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秋,南州的雨一下就没个停。
林砚刚把“校园埋尸案”的结案报告写完,钢笔尖还沾着墨,值班室的电话就“叮铃铃”地响了,震得桌面都跟着颤。他伸手接起,听筒里传来火车站派出所民警老张急促的声音,带着雨丝裹来的湿冷:“林警官!快来!铁路北边的荒草地里,发现死人了!”
林砚心里一沉,抓过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就往外跑。路过法医室时,他敲了敲玻璃:“苏晓,出警,铁路沿线,命案。”
苏晓正在整理尸检工具,闻言立刻拎起棕色的工具箱,快步跟上来。两人挤上局里的挎斗摩托,驾驶员是老民警王师傅,车斗里的雨衣被风吹得猎猎响。雨点子砸在头盔上,噼啪作响,林砚盯着前方被雨雾模糊的铁路轨道,心里隐隐有种不安——这雨下了三天,现场怕是早就被冲得不成样了。
摩托在离铁路线还有两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前面的泥路太滑,车轮容易陷进去。三人踩着没过脚踝的烂泥往前走,老张已经在现场外围拉了根麻绳,几个村民远远地站在绳外,脸色发白地交头接耳。
“林警官,你可来了!”老张看见他们,快步迎上来,指着不远处的草丛,“尸体就在那片狗尾草里,是今早捡废品的老王发现的,人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在那边做笔录呢。”
林砚点点头,戴上手套,拨开半人高的狗尾草往里面走。雨还在下,草叶上的水珠顺着他的袖口往里渗,冰凉刺骨。走了约莫十米,一股混杂着泥土腥气的腐臭味扑面而来,比雨水的味道更让人窒息。
苏晓紧跟在他身后,从工具箱里掏出镊子和透明标本袋,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法医。
尸体蜷缩在草丛里,身上盖着几片破旧的麻袋片,被雨水泡得发胀。林砚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掀开麻袋片,心脏猛地一缩——尸体已经高度腐败,面部肿胀变形,皮肤呈现出暗绿色,五官几乎看不清轮廓。身上的衣服烂得不成样子,只能勉强看出是件碎花衬衫,裤子是蓝色的劳动布材质,脚上没穿鞋,脚踝处有几道模糊的勒痕。
“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七到十天左右。”苏晓蹲下来,用镊子拨开尸体的头发,语气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头发里有泥沙,可能是被抛尸时沾上的。颈部有明显的扼痕,应该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不过尸体腐败太严重,具体的死因和是否有性侵迹象,得回实验室解剖才能确定。”
林砚没说话,目光扫过尸体周围的地面。雨水把泥土泡得稀烂,别说脚印了,连稍微清晰点的压痕都没有。他顺着尸体躺卧的方向往外找,在离尸体三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枚被泥水半埋的硬币——是枚1980年版的壹角硬币,边缘有些磨损,上面的花纹还能看清。
“苏晓,把这个装起来。”林砚用镊子夹起硬币,放进标本袋里,“目前看来,这应该是抛尸现场,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凶手选择在这里抛尸,一是因为偏僻,二是铁路沿线人员流动大,容易混淆线索。”
苏晓应了一声,把标本袋封好,贴上标签。她抬头看了看天色,雨势没有减小的意思:“尸体再泡下去,很多证据就毁了,得赶紧运回去解剖。可是……”她顿了顿,看向林砚,“面部腐败成这样,连性别都得靠解剖确认,更别说身份了。找不到死者身份,这案子就像没头苍蝇,难办。”
林砚站起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他看向铁路线,远处有一列绿皮火车缓缓驶过,汽笛声在雨雾里传得很远。死者是谁?为什么会被抛尸在这里?凶手和铁路线有没有关系?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子里打转,可现在手里只有一枚壹角硬币,连死者的基本信息都摸不到。
“先把尸体运回去,解剖报告出来再说。”林砚深吸一口气,对老张说,“张警官,麻烦你让人在这附近再找找,看看有没有死者的随身物品,比如背包、车票之类的,另外联系沿线的派出所,问问最近有没有失踪人口报案,尤其是符合这个死亡时间段的。”
老张连忙点头:“好,我这就安排!”
