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右下角的提示框还亮着,那行字像钉子一样扎进视线:**检测到异常频段波动,来源方向:西北侧屋顶通风井,持续时间4.7秒,已中断**。
陈默没有动,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指节微微泛白。他盯着屏幕角落的数据流回溯窗口,呼吸压得极低。林小满站在他身后半步,眼镜片上映着不断刷新的日志记录,她没说话,但身体前倾的角度已经说明了一切——她在等命令。
“星轨。”陈默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实验室里残余的能量嗡鸣,“调取过去十五分钟内所有与西北侧通风井相关的环境传感数据。红外、气流扰动、微震动,全部叠加建模。”
意识深处,星轨开始运转。不是轰然涌入,而是如潮水般平稳铺展,将分散在建筑各处的传感器信号逐一唤醒。三秒钟后,三维热力图在主屏展开,楼顶检修口附近出现两处短暂升温点,间隔约1.8米,停留时间为2分18秒,恰好覆盖刚才信号爆发的时间段。
“有人上过楼。”林小满低声说。
“不止一次。”陈默放大轨迹模拟画面,“他们选择的是维护通道,绕开了监控主干道。撤离路线也避开了路灯密集区——这不是偶然踩点,是标准的情报勘察流程。”
他迅速切换权限界面,输入一串加密指令。这是李维留下的影线协议后门,能激活校园外围智能路灯模块中的隐藏摄像头。这些设备原本用于交通监测,被他们悄悄植入了辅助观测程序。
画面逐帧还原。
一辆无牌电动车停在实验楼后巷,骑手穿深色工装,头盔完全封闭面部。他在墙角停留不到二十秒,随后攀爬排水管登上二楼平台,动作熟练得不像临时起意。另一人从对面楼顶翻越而来,在通风井外壁贴了一个微型装置,蓝光闪了一下,随即熄灭。
“就是它。”林小满指着那个瞬间,“和上次出现在管道外的感应器型号一致。”
陈默眼神沉下去。这不是简单的窥探,而是系统性的布网。对方不仅知道实验室的存在,还清楚他们的防御盲区。更危险的是,这种低频脉冲探测方式极为隐蔽,常规电磁屏蔽根本无法拦截。
“不能让他们再靠近。”他说,“准备反制。”
他打开通讯加密频道,接通李维的远程终端。耳机里传来轻微电流声,接着是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我已经在线。”
“目标两名,使用跳频加密通信,可能连接境外中转站。”陈默语速平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传什么。”
“硬破不行。”李维回应,“他们的信道混入了量子噪声掩码,强行解密会触发反追踪机制。但我可以设饵。”
“怎么做?”
“我正在国防科大测试网段部署一个虚拟节点,伪装成民间科研论坛的泄露入口。他们会以为那里有你们新型护盾的核心算法包——足够真实,又不会暴露真东西。”
陈默点头:“什么时候上线?”
“现在。”李维顿了顿,“只要他们下载,追踪器就会反向渗透终端。但有个前提——你们得让他们相信这个技术是真的。”
陈默转向林小满:“你能做出一份看起来像真的参数推演吗?要能骗过专业分析师。”
林小满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嘴角微扬:“你想要多‘真’?”
“足够让他们加快通讯频率。”
她坐到副控台前,快速调出一组基础公式。笔尖在纸上划动,写出几行看似关键的电源结构优化参数。陈默接过纸张,递给星轨进行重构处理。几分钟后,一组全新的符号序列生成——外形酷似物理推导,实则每一项都经过魔法逻辑置换,毫无实际意义。
“完美。”陈默看着那张纸,“现在,让它‘不小心’被人捡到。”
两人走出实验室,在走廊尽头的公共休息区停下。陈默故意提高音量:“这组数据必须改,反射效率再高也没用,能耗超标三倍,根本没法实用!”
