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压力稍缓,好象给垂危病人拔掉了最碍事的氧气管,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总算能腾出手来调理根本了。
林万骁深知,开发区的身体羸弱,根子在于“气血不足”,基础设施老旧,承载力差,吸引力自然无从谈起。
以前是没钱,只能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靠着卖地和谈判挤出来的这点宝贵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彻底改善开发区的“体质”。
班子会上,林万骁提出了“基建先行,环境再造”的战略。
“各位,债要还,但日子更要过,发展更不能停!”他指着窗外坑洼不平的道路,“就这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哪家高端企业愿意把精密设备运进来?哪个人才愿意在这种环境下搞研发?”
他让副主任吉同祥(分管规划建设)将早已准备好的《青川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总体规划图》铺在桌上。
“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打的硬仗,也是我们必须拿下的阵地!”林万骁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核心就四件事:路、电、网、房!”
第一,道路畅通工程。 全面拓宽整修园区主干道和支路,铺设沥青路面,划设清晰标线,安装智能路灯和交通信号系统。目标:让企业和员工“进的来,出的去,走得顺畅”。
第二,电网增容改造。协调市供电局,新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升级改造所有老旧电网。“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电力稳定性和容量要求极高。我们不能让企业因为动不动跳闸而停产,更不能因为电压不稳烧了人家的精密仪器!”林万骁态度坚决。
第三,光纤网络全覆盖。引入三大通信运营商竞争机制,铺设地下光纤管道,实现千兆光纤到厂房、到桌面。“未来是数字时代,网络就是开发的区的‘高速公路’和‘神经网络’,必须高速、稳定、廉价!”
第四,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清理出的土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模块化、可分割的现代化厂房。“针对中小科技企业和急需快速落户的项目,我们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务,缩短他们投产周期,降低初始投资成本。”
规划很美好,但现实骨感。最大的问题依然是:钱。
卖地回笼的八千多万,大部分要用于还债和保障基本运转,能挤出来搞基建的额度有限。而上述任何一项工程,都是吞金兽。
“书记,想法是好,可这钱…”张宏志面露难色,管钱的他最清楚家底。
“钱不够,就想办法。”林万骁早有盘算,“几条腿走路:第一,财政挤一点。第二,向上争一点。省里市里对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升级有专项补贴资金,吉主任,你带队,专门去跑这件事,准备好材料,磨破嘴皮子也要给我啃块骨头下来!第三...”
任务分解下去,开发区这台机器再次高速轰鸣起来。
跑资金的重任,落在了副主任吉同祥肩上。 他是个技术型干部,搞规划、管工程在行,但跑部门、要资金,却是头一遭。他带着发展规划科长和财务科长,抱着一摞摞精心准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书、预算方案,开始了“省城求援之旅”。
第一站,省发改委高新技术处。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副处长,态度客气但透着疏离。听了吉同祥的汇报,翻了翻材料,慢条斯理地说:“吉主任,你们开发区的积极性是好的。但是省里的专项资金,每年都是僧多粥少啊。很多国家级开发区、老牌工业园都排着队呢。你们这个…先报上来吧,我们研究研究,等有机会再安排。”一番话,软钉子碰得吉同祥心里凉了半截。
第二站,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对方更直接:“你们这预算做得不错,想法也好。但省里的钱也不是大水冲来的,得讲究效益和优先级。你们开发区去年的税收贡献和增速…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嘛。而且,专项资金需要配套,你们县里、市里能配套多少?”一句话,噎得吉同祥说不出话。青川县财政本就紧张,配套资金从何而来?
第三站,省经信委产业园区处。态度稍好,但意思差不多:“项目入库了,但排队等着吧。今年重点支持的是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你们这个综合性改造…再等等看。”
一连几天,跑得腿细了,嘴皮磨破了,得到的回复大多是“研究研究”、“排队等着”、“额度紧张”、“需要配套”。吉同祥一行人住在省城简陋的招待所里,看着窗外的霓虹闪烁,心情无比沮丧。
“主任,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啊。各个处室的经办人员就能把我们挡在门外,连见处长、厅长的机会都没有。”发展规划科长唉声叹气。
吉同祥咬着牙:“明天再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把我们的规划图和数据背熟了,逮着机会就说!”
