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比预想中更红火。小小的泥炉几乎从支起来那一刻起,就再没熄过火。蒸笼盖一次次揭开,白汽裹着香气一次次升腾,引来一拨又一拨被寒冷和饥饿驱使的顾客。沈微婉一个人忙得脚不沾地,收钱、取窝头、打包、添柴、照看炉火,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断裂的肋骨在频繁的弯腰起身中隐隐作痛,那条残腿更是酸麻沉重。
但她心里是滚烫的,手脚麻利,眼神亮得惊人。破瓦罐里,铜钱落入的“叮当”声越来越密集,如同最美妙的乐章。
然而,人流高峰期,她终究独木难支。尤其是打包的环节,用干净叶子或油纸包好烫手的窝头,需要一点时间,常常让后面排队的苦力等得有些不耐烦。
“大姐,快点儿啊!船要开了!”
“就是,捞一个就走的事儿,咋这么磨蹭!”
催促声让她心头更急,手上动作难免忙乱。
就在这时,一直乖乖坐在摊子后面小马扎上、自己玩着布老虎的安儿,仰着小脸看了一会儿。他看到母亲的忙碌,看到客人等待的焦急,小眉头微微蹙起。
他放下布老虎,自己吭哧吭哧地拖过那个沈微婉平时用来垫脚、极其稳固的树根小板凳,费力地搬到摊子前面,紧挨着母亲放窝头的篮子。然后,他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站稳了。高度正好让他能清晰地看到摊子外面,小手也能够到篮子里温热的窝头。
沈微婉正忙着收钱,没留意到儿子的举动。
下一个客人递过三文钱:“要一个热的!”
沈微婉刚要转身去拿窝头,一只小手已经拿起一张裁好的油纸,笨拙却又异常认真地垫着,从篮子里拿起一个热窝头,小心翼翼地放在油纸中央。
然后,两只小手合作,略显笨拙却极其努力地将油纸的四角拢起来,包住那个烫手的窝头,做成一个不算规整但绝不会漏的小包。
安儿踮起脚尖,努力将那个油纸包递向摊子外那个满脸络腮胡、等得有些焦躁的脚夫,仰起小脸,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奶香味的、软糯清澈的童音,认真地说道:
“伯伯,刚出锅的,小心烫哦!”
那脚夫正要不耐烦地催促,冷不丁看到一个还没摊子高的小豆丁,站在凳子上,举着个油纸包,用那么软那么认真的声音提醒他“小心烫”,整个人顿时愣住了。脸上的焦躁如同被阳光融化的冰雪,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露出一丝近乎笨拙的、与他粗豪外表极不相称的柔和。
他下意识地弯下腰,极其小心地、几乎是屏着呼吸,从那只小手里接过油纸包,连声调都不自觉地放轻放缓了:“哎……哎!谢谢小娃娃!伯伯……伯伯知道了,小心烫!”
他拿着那包着窝头的油纸,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甚至忘了立刻离开。
后面的客人也看到了这的一幕,都不由得笑了起来,刚才那点焦急等待的情绪一扫而空。
“嘿!这小家伙真伶俐!”
“还会帮娘干活了!真懂事!”
“来来来,小老板,也给叔叔包一个!”
沈微婉这时才反应过来,看着站在凳子上、努力想帮忙的儿子,心头猛地一酸,又是一暖,差点落下泪来。她连忙稳住情绪,对安儿露出一个鼓励的笑容:“安儿真棒,慢点包,别烫着。”
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安儿干得更起劲了。他虽然动作慢,但极其认真,每一个油纸包都尽力包好,每一次递出去,都会配上那句软糯的提醒:
“叔叔,小心烫哦!”
“爷爷,热的,拿好!”
奶声奶气的童音,配上他那张被热气熏得红扑扑、满是认真表情的小脸,成了这烟火气十足的摊位上,最动人、最暖心的一道风景。
那些平日里扛包拉车、吼惯了号子、说惯了粗话的苦力们,在这小娃娃面前,一个个都不自觉地变得温柔起来,接过窝头时连声道谢,有的甚至忍不住想摸摸他的小脑袋(被沈微婉不着痕迹地挡开了)。
这神奇的一幕,吸引的不仅仅是苦力。
附近摊位的摊主、路过的大婶、甚至偶尔经过的、穿着体面些的镇民,都被这“小大人”帮忙卖窝头的场景吸引了目光。那童真稚语与热气腾腾的食物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令人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哟,这小娃真招人疼!大姐,你这窝头怎么卖?给我也来两个尝尝!”
“看着就暖和,小娃娃,给奶奶也包一个!”
“孩子都这么懂事,东西肯定差不了!”
顾客的范围,不知不觉扩大了。不再仅仅是出于充饥御寒需求的苦力,更多是被这份温馨场景打动、心生好奇或怜爱而来尝试的人。
安儿似乎天生懂得如何“推销”,他拿起一个窝头,会小声补充一句:“娘做的,好吃,甜甜的。”或者指着里面的野菜碎:“有菜菜,香。”
稚嫩的话语,比任何夸耀都更令人信服。
沈微婉看着儿子,看着那些因他而笑容满面、耐心等待的顾客,看着越发忙碌却井然有序的摊位,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心酸,有骄傲,更有一种被深深慰藉的温暖。
她不再只是一个艰难求生的寡妇。
她是安儿的娘。
是这个小“代言人”最坚实的后盾。
这小小的摊位,因为有了安儿的加入,仿佛真正成了一个“家”的延伸,充满了不同于别处的、令人留恋的温度和气场。
安儿的奶声奶气,和那持续不断升腾的热气白雾一起,成了这集市一角最暖心、也最有效的招牌。
但她心里是滚烫的,手脚麻利,眼神亮得惊人。破瓦罐里,铜钱落入的“叮当”声越来越密集,如同最美妙的乐章。
然而,人流高峰期,她终究独木难支。尤其是打包的环节,用干净叶子或油纸包好烫手的窝头,需要一点时间,常常让后面排队的苦力等得有些不耐烦。
“大姐,快点儿啊!船要开了!”