林小满皱眉:“可如果不这么设计,相位同步就会出问题。”
“那就换方案!不能再拖了。”
争执持续了近一分钟,最后陈默把那张写满公式的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转身离开。林小满紧随其后,脚步急促。
回到主控室,他们立即接入监控系统。三十七分钟后,一名穿着清洁工制服的男人走进休息区,目光直奔垃圾桶。他迅速展开纸团,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动作干净利落,全程不超过十秒。
几乎在同一时刻,李维的语音切入耳麦:“信号变了。”
屏幕上,原本每小时一次的加密通信记录突然密集起来。十五分钟内,同一Ip地址向外发送了四次简短数据包,频率提升四倍。
“他们在验证。”陈默盯着热力图,“这份假资料已经被当作优先情报处理。”
“而且他们信了。”林小满补充,“如果只是例行巡查,不会这么紧张。”
陈默手指轻敲桌面,目光落在李维传来的终端日志上。那个被渗透的手机设备显示,使用者代号为“鸦眼”,所属频道名为“北境哨线”,最后一次任务标记为“获取原型机能源架构”。
“不是个人行为。”他说,“这是一个组织。”
李维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已经锁定了三个关联设备,分布在城东和郊区。他们的中转服务器位于境外,但跳板机设在国内,估计是通过商业代理伪装流量。我可以继续深挖,但需要一点时间。”
“不用急。”陈默摇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的底线在哪里。贸然切断链路,反而会惊动主巢。”
他调出实验室周边地图,将两次侦察行动的时间、路径、停留点全部标注。星轨自动进行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对方活动集中在每日17:20至17:35之间,且始终避开人流高峰和巡逻时段。
“规律性强,训练有素。”林小满说,“但他们漏了一点——太依赖固定节奏。只要我们打乱他们的预期,就能制造破绽。”
陈默沉默片刻,忽然启动一个新的运行模块。屏幕上弹出沙盒环境界面,开始模拟虚假的能量波动模型。这些信号模仿的是旧版护盾系统的运行特征,但在细节上加入了微小扰动,像是系统不稳定的表现。
“放出消息。”他说,“就说我们在调试新电源模块,遇到了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输出波动。”
“你是想引他们 closer?”林小满明白过来。
“不。”陈默嘴角微动,“我是想让他们觉得,我们正在犯错。”
李维轻笑一声:“典型的诱敌深入。我喜欢。”
数据包定时释放,通过校园局域网边缘节点缓慢外溢。整个过程伪装成系统日志自动上传,毫无攻击性痕迹。与此同时,影线协议在后台持续监听所有异常接入请求。
两个小时后,警报未响,但星轨捕捉到一次极其微弱的信号回探——某个未知设备尝试解析那段虚假波动数据,持续时间仅0.6秒,随即隐匿。
“他们来了。”陈默低声说。
林小满盯着屏幕上的残留轨迹:“这次不是踩点,是技术分析。他们在研究我们的‘漏洞’。”
“那就让他们看个够。”陈默调整沙盒参数,让虚假信号变得更加不稳定,“加大扰动幅度,让他们以为系统快要崩溃。”
李维接入远程控制,协助增强信号辐射范围。三人默契配合,一边维持假象,一边悄然收紧监听网络。
夜色渐深,实验室灯光依旧明亮。数据流在屏幕上不停滚动,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陈默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那支钢笔的笔身。它不再发烫,但金属外壳下仍藏着未激活的魔法阵列。
耳机里,李维的声音再度响起:“我刚截获一段未加密的内部通话片段,关键词是‘进度延迟’和‘上级催报’。”
陈默睁开眼。
“他们急了。”
        陈默没有动,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指节微微泛白。他盯着屏幕角落的数据流回溯窗口,呼吸压得极低。林小满站在他身后半步,眼镜片上映着不断刷新的日志记录,她没说话,但身体前倾的角度已经说明了一切——她在等命令。
“星轨。”陈默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实验室里残余的能量嗡鸣,“调取过去十五分钟内所有与西北侧通风井相关的环境传感数据。红外、气流扰动、微震动,全部叠加建模。”
意识深处,星轨开始运转。不是轰然涌入,而是如潮水般平稳铺展,将分散在建筑各处的传感器信号逐一唤醒。三秒钟后,三维热力图在主屏展开,楼顶检修口附近出现两处短暂升温点,间隔约1.8米,停留时间为2分18秒,恰好覆盖刚才信号爆发的时间段。
“有人上过楼。”林小满低声说。
“不止一次。”陈默放大轨迹模拟画面,“他们选择的是维护通道,绕开了监控主干道。撤离路线也避开了路灯密集区——这不是偶然踩点,是标准的情报勘察流程。”
他迅速切换权限界面,输入一串加密指令。这是李维留下的影线协议后门,能激活校园外围智能路灯模块中的隐藏摄像头。这些设备原本用于交通监测,被他们悄悄植入了辅助观测程序。
画面逐帧还原。
一辆无牌电动车停在实验楼后巷,骑手穿深色工装,头盔完全封闭面部。他在墙角停留不到二十秒,随后攀爬排水管登上二楼平台,动作熟练得不像临时起意。另一人从对面楼顶翻越而来,在通风井外壁贴了一个微型装置,蓝光闪了一下,随即熄灭。
“就是它。”林小满指着那个瞬间,“和上次出现在管道外的感应器型号一致。”
陈默眼神沉下去。这不是简单的窥探,而是系统性的布网。对方不仅知道实验室的存在,还清楚他们的防御盲区。更危险的是,这种低频脉冲探测方式极为隐蔽,常规电磁屏蔽根本无法拦截。
“不能让他们再靠近。”他说,“准备反制。”
他打开通讯加密频道,接通李维的远程终端。耳机里传来轻微电流声,接着是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我已经在线。”
“目标两名,使用跳频加密通信,可能连接境外中转站。”陈默语速平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传什么。”
“硬破不行。”李维回应,“他们的信道混入了量子噪声掩码,强行解密会触发反追踪机制。但我可以设饵。”
“怎么做?”