然而,效果甚微。
消息传回开发区,班子会上气氛凝重。张宏志叹了口气:“唉,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上面的钱,哪有那么好要的。”
林万骁沉默地听着汇报,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知道,常规路径走不通了。必须另辟蹊径。
机会很快来了。他接到通知,顾沉舟省长下周要听取全省几个重点开发区的工作汇报,并特意点名让青川经开区参加。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林万骁并不打算在正式汇报时直接要钱,那太露骨,也太不给顾省长面子,容易让领导为难。
他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重点突出开发区近期的改革成效、发展思路和面临的瓶颈,特别是基础设施滞后对招商引资的制约,但通篇没有一句直接要钱的话。
汇报会当天,气氛严肃。几个实力雄厚的开发区主任侃侃而谈,成绩亮眼。轮到林万骁时,他言简意赅,数据扎实,思路清晰,尤其强调了在债务沉重的情况下如何“刀刃向内”搞改革、“精准招商”引凤凰,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也不回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困境。
顾沉舟听得频频点头,尤其对“精准招商”和“营商环境净化”的思路表示赞赏:“万骁同志的思路很清晰嘛,不贪大求全,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点发力。很好!开发区的发展,就需要这种闯劲和韧劲。对于你们遇到的困难,省里也会认真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是原则性的表态,但已是莫大的肯定。
汇报会结束,众人离场。林万骁故意放缓了脚步。在会议室外走廊的休息区,他“恰好”遇到了刚才也在会场、负责记录的一位省政府副秘书长(曾是顾沉舟的秘书,与林万骁相识)。两人寒暄了几句。
林万骁看似无意地感慨道:“秘书长,刚才听其他兄弟开发区汇报,成绩令人振奋啊。我们青川底子薄,只能更努力。现在最大的抓手就是趁着招商回暖的势头,把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尽快补上,不然引进的好项目都落不了地,看着干着急。”
副秘书长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笑了笑:“是啊,硬件环境是基础。省里对这方面其实是有专项政策的,比如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补助、财政厅的产业集聚区以奖代补资金、经信委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不过,门槛不低,竞争激烈啊。”
林万骁苦笑:“我们材料报上去了,可能我们工作没做到位,还在排队。”他点到即止,没有抱怨。
副秘书长沉吟片刻,低声道:“这样,万骁。下午发改委高技术处的王处长、财政厅经建处的李处长、经信委园区处的刘处长正好要过来开个小会,协调点事。你如果不急着回去,可以在二楼小会议室那边‘等等看’。”
心领神会!这是关键指点!
下午,林万骁提前半小时就等在了二楼小会议室门口。果然,没多久,三位处长先后到来。看到林万骁,都有些意外。
林万骁赶紧上前,态度谦逊又不失热情:“王处、李处、刘处,您们好!我是青川经开区的林万骁,上午刚在会上做了汇报。正好有点工作上的困惑想向几位领导请教,冒昧在这里等您们。”
伸手不打笑脸人。三位处长虽然有些诧异,但基于礼貌,还是停下了脚步。
“林书记啊,上午讲得不错。”发改委的王处长首先开口,态度比较平和。
“王处过奖了。我们底子差,压力大啊。”林万骁顺势接话,语气诚恳,“特别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好几个科技项目等着落地,就卡在配套上。我们报了那个高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补助的项目,也不知道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心里一直没底,就怕因为我们的原因耽误了省里政策的落实。”
这话说得很巧妙,把自身需求和省里政策的落实绑在了一起。
王处长看了他一眼:“你们材料我看过,想法是好的。只是…” “只是我们基础弱,需要领导多指导!”林万骁立刻接过话头,从公文包里迅速抽出那份厚厚的项目书,翻到核心页面,“王处,您看,这是我们最新的规划图,重点就是围绕知句科技这样的高成长性企业做配套,完全符合高技术产业定位。电力增容、光纤网络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算力中心和研发需求…如果能有幸获得支持,我们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打造成一个样板工程,绝不辜负省里的期望!”
