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九月的风已经带了些凉意,傍晚的刑侦大队办公室里,白炽灯的光昏黄又刺眼,把桌上那具颅骨的影子拉得老长。
林砚捏着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开颅骨表面残留的腐殖土,指尖能清晰摸到骨缝间凝固的灰褐色物质——那是尸体在铁路旁的泥土里浸泡太久留下的痕迹。苏晓坐在对面,面前摊着厚厚的尸检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
“死者为女性,年龄大概在二十五到三十岁之间,死亡时间至少两个月以上。”苏晓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带着难掩的无奈,“尸体腐败太严重,软组织基本都已经白骨化,唯一能确定的是颈部有骨裂,应该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但身份信息……一点线索都没有。”
林砚放下镊子,目光落在颅骨的眉弓处。这具颅骨是昨天从铁路沿线的土坡里挖出来的,发现者是个拾荒老人,以为是动物骨头,直到看到旁边散落的几颗带金属冠的牙齿,才慌慌张张报了警。可除了那枚磨得发亮的旧硬币,死者身上再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东西——没有衣物碎片,没有饰品,甚至连牙齿的牙科记录都无从查起。
“李队那边怎么说?”林砚抬头问。
“还能怎么说?”苏晓叹了口气,把报告推过来,“让咱们三天内给出身份线索,可现在这样……别说三天,三十天也未必有头绪。队里的老同志们都在查失踪人口档案,但南州这半年报失踪的女性有十几个,一个个比对根本来不及。”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衬得这沉默愈发沉重。林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子里飞速过着现代刑侦里的身份识别手段——dNA比对?80年代根本没有这个技术;指纹库?连市局都只有简单的纸质指纹档案,而且死者手指皮肤早就腐烂了,根本提取不到指纹。
等等,指纹不行,那颅骨呢?
林砚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档案柜前,翻出自己从警校带来的那本《刑侦人类学》。这本书被他包了书皮,在穿越时意外带了过来,此刻书页上关于“颅像复原”的章节,像是突然亮起的灯。
“苏法医,你看这个。”林砚把书递到苏晓面前,指着上面的插图——那是一张从颅骨轮廓还原出面部特征的示意图,旁边标注着眉弓高度、鼻骨角度与面部轮廓的对应关系,“通过颅骨的形态特征,还原死者生前的面部样貌,咱们能不能试试这个?”
苏晓凑过去,眼睛一下子亮了,但很快又暗了下去:“我在大学时听老师提过这个技术,说是国外早就有了,但国内很少有人做,而且需要专门的人类学专家,咱们南州哪有这样的人?”
“省厅有。”林砚的声音带着笃定,“我之前整理资料时看到过,省厅刑侦科的张教授,就是研究这个的,他去年还在期刊上发表过一篇关于颅像复原的论文,虽然用的是古代颅骨,但原理是一样的。”
“可张教授能来吗?”苏晓还是有些犹豫,“咱们这只是个地级市的普通命案,省厅的专家平时都忙大案要案,未必会分心管这个。”
林砚没说话,转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开始写。他先把案件的基本情况写清楚——死者身份不明、尸源排查困难、案件影响恶劣,接着详细说明颅像复原的必要性,甚至把书中的关键理论和张教授的论文观点都简要列了出来,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测量的颅骨数据:颅长18.2厘米,颅宽14.5厘米,眉弓指数……
“我写封申请,你帮我补充尸检方面的专业数据,咱们一起找李队。”林砚边写边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就算只有一成希望,也得试试。死者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躺着,她的家人说不定还在到处找她。”
苏晓看着林砚专注的侧脸,心里那点犹豫渐渐散了。她拿起笔,快速在申请后面补充了尸检细节,甚至还画了一张简单的颅骨正面图,标注出关键特征点。
两人拿着申请找到李建国时,老队长正在办公室里对着失踪人口档案发愁,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半缸烟蒂。
“李队,我们有个想法,或许能确定死者身份。”林砚把申请递过去。
李建国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接过申请,皱着眉读了起来。当看到“颅像复原”四个字时,他停下了,抬头看向林砚:“小林,你说的这个……靠谱吗?我怎么从没听过这法子?”
