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学术圈里的"小翻译"-《岁时予你》

  周六的晨光透过薄雾,温柔地漫进书房。苏念端着两杯温水走进来时,看见陆时砚正坐在书桌前,指尖轻轻敲打着摊开的古籍复印件,眉头微蹙,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隔绝。晨光在他浓密的睫毛上跳跃,却丝毫未能驱散他眉宇间的凝重。

  她知道,这一定是他那本关于宋代文创的研究专着又遇到了瓶颈。自从三个月前接下这个项目,陆时砚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投入到这本专着的撰写中。有时深夜醒来,苏念还能看见书房门缝下透出的灯光,和他伏案疾书的剪影。

  \"陆教授,又在跟史料'较劲'呀?\"她将温水轻轻放在他手边,目光落在摊开的书页上。那些竖排的繁体字和晦涩的古文让她有些头晕,却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沉淀的历史气息。

  陆时砚抬起头,眼底的凝重被温柔的笑意冲淡。他伸手将她拉到身边,指着书页上的一段文字:\"刚好看到一段关于宋代市集管理的记载,用词太晦涩,正琢磨怎么转化成通俗的表述。\"他的指尖轻轻点在一行古文上,\"你看这句'贾区以牌别,绘其器形,使购者辨焉',想写进研究里,又怕读者看不懂。\"

  苏念俯身细看,鼻尖几乎要触到泛黄的书页。那些古老的文字在她眼中起初只是一堆难以理解的符号,但渐渐地,一个熟悉的画面在她脑海中浮现——那是她上周刚刚完成的文创展摊位布局图,每个摊位都挂着醒目的标识牌,上面绘制着商品的图案。

  \"这不就是古代的'摊位标识牌'嘛!\"她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像是被点燃的星辰,\"就像现在文创展里,每个摊位挂个牌子写清楚卖什么——你把它说成'宋代商贩用绘有商品形状的木牌做摊位标识,方便顾客辨认',不就好懂了?\"

  陆时砚微微一怔,随即低笑出声。那笑声像是春日融冰,瞬间驱散了他眉间的阴霾。\"倒是被你点醒了。\"他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动作轻柔而自然,\"我总想着要贴合学术规范,反而把简单的道理绕复杂了。果然我的'小灵感家'总能救场。\"

  这个亲昵的称呼让苏念耳根微微发热。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在一个月前的深夜。那时她半夜醒来,发现陆时砚还在为专着的序言发愁。她睡眼惺忪地给他倒了杯蜂蜜水,随口说了句\"为什么不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古人的智慧呢\",竟意外地打开了他的思路。从那以后,\"小灵感家\"就成了他私下对她的爱称。

  就在这时,陆时砚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周教授——他的好友兼同事,一位专攻宋代经济史的学者。

  \"时砚啊,下午我们几个研究古代经济史的老家伙要在学校咖啡馆聚聚,聊聊天。李老师、王教授他们都会来,你也一起来吧?正好听听你那本专着的进展。\"电话那头周教授的声音洪亮有力,即使没有开免提,苏念也能隐约听见。

  挂了电话,陆时砚转向苏念,目光中带着询问:\"下午要不要跟我一起去?茶会在学校的咖啡馆,不算正式,就当陪我散散心。\"

  苏念的心轻轻一动。她记得三个月前的那次学术聚会,那是在一个庄重的会议厅里,满屋子都是她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和理论争辩。她像个误入异世界的孩子,全程安静地坐在角落,连呼吸都小心翼翼。那天晚上回家后,她第一次对陆时砚发了小脾气,质问他为什么要带她去一个完全不属于她的场合。

  可是现在,看着陆时砚眼中小心翼翼的期待,她忽然觉得那些不安和局促都变得微不足道。\"好呀,\"她听见自己说,\"不过你得提前给我'补课',不然我又要坐那儿发呆了。\"

  陆时砚的眼中立即漾开笑意,像是投入石子的湖面,漾开圈圈温柔的涟漪。他牵着她的手来到书房那面顶天立地的书架前,指尖在书脊间流连,最终抽出几本装帧雅致的历史读物。\"这些都是比较通俗的宋代历史读物,\"他解释道,\"你先看看关于宋代市集的章节,我再给你讲讲下午可能会聊到的话题。\"

  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时砚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像是大提琴的弦音,在安静的书房里缓缓流淌。他不仅讲解了宋代市集的基本情况,还细心地介绍了下午可能会出席的几位老师的研究方向。

  \"周教授主攻宋代商税制度,但他对市集管理也很有研究;李老师喜欢研究古代手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陶瓷;王教授则对宋代的商业政策很熟悉。\"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苏念脸上,\"你昨天不是刚改完文创展的摊位布局方案?说不定能跟他们聊上几句。\"

  这番贴心的\"补课\"让苏念心中的忐忑消散了大半。她忽然意识到,陆时砚一直在默默地为她铺路,希望她能够自然地融入他的世界。

  下午两点,阳光正好。学校的咖啡馆坐落在一条梧桐掩映的小路旁,红砖外墙爬满了常春藤,显得古朴而雅致。推开沉重的木门,咖啡的醇香扑面而来,混合着旧书的味道,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气息。

  几位穿着休闲衬衫的老师已经围坐在靠窗的长桌旁,手里捧着咖啡,正聊得热络。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木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苏念跟着陆时砚走进来时,脚步还有些迟疑,但陆时砚立即察觉到了她的不安,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心——那是无声的安慰和支持。