“我正在国防科大测试网段部署一个虚拟节点,伪装成民间科研论坛的泄露入口。他们会以为那里有你们新型护盾的核心算法包——足够真实,又不会暴露真东西。”
陈默点头:“什么时候上线?”
“现在。”李维顿了顿,“只要他们下载,追踪器就会反向渗透终端。但有个前提——你们得让他们相信这个技术是真的。”
陈默转向林小满:“你能做出一份看起来像真的参数推演吗?要能骗过专业分析师。”
林小满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嘴角微扬:“你想要多‘真’?”
“足够让他们加快通讯频率。”
她坐到副控台前,快速调出一组基础公式。笔尖在纸上划动,写出几行看似关键的电源结构优化参数。陈默接过纸张,递给星轨进行重构处理。几分钟后,一组全新的符号序列生成——外形酷似物理推导,实则每一项都经过魔法逻辑置换,毫无实际意义。
“完美。”陈默看着那张纸,“现在,让它‘不小心’被人捡到。”
两人走出实验室,在走廊尽头的公共休息区停下。陈默故意提高音量:“这组数据必须改,反射效率再高也没用,能耗超标三倍,根本没法实用!”
林小满皱眉:“可如果不这么设计,相位同步就会出问题。”
“那就换方案!不能再拖了。”
争执持续了近一分钟,最后陈默把那张写满公式的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转身离开。林小满紧随其后,脚步急促。
回到主控室,他们立即接入监控系统。三十七分钟后,一名穿着清洁工制服的男人走进休息区,目光直奔垃圾桶。他迅速展开纸团,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动作干净利落,全程不超过十秒。
几乎在同一时刻,李维的语音切入耳麦:“信号变了。”
屏幕上,原本每小时一次的加密通信记录突然密集起来。十五分钟内,同一Ip地址向外发送了四次简短数据包,频率提升四倍。
“他们在验证。”陈默盯着热力图,“这份假资料已经被当作优先情报处理。”
“而且他们信了。”林小满补充,“如果只是例行巡查,不会这么紧张。”
陈默手指轻敲桌面,目光落在李维传来的终端日志上。那个被渗透的手机设备显示,使用者代号为“鸦眼”,所属频道名为“北境哨线”,最后一次任务标记为“获取原型机能源架构”。
“不是个人行为。”他说,“这是一个组织。”
李维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已经锁定了三个关联设备,分布在城东和郊区。他们的中转服务器位于境外,但跳板机设在国内,估计是通过商业代理伪装流量。我可以继续深挖,但需要一点时间。”
“不用急。”陈默摇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的底线在哪里。贸然切断链路,反而会惊动主巢。”
他调出实验室周边地图,将两次侦察行动的时间、路径、停留点全部标注。星轨自动进行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对方活动集中在每日17:20至17:35之间,且始终避开人流高峰和巡逻时段。
“规律性强,训练有素。”林小满说,“但他们漏了一点——太依赖固定节奏。只要我们打乱他们的预期,就能制造破绽。”
陈默沉默片刻,忽然启动一个新的运行模块。屏幕上弹出沙盒环境界面,开始模拟虚假的能量波动模型。这些信号模仿的是旧版护盾系统的运行特征,但在细节上加入了微小扰动,像是系统不稳定的表现。
“放出消息。”他说,“就说我们在调试新电源模块,遇到了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输出波动。”
“你是想引他们 closer?”林小满明白过来。
“不。”陈默嘴角微动,“我是想让他们觉得,我们正在犯错。”
李维轻笑一声:“典型的诱敌深入。我喜欢。”
数据包定时释放,通过校园局域网边缘节点缓慢外溢。整个过程伪装成系统日志自动上传,毫无攻击性痕迹。与此同时,影线协议在后台持续监听所有异常接入请求。
两个小时后,警报未响,但星轨捕捉到一次极其微弱的信号回探——某个未知设备尝试解析那段虚假波动数据,持续时间仅0.6秒,随即隐匿。
“他们来了。”陈默低声说。
林小满盯着屏幕上的残留轨迹:“这次不是踩点,是技术分析。他们在研究我们的‘漏洞’。”
“那就让他们看个够。”陈默调整沙盒参数,让虚假信号变得更加不稳定,“加大扰动幅度,让他们以为系统快要崩溃。”
李维接入远程控制,协助增强信号辐射范围。三人默契配合,一边维持假象,一边悄然收紧监听网络。
夜色渐深,实验室灯光依旧明亮。数据流在屏幕上不停滚动,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陈默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那支钢笔的笔身。它不再发烫,但金属外壳下仍藏着未激活的魔法阵列。
耳机里,李维的声音再度响起:“我刚截获一段未加密的内部通话片段,关键词是‘进度延迟’和‘上级催报’。”
陈默睁开眼。
“他们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