“是有点新颖,但不是凭空想的。”林砚赶紧解释,“省厅的张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过相关研究。而且死者现在除了颅骨,没有任何身份线索,常规排查太慢了,咱们耗不起。”
“科专家哪那么好请?”李建国把申请放在桌上,手指敲了敲纸面,“去年城西那起碎尸案,想请省厅的痕迹专家来,等了半个月才来,结果线索都断了。咱们这案子,人家未必当回事。”
“所以才要写这个申请,把案件的难度和咱们的诚意都写清楚。”林砚往前递了递那本《刑侦人类学》,“您看,这是专业书籍里的方法,不是我瞎琢磨的。只要张教授能来,哪怕只给个初步复原图,咱们拿着图去排查失踪人口,也比现在大海捞针强。”
李建国沉默了,他看着申请上密密麻麻的字,又看了看林砚眼里的笃定,心里开始动摇。他从警二十年,见过太多因为找不到尸源而变成悬案的案子,眼前这具无名颅骨,如果真能用什么“颅像复原”找到线索,那无疑是个突破口。
“行,我同意。”李建国终于点了头,拿起笔在申请上签了字,“我让人马上把申请送到省厅,争取明天就有回复。不过小林,丑话说在前头,要是省厅那边不同意,咱们还得按老办法来,不能把宝都压在这上面。”
“我明白!”林砚立刻应下来,心里松了口气。
苏晓也跟着笑了,刚才的愁云散了不少:“那我回去再把颅骨的细节数据再测一遍,确保准确,到时候张教授来了,也能省点时间。”
“好,你们俩多盯着点。”李建国摆摆手,又拿起了失踪人口档案,“我再看看这些档案,说不定能找出点遗漏的线索。”
林砚和苏晓拿着签好字的申请走出办公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走廊里的灯泡接触不良,忽明忽暗的,却照得两人脸上都带着点期待。
“希望张教授能来。”苏晓轻声说。
“会来的。”林砚看着手里的申请,语气很肯定,“咱们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等消息吧。”
两人分道扬镳,林砚回办公室整理颅骨数据,苏晓则去了法医室,准备连夜重新测量颅骨细节。办公室里,那具颅骨静静地放在桌上,在白炽灯下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光泽。林砚坐在桌前,一边整理数据,一边想着那个还不知道名字的死者——不管你是谁,不管要等多久,我们一定会找到你的身份,让凶手付出代价。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南州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但刑侦大队的灯,却还亮着。这盏灯,不仅照着桌上的颅骨和档案,更照着他们寻找真相的路。
林砚捏着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开颅骨表面残留的腐殖土,指尖能清晰摸到骨缝间凝固的灰褐色物质——那是尸体在铁路旁的泥土里浸泡太久留下的痕迹。苏晓坐在对面,面前摊着厚厚的尸检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
“死者为女性,年龄大概在二十五到三十岁之间,死亡时间至少两个月以上。”苏晓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带着难掩的无奈,“尸体腐败太严重,软组织基本都已经白骨化,唯一能确定的是颈部有骨裂,应该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但身份信息……一点线索都没有。”
林砚放下镊子,目光落在颅骨的眉弓处。这具颅骨是昨天从铁路沿线的土坡里挖出来的,发现者是个拾荒老人,以为是动物骨头,直到看到旁边散落的几颗带金属冠的牙齿,才慌慌张张报了警。可除了那枚磨得发亮的旧硬币,死者身上再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东西——没有衣物碎片,没有饰品,甚至连牙齿的牙科记录都无从查起。
“李队那边怎么说?”林砚抬头问。
“还能怎么说?”苏晓叹了口气,把报告推过来,“让咱们三天内给出身份线索,可现在这样……别说三天,三十天也未必有头绪。队里的老同志们都在查失踪人口档案,但南州这半年报失踪的女性有十几个,一个个比对根本来不及。”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衬得这沉默愈发沉重。林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子里飞速过着现代刑侦里的身份识别手段——dNA比对?80年代根本没有这个技术;指纹库?连市局都只有简单的纸质指纹档案,而且死者手指皮肤早就腐烂了,根本提取不到指纹。
等等,指纹不行,那颅骨呢?
林砚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档案柜前,翻出自己从警校带来的那本《刑侦人类学》。这本书被他包了书皮,在穿越时意外带了过来,此刻书页上关于“颅像复原”的章节,像是突然亮起的灯。
“苏法医,你看这个。”林砚把书递到苏晓面前,指着上面的插图——那是一张从颅骨轮廓还原出面部特征的示意图,旁边标注着眉弓高度、鼻骨角度与面部轮廓的对应关系,“通过颅骨的形态特征,还原死者生前的面部样貌,咱们能不能试试这个?”
