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可在他面前了。比尔都不敢正视她探询的眼睛。
二十年前,他双手捧着这孩子时,曾经认为,自己用心去抚养和爱护她,是上帝的旨意。
他明显地体会到了与小可之间,比骨肉之情还深的感情。
这个可爱的女孩,勤劳、勇敢、聪明,集中了上帝给的智慧和美德。是他这么多年以来,心灵的依托和陪伴。
可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无法再保护她了,他被剥夺了保护她的权利。
若他离开了。几十公里之外的那一所教堂,就是前事之师,就是燃烧起来的“榜样”。
他那种不祥的预感,在一看到小可的时候,就会油然而生一丝心碎。
在现在这个年代,遇上这样的动荡。小可的性格,和她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未来会怎样?
比尔曾经教给她所有的知识,让她去明白上帝的爱和平等、自由。
但是被驱赶的这个残酷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该如何给她继续展示,上帝无所不能的慈悲和爱?
又如何让她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难道是我错了吗?
比尔想到这里,不由得伤心起来。
“孩子,我们去礼拜堂看看吧。”
小可提着灯照亮,比尔一步一步地、迈着沉重的心情走下楼梯。
他站在空荡荡的礼拜堂。目光上下四顾着教堂的每一根建筑栋梁,一根根抚摸着木质座椅的靠背。
依依不舍地一排一排,边走边摸。直到最后一排,他回头,用悲哀的眼神看着身后的小可。
看着自己耗尽半生创造出来的美和殿堂,会被焚烧、化为灰烬,这是作为一个老人,最大的悲哀。
*
小可眼睛里所有的执着和询问,令比尔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她怔怔地看着沉默的比尔,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说。
“我知道了,一定是他们逼我们走,对不对?”
比尔心中难过到了极点,他的一生都是如此谦和,实在不能想象,自己要去表达愤恨和不满。
他也一直以这种生活态度,身体力行地教导着小可。
但此刻他当然能看见,小可的愤怒已经不可压抑。
毕竟,他以宽容、容忍的态度,面对矛盾日渐激烈的逼迫,是无力的退让。
在小可看来,对人固然要和善友爱,但是面临这种被随意驱赶。和善,已经那么无力。
她知道,对于他们的要求,比尔肯定会答应的。
这个善良得近乎懦弱的老人,是没有那种强硬的力量,去对抗这些不公正的排斥的。
小可跺了跺脚,却什么责备的话,都说不出来。
“我去找他们!”
小可像下定了决心似的,“总会有办法的!”
比尔相信上帝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苦难。但此刻,他的心中只有无奈,他想妥协。
“算了,小可,我们离开吧!”
“小可。我带你去上海。去那里的教堂。”
那可能是最后几个被允许存在的。
他们离开。让这里……也许,化为灰烬。
“不!”小可的语气很坚持。
“比尔叔叔,这里一直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
这句话一说出来,她看到比尔的脸,因激动而微微泛红。她心里瞬间一软。语气不由得缓和了下来。
“我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这是我的家。……他们不能这样赶我们走!我去找他们谈谈。”
“小可……你说不过他们的。”
“我带你走吧。去……能容得下我们的地方。”
两人正说着。这时,一点微弱的光芒在教堂外、几十米外的稻田里若隐若现。
比尔和小可不争了,都静静盯着那点儿亮光在动,越来越近。
是他吗?
待人走到教堂门前了,他们才放下了心。果然,是德西。
德西拎着一盏煤油灯进门,看着这表情依然都有些激动的,一老一少。
“你们,这是怎么了?”
他可算是回来了。小可语气利索地,把下午发生的事情说了。
最后,依然是那副要去与人理论的语气。
德西将灯放在木长椅上。看着远处坐着的宁宁和婆婆。
小可的话他明白了。这个女孩脸上的坚强与执着,也感染了他。
短短两天,他不断在反思着教堂与村庄的关系。
教堂依赖村庄。但村庄,并不需要教堂。
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就是GC 主义。
如果,不尊重这里民众的信仰,是不可能被他们接纳的。
不被接纳,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德西"半路出家"做牧师,除了想获得上帝的指引,更想赎家族的罪,和帮助、奉献给他人。
小可眼睛里的不甘,比尔的沮丧,那一老一小的沉默无奈。都激起了他心中,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的责任感,甚于他之前对家族的。
他要去保护少女的家园、上帝的住所、和挚友的信仰。
作为教堂成员,他和大家的希望一样,就是制止这种野蛮无理的驱逐。
但是,保住这里,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像之前那样做,不行,要改变。
他蓝眸平静地看着小可,声音也像湖水一样,坚定、沉稳。
“我们不会走的。”
小可表情诧异地看着他。
可他只这样一句话,就让她的心安定了,有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虽然只相处短短一天,但德西给她带来的感觉是踏实稳重,是智慧、是理性、是言出必行。
对了,德西去了小组,这么长时间,做了什么?是在跟他们交流?