他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直接戳中处长关心的“政策契合度”和“资金绩效”。
王处长听着,神色认真了些,接过材料又翻了翻:“嗯…你们这个切入点,倒是更精准了。之前材料没体现得这么具体。”
另一边,财政厅的李处长抱着胳膊:“林书记,就算项目可行,配套资金呢?你们县里能拿出多少?”
林万骁早有准备:“李处,县里财政确实困难。但我们开发区自己通过盘活资产,挤出了两千万作为启动资金!我们是想真干事,不是光伸手要钱。如果省里能支持一部分,我们就有信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比如和市城投合作建标准化厂房。我们希望的是省里的资金能起到‘药引子’和‘催化剂’的作用!”他巧妙地将“配套资金”转化为“自筹启动资金”,概念一换,局面顿时不同。
李处长挑了挑眉,似乎有些意外于开发区的“自掏腰包”的决心。
经信委的刘处长则更关心产业效应:“你们搞标准化厂房,瞄准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主要是为知句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的中小科技企业,以及处于孵化阶段的科创团队。”林万骁对答如流,“形成‘龙头企业 孵化器 加速器’的生态链。刘处,这是我们初步接洽的意向企业名单,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领域…”他又抽出一份名单。
三位处长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年轻的开发区书记,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思路清晰,准备充分,不是那种只会哭穷要饭的干部,能到经开区干,也不仅仅是靠顾省长的关系啊!
王处长最后看了看表:“好了,林书记,你的情况我们大致了解了。材料…我们再仔细看看。你们自己也再完善一下,特别是和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部分,可以再突出一下。”
“好好好!谢谢王处!谢谢李处、刘处!我们马上回去完善!”林万骁知道,有门了!虽然没有当场拍板,但态度已经明显松动,从“排队等着”变成了“再仔细看看”、“再完善一下”。
后续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吉同祥带着根据处长意见修改完善后的材料再次登门,受到的接待热情了许多。经过一系列合规的评审流程,青川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升级项目,最终成功进入了省发改委和经信委的专项补贴名单,虽然额度不是最大,但也陆陆续续争取到了两千万元的宝贵资金。财政厅那边,也看在开发区自筹资金力度大的份上,给了三千万的专项资金。
当然,这些厅委只所以愿意给资金,关键还是看在林万骁秘书出身的份上,或者说是看在顾省长的面子上。此乃题外话!
有了这五千万,经开区的基建工作迅速开展。所有的工程都公开透明,采取招标的形式。
招标过程中,陈亮领导的纪工委提前介入,对所有工程项目招标流程进行严格监督,设定最高限价,引入第三方审计。
招标公告一出,各路施工队伍蜂拥而至。开标那天,气氛紧张肃穆,最终几家资质优、报价合理、口碑好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标。马建国(分管安全生产)在会上立下军令状,会死死盯在工地上,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很快,开发区的边缘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挖土机、压路机、铺路机日夜不停地作业。吉同祥十分勤快,几乎长在了工地上,脸晒得黝黑,拿着图纸和施工方较真每一寸路基的厚度、每一段管线的埋深。马建国则忙着协调解决施工带来的临时出行困难、噪音扰民等问题,嘴巴磨破了皮。
变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原本破败的水泥路被铲平,铺设上黝黑平整的沥青,画上醒目的标志线,两旁装上了崭新的路灯。 蜘蛛网般的电线杆被逐步拆除,更粗的电缆埋入地下,新的变电站拔地而起。 光纤管道沿着新修的道路同步铺设, 一片片标准化厂房仿佛雨后春笋,在曾经长满荒草的土地上迅速崛起,银灰色的外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过程中不是没有麻烦。有的企业觉得施工影响了他们出货,跑来抱怨;有的村民因为征地补偿的历史遗留问题,试图阻挠施工;还有竞争对手恶意举报招标不公…但都被林万骁带领班子,以强硬又不失灵活的手段一一化解。该补偿的补偿,该解释的解释,该顶回去的坚决顶回去。
几个月后,当知句科技的吴哲带着新招聘的博士团队再次来到开发区时,他几乎认不出这里了。