  \"时砚来啦?这位就是你常说的苏念吧?\"周教授第一个看见他们,笑着打招呼。他年约五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炯炯有神,透着学者的睿智和长者的慈祥。

  \"周教授好,各位老师好,我是苏念。\"苏念微笑着回应,感受到在座各位老师善意的目光,心中的紧张感顿时消解了大半。

  落座后,陆时砚为她点了一杯她最喜欢的桂花拿铁。温热的白瓷杯握在手中,桂花的清香和咖啡的醇厚完美融合,让她更加放松下来。

  起初,老师们聊的都是些学术圈的内行话题,什么新出土的碑文、某位学者的新理论,苏念听得云里雾里,只能安静地小口啜饮咖啡。但很快,话题就转到了陆时砚那本卡壳的专着上。

  \"时砚,你上次提到的那句'贾区以牌别',我回去又查了些资料,\"周教授皱着眉说,\"这个表述确实很让人头疼。我试了几种解释,都觉得不够贴切,普通读者肯定看不懂。\"

  陆时砚看向身边的苏念,眼中带着温柔的笑意:\"刚好念念昨天给我提了个思路,你们听听行不行。\"他把苏念关于\"摊位标识牌\"的解释娓娓道来,还特意补充了一句,\"她做文创展策划,对'标识'这块特别敏感,一下子就点透了。\"

  在座的老师们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老师——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优雅的女教授——忍不住称赞:\"这个解释好!既保留了史料的核心意思,又通俗易懂。时砚,你这小女友可是帮了你大忙啊!\"

  苏念的脸颊微微发烫,刚想谦虚几句,就听陆时砚继续说:\"她不仅帮我解释史料,还帮我找研究方向呢。我之前研究宋代文创总局限在文献里,是她提醒我可以结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古风文创,找新的切入点。\"

  这话一出,在座的老师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苏念关于文创展的策划细节。起初苏念还有些拘谨,措辞谨慎,但聊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她渐渐放开了,从摊位布局说到互动体验,甚至还提到了从宋代市集中得到的灵感。

  \"我们打算在展区里专门设置一个'古代市集复刻区',就参考宋代的摊位形式,挂木牌标识,再安排手作师傅现场演示拓印、香囊制作——这些都是从陆教授的史料里'偷'来的灵感。\"苏念说着,忍不住看向身边的陆时砚,眼中满是俏皮的笑意。

  陆时砚也注视着她,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他一直都知道,他的小姑娘只要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就会散发出独特的光芒。那种光芒不是刻意表现出的聪慧,而是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让她整个人都显得神采飞扬。

  茶会的气氛因为苏念的参与而变得更加活跃。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渐渐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周教授甚至开玩笑说,应该请苏念来做学术着作的\"通俗化顾问\",让那些深奥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更多普通人理解和欣赏。

  茶会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当夕阳开始西斜,老师们才陆续起身告别。周教授拍着陆时砚的肩膀,声音洪亮地笑道:\"你可真是捡到宝了,不仅能当'灵感库',还能当学术'小翻译',把你的晦涩研究变得鲜活。\"

  走出咖啡馆,夕阳的余晖将整个世界染成金黄色。苏念挽着陆时砚的胳膊,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鸟。\"陆教授,我今天表现怎么样?没给你丢脸吧?\"她仰头看着他,眼中闪着期待的光。

  陆时砚停下脚步,转身面对着她。夕阳在他身后形成一道光晕,让他的轮廓显得有些朦胧。\"何止是没丢脸,\"他的指尖轻轻拂过她的脸颊,动作温柔得像是触碰珍贵的瓷器,\"你今天特别厉害,把我的研究讲得比我还清楚。\"他顿了顿,声音软了下来,\"之前让你觉得拘谨,是我不好,没早点让你知道,你本来就很适合站在我身边。\"

  这句话像是一股暖流,缓缓淌过苏念的心田。她踮起脚尖,在他唇角轻轻吻了一下:\"那以后你的学术聚会,我都陪你去好不好?我当你的'专属小翻译',把那些难懂的史料都变成大白话!\"

  \"好。\"陆时砚笑着点头,伸手把她揽进怀里,\"那我也继续当你的'史料库',帮你把文创展做得更有文化底蕴——我们可是彼此的'加油站',不是吗?\"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石板路上交织在一起。苏念靠在陆时砚怀里,感受着他平稳的心跳和温暖的体温,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融入对方的世界\"。那从来不是勉强自己去迎合,而是在彼此的领域里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你懂我的专业,我懂你的热爱,在各自擅长的天地里,成为对方最温暖的光。

  远处传来下课铃声,惊起一群栖息的鸟儿。陆时砚轻轻松开她,却依然牵着她的手:\"走吧,带你去吃那家你最喜欢的江南菜。\"

  \"嗯!\"苏念用力点头,与他十指相扣,沿着洒满夕阳的小路慢慢向前走去。

  她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她陪他参加学术会议,他来看她的展览开幕;她帮他梳理文字的脉络,他给她提供历史的灵感。他们的世界或许不同,但因为彼此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宽广和丰富。

  这才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不是谁依附谁,而是两个独立的灵魂相互滋养,在彼此的陪伴中,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