当然,小可担心的,德西会跟人起口角冲突、被村民胖揍、挨打,都没有发生。
他看上去精神奕奕、衣衫完好,还拎了一盏煤油灯。肯定是村民给他的。
他一个人走回来的。记忆力很好。这条路走了两遍。便自己踏过那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埂,在黑夜中记得教堂的方向,独自回来了。
生存能力好强。
两盏灯放在木椅上照着亮,德西招手,让宁宁和婆婆都聚过来。
他看着比尔道。
“比尔。在这个国家。上帝可以与我们同在。但上帝让我们,相亲相爱。”
“当然。”比尔点点头。
“那我们就要和他们生活得一样。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你是说……”比尔凑近了他。
“是的。他们革命,我们也做。”
“他们生产、劳动、种植,齐心协力建设这个国家,我们也做。”
“我们要跟他们,紧密关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的。他们追求的,也是我们的追求。”
比尔瞬间就明白了。
当时做为牧师,年轻的他被教堂随军送上战场。他拒绝过吗?
军队要求教会人士服从,他反对过吗?
他在战场上,看见那么多惨状和暴行,不是一样身处其中吗?他逃离过吗?
他曾经在那么罪恶的环境里,竟然唯一的选择也是: 随遇而安。
当然,他的良知并不安。
如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的目的,只是想把生活变得更好、国家建设得富强。
自己为什么要固执地坚守、只遵从上帝和经文的旨意,与周围环境划出界限呢?
那些从上个世纪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成功的传教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不都是近距离贴近民众生活、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医疗、救助、文化服务吗?
只要有界限,就是鸿沟,就是隔阂。
这里传统的宗教,道教或佛教,都是让人们去道观和寺院,去拜见他们的信仰,跪拜“神”。
而主,是让传道者们,生活在百姓之中。
二十年前,他双手捧着这孩子时,曾经认为,自己用心去抚养和爱护她,是上帝的旨意。
他明显地体会到了与小可之间,比骨肉之情还深的感情。
这个可爱的女孩,勤劳、勇敢、聪明,集中了上帝给的智慧和美德。是他这么多年以来,心灵的依托和陪伴。
可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无法再保护她了,他被剥夺了保护她的权利。
若他离开了。几十公里之外的那一所教堂,就是前事之师,就是燃烧起来的“榜样”。
他那种不祥的预感,在一看到小可的时候,就会油然而生一丝心碎。
在现在这个年代,遇上这样的动荡。小可的性格,和她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未来会怎样?
比尔曾经教给她所有的知识,让她去明白上帝的爱和平等、自由。
但是被驱赶的这个残酷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该如何给她继续展示,上帝无所不能的慈悲和爱?
又如何让她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难道是我错了吗?
比尔想到这里,不由得伤心起来。
“孩子,我们去礼拜堂看看吧。”
小可提着灯照亮,比尔一步一步地、迈着沉重的心情走下楼梯。
他站在空荡荡的礼拜堂。目光上下四顾着教堂的每一根建筑栋梁,一根根抚摸着木质座椅的靠背。
依依不舍地一排一排,边走边摸。直到最后一排,他回头,用悲哀的眼神看着身后的小可。
看着自己耗尽半生创造出来的美和殿堂,会被焚烧、化为灰烬,这是作为一个老人,最大的悲哀。
*
小可眼睛里所有的执着和询问,令比尔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她怔怔地看着沉默的比尔,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说。
“我知道了,一定是他们逼我们走,对不对?”
比尔心中难过到了极点,他的一生都是如此谦和,实在不能想象,自己要去表达愤恨和不满。
他也一直以这种生活态度,身体力行地教导着小可。
但此刻他当然能看见,小可的愤怒已经不可压抑。
毕竟,他以宽容、容忍的态度,面对矛盾日渐激烈的逼迫,是无力的退让。
在小可看来,对人固然要和善友爱,但是面临这种被随意驱赶。和善,已经那么无力。
她知道,对于他们的要求,比尔肯定会答应的。
这个善良得近乎懦弱的老人,是没有那种强硬的力量,去对抗这些不公正的排斥的。
小可跺了跺脚,却什么责备的话,都说不出来。
“我去找他们!”