“林书记,这…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吴哲看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直通他的厂区门口,崭新的路灯像卫兵一样列队欢迎,感叹道,“去年这时候,我每次来都得担心我的车底盘被磕了。”
林万骁笑着指着不远处正在封顶的厂房:“那边是给你们预留的二期用地,标准更高。旁边那一片标准化厂房,就是给你们未来的合作伙伴和产业链企业准备的。电、网都给你们接到位了。”
正说着,一辆巨大的设备运输车稳稳地驶过,毫无压力。
“太好了!”吴哲身边的一个年轻博士兴奋地说,“我们最担心的电力和网络问题,看来彻底解决了!这下我们可以把最核心的算力中心放在这里了!”
硬件环境的巨变,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招商科汇报说,现在带企业来考察,底气足多了,再也不用绕着路走,可以堂堂正正地展示开发区的崭新面貌和未来规划。好几家原本犹豫的企业,在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当场就拍了板。
夜幕降临,新安装的路灯齐刷刷亮起,将开发区照得如同白昼,与远处县城的灯火连成一片。林万骁独自走在崭新的柏油路上,听着远处厂房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夯基垒台,方能立柱架梁。筑好巢穴,才引凤凰来仪。
他知道,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开发区的“软实力”提升同样重要。但此刻,听着脚下坚实的路面发出的轻微回响,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林万骁深知,开发区的身体羸弱,根子在于“气血不足”,基础设施老旧,承载力差,吸引力自然无从谈起。
以前是没钱,只能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靠着卖地和谈判挤出来的这点宝贵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彻底改善开发区的“体质”。
班子会上,林万骁提出了“基建先行,环境再造”的战略。
“各位,债要还,但日子更要过,发展更不能停!”他指着窗外坑洼不平的道路,“就这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哪家高端企业愿意把精密设备运进来?哪个人才愿意在这种环境下搞研发?”
他让副主任吉同祥(分管规划建设)将早已准备好的《青川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总体规划图》铺在桌上。
“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打的硬仗,也是我们必须拿下的阵地!”林万骁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核心就四件事:路、电、网、房!”
第一,道路畅通工程。 全面拓宽整修园区主干道和支路,铺设沥青路面,划设清晰标线,安装智能路灯和交通信号系统。目标:让企业和员工“进的来,出的去,走得顺畅”。
第二,电网增容改造。协调市供电局,新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升级改造所有老旧电网。“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电力稳定性和容量要求极高。我们不能让企业因为动不动跳闸而停产,更不能因为电压不稳烧了人家的精密仪器!”林万骁态度坚决。
第三,光纤网络全覆盖。引入三大通信运营商竞争机制,铺设地下光纤管道,实现千兆光纤到厂房、到桌面。“未来是数字时代,网络就是开发的区的‘高速公路’和‘神经网络’,必须高速、稳定、廉价!”
第四,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清理出的土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模块化、可分割的现代化厂房。“针对中小科技企业和急需快速落户的项目,我们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务,缩短他们投产周期,降低初始投资成本。”
规划很美好,但现实骨感。最大的问题依然是:钱。
卖地回笼的八千多万,大部分要用于还债和保障基本运转,能挤出来搞基建的额度有限。而上述任何一项工程,都是吞金兽。
“书记,想法是好,可这钱…”张宏志面露难色,管钱的他最清楚家底。
“钱不够,就想办法。”林万骁早有盘算,“几条腿走路:第一,财政挤一点。第二,向上争一点。省里市里对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升级有专项补贴资金,吉主任,你带队,专门去跑这件事,准备好材料,磨破嘴皮子也要给我啃块骨头下来!第三...”
