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仪的蜂鸣声在寂静中划出一道细线,陈默睁开眼,瞳孔收缩如针尖。那道频率缺口已经消失,但波形图上残留的数据痕迹仍在他脑中回荡。他没动,只是抬起右手,钢笔笔尖轻轻抵住实验台边缘,在金属表面刻下一段微不可察的符文。
林小满正低头调整手腕上的传感环,指尖刚触到接口,皮肤下便泛起一丝金光。她停顿了一下,呼吸变浅。
“又来了?”李维头也不抬,手指已在键盘上敲出残影。屏幕左侧滚动着从震荡发生器提取的原始信号流,右侧则是他临时搭建的模拟环境。“这次不是外部干扰,是内部共振提前激活了。”
陈默收回笔,从兜里掏出一块钛钨合金基板,边缘还带着基地深处刮擦留下的毛刺。“用这个。”他说,“晶格结构和魔法波动匹配度比硅片高百分之三十七点二。”
李维瞥了一眼:“你打算把符文塞进纳米电路?那玩意儿连稳定存在都难,更别说输出可控能量。”
“星轨建模显示,只要构建非对称谐振腔,就能锁住前七秒的高维投影。”陈默将基板放在操作台上,钢笔悬空,开始绘制第一层引导阵列。笔尖划过之处,空气微微扭曲,像是有看不见的电流在游走。
林小满站起身,走到量子缓存仪旁,调出昨夜记录的能量频谱曲线。“13.7赫兹那段最稳,如果把这个频率作为锚定点嵌入符文核心,或许能延长维持时间。”
“问题是材料承受不住。”李维接入分析模块,屏幕上跳出一组应力分布图,“每次能量注入,晶格都会产生微裂纹,第三次尝试后直接崩解。”
陈默闭眼,意识沉入星轨构建的信息场。无数公式与符文交错闪现,他在其中锁定了一组逆向耦合参数。再睁眼时,他已经改写了第三回路的拓扑结构。
“现在试试。”
钢笔落下,符文逐段成型。这一次,没有焦糊味,也没有黑烟。基板表面浮现出一层极淡的光晕,持续了整整七秒才缓缓消散。
“成功了!”李维盯着监测数据,“虽然只维持了七点二秒,但能量衰减曲线平滑,没有突变峰值!”
陈默没回应。他手臂内侧的针孔渗出血迹,混着药液滴在台面上。他抽出一张纱布按住,左手仍握着钢笔,指节发白。
“再来一次。”他说,“我要把它做成可重复写入的存储单元。”
林小满摘下眼镜,轻轻放在桌上。她的右手还在轻微抽搐,那是上次供能过载留下的后遗症。她没说话,而是走向角落的生物刺激仪,接通电源,将电极贴片固定在太阳穴和颈侧神经束位置。
“你要做什么?”李维问。
“重建能量通道。”她按下启动键,低频脉冲立即传入神经系统。她的身体晃了一下,随即绷直。皮肤下的金光由指尖蔓延至整条手臂,像是一条缓慢苏醒的河流。
“震荡发生器的基准波能稳定魔法频率,反过来也能重塑我的生理响应模式。”她咬着牙,“不能再靠情绪共鸣来触发潜能了,那样不可控。”
李维皱眉看着生命体征监测屏:“心率一百一十,血压偏高,你确定要现在做?”
“越早越好。”她伸手打开脑机接口原型机,“等他们下次出现,我们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反应。”
陈默余光扫过她那边,没阻止。他知道她在赌——赌自己的身体能承受住魔法与科技双重改造的压力。他也一样。
他再次提笔,这一次,符文不再是单一结构,而是由七个独立单元组成的复合阵列。每一个单元都对应不同维度的能量投射模式,通过星轨实时校准。
第三次写入,基板发出轻微震颤,光晕持续了九秒。
第四次,十一秒。
第五次,终于稳定在十四秒以上,且第二次读取时仍能还原原始信息。
“可以封装了。”陈默松开笔,从工具盒里取出微型封装舱,将基板置入真空环境,注入惰性气体密封。封装完成后,他将其接入一台便携式读取终端。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能量编码已识别,模式待定】。
“它认出来了。”李维凑近看,“不是简单存储,是具备响应能力的智能载体。”
“下一步是交互。”陈默看向李维,“你能让它听懂命令吗?”
