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土壤分层比对法-《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南州市一中操场的西北角,铁锹插进土里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林砚蹲在一旁,指尖捏着一小撮湿润的黄土,阳光透过树叶缝隙落在他脸上,映出眼底的专注。

  “林警官,这都挖快一米了,再往下挖就是硬土层,哪能有尸体啊?”负责挖掘的民警老王抹了把额头的汗,铁锹往地上一拄,喘着粗气。周围看热闹的学生已经被校领导疏散到教学楼,但教学楼的窗户上,还是挤满了好奇又惶恐的脑袋。

  林砚没抬头,将手里的黄土凑到鼻尖轻嗅,又捻了捻土粒:“老王,你看这层土。”他指着坑底的土壤,“表层三十厘米是操场的熟土,颜色偏浅,还混着草屑和碎石子,这是学校每年翻修操场时铺的。但到了五十厘米以下,土色变深,湿度也大,最重要的是——”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透明玻璃瓶,里面装着早上从操场其他区域挖的土样,“你对比一下,咱们现在挖的土,里面没有狗尾草的根须。”

  老王凑过来一看,果然,瓶里的土样里缠着细细的狗尾草根,而坑底的土却干干净净。他愣了愣:“这能说明啥?说不定这片地方本来就没长狗尾草。”

  “不可能。”林砚站起身,指着操场外围的荒地,“你看那边,荒地全是狗尾草,操场的草皮下面,肯定也有草根渗透过来。只有一种可能,这里的土被人动过,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新土,把原来的土层给盖住了。”

  这话一出,旁边的民警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赵伟站在人群后面,抱着胳膊,脸上带着不以为然的神色,却没敢像之前那样直接反驳——自从菜窖女尸案后,林砚的办案能力已经没人敢小觑,尤其是李建国还特意交代,让他多听林砚的安排。

  林砚没理会周围人的目光,从背包里拿出一把卷尺和一个笔记本:“接下来按‘分层挖掘’来,每挖十厘米,就把土壤单独装袋,标记好深度和位置。苏法医,麻烦你帮我记录一下土壤的湿度和成分。”

  “好。”苏晓应了一声,从法医箱里拿出湿度计和放大镜,蹲到坑边。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的手腕,认真记录的样子,让旁边几个年轻民警都看呆了。

  苏晓却浑然不觉,一边测量一边说:“目前挖到八十厘米,土壤湿度百分之二十四,比周围土壤高百分之八,而且里面有微量的腐殖质,像是……经过发酵的农家肥。”

  林砚眼睛一亮:“农家肥?这就对了!城郊的农田里,为了种菜都会施农家肥,而操场的土都是普通园土,根本不会有这个成分。这说明,覆盖在这里的新土,很可能来自城郊的农田。”

  就在这时,负责挖掘的民警突然“哎呀”一声,铁锹像是碰到了什么硬东西。

  “停!”林砚立刻喊停,亲自跳进坑里,小心翼翼地用手扒开周围的土。没过多久,一块深色的布料露了出来,布料边缘已经有些腐烂,但能看出质地是常见的学生校服。

  周围的空气瞬间凝固了。老王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发颤:“林警官,这……这不会就是刘梅的校服吧?”

  林砚没说话,继续用手清理土壤。随着土块被一点点拨开,一具蜷缩的尸体渐渐显露出来——尸体穿着完整的校服,身形瘦小,正是失踪半个月的刘梅。虽然尸体已经开始腐败,但面部轮廓还能辨认,只是脸色发青,嘴唇发紫,显然是非正常死亡。

  苏晓立刻拿出手套和口罩戴上,跳进坑里仔细检查:“尸体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十天到十五天之间,与死踪时间吻合。颈部有明显的勒痕,应该是机械性窒息死亡。具体的死因和死亡时间,需要带回局里做进一步尸检。”

  林砚点点头,转头对民警说:“立刻通知李队,让技术科派人过来勘查现场,另外,把周围五十米范围内的土样都收集起来,特别是有狗尾草生长的地方。”

  赵伟这时候凑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讨好:“林砚,你这‘分层挖掘’的方法还真管用,要是按我之前的想法,挖半米没东西就撤了,说不定这案子就成悬案了。”

  林砚看了他一眼,没接话——他还记得之前赵伟说“找个警犬来闻闻就行,没必要费这劲”,现在见案子有了突破,又来套近乎。但眼下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他指着坑底的土壤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这新土的来源。苏法医,你刚才说土壤里有农家肥,能不能通过成分分析,判断出大概的农田位置?”