小可像下定了决心似的,“总会有办法的!”
比尔相信上帝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苦难。但此刻,他的心中只有无奈,他想妥协。
“算了,小可,我们离开吧!”
“小可。我带你去上海。去那里的教堂。”
那可能是最后几个被允许存在的。
他们离开。让这里……也许,化为灰烬。
“不!”小可的语气很坚持。
“比尔叔叔,这里一直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
这句话一说出来,她看到比尔的脸,因激动而微微泛红。她心里瞬间一软。语气不由得缓和了下来。
“我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这是我的家。……他们不能这样赶我们走!我去找他们谈谈。”
“小可……你说不过他们的。”
“我带你走吧。去……能容得下我们的地方。”
两人正说着。这时,一点微弱的光芒在教堂外、几十米外的稻田里若隐若现。
比尔和小可不争了,都静静盯着那点儿亮光在动,越来越近。
是他吗?
待人走到教堂门前了,他们才放下了心。果然,是德西。
德西拎着一盏煤油灯进门,看着这表情依然都有些激动的,一老一少。
“你们,这是怎么了?”
他可算是回来了。小可语气利索地,把下午发生的事情说了。
最后,依然是那副要去与人理论的语气。
德西将灯放在木长椅上。看着远处坐着的宁宁和婆婆。
小可的话他明白了。这个女孩脸上的坚强与执着,也感染了他。
短短两天,他不断在反思着教堂与村庄的关系。
教堂依赖村庄。但村庄,并不需要教堂。
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就是GC 主义。
如果,不尊重这里民众的信仰,是不可能被他们接纳的。
不被接纳,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德西"半路出家"做牧师,除了想获得上帝的指引,更想赎家族的罪,和帮助、奉献给他人。
小可眼睛里的不甘,比尔的沮丧,那一老一小的沉默无奈。都激起了他心中,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的责任感,甚于他之前对家族的。
他要去保护少女的家园、上帝的住所、和挚友的信仰。
作为教堂成员,他和大家的希望一样,就是制止这种野蛮无理的驱逐。
但是,保住这里,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像之前那样做,不行,要改变。
他蓝眸平静地看着小可,声音也像湖水一样,坚定、沉稳。
“我们不会走的。”
小可表情诧异地看着他。
可他只这样一句话,就让她的心安定了,有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虽然只相处短短一天,但德西给她带来的感觉是踏实稳重,是智慧、是理性、是言出必行。
对了,德西去了小组,这么长时间,做了什么?是在跟他们交流?
当然,小可担心的,德西会跟人起口角冲突、被村民胖揍、挨打,都没有发生。
他看上去精神奕奕、衣衫完好,还拎了一盏煤油灯。肯定是村民给他的。
他一个人走回来的。记忆力很好。这条路走了两遍。便自己踏过那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埂,在黑夜中记得教堂的方向,独自回来了。
生存能力好强。
两盏灯放在木椅上照着亮,德西招手,让宁宁和婆婆都聚过来。
他看着比尔道。
“比尔。在这个国家。上帝可以与我们同在。但上帝让我们,相亲相爱。”
“当然。”比尔点点头。
“那我们就要和他们生活得一样。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你是说……”比尔凑近了他。
“是的。他们革命,我们也做。”
“他们生产、劳动、种植,齐心协力建设这个国家,我们也做。”
“我们要跟他们,紧密关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的。他们追求的,也是我们的追求。”
比尔瞬间就明白了。
当时做为牧师,年轻的他被教堂随军送上战场。他拒绝过吗?
军队要求教会人士服从,他反对过吗?
他在战场上,看见那么多惨状和暴行,不是一样身处其中吗?他逃离过吗?
他曾经在那么罪恶的环境里,竟然唯一的选择也是: 随遇而安。
当然,他的良知并不安。
如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的目的,只是想把生活变得更好、国家建设得富强。
自己为什么要固执地坚守、只遵从上帝和经文的旨意,与周围环境划出界限呢?
那些从上个世纪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成功的传教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不都是近距离贴近民众生活、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医疗、救助、文化服务吗?
只要有界限,就是鸿沟,就是隔阂。
这里传统的宗教,道教或佛教,都是让人们去道观和寺院,去拜见他们的信仰,跪拜“神”。
而主,是让传道者们,生活在百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