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和挠挠头,想了想。
“那行。革命就好。为人民服务。”
德西微笑着回答他。
“为人民服务。”
小可在一旁本来很是紧张的,生怕李大和为难德西。
毕竟刚刚,才买到了那么宝贵的盐。要是起了冲突,这盐,又没了。
没想到,李大和居然走了。
回教堂的路上,小可不知为何,心情特别好。
她看着德西,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不一样的光芒。她想到了一件事。
“哎。德西。你改个名字好不好?”
“为什么?”
“你对别人介绍自己,要说六个字。连名带姓都要说。德西·艾徳勒克,太长了,一般人记不住。”
“好啊,那你给我起一个。”
小可想了想。
“你本来就很特殊,就不要用普通的姓。我想想,你用复姓好不好?上官,东方,慕容,司马?”
德西还没开口,小可已经先否定了。
“不行,你不能用"上官",上官德。那是"官"。他们不会这样叫你的。”
“"东方"也不行,这个意义很重要,代表"东方红、太阳升",代表国 家。你也不能用。”
“慕容? 爱慕虚荣,……。这个不行,不行。这个不行。”
“那就司马吧?叫司马德? 我们古代还有个名人,叫司马光。
他还砸缸,代表砸烂旧社会、封建势力的一切。我听他们说,很有革命性。”
“那你,就叫司马德吧!”
德西明白字面意思,也知道语录里的很多词汇。
他看着滔滔不绝又兴奋着给自己起名的小可,微笑着答应了。
“好,我叫司马德。”
“司马德 !”
“好!”
他们边聊边走,到教堂时,发现张山已经在等着德西了。
*
“张老师。”
小可认识这位大学里来的德语老师。
之前,他刚被下放到村里劳动时,知道这里有个德国人,还经常来和比尔一起聊德语和德国的事儿。
不过后来,反教气氛越来越浓,他就不怎么过来了。如今德西在,他才来的。
“小可。”张山点点头。
革委会小组安排他的任务,就是每天来教堂看看,搞清楚这个新来的外国人,到底打算干什么。
这个任务很重要,在生产队那里能记工分的。张山心想,这比去体力劳动强多了。
小可熟稔地介绍。
“张老师,德西现在改我们这儿的名字了。叫司马德。他打算在这里长期居住、生活。”
司马德……。
张山是知道德西打算的,闻言,再次认真看着这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儿。
别说,这个名字不知怎地,还挺适合他。在古代,司马既是重要官职,也是复姓大族。
算了。现在还提那些封建糟粕做什么!
见到德西买的东西还挺多,张山倒是好奇了。
“你怎么买到的?”
德西表情幽默地道,想起刚才被人放了一马,保住了大家的盐。有些莞尔和得意。
“我,有一点点钱。”
“这些,不要票的吗?”
德西刚在供销社问过。很多东西都要票,只拿钱买不行。这倒是提醒他了。
他在教堂的院子里、晾衣服的大木架上放下盆子,就走去问张山。
“我怎么才可以,得到那个票?”
张山心想,你们这种组织外的人员,没有票啊。
张山到洪山村劳动,他妻子在市里的工厂。他一两个月才有假期回去看看。得挣工分,还有那几块钱补助,才能养家。
“你们,不参加生产队劳动,没有记工分,就没有粮食分。”
德西懂了。他想起了自己原本的计划。
“那能不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我要参加你们的革 命,我追求思想进步,可以跟你们一起劳动。”
张山愣了愣。
之前,教堂里的人不参加体力劳动、不参加思想改造、没有接触工农的机会,是最让小组反感的。
小组开会说,为了把反M帝的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决心锻炼和考验我们自己,培养我们的后代,让他们必须成为坚强可靠的接班人。
所以,反对洋教继续传播。
现在德西提出来的问题,很新奇。他一个洋教的牧师,要参加斗争和进步。
这件事张山没考虑过。不过他看着德西眼里的认真,还是做了让步。
“这样吧。我带你去见小组长。”
小可立即说,“我也去。”
她怕德西人生地不熟,遇到麻烦。
张山看了看她。
“这可是很严肃的事情,你不能跟着。”
德西眼神温柔地看着小可,这姑娘的黑眸里勇敢又倔强,带着浓浓的、对他保护之意。
德西平生还从来没有被一个、这么小的女孩保护过。
他心中不由得一暖,对小可温和地说道。
“别担心,我会解决。”
*
德西就那么跟着张山走了,快到天黑了也还没回来。
小可左等不来,右等不回来。难免着急。生怕德西跟村民起了冲突。
语言是通的。就怕碰上庆林那样言语偏激的。会不会,打起来?
