道”。

  夜里九点,陈默坐在办公室灯下,面前摊着李维刚传来的数据分析报告。问题出在一个隐藏谐波上——他们忽略了地下水管道对低频电磁场的导引作用,导致能量扩散路径偏移。

  他抬起手,钢笔尖在桌角轻划,一道无形屏障瞬间展开,隔绝了外界声源。这是星轨提供的短距静默场,耗能极高,只能维持三分钟。

  “不能再靠临时补救。”他说。

  林小满坐在对面,文化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我已经改完白皮书,把这次事故归因为‘老旧管网与新型设备耦合失配’,建议设立缓冲测试区。明天我就去找校长,申请一间物理创新实践室。”

  “够用。”李维靠在门框上,“我把守望者的监控层级升到三级,以后只要检测到超过45赫兹的输出,自动降频并生成假日志。新版本叫v0.3,今晚就能上线。”

  陈默收起钢笔,感觉太阳穴一阵发紧。他摸出一颗葡萄糖含片放进嘴里,等那股甜味化开,才开口:“从现在起,我们不再被动应对。每一个环节都要预设失败方案,每一步行动都要留下退路。”

  张建国一直在旁边听着,这时翻开随身的日志本,写下一行字。

  第二天清晨,县一中公告栏贴出通知:即日起成立“启明科技实践小组”,面向高二、高三招募对物理应用感兴趣的学生,每周五下午开展拓展课程,内容涵盖电路设计、能源管理与基础编程。

  没人知道,这份申请表背后附带了一份加密协议。

  当晚十一点,李维的宿舍电脑屏幕亮着,命令行界面不断滚动代码。最后一行输入完成后,他按下了回车。

  【守望者v0.3】已激活

  分布式节点:3(本地服务器、教学楼备份终端、张建国办公室旧笔记本)

  预警响应时间:<0.8秒

  数据掩护机制:启用

  他合上电脑,抬头看向窗外。工地上,博物馆的地基已经打好,几盏探照灯照亮夜空。

  同一时刻,林小满在台灯下修改实践课教案。她在“实验安全须知”一栏加了一句:“所有设备操作必须两人以上在场,禁止单独调试高频模块。”

  陈默躺在床上,闭着眼,意识与星轨连接。一段新的架构图正在生成:感知—解析—转化—应用—反馈—重构。这不是防御,是体系。

  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但他不再是一个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