任务分解下去,开发区这台机器再次高速轰鸣起来。
跑资金的重任,落在了副主任吉同祥肩上。 他是个技术型干部,搞规划、管工程在行,但跑部门、要资金,却是头一遭。他带着发展规划科长和财务科长,抱着一摞摞精心准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书、预算方案,开始了“省城求援之旅”。
第一站,省发改委高新技术处。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副处长,态度客气但透着疏离。听了吉同祥的汇报,翻了翻材料,慢条斯理地说:“吉主任,你们开发区的积极性是好的。但是省里的专项资金,每年都是僧多粥少啊。很多国家级开发区、老牌工业园都排着队呢。你们这个…先报上来吧,我们研究研究,等有机会再安排。”一番话,软钉子碰得吉同祥心里凉了半截。
第二站,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对方更直接:“你们这预算做得不错,想法也好。但省里的钱也不是大水冲来的,得讲究效益和优先级。你们开发区去年的税收贡献和增速…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嘛。而且,专项资金需要配套,你们县里、市里能配套多少?”一句话,噎得吉同祥说不出话。青川县财政本就紧张,配套资金从何而来?
第三站,省经信委产业园区处。态度稍好,但意思差不多:“项目入库了,但排队等着吧。今年重点支持的是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你们这个综合性改造…再等等看。”
一连几天,跑得腿细了,嘴皮磨破了,得到的回复大多是“研究研究”、“排队等着”、“额度紧张”、“需要配套”。吉同祥一行人住在省城简陋的招待所里,看着窗外的霓虹闪烁,心情无比沮丧。
“主任,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啊。各个处室的经办人员就能把我们挡在门外,连见处长、厅长的机会都没有。”发展规划科长唉声叹气。
吉同祥咬着牙:“明天再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把我们的规划图和数据背熟了,逮着机会就说!”
然而,效果甚微。
消息传回开发区,班子会上气氛凝重。张宏志叹了口气:“唉,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上面的钱,哪有那么好要的。”
林万骁沉默地听着汇报,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知道,常规路径走不通了。必须另辟蹊径。
机会很快来了。他接到通知,顾沉舟省长下周要听取全省几个重点开发区的工作汇报,并特意点名让青川经开区参加。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林万骁并不打算在正式汇报时直接要钱,那太露骨,也太不给顾省长面子,容易让领导为难。
他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重点突出开发区近期的改革成效、发展思路和面临的瓶颈,特别是基础设施滞后对招商引资的制约,但通篇没有一句直接要钱的话。
汇报会当天,气氛严肃。几个实力雄厚的开发区主任侃侃而谈,成绩亮眼。轮到林万骁时,他言简意赅,数据扎实,思路清晰,尤其强调了在债务沉重的情况下如何“刀刃向内”搞改革、“精准招商”引凤凰,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也不回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困境。
顾沉舟听得频频点头,尤其对“精准招商”和“营商环境净化”的思路表示赞赏:“万骁同志的思路很清晰嘛,不贪大求全,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点发力。很好!开发区的发展,就需要这种闯劲和韧劲。对于你们遇到的困难,省里也会认真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是原则性的表态,但已是莫大的肯定。
汇报会结束,众人离场。林万骁故意放缓了脚步。在会议室外走廊的休息区,他“恰好”遇到了刚才也在会场、负责记录的一位省政府副秘书长(曾是顾沉舟的秘书,与林万骁相识)。两人寒暄了几句。
林万骁看似无意地感慨道:“秘书长,刚才听其他兄弟开发区汇报,成绩令人振奋啊。我们青川底子薄,只能更努力。现在最大的抓手就是趁着招商回暖的势头,把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尽快补上,不然引进的好项目都落不了地,看着干着急。”
副秘书长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笑了笑:“是啊,硬件环境是基础。省里对这方面其实是有专项政策的,比如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补助、财政厅的产业集聚区以奖代补资金、经信委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不过,门槛不低,竞争激烈啊。”
林万骁苦笑:“我们材料报上去了,可能我们工作没做到位,还在排队。”他点到即止,没有抱怨。
副秘书长沉吟片刻,低声道:“这样,万骁。下午发改委高技术处的王处长、财政厅经建处的李处长、经信委园区处的刘处长正好要过来开个小会,协调点事。你如果不急着回去,可以在二楼小会议室那边‘等等看’。”
心领神会!这是关键指点!