尸体被抬上临时找来的木板车,盖上防雨布,往局里运。林砚和苏晓走在后面,泥路上的脚印很快被雨水冲平。苏晓忽然开口:“林砚,你有没有想过,要是能把死者的脸复原出来就好了?只要有个大概的样子,说不定就能有人认出她。”
林砚脚步一顿,转头看向苏晓。他当然想过——在2024年的警校,颅像复原是必修课,通过测量颅骨的尺寸、角度,再结合面部肌肉的分布规律,就能大致还原出死者生前的样貌。可现在是1985年,南州警局连台像样的解剖设备都没有,更别说颅像复原这种技术了。
“我知道这很难。”苏晓看出了他的犹豫,低声说,“但咱们现在一点线索都没有,总得试试。我记得省厅有位张教授,是研究颅像复原的,说不定……”
“张教授?”林砚眼睛一亮。他在警校时,曾看过张教授发表的论文,关于利用简易工具进行颅像复原的研究,当时还觉得这种技术离自己很远,没想到现在会想到这个办法。
“对,就是省厅技术科的张教授,听说他以前复原过抗战时期的颅骨,很有经验。”苏晓说,“不过张教授性子倔,最看重实证,要是没有足够的理由,他不一定会来南州。”
林砚攥了攥手里的标本袋,硬币的边缘隔着塑料袋硌着手心。他抬头看向远处的警局方向,雨雾里,那栋两层小楼的轮廓隐约可见。“不管怎么样,得试试。”他说,语气很坚定,“这案子不能就这么卡住,死者总得有个名字,有个归宿。”
回到局里,尸体被送进法医室,苏晓立刻开始解剖。林砚则回到办公室,翻出省厅的通讯录,找到了张教授的电话。电话接通时,他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张教授您好,我是南州市公安局的见习刑警林砚,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抛尸案,死者身份无法确认,想向您请教颅像复原的可能性……”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却有力的声音,带着几分质疑:“颅像复原?你们南州有能做颅骨测量的设备吗?没有精准的数据,复原出来的画像也是白费功夫。”
“我们没有专业设备,但苏法医是医科大学毕业的,能进行基础的颅骨测量,我可以把测量数据和颅骨照片寄给您。”林砚急忙说,“死者已经死亡超过七天,身份不明,要是再找不到线索,恐怕就永远没人知道她是谁了。张教授,求您给我们一个机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张教授的声音:“把死者的基本情况和颅骨照片寄过来吧,我看看再说。记住,数据要准,差一毫米都不行。”
林砚心里一松,连忙道谢:“谢谢您张教授!我们马上准备,今天就寄出去!”
挂了电话,他立刻去法医室找苏晓。苏晓刚做完初步解剖,摘下口罩,脸上带着疲惫:“死者是女性,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胃里没有食物残留,可能是死前长时间未进食。颈部扼痕明显,是致命伤。另外,我在她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纤维,像是某种粗麻布的,可能来自凶手的衣服或者抛尸用的麻袋。”
“太好了,这些都是重要线索。”林砚把联系张教授的事告诉她,“你尽快把颅骨测量数据和照片整理出来,我们今天就寄去省厅。”
苏晓点点头,眼里也有了光:“我这就弄,争取今晚之前寄出去。”
林砚走出法医室,走廊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雨声还在淅淅沥沥地响。他走到值班室门口,看见老张正在整理失踪人口的报案记录,眉头皱得很紧:“林警官,沿线派出所都问过了,最近一个月,除了一个走失的老太太,没有符合条件的失踪女性报案。”
林砚心里沉了沉,但很快又打起精神:“没关系,张教授那边有希望了,等复原画像出来,咱们再扩大排查范围。”他拿起桌上的结案报告,“校园埋尸案的报告我已经写好了,你先看看,没问题的话就交给李队。”
老张接过报告,翻了几页,忍不住感慨:“林警官,你这脑子是真好用,要是换成别人,这两起案子说不定还得卡好久。”
林砚笑了笑,没说话。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雨。雨还在下,但天边似乎透出了一点微光。他想起那枚壹角硬币,想起法医室里的颅骨,想起电话里张教授的承诺。
这案子很难,难在没有线索,难在技术落后,但他不能放弃。就像在警校时教官说的,刑警的职责不是只破容易的案子,而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铁路抛尸案:1. 寄张教授颅骨数据及照片;2. 排查粗麻布来源;3. 扩大失踪人口排查范围至周边县城。”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笔记本上,把那些字映得格外清晰。林砚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林砚刚把“校园埋尸案”的结案报告写完,钢笔尖还沾着墨,值班室的电话就“叮铃铃”地响了,震得桌面都跟着颤。他伸手接起,听筒里传来火车站派出所民警老张急促的声音,带着雨丝裹来的湿冷:“林警官!快来!铁路北边的荒草地里,发现死人了!”