不过,今天跟李组长见面,现场还是挺友好的。应该不会那样发生冲突吧。
她不仅是为德西的不归,着急。
今天下午,附近富木村的革委会组长赵宝强,带着几位村民,也来了教堂。
富木村是离教堂第二近的村子,之前也有很多教民来礼拜。
当然,现在也不来了。
今天他们来时神情严肃,支开小可她们其他人,只跟比尔坐在一起谈。看上去,没说什么好事。
那个赵宝强组长,语气和态度都挺强硬,说话声音还挺大的。
*
现在,乡村的夜格外静谧,四周被夜色笼罩得看不见一丝光亮。
黑暗中的教堂,亮着的一盏煤油灯,被一个小姑娘提着,随着她上了楼梯。她敲着这扇门。
“比尔叔叔!比尔叔叔!”
小可的喊声里有一丝担心。自从白天偷听到,革委小组要他们必须离开此处的消息后,她就一直没再见到比尔。
他似乎有意在回避所有人。连晚饭,都没有和大家一起吃。
小可无法想象,比尔现在心中的痛苦和压力。自己心中,也满满地都是担忧和疑问。
富木村里的人,一直打算赶走他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位从小将她抚养大的外国老人,这些年来无儿无女,如今要到哪里去?
若是比尔离开,她又该怎么办?
她从小到大就是在教堂长大的啊。
她在一贯乐观的情绪里,加上了强烈的忧郁。
宁宁和李婆婆躲在昏暗的厨房,表情木然地坐着。他们似乎也预感到了,即将要失去这里,很沉默。
比尔开了门,小可发现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平时的那种自信和神采奕奕。
比尔脸上的愁云,将他此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都展现了出来。
自从他二十年前来到这里,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可爱的、上帝的子民。
作为一个传教士,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上帝的爱传遍世界。
他曾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善良,他们的奋斗和团结,有时令比尔都肃然起敬。
但是,他没有想到,多年之后,身边的世界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而和自己曾经有兄弟般情感的村民们,语气尖锐,毫不留情的要他离开。
而这个教堂,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载了上帝的爱,和他奋斗的一生。
还有小可,这是他最大的担心。小可怎么办?
“那行。革命就好。为人民服务。”
德西微笑着回答他。
“为人民服务。”
小可在一旁本来很是紧张的,生怕李大和为难德西。
毕竟刚刚,才买到了那么宝贵的盐。要是起了冲突,这盐,又没了。
没想到,李大和居然走了。
回教堂的路上,小可不知为何,心情特别好。
她看着德西,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不一样的光芒。她想到了一件事。
“哎。德西。你改个名字好不好?”
“为什么?”
“你对别人介绍自己,要说六个字。连名带姓都要说。德西·艾徳勒克,太长了,一般人记不住。”
“好啊,那你给我起一个。”
小可想了想。
“你本来就很特殊,就不要用普通的姓。我想想,你用复姓好不好?上官,东方,慕容,司马?”
德西还没开口,小可已经先否定了。
“不行,你不能用"上官",上官德。那是"官"。他们不会这样叫你的。”
“"东方"也不行,这个意义很重要,代表"东方红、太阳升",代表国 家。你也不能用。”
“慕容? 爱慕虚荣,……。这个不行,不行。这个不行。”
“那就司马吧?叫司马德? 我们古代还有个名人,叫司马光。
他还砸缸,代表砸烂旧社会、封建势力的一切。我听他们说,很有革命性。”
“那你,就叫司马德吧!”
德西明白字面意思,也知道语录里的很多词汇。
他看着滔滔不绝又兴奋着给自己起名的小可,微笑着答应了。
“好,我叫司马德。”
“司马德 !”
“好!”
他们边聊边走,到教堂时,发现张山已经在等着德西了。
*
“张老师。”
小可认识这位大学里来的德语老师。
之前,他刚被下放到村里劳动时,知道这里有个德国人,还经常来和比尔一起聊德语和德国的事儿。
不过后来,反教气氛越来越浓,他就不怎么过来了。如今德西在,他才来的。
“小可。”张山点点头。
革委会小组安排他的任务,就是每天来教堂看看,搞清楚这个新来的外国人,到底打算干什么。
这个任务很重要,在生产队那里能记工分的。张山心想,这比去体力劳动强多了。
小可熟稔地介绍。
“张老师,德西现在改我们这儿的名字了。叫司马德。他打算在这里长期居住、生活。”
司马德……。
张山是知道德西打算的,闻言,再次认真看着这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儿。
别说,这个名字不知怎地,还挺适合他。在古代,司马既是重要官职,也是复姓大族。
算了。现在还提那些封建糟粕做什么!