  苏晓沉吟了一下:“农家肥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如果里面有特殊的微生物或者杂质,或许能缩小范围。不过局里的实验室条件有限,可能需要联系省厅的专家帮忙。”

  “不用这么麻烦。”林砚突然想起什么,从坑边抓起一把带狗尾草的土,“你们看,操场周围的狗尾草,都是丛生的,根须很发达。但覆盖在尸体上面的新土里,没有任何草根,说明这些土是被人特意筛选过,或者是从刚翻耕过的农田里运过来的——刚翻耕的农田,草根都被翻到表面,新土里面不会有这么多根须。”

  他站起身,朝着操场外围的荒地走去,民警们赶紧跟了上去。林砚蹲在荒地边缘,仔细观察着狗尾草的生长情况,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株狗尾草上——这株狗尾草的草籽和其他的不一样,颜色偏深,而且颗粒更大。

  “苏法医,你看这个。”林砚摘下那株狗尾草,递给苏晓,“这种草籽,我之前在菜窖女尸案的泥土样本里见过,是城郊独有的品种,只有靠近砖厂那边的农田里才会长。”

  苏晓接过狗尾草,用放大镜看了看:“没错,这种草籽需要特定的土壤酸碱度,市区里的土壤根本不适合生长。这么说,覆盖尸体的新土,很可能来自城郊砖厂附近的农田?”

  “可能性很大。”林砚点点头,“刘梅失踪前,有人看到她和一个校外混混在一起,那个混混叫陈峰,家就住在城郊砖厂旁边。之前我们调查陈峰的时候,他说自己失踪当天在外地,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现在看来,他很可能就是凶手,杀人后从自家农田里运土,把尸体埋在了操场里。”

  赵伟这时候也来了精神:“那还等什么?咱们现在就去抓陈峰啊!”

  “别急。”林砚拦住他,“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不能打草惊蛇。我们先去城郊砖厂附近的农田看看,找到和操场里一致的土壤,再申请搜查令,去陈峰家搜查。”

  李建国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了技术科的人过来勘查现场,自己也亲自赶了过来。听完林砚的分析,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这‘土壤分层比对法’用得好!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真就错过这个关键线索了。你放心,技术科的人会尽快处理现场,你们现在就去城郊排查,一定要找到证据!”

  林砚应了一声,和苏晓、赵伟带着几名民警,驱车前往城郊砖厂。车子驶离市区,路边的建筑渐渐变成了低矮的平房和农田,空气里也多了几分泥土的腥味。

  赵伟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窗外的农田,忍不住问:“林砚,你说陈峰为什么要把尸体埋在学校操场里?那么多人,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

  林砚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学校操场每天都有人活动,但谁也不会想到,尸体就埋在草皮下。而且,陈峰很可能觉得,只要把尸体埋深一点,再用新土盖住,就不会被发现。可惜他千算万算,还是忽略了土壤里的细节。”

  苏晓坐在后排,补充道:“还有一个可能,陈峰对学校操场很熟悉,知道哪里的监控有死角,哪里适合埋尸。说不定他以前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后来辍学成了混混。”

  车子很快到达了城郊砖厂附近。林砚停下车,带着众人走进一片农田。这里的农田里种满了蔬菜,田埂上长满了狗尾草,和他在操场外围看到的狗尾草一模一样,草籽也是深色的大颗粒。

  林砚蹲在田边,抓起一把土,和之前从操场带的土样对比:“颜色、湿度、成分都一样,而且里面也有农家肥的痕迹。这片农田,很可能就是新土的来源地。”

  他站起身,朝着不远处的一栋平房指了指:“那就是陈峰家。你们看,他家院子里有一辆手推车,车轮上还沾着和这里一样的泥土。”

  民警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陈峰家的院子里,一辆红色的手推车斜靠在墙边,车轮上的泥土还没干,颜色和农田里的土一模一样。

  “证据确凿!”赵伟兴奋地说,“咱们现在就进去抓人!”

  林砚却按住了他:“再等等,我们先绕到他家后面看看。如果他真的从这里运土去学校,后院肯定会有痕迹。”

  众人绕到陈峰家后院,果然,后院的墙角有一个土坑,坑边的土堆和农田里的土一样,而且坑的大小,刚好能装下手推车里的土。

  “好了,现在可以申请搜查令了。”林砚拿出对讲机,联系李建国,“李队,我们在陈峰家后院发现了土坑,车轮上的泥土和操场埋尸现场的土壤一致,请求批准搜查令。”

  没过多久,李建国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搜查令已经批准,你们立刻实施抓捕,注意安全!”

  林砚放下对讲机,对民警们说:“行动!”

  几名民警立刻冲上前,敲响了陈峰家的大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陈峰穿着背心短裤,看到门口的民警,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陈峰,我们是南州市公安局的,现在怀疑你与刘梅失踪案有关,请你跟我们走一趟,配合调查。”林砚出示了搜查令和警官证。

  陈峰的身体晃了晃,眼神躲闪:“我……我没做过什么,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有没有搞错,到了局里就知道了。”民警们上前,将陈峰控制住。

  在陈峰家的搜查中,民警们在他的卧室里找到了一件沾有泥土的外套,外套口袋里,还残留着几根狗尾草的草籽——和操场埋尸现场的草籽一模一样。

  带着陈峰返回警局的路上,林砚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松了口气。这起校园埋尸案,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他也更加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办案,哪怕在技术落后的80年代,也能找到隐藏在细节里的真相。

  回到警局后,李建国已经在审讯室门口等着了。看到林砚他们回来,李建国笑着说:“辛苦你们了,接下来的审讯,就交给我们吧。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真相大白。”

  林砚点点头,看着被带进审讯室的陈峰,心里暗暗想:刘梅,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还你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