林砚心里一沉,抓过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就往外跑。路过法医室时,他敲了敲玻璃:“苏晓,出警,铁路沿线,命案。”
苏晓正在整理尸检工具,闻言立刻拎起棕色的工具箱,快步跟上来。两人挤上局里的挎斗摩托,驾驶员是老民警王师傅,车斗里的雨衣被风吹得猎猎响。雨点子砸在头盔上,噼啪作响,林砚盯着前方被雨雾模糊的铁路轨道,心里隐隐有种不安——这雨下了三天,现场怕是早就被冲得不成样了。
摩托在离铁路线还有两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前面的泥路太滑,车轮容易陷进去。三人踩着没过脚踝的烂泥往前走,老张已经在现场外围拉了根麻绳,几个村民远远地站在绳外,脸色发白地交头接耳。
“林警官,你可来了!”老张看见他们,快步迎上来,指着不远处的草丛,“尸体就在那片狗尾草里,是今早捡废品的老王发现的,人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在那边做笔录呢。”
林砚点点头,戴上手套,拨开半人高的狗尾草往里面走。雨还在下,草叶上的水珠顺着他的袖口往里渗,冰凉刺骨。走了约莫十米,一股混杂着泥土腥气的腐臭味扑面而来,比雨水的味道更让人窒息。
苏晓紧跟在他身后,从工具箱里掏出镊子和透明标本袋,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法医。
尸体蜷缩在草丛里,身上盖着几片破旧的麻袋片,被雨水泡得发胀。林砚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掀开麻袋片,心脏猛地一缩——尸体已经高度腐败,面部肿胀变形,皮肤呈现出暗绿色,五官几乎看不清轮廓。身上的衣服烂得不成样子,只能勉强看出是件碎花衬衫,裤子是蓝色的劳动布材质,脚上没穿鞋,脚踝处有几道模糊的勒痕。
“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七到十天左右。”苏晓蹲下来,用镊子拨开尸体的头发,语气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头发里有泥沙,可能是被抛尸时沾上的。颈部有明显的扼痕,应该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不过尸体腐败太严重,具体的死因和是否有性侵迹象,得回实验室解剖才能确定。”
林砚没说话,目光扫过尸体周围的地面。雨水把泥土泡得稀烂,别说脚印了,连稍微清晰点的压痕都没有。他顺着尸体躺卧的方向往外找,在离尸体三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枚被泥水半埋的硬币——是枚1980年版的壹角硬币,边缘有些磨损,上面的花纹还能看清。
“苏晓,把这个装起来。”林砚用镊子夹起硬币,放进标本袋里,“目前看来,这应该是抛尸现场,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凶手选择在这里抛尸,一是因为偏僻,二是铁路沿线人员流动大,容易混淆线索。”
苏晓应了一声,把标本袋封好,贴上标签。她抬头看了看天色,雨势没有减小的意思:“尸体再泡下去,很多证据就毁了,得赶紧运回去解剖。可是……”她顿了顿,看向林砚,“面部腐败成这样,连性别都得靠解剖确认,更别说身份了。找不到死者身份,这案子就像没头苍蝇,难办。”
林砚站起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他看向铁路线,远处有一列绿皮火车缓缓驶过,汽笛声在雨雾里传得很远。死者是谁?为什么会被抛尸在这里?凶手和铁路线有没有关系?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子里打转,可现在手里只有一枚壹角硬币,连死者的基本信息都摸不到。
“先把尸体运回去,解剖报告出来再说。”林砚深吸一口气,对老张说,“张警官,麻烦你让人在这附近再找找,看看有没有死者的随身物品,比如背包、车票之类的,另外联系沿线的派出所,问问最近有没有失踪人口报案,尤其是符合这个死亡时间段的。”
老张连忙点头:“好,我这就安排!”
