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压力实在巨大!-《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用这四艘战舰来守卫天朝超过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压力实在巨大。

  而且,动用万吨乃至数万吨级的战列舰去执行日常巡航任务,不仅有些浪费资源,还会大量消耗燃油。

  炎龙号战列舰采用重油动力,每次出航需要携带六千多吨重油,而这种燃料目前汉军还无法自产,只能依靠林文从系统中购买补充。

  至于定远级战列巡洋舰则使用煤炭驱动,这种资源汉军储备较多,因此暂时不存在燃料短缺的问题。

  不过,长期执行巡逻任务会对发动机和舰体造成较大损耗,容易引发老化和损伤问题。

  因此,像飞龙号这样体积较小、航行速度快且运行成本低廉的巡逻舰,对于当前汉军来说至关重要。

  “感觉怎么样?满意吗?”

  飞龙号正式下水后,在试航期间林文亲自带领海军的一众将领登舰体验。

  “速度确实不错,主炮口径虽不算大,但射程与射速表现良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火力配置略显薄弱。”

  丁汝昌对飞龙号的整体性能表示肯定,只是在武器装备方面略有遗憾。

  “呵呵,这才五百吨的小型战舰,你还指望装一门305毫米舰炮不成?真要那样的话,恐怕刚出港就得沉底了!”

  浅水重炮舰的概念此时还未出现,直到三十多年后才被研发出来。

  不过这类舰艇只适用于特殊场景,例如攻击内陆目标时——大型战舰无法驶入内河,陆军火炮威力又不足以摧毁坚固工事。

  这时,这种吨位轻、吃水浅却配备与战列舰同等口径巨炮的浅水重炮舰,便能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总体而言,这种设计效率不高,性价比偏低,因此仅短暂流行了一段时间,随后就被淘汰。

  “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建造出如定远级那样的大型战舰!”

  丁汝昌心里也清楚,想要一艘五百吨级的军舰搭载如此众多的火炮,未免太过理想化。

  他不禁发出一声轻叹,内心却开始畅想未来的情景。

  “快了,我们的钢铁厂已经正式投产,年产钢量能达到五十万吨。

  只要拿出其中五分之一供给海军,每年就足够支持十万吨战舰的建造!”

  “不过目前造船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稀缺,需要逐步培养。

  这种情况下,先从小型、技术难度较低的船只开始造起,慢慢积累经验,等技术和经验都成熟后,再尝试建造更大吨位的战舰会更稳妥。”

  林文对于海军的长远发展早有规划,并不急于求成地开工建造万吨级主力舰。

  一方面,汉军眼下尚不具备那样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他们严重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而这些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而且,对目前来说,建造更多巡逻艇和驱逐舰更加实用。

  毕竟,漫长的海岸线需要依靠这些舰艇来守护!

  “接下来造船厂打算开建什么类型的战舰?”

  林文转身问身边的造船厂厂长。

  厂长翻开他们的造船规划书,恭敬地回答:

  “回禀殿下,我们完成30艘飞龙级巡逻舰的生产之后,将开始建造2500吨级的平海级驱逐舰。”

  林文看了看这款驱逐舰的基本数据:

  平海级驱逐舰排水量为2500吨,舰体长度97米,宽度12.8米,吃水深度5.4米,最高航速可达32节,续航能力达到5600公里。

  武备方面,该舰装备三座三联装150毫米主炮,四座双联装120毫米副炮,以及四座三联装57毫米机关炮,同时配备两具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从火力配置来看,相比飞龙级巡逻舰,平海级驱逐舰的火力有了飞跃式的增强。

  虽然航速略有降低,但续航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而且,2500吨级的驱逐舰规模适中,建造难度远远低于万吨级战列舰。

  基本上是在五百吨级的飞龙级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有了飞龙舰的建造经验,这种级别的驱逐舰并不难实现。

  更重要的是,驱逐舰拥有更强的火力和更远的航程,可以伴随主力舰队行动。

  虽然在正面海战中无法担任核心力量,但它能承担护航任务,驱逐敌方小型快艇和驱逐舰,保障主力舰队安全。

  必要时,它还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鱼雷,攻击敌军重伤的大型战舰,代替主力舰完成“最后一击”。

  总之,这类舰艇无论对哪支海军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平海级驱逐舰之后,下一个计划建造的则是6500吨级的海龙级巡洋舰。

  三月份,定远舰和致远舰刚刚完成返航之际,林文出席了佛城铁路的落成典礼。

  这条全长仅三十五公里的铁路,是天朝首条由本国工程师自主设计并修建的线路。

  尽管长度并不惊人,却标志着天朝正式告别了无铁路的时代,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铁路通车后,主持该工程的詹天佑亲自向林文发出邀请,希望他能一同体验从粤城驶往佛城的首发列车,亲身感受这一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与魅力。

  林文在穿越之前就曾乘坐过各种类型的列车,包括传统的绿皮车、动车组以及高速铁路。

  那些列车的速度覆盖了从每小时五十余公里到三百公里不等的范围。

  相比之下,这列蒸汽机车仅有四十公里的时速,对他来说实在提不起太大兴趣。

  然而,考虑到佛城铁路在天朝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登上新建成的粤城火车站,搭乘第一班列车向西前往佛城。

  在这个年代,铁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一件前所未见的新奇之物,因此充满了神秘感。

  通车当日,周边数十里村庄的老老少少纷纷赶来围观,挤满了铁路沿线。

  林文甚至有些担忧,害怕有人误闯轨道造成意外伤亡。

  好在詹天佑早有考虑,早在规划阶段就在两侧预留了开阔地带,并设置了围栏,防止人群靠近铁轨,有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当蒸汽火车开始喷出白雾,发出“呜——”的汽笛声缓缓启动时,围观群众顿时神情剧变,仿佛目睹了神迹一般。

  “动了动了!真的跑起来了!”

  看着火车头冒出白烟,拖着长长的车厢慢慢加速前进,人们脸上的表情各异:有人惊得几乎跪地叩拜;有人激动得手舞足蹈;还有更多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呆呆望着列车消失在远方。

  “它跑了!快追啊!”

  人们的热情不但没有因列车远去而减退,反而更加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