李维冷笑一声,打开新项目界面。“魔法没协议,信息流乱得像宇宙背景噪音。但我拿到了你们用过的符文逻辑——尤其是震荡发生器那套脉冲序列。”他调出代码编辑器,“我把这些编码映射成二进制脉冲,再设计一个中间层,专门翻译魔法指令。”
键盘敲击声密集响起。他不再使用全息投影,而是直接连接主机底层系统,绕过防火墙权限限制,强行开辟一条调试通道。
两小时后,第一个可交互菜单出现在平板终端上:
【能量流向调节】
【频率锁定】
【紧急熔断】
“成了?”陈默走近。
“暂时只能执行预设动作。”李维揉了揉右眼,那里因长时间接收异常数据而泛着血丝,“真正的难点不在控制,而在反馈——魔法系统不会告诉你它是不是真的执行了命令。”
林小满这时摘下电极贴片,脸色苍白,但眼神清明。她走过来,把手放在终端侧面的感应区。片刻后,屏幕刷新,新增一项选项:【生物能源接入 | 状态:就绪】
“我做到了。”她说,“意念控能。刚才我让全息投影仪运行了九分钟,全程没有手动干预。”
陈默点头,拿起封装好的芯片,插入震荡发生器的核心插槽。装置嗡鸣一声,指示灯由绿转蓝。
“试试远程操控。”
李维按下遥控键。
没有任何爆炸,也没有过载。震荡发生器平稳启动,输出频率精准锁定13.7赫兹,谐波耦合度达到99.1%。
“穿透力提升了。”李维调出测试报告,“影响范围扩大到三十米,且能持续干扰主动扫描设备。”
陈默却盯着监测仪。就在刚才,装置启动瞬间,波形图上出现了另一个微弱信号——和军用履带车的频率高度相似,但来源不明。
“它不是追踪我们。”他低声说,“是在学习我们的改进方式。”
林小满拧紧传感环螺丝:“那就继续强化。不能让他们掌握节奏。”
她重新坐回仪器前,开启新一轮神经重塑程序。电流再次涌入,她的手指微微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金光顺着导线流入终端,形成一道稳定的能量桥接。
李维则开始优化软件架构,增加动态加密层,防止对方逆向解析他们的通信协议。他的键盘不断弹出错误警告,但他一一修复,直到整个系统进入静默运行状态。
陈默站在实验台前,手中钢笔缓缓移动,在空中勾勒出新的符文结构。这一次,他不再局限于单个装置,而是试图将多个魔法-科技融合模块串联成网。
星轨在他意识中高速运转,不断修正模型误差。他的生物电能几乎耗尽,不得不又一次注射葡萄糖。液体推进血管的瞬间,他感到一阵眩晕,但依旧没有停下。
三个小时过去,护林站内灯光未熄。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加热后的微苦气息,混合着药液挥发的味道。
突然,终端屏幕一闪。
原本稳定的能量读数出现波动,幅度极小,持续不到0.05秒。
李维立刻暂停所有输入操作,调出后台日志。那一瞬的信号特征被完整记录下来——正是他们刚刚封存的魔法芯片所使用的编码格式。
“有人在模拟我们的系统。”他说。
陈默盯着那行数据,沉默片刻,然后将最后一块封装芯片放入防护箱,锁死。
“从现在起,所有实验转入离线模式。”他说,“不再对外发送任何信号。”
林小满摘下眼镜,擦拭镜片,手腕上的传感环仍未拆除,皮肤下金光偶有闪现。
李维蜷缩在工作台前,双眼紧盯协议转换进度条,机械键盘置于腿上,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
陈默靠在墙边闭目休整,左手插在裤兜里紧握钢笔,右臂针孔渗出的血迹已凝结成暗红斑点。
监测仪屏幕忽然跳动了一下。
绿色波形中央,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凹陷,形状与昨夜那个频率缺口完全一致。
