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体制内的节奏-《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省政府的作息时间精确得像瑞士钟表。

  早晨七点半,林致远准时踏入政策研究室。办公室内已经弥漫着茶香和报纸的油墨味——老科员们总是提前到岗,用这种方式开启一天的工作。

  “小林,早啊。”张主任端着茶杯,站在窗前做伸展运动,“今天有什么安排?”

  “主任早。”林致远放下公文包,“上午要完成乡镇企业会议的材料汇总,下午去会议中心检查会场布置。”

  张主任点点头:“周副秘书长很重视这次会议,各个环节都要仔细。你年轻,多跑跑腿。”

  这话听着平常,林致远却品出了深意。在体制内,“年轻”既是优势也是短板——意味着要多干活,但也意味着有更多学习机会。

  八点整,办公室的电话开始此起彼伏地响起。林致远刚翻开文件,内线电话就亮了。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趟。”是周副秘书长的声音。

  林致远赶紧放下手头工作,小跑着来到领导办公室。周汝信正在批阅文件,头也不抬地说:“坐。会议议程我看了,有个问题。”

  他抽出其中一页:“基层代表发言环节,时间安排太短。每个人十分钟,能讲出什么实质内容?延长到二十分钟。”

  “可是副秘书长,会议总时长已经...”

  “压缩领导讲话时间。”周汝信干脆利落,“每个领导减五分钟,问题就解决了。”

  林致远暗自佩服。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懂得什么该减,什么该加。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修改议程。这时,赵瑞龙打来电话。

  “致远,听说你在筹备乡镇企业会议?我们发改委有个新材料,要不要给你送过去?”

  林致远心中警铃大作。赵瑞龙所谓的“新材料”,往往夹带私货。上次他提供的资料里,就暗戳戳地推荐了几家与他关系密切的企业。

  “谢谢瑞龙,会议材料已经定稿了,下次有机会再合作。”

  挂断电话,林致远摇摇头。赵瑞龙总是这样,把人际关系当成交易,把工作机会当成筹码。

  上午十点,是每天固定的“茶歇时间”。老科员们聚在一起,端着茶杯闲聊。这是办公室里最鲜活的信息交换场所。

  “听说刘省长要去中央党校学习半年?”

  “可不是嘛,这下周副秘书长的压力就小了。”

  “钱老书记的孙子要结婚了,在省宾馆摆酒...”

  林致远默默听着,不参与讨论。王老师告诫过他:在机关,多听少说,尤其不要议论领导。

  但今天的话题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次乡镇企业会议,听说要出台新政策?”资料室的老李问道。

  “是啊,”张主任抿了口茶,“可能要放开私营企业准入领域。这可是个大动作。”

  林致远心中一动。如果真如张主任所说,那这次会议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午饭后,他前往会议中心检查布置。刚出政府大院,就遇见了前来找他的沈清薇。

  “你怎么来了?”林致远又惊又喜。

  沈清薇举了举手中的饭盒:“今天学校放假,给你做了点好吃的。听说你最近总是加班。”

  两人在政府大院外的长椅上坐下。饭盒里是林致远最爱吃的红烧肉和青菜,还冒着热气。

  “你们政府大院,看着真威严。”沈清薇望着气派的办公楼,“在里面工作,压力大吗?”

  林致远扒了口饭,含糊地说:“还好,就是节奏比较固定。”

  “我爹说,体制内最重要的是跟对人。”沈清薇轻声说,“他有个学生在省委办公厅,因为站错队,现在在档案室坐冷板凳。”

  林致远停下筷子。这话虽然直白,却说出了体制内的一个残酷现实。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做对事。”他放下饭盒,认真地说,“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方向就不会错。”

  沈清薇看着他,眼中闪着光:“我就喜欢你这一点,永远这么理想主义。”

  送走沈清薇,林致远来到会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会场,会务公司经理一见到他,立刻热情地迎上来。

  “林科员,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林致远仔细检查了主席台、座位安排、音响设备,甚至测试了投影仪的清晰度。在检查参会人员座位表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基层代表的座位被安排在最后排。

  “这个要调整一下,”他指着座位表,“基层代表要往前安排,最好在第二排。”

  经理面露难色:“可是按照惯例,领导在前,基层在后...”

  “这次会议就是要倾听基层声音,”林致远坚持,“座位安排要体现这个意图。”

  最终,经理妥协了。但林致远知道,这个小小的调整,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回到办公室,已经下午四点。桌上有张便条:“周副秘书长找,速回电。”

  林致远立即拨通电话。周汝信只说了一句话:“来我办公室。”

  再次走进领导办公室,林致远注意到周汝信脸色不太好看。

  “座位调整是你的主意?”周汝信开门见山。

  “是的,副秘书长。我觉得...”

  “你觉得?”周汝信打断他,“在机关工作,最忌讳的就是‘你觉得’。有多少人盯着这次会议,你知道吗?”

  林致远心头一紧。

  “刚才已经有两位老同志打电话来,说这样安排不合规矩。”周汝信叹了口气,“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要懂得方式方法。”

  林致远低下头:“对不起,副秘书长,我考虑不周。”

  “不必道歉。”周汝信语气缓和下来,“你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致远,在体制内做事,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直来直去,容易碰壁。”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就像这窗外的树,太直的容易被风折断,懂得弯曲的才能长久。”

  这番话让林致远想起父亲类似的教诲。原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省委大院,做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那座位安排...”林致远试探着问。

  “就这样吧。”周汝信摆摆手,“我已经跟那两位老同志解释过了。但是记住,下不为例。”

  走出领导办公室,林致远长舒一口气。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体制内行事的微妙——创新可以,但必须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坚持原则可以,但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手腕。

  下班前,他给王老师打了个电话,讲述了今天的经历。

  王老师听后笑了:“这就是体制内的节奏啊——进二退一,稳中求进。你要学会在这种节奏中找到平衡。”

  挂断电话,林致远望着窗外。省政府大院里,下班的人们正三三两两地离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在这个体制内度过整个职业生涯,按照既定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节奏中,既不被同化,也不被边缘化;既要顺应体制的要求,又要保持内心的坚守。

  桌上的台灯亮了,映照着那方家传的砚台。“清正廉明”四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林致远知道,在体制内的漫长岁月里,这方砚台将永远提醒他:无论节奏如何,初心不能改;无论环境怎样,底线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