见到德西买的东西还挺多,张山倒是好奇了。
“你怎么买到的?”
德西表情幽默地道,想起刚才被人放了一马,保住了大家的盐。有些莞尔和得意。
“我,有一点点钱。”
“这些,不要票的吗?”
德西刚在供销社问过。很多东西都要票,只拿钱买不行。这倒是提醒他了。
他在教堂的院子里、晾衣服的大木架上放下盆子,就走去问张山。
“我怎么才可以,得到那个票?”
张山心想,你们这种组织外的人员,没有票啊。
张山到洪山村劳动,他妻子在市里的工厂。他一两个月才有假期回去看看。得挣工分,还有那几块钱补助,才能养家。
“你们,不参加生产队劳动,没有记工分,就没有粮食分。”
德西懂了。他想起了自己原本的计划。
“那能不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我要参加你们的革 命,我追求思想进步,可以跟你们一起劳动。”
张山愣了愣。
之前,教堂里的人不参加体力劳动、不参加思想改造、没有接触工农的机会,是最让小组反感的。
小组开会说,为了把反M帝的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决心锻炼和考验我们自己,培养我们的后代,让他们必须成为坚强可靠的接班人。
所以,反对洋教继续传播。
现在德西提出来的问题,很新奇。他一个洋教的牧师,要参加斗争和进步。
这件事张山没考虑过。不过他看着德西眼里的认真,还是做了让步。
“这样吧。我带你去见小组长。”
小可立即说,“我也去。”
她怕德西人生地不熟,遇到麻烦。
张山看了看她。
“这可是很严肃的事情,你不能跟着。”
德西眼神温柔地看着小可,这姑娘的黑眸里勇敢又倔强,带着浓浓的、对他保护之意。
德西平生还从来没有被一个、这么小的女孩保护过。
他心中不由得一暖,对小可温和地说道。
“别担心,我会解决。”
*
德西就那么跟着张山走了,快到天黑了也还没回来。
小可左等不来,右等不回来。难免着急。生怕德西跟村民起了冲突。
语言是通的。就怕碰上庆林那样言语偏激的。会不会,打起来?
不过,今天跟李组长见面,现场还是挺友好的。应该不会那样发生冲突吧。
她不仅是为德西的不归,着急。
今天下午,附近富木村的革委会组长赵宝强,带着几位村民,也来了教堂。
富木村是离教堂第二近的村子,之前也有很多教民来礼拜。
当然,现在也不来了。
今天他们来时神情严肃,支开小可她们其他人,只跟比尔坐在一起谈。看上去,没说什么好事。
那个赵宝强组长,语气和态度都挺强硬,说话声音还挺大的。
*
现在,乡村的夜格外静谧,四周被夜色笼罩得看不见一丝光亮。
黑暗中的教堂,亮着的一盏煤油灯,被一个小姑娘提着,随着她上了楼梯。她敲着这扇门。
“比尔叔叔!比尔叔叔!”
小可的喊声里有一丝担心。自从白天偷听到,革委小组要他们必须离开此处的消息后,她就一直没再见到比尔。
他似乎有意在回避所有人。连晚饭,都没有和大家一起吃。
小可无法想象,比尔现在心中的痛苦和压力。自己心中,也满满地都是担忧和疑问。
富木村里的人,一直打算赶走他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位从小将她抚养大的外国老人,这些年来无儿无女,如今要到哪里去?
若是比尔离开,她又该怎么办?
她从小到大就是在教堂长大的啊。
她在一贯乐观的情绪里,加上了强烈的忧郁。
宁宁和李婆婆躲在昏暗的厨房,表情木然地坐着。他们似乎也预感到了,即将要失去这里,很沉默。
比尔开了门,小可发现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平时的那种自信和神采奕奕。
比尔脸上的愁云,将他此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都展现了出来。
自从他二十年前来到这里,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可爱的、上帝的子民。
作为一个传教士,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上帝的爱传遍世界。
他曾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善良,他们的奋斗和团结,有时令比尔都肃然起敬。
但是,他没有想到,多年之后,身边的世界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而和自己曾经有兄弟般情感的村民们,语气尖锐,毫不留情的要他离开。
而这个教堂,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载了上帝的爱,和他奋斗的一生。
还有小可,这是他最大的担心。小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