        林小满正低头调整手腕上的传感环,指尖刚触到接口,皮肤下便泛起一丝金光。她停顿了一下,呼吸变浅。
“又来了?”李维头也不抬,手指已在键盘上敲出残影。屏幕左侧滚动着从震荡发生器提取的原始信号流,右侧则是他临时搭建的模拟环境。“这次不是外部干扰,是内部共振提前激活了。”
陈默收回笔,从兜里掏出一块钛钨合金基板,边缘还带着基地深处刮擦留下的毛刺。“用这个。”他说,“晶格结构和魔法波动匹配度比硅片高百分之三十七点二。”
李维瞥了一眼:“你打算把符文塞进纳米电路?那玩意儿连稳定存在都难,更别说输出可控能量。”
“星轨建模显示,只要构建非对称谐振腔,就能锁住前七秒的高维投影。”陈默将基板放在操作台上,钢笔悬空,开始绘制第一层引导阵列。笔尖划过之处,空气微微扭曲,像是有看不见的电流在游走。
林小满站起身,走到量子缓存仪旁,调出昨夜记录的能量频谱曲线。“13.7赫兹那段最稳,如果把这个频率作为锚定点嵌入符文核心,或许能延长维持时间。”
“问题是材料承受不住。”李维接入分析模块,屏幕上跳出一组应力分布图,“每次能量注入,晶格都会产生微裂纹,第三次尝试后直接崩解。”
陈默闭眼,意识沉入星轨构建的信息场。无数公式与符文交错闪现,他在其中锁定了一组逆向耦合参数。再睁眼时,他已经改写了第三回路的拓扑结构。
“现在试试。”
钢笔落下,符文逐段成型。这一次,没有焦糊味,也没有黑烟。基板表面浮现出一层极淡的光晕,持续了整整七秒才缓缓消散。
“成功了!”李维盯着监测数据,“虽然只维持了七点二秒,但能量衰减曲线平滑,没有突变峰值!”
陈默没回应。他手臂内侧的针孔渗出血迹,混着药液滴在台面上。他抽出一张纱布按住,左手仍握着钢笔,指节发白。
“再来一次。”他说,“我要把它做成可重复写入的存储单元。”
林小满摘下眼镜,轻轻放在桌上。她的右手还在轻微抽搐,那是上次供能过载留下的后遗症。她没说话,而是走向角落的生物刺激仪,接通电源,将电极贴片固定在太阳穴和颈侧神经束位置。
“你要做什么?”李维问。
“重建能量通道。”她按下启动键,低频脉冲立即传入神经系统。她的身体晃了一下,随即绷直。皮肤下的金光由指尖蔓延至整条手臂,像是一条缓慢苏醒的河流。
“震荡发生器的基准波能稳定魔法频率,反过来也能重塑我的生理响应模式。”她咬着牙,“不能再靠情绪共鸣来触发潜能了,那样不可控。”
李维皱眉看着生命体征监测屏:“心率一百一十,血压偏高,你确定要现在做?”
“越早越好。”她伸手打开脑机接口原型机,“等他们下次出现,我们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反应。”
陈默余光扫过她那边,没阻止。他知道她在赌——赌自己的身体能承受住魔法与科技双重改造的压力。他也一样。
他再次提笔,这一次,符文不再是单一结构,而是由七个独立单元组成的复合阵列。每一个单元都对应不同维度的能量投射模式,通过星轨实时校准。
第三次写入,基板发出轻微震颤,光晕持续了九秒。
第四次,十一秒。
第五次,终于稳定在十四秒以上,且第二次读取时仍能还原原始信息。
“可以封装了。”陈默松开笔,从工具盒里取出微型封装舱,将基板置入真空环境,注入惰性气体密封。封装完成后,他将其接入一台便携式读取终端。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能量编码已识别,模式待定】。
“它认出来了。”李维凑近看,“不是简单存储,是具备响应能力的智能载体。”
“下一步是交互。”陈默看向李维,“你能让它听懂命令吗?”