“就是,捞一个就走的事儿,咋这么磨蹭!”
催促声让她心头更急,手上动作难免忙乱。
就在这时,一直乖乖坐在摊子后面小马扎上、自己玩着布老虎的安儿,仰着小脸看了一会儿。他看到母亲的忙碌,看到客人等待的焦急,小眉头微微蹙起。
他放下布老虎,自己吭哧吭哧地拖过那个沈微婉平时用来垫脚、极其稳固的树根小板凳,费力地搬到摊子前面,紧挨着母亲放窝头的篮子。然后,他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站稳了。高度正好让他能清晰地看到摊子外面,小手也能够到篮子里温热的窝头。
沈微婉正忙着收钱,没留意到儿子的举动。
下一个客人递过三文钱:“要一个热的!”
沈微婉刚要转身去拿窝头,一只小手已经拿起一张裁好的油纸,笨拙却又异常认真地垫着,从篮子里拿起一个热窝头,小心翼翼地放在油纸中央。
然后,两只小手合作,略显笨拙却极其努力地将油纸的四角拢起来,包住那个烫手的窝头,做成一个不算规整但绝不会漏的小包。
安儿踮起脚尖,努力将那个油纸包递向摊子外那个满脸络腮胡、等得有些焦躁的脚夫,仰起小脸,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奶香味的、软糯清澈的童音,认真地说道:
“伯伯,刚出锅的,小心烫哦!”
那脚夫正要不耐烦地催促,冷不丁看到一个还没摊子高的小豆丁,站在凳子上,举着个油纸包,用那么软那么认真的声音提醒他“小心烫”,整个人顿时愣住了。脸上的焦躁如同被阳光融化的冰雪,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露出一丝近乎笨拙的、与他粗豪外表极不相称的柔和。
他下意识地弯下腰,极其小心地、几乎是屏着呼吸,从那只小手里接过油纸包,连声调都不自觉地放轻放缓了:“哎……哎!谢谢小娃娃!伯伯……伯伯知道了,小心烫!”
他拿着那包着窝头的油纸,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甚至忘了立刻离开。
后面的客人也看到了这的一幕,都不由得笑了起来,刚才那点焦急等待的情绪一扫而空。
“嘿!这小家伙真伶俐!”
“还会帮娘干活了!真懂事!”
“来来来,小老板,也给叔叔包一个!”
沈微婉这时才反应过来,看着站在凳子上、努力想帮忙的儿子,心头猛地一酸,又是一暖,差点落下泪来。她连忙稳住情绪,对安儿露出一个鼓励的笑容:“安儿真棒,慢点包,别烫着。”
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安儿干得更起劲了。他虽然动作慢,但极其认真,每一个油纸包都尽力包好,每一次递出去,都会配上那句软糯的提醒:
“叔叔,小心烫哦!”
“爷爷,热的,拿好!”
奶声奶气的童音,配上他那张被热气熏得红扑扑、满是认真表情的小脸,成了这烟火气十足的摊位上,最动人、最暖心的一道风景。
那些平日里扛包拉车、吼惯了号子、说惯了粗话的苦力们,在这小娃娃面前,一个个都不自觉地变得温柔起来,接过窝头时连声道谢,有的甚至忍不住想摸摸他的小脑袋(被沈微婉不着痕迹地挡开了)。
这神奇的一幕,吸引的不仅仅是苦力。
附近摊位的摊主、路过的大婶、甚至偶尔经过的、穿着体面些的镇民,都被这“小大人”帮忙卖窝头的场景吸引了目光。那童真稚语与热气腾腾的食物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令人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哟,这小娃真招人疼!大姐,你这窝头怎么卖?给我也来两个尝尝!”
“看着就暖和,小娃娃,给奶奶也包一个!”
“孩子都这么懂事,东西肯定差不了!”
顾客的范围,不知不觉扩大了。不再仅仅是出于充饥御寒需求的苦力,更多是被这份温馨场景打动、心生好奇或怜爱而来尝试的人。
安儿似乎天生懂得如何“推销”,他拿起一个窝头,会小声补充一句:“娘做的,好吃,甜甜的。”或者指着里面的野菜碎:“有菜菜,香。”
稚嫩的话语,比任何夸耀都更令人信服。
沈微婉看着儿子,看着那些因他而笑容满面、耐心等待的顾客,看着越发忙碌却井然有序的摊位,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心酸,有骄傲,更有一种被深深慰藉的温暖。
她不再只是一个艰难求生的寡妇。
她是安儿的娘。
是这个小“代言人”最坚实的后盾。
这小小的摊位,因为有了安儿的加入,仿佛真正成了一个“家”的延伸,充满了不同于别处的、令人留恋的温度和气场。
安儿的奶声奶气,和那持续不断升腾的热气白雾一起,成了这集市一角最暖心、也最有效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