苏晓凑过去,眼睛一下子亮了,但很快又暗了下去:“我在大学时听老师提过这个技术,说是国外早就有了,但国内很少有人做,而且需要专门的人类学专家,咱们南州哪有这样的人?”
“省厅有。”林砚的声音带着笃定,“我之前整理资料时看到过,省厅刑侦科的张教授,就是研究这个的,他去年还在期刊上发表过一篇关于颅像复原的论文,虽然用的是古代颅骨,但原理是一样的。”
“可张教授能来吗?”苏晓还是有些犹豫,“咱们这只是个地级市的普通命案,省厅的专家平时都忙大案要案,未必会分心管这个。”
林砚没说话,转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开始写。他先把案件的基本情况写清楚——死者身份不明、尸源排查困难、案件影响恶劣,接着详细说明颅像复原的必要性,甚至把书中的关键理论和张教授的论文观点都简要列了出来,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测量的颅骨数据:颅长18.2厘米,颅宽14.5厘米,眉弓指数……
“我写封申请,你帮我补充尸检方面的专业数据,咱们一起找李队。”林砚边写边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就算只有一成希望,也得试试。死者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躺着,她的家人说不定还在到处找她。”
苏晓看着林砚专注的侧脸,心里那点犹豫渐渐散了。她拿起笔,快速在申请后面补充了尸检细节,甚至还画了一张简单的颅骨正面图,标注出关键特征点。
两人拿着申请找到李建国时,老队长正在办公室里对着失踪人口档案发愁,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半缸烟蒂。
“李队,我们有个想法,或许能确定死者身份。”林砚把申请递过去。
李建国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接过申请,皱着眉读了起来。当看到“颅像复原”四个字时,他停下了,抬头看向林砚:“小林,你说的这个……靠谱吗?我怎么从没听过这法子?”
“是有点新颖,但不是凭空想的。”林砚赶紧解释,“省厅的张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过相关研究。而且死者现在除了颅骨,没有任何身份线索,常规排查太慢了,咱们耗不起。”
“科专家哪那么好请?”李建国把申请放在桌上,手指敲了敲纸面,“去年城西那起碎尸案,想请省厅的痕迹专家来,等了半个月才来,结果线索都断了。咱们这案子,人家未必当回事。”
“所以才要写这个申请,把案件的难度和咱们的诚意都写清楚。”林砚往前递了递那本《刑侦人类学》,“您看,这是专业书籍里的方法,不是我瞎琢磨的。只要张教授能来,哪怕只给个初步复原图,咱们拿着图去排查失踪人口,也比现在大海捞针强。”
李建国沉默了,他看着申请上密密麻麻的字,又看了看林砚眼里的笃定,心里开始动摇。他从警二十年,见过太多因为找不到尸源而变成悬案的案子,眼前这具无名颅骨,如果真能用什么“颅像复原”找到线索,那无疑是个突破口。
“行,我同意。”李建国终于点了头,拿起笔在申请上签了字,“我让人马上把申请送到省厅,争取明天就有回复。不过小林,丑话说在前头,要是省厅那边不同意,咱们还得按老办法来,不能把宝都压在这上面。”
“我明白!”林砚立刻应下来,心里松了口气。
苏晓也跟着笑了,刚才的愁云散了不少:“那我回去再把颅骨的细节数据再测一遍,确保准确,到时候张教授来了,也能省点时间。”
“好,你们俩多盯着点。”李建国摆摆手,又拿起了失踪人口档案,“我再看看这些档案,说不定能找出点遗漏的线索。”
林砚和苏晓拿着签好字的申请走出办公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走廊里的灯泡接触不良,忽明忽暗的,却照得两人脸上都带着点期待。
“希望张教授能来。”苏晓轻声说。
“会来的。”林砚看着手里的申请,语气很肯定,“咱们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等消息吧。”
两人分道扬镳,林砚回办公室整理颅骨数据,苏晓则去了法医室,准备连夜重新测量颅骨细节。办公室里,那具颅骨静静地放在桌上,在白炽灯下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光泽。林砚坐在桌前,一边整理数据,一边想着那个还不知道名字的死者——不管你是谁,不管要等多久,我们一定会找到你的身份,让凶手付出代价。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南州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但刑侦大队的灯,却还亮着。这盏灯,不仅照着桌上的颅骨和档案,更照着他们寻找真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