尸体被抬上临时找来的木板车,盖上防雨布,往局里运。林砚和苏晓走在后面,泥路上的脚印很快被雨水冲平。苏晓忽然开口:“林砚,你有没有想过,要是能把死者的脸复原出来就好了?只要有个大概的样子,说不定就能有人认出她。”
林砚脚步一顿,转头看向苏晓。他当然想过——在2024年的警校,颅像复原是必修课,通过测量颅骨的尺寸、角度,再结合面部肌肉的分布规律,就能大致还原出死者生前的样貌。可现在是1985年,南州警局连台像样的解剖设备都没有,更别说颅像复原这种技术了。
“我知道这很难。”苏晓看出了他的犹豫,低声说,“但咱们现在一点线索都没有,总得试试。我记得省厅有位张教授,是研究颅像复原的,说不定……”
“张教授?”林砚眼睛一亮。他在警校时,曾看过张教授发表的论文,关于利用简易工具进行颅像复原的研究,当时还觉得这种技术离自己很远,没想到现在会想到这个办法。
“对,就是省厅技术科的张教授,听说他以前复原过抗战时期的颅骨,很有经验。”苏晓说,“不过张教授性子倔,最看重实证,要是没有足够的理由,他不一定会来南州。”
林砚攥了攥手里的标本袋,硬币的边缘隔着塑料袋硌着手心。他抬头看向远处的警局方向,雨雾里,那栋两层小楼的轮廓隐约可见。“不管怎么样,得试试。”他说,语气很坚定,“这案子不能就这么卡住,死者总得有个名字,有个归宿。”
回到局里,尸体被送进法医室,苏晓立刻开始解剖。林砚则回到办公室,翻出省厅的通讯录,找到了张教授的电话。电话接通时,他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张教授您好,我是南州市公安局的见习刑警林砚,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抛尸案,死者身份无法确认,想向您请教颅像复原的可能性……”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却有力的声音,带着几分质疑:“颅像复原?你们南州有能做颅骨测量的设备吗?没有精准的数据,复原出来的画像也是白费功夫。”
“我们没有专业设备,但苏法医是医科大学毕业的,能进行基础的颅骨测量,我可以把测量数据和颅骨照片寄给您。”林砚急忙说,“死者已经死亡超过七天,身份不明,要是再找不到线索,恐怕就永远没人知道她是谁了。张教授,求您给我们一个机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张教授的声音:“把死者的基本情况和颅骨照片寄过来吧,我看看再说。记住,数据要准,差一毫米都不行。”
林砚心里一松,连忙道谢:“谢谢您张教授!我们马上准备,今天就寄出去!”
挂了电话,他立刻去法医室找苏晓。苏晓刚做完初步解剖,摘下口罩,脸上带着疲惫:“死者是女性,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胃里没有食物残留,可能是死前长时间未进食。颈部扼痕明显,是致命伤。另外,我在她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纤维,像是某种粗麻布的,可能来自凶手的衣服或者抛尸用的麻袋。”
“太好了,这些都是重要线索。”林砚把联系张教授的事告诉她,“你尽快把颅骨测量数据和照片整理出来,我们今天就寄去省厅。”
苏晓点点头,眼里也有了光:“我这就弄,争取今晚之前寄出去。”
林砚走出法医室,走廊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雨声还在淅淅沥沥地响。他走到值班室门口,看见老张正在整理失踪人口的报案记录,眉头皱得很紧:“林警官,沿线派出所都问过了,最近一个月,除了一个走失的老太太,没有符合条件的失踪女性报案。”
林砚心里沉了沉,但很快又打起精神:“没关系,张教授那边有希望了,等复原画像出来,咱们再扩大排查范围。”他拿起桌上的结案报告,“校园埋尸案的报告我已经写好了,你先看看,没问题的话就交给李队。”
老张接过报告,翻了几页,忍不住感慨:“林警官,你这脑子是真好用,要是换成别人,这两起案子说不定还得卡好久。”
林砚笑了笑,没说话。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雨。雨还在下,但天边似乎透出了一点微光。他想起那枚壹角硬币,想起法医室里的颅骨,想起电话里张教授的承诺。
这案子很难,难在没有线索,难在技术落后,但他不能放弃。就像在警校时教官说的,刑警的职责不是只破容易的案子,而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铁路抛尸案:1. 寄张教授颅骨数据及照片;2. 排查粗麻布来源;3. 扩大失踪人口排查范围至周边县城。”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笔记本上,把那些字映得格外清晰。林砚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