李维冷笑一声,打开新项目界面。“魔法没协议,信息流乱得像宇宙背景噪音。但我拿到了你们用过的符文逻辑——尤其是震荡发生器那套脉冲序列。”他调出代码编辑器,“我把这些编码映射成二进制脉冲,再设计一个中间层,专门翻译魔法指令。”
键盘敲击声密集响起。他不再使用全息投影,而是直接连接主机底层系统,绕过防火墙权限限制,强行开辟一条调试通道。
两小时后,第一个可交互菜单出现在平板终端上:
【能量流向调节】
【频率锁定】
【紧急熔断】
“成了?”陈默走近。
“暂时只能执行预设动作。”李维揉了揉右眼,那里因长时间接收异常数据而泛着血丝,“真正的难点不在控制,而在反馈——魔法系统不会告诉你它是不是真的执行了命令。”
林小满这时摘下电极贴片,脸色苍白,但眼神清明。她走过来,把手放在终端侧面的感应区。片刻后,屏幕刷新,新增一项选项:【生物能源接入 | 状态:就绪】
“我做到了。”她说,“意念控能。刚才我让全息投影仪运行了九分钟,全程没有手动干预。”
陈默点头,拿起封装好的芯片,插入震荡发生器的核心插槽。装置嗡鸣一声,指示灯由绿转蓝。
“试试远程操控。”
李维按下遥控键。
没有任何爆炸,也没有过载。震荡发生器平稳启动,输出频率精准锁定13.7赫兹,谐波耦合度达到99.1%。
“穿透力提升了。”李维调出测试报告,“影响范围扩大到三十米,且能持续干扰主动扫描设备。”
陈默却盯着监测仪。就在刚才,装置启动瞬间,波形图上出现了另一个微弱信号——和军用履带车的频率高度相似,但来源不明。
“它不是追踪我们。”他低声说,“是在学习我们的改进方式。”
林小满拧紧传感环螺丝:“那就继续强化。不能让他们掌握节奏。”
她重新坐回仪器前,开启新一轮神经重塑程序。电流再次涌入,她的手指微微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金光顺着导线流入终端,形成一道稳定的能量桥接。
李维则开始优化软件架构,增加动态加密层,防止对方逆向解析他们的通信协议。他的键盘不断弹出错误警告,但他一一修复,直到整个系统进入静默运行状态。
陈默站在实验台前,手中钢笔缓缓移动,在空中勾勒出新的符文结构。这一次,他不再局限于单个装置,而是试图将多个魔法-科技融合模块串联成网。
星轨在他意识中高速运转,不断修正模型误差。他的生物电能几乎耗尽,不得不又一次注射葡萄糖。液体推进血管的瞬间,他感到一阵眩晕,但依旧没有停下。
三个小时过去,护林站内灯光未熄。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加热后的微苦气息,混合着药液挥发的味道。
突然,终端屏幕一闪。
原本稳定的能量读数出现波动,幅度极小,持续不到0.05秒。
李维立刻暂停所有输入操作,调出后台日志。那一瞬的信号特征被完整记录下来——正是他们刚刚封存的魔法芯片所使用的编码格式。
“有人在模拟我们的系统。”他说。
陈默盯着那行数据,沉默片刻,然后将最后一块封装芯片放入防护箱,锁死。
“从现在起,所有实验转入离线模式。”他说,“不再对外发送任何信号。”
林小满摘下眼镜,擦拭镜片,手腕上的传感环仍未拆除,皮肤下金光偶有闪现。
李维蜷缩在工作台前,双眼紧盯协议转换进度条,机械键盘置于腿上,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
陈默靠在墙边闭目休整,左手插在裤兜里紧握钢笔,右臂针孔渗出的血迹已凝结成暗红斑点。
监测仪屏幕忽然跳动了一下。
绿色波形中央,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凹陷,形状与昨夜那个频率缺口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