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年关-《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腊月二十三,小年。

  省政府大院里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但气氛却比平时更加紧张。年关将至,各种总结、汇报、检查接踵而至,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我一早就被张主任叫到办公室。

  “小林,今年的年终总结报告,周副秘书长点名要你参与起草。”张主任递过一叠材料,“这是各处室报上来的总结,你先把关,提炼亮点。”

  我接过厚厚的材料,心里明白这是个重要任务。年终总结不仅是对一年工作的梳理,更是向领导展示能力的机会。

  回到座位,他翻开第一份材料,是综合处的总结。通篇都是“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显着成效”之类的套话,具体成果却语焉不详。

  他摇摇头,拿起红笔开始修改。这时,赵瑞龙端着茶杯晃了过来。

  “致远,忙着呢?”赵瑞龙瞥见他桌上的材料,“哟,年终总结?这可是个美差啊。”

  我头也不抬:“就是个苦差事,这么多材料要看。”

  “这你就不懂了。”赵瑞龙压低声音,“年终总结怎么写,里面学问大着呢。成绩要放大,问题要淡化,最关键的是要把领导关心的工作重点突出出来。”

  我停下笔:“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实事求是就好。”

  “你啊,还是太年轻。”赵瑞龙摇摇头,“我那份总结,重点突出了刘省长关注的几个项目,已经通过初审了。你这份是报给周副秘书长的吧?得把他主抓的乡镇企业改革写透。”

  这话说得露骨,我不禁皱眉。但转念一想,赵瑞龙的话虽然功利,却不无道理。总结确实要突出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

  “谢谢提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赵瑞龙满意地拍拍他的肩:“这就对了。晚上有个饭局,几个朋友聚聚,一起来吧?”

  我正要拒绝,赵瑞龙补充道:“都是体制内的年轻人,交流交流感情,没坏处。”

  想到可能要值班,我婉拒了:“今晚我值班,下次吧。”

  赵瑞龙也不坚持,晃着茶杯走了。

  一整天,我都在埋头整理材料。他发现各处室的总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报喜不报忧。成绩罗列了一大堆,存在的问题却轻描淡写。

  下午三点,周副秘书长来电话叫他。

  “材料看得怎么样了?”周汝信直接问。

  “正在整理,发现一些问题。”我老实回答,“各处室的总结对成绩说得太多,对问题说得太少。”

  周汝信点点头:“这就是年关现象。大家都想好好过年,不愿意触霉头。但我们要的是一份真实的总结,不是评功摆好。”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这样,你重点梳理三个方面:一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二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明年的工作思路。不要怕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

  回到办公室,他重新调整思路,不再简单汇总各处室的材料,而是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思考,开始独立起草。

  傍晚时分,沈清薇打来电话。

  “致远,今年过年能回家吗?我爹妈想见见你。”

  我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材料,叹了口气:“恐怕不行,年底太忙了,我还要值班。”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那..。我去省城陪你过年?”

  “这怎么行?你还要陪父母。”

  “没关系,他们理解的。”沈清薇声音轻柔,“你一个人在外地过年,太冷清了。”

  挂断电话,我心里暖暖的。但想到值班的安排,他又犯了难。

  晚上七点,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个人。窗外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他泡了杯浓茶,继续奋战。年终总结不仅要总结过去,还要展望未来。他想起在清河县调研时看到的那些问题,觉得应该在明年的工作思路中加以体现。

  “还在加班?”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我抬头,看见周副秘书长站在门口,手里提着公文包。

  “副秘书长,您也还没走?”

  “年关嘛,大家都一样。”周汝信走进来,看了看他桌上的稿子,“进展如何?”

  我把起草的思路汇报了一遍。周汝信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思路不错,但有几点要注意。”周汝信拿起笔,在稿子上划了几道,“问题要写,但要把握好度。太过尖锐的问题,可以换个委婉的表达方式。”

  他指着其中一段:“比如乡镇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可以改成‘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意思一样,但听起来更积极。”

  我恍然大悟。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既要说真话,又要讲究方式方法。

  “另外,”周汝信继续说,“明年的工作思路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不能光是‘加强’‘重视’这样的空话。”

  两人一直讨论到晚上九点。临走时,周汝信突然问:“过年怎么安排?”

  “我值班,不回家了。”

  周汝信点点头:“年三十我带班,你来陪我吧。一个人值班太冷清。”

  望着领导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深夜十一点,总结报告终于完成初稿。我伸了个懒腰,走到窗前。雪下得更大了,省政府大院银装素裹,格外静谧。

  这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致远,睡了吗?”

  “还没,在加班。”

  母亲的声音带着心疼:“这么晚还在忙?吃饭了吗?”

  “吃了,您别担心。”

  “过年能回来吗?你爹念叨好几次了。”

  我鼻子一酸:“妈,今年要值班,回不去了。清薇说要来省城陪我。”

  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也好,有清薇陪着你,妈就放心了。你爹说了,公家的事要紧,家里不用惦记。”

  挂断电话,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他的父母,虽然盼着儿子回家团圆,却更理解他工作的特殊性。

  第二天,年终总结报告得到了周副秘书长的肯定。但张主任看后,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小林啊,这些问题写得是不是太直接了?”张主任指着报告中的几个段落,“比如这个‘部分干部作风漂浮,调研不深入’,这样说会不会打击面太大?”

  我解释:“主任,这是调研中发现的真实问题。”

  “真实不真实另说,关键是年关时节,这样写容易得罪人。”张主任摇摇头,“我建议修改一下,委婉一点。”

  就在这时,周副秘书长推门进来。

  “不用改。”周汝信直接表态,“问题就是要指出来,遮遮掩掩解决不了问题。这份报告我很满意,就按这个上报。”

  张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称是。

  周汝信转向我:“今天开始放假了,你怎么还没走?”

  “我值完班再走。”

  “那就辛苦你了。”周汝信意味深长地说,“年关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很多问题。你能在总结中坚持实事求是,很好。”

  领导走后,张主任拍拍我的肩:“看来周副秘书长很赏识你啊。年轻人,好好干。”

  走出办公楼,雪已经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心里格外踏实。这个年关,他不仅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在体制内做人做事的准则——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顾及影响。

  回到租住的小屋,他给沈清薇发了条信息:“年三十我值班,你能来陪我吗?”

  很快,沈清薇回复:“当然,我已经在准备年货了。”

  看着手机屏幕,我笑了。这个年关,虽然不能回家团圆,但有爱人相伴,有工作要做,有理想可追,也是一种幸福。

  他拿起桌上的家传砚台,轻轻擦拭。“清正廉明”四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的年关,忙碌而充实,清贫却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