下午,林万骁提前半小时就等在了二楼小会议室门口。果然,没多久,三位处长先后到来。看到林万骁,都有些意外。
林万骁赶紧上前,态度谦逊又不失热情:“王处、李处、刘处,您们好!我是青川经开区的林万骁,上午刚在会上做了汇报。正好有点工作上的困惑想向几位领导请教,冒昧在这里等您们。”
伸手不打笑脸人。三位处长虽然有些诧异,但基于礼貌,还是停下了脚步。
“林书记啊,上午讲得不错。”发改委的王处长首先开口,态度比较平和。
“王处过奖了。我们底子差,压力大啊。”林万骁顺势接话,语气诚恳,“特别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好几个科技项目等着落地,就卡在配套上。我们报了那个高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补助的项目,也不知道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心里一直没底,就怕因为我们的原因耽误了省里政策的落实。”
这话说得很巧妙,把自身需求和省里政策的落实绑在了一起。
王处长看了他一眼:“你们材料我看过,想法是好的。只是…” “只是我们基础弱,需要领导多指导!”林万骁立刻接过话头,从公文包里迅速抽出那份厚厚的项目书,翻到核心页面,“王处,您看,这是我们最新的规划图,重点就是围绕知句科技这样的高成长性企业做配套,完全符合高技术产业定位。电力增容、光纤网络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算力中心和研发需求…如果能有幸获得支持,我们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打造成一个样板工程,绝不辜负省里的期望!”
他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直接戳中处长关心的“政策契合度”和“资金绩效”。
王处长听着,神色认真了些,接过材料又翻了翻:“嗯…你们这个切入点,倒是更精准了。之前材料没体现得这么具体。”
另一边,财政厅的李处长抱着胳膊:“林书记,就算项目可行,配套资金呢?你们县里能拿出多少?”
林万骁早有准备:“李处,县里财政确实困难。但我们开发区自己通过盘活资产,挤出了两千万作为启动资金!我们是想真干事,不是光伸手要钱。如果省里能支持一部分,我们就有信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比如和市城投合作建标准化厂房。我们希望的是省里的资金能起到‘药引子’和‘催化剂’的作用!”他巧妙地将“配套资金”转化为“自筹启动资金”,概念一换,局面顿时不同。
李处长挑了挑眉,似乎有些意外于开发区的“自掏腰包”的决心。
经信委的刘处长则更关心产业效应:“你们搞标准化厂房,瞄准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主要是为知句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的中小科技企业,以及处于孵化阶段的科创团队。”林万骁对答如流,“形成‘龙头企业 孵化器 加速器’的生态链。刘处,这是我们初步接洽的意向企业名单,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领域…”他又抽出一份名单。
三位处长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年轻的开发区书记,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思路清晰,准备充分,不是那种只会哭穷要饭的干部,能到经开区干,也不仅仅是靠顾省长的关系啊!
王处长最后看了看表:“好了,林书记,你的情况我们大致了解了。材料…我们再仔细看看。你们自己也再完善一下,特别是和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部分,可以再突出一下。”
“好好好!谢谢王处!谢谢李处、刘处!我们马上回去完善!”林万骁知道,有门了!虽然没有当场拍板,但态度已经明显松动,从“排队等着”变成了“再仔细看看”、“再完善一下”。
后续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吉同祥带着根据处长意见修改完善后的材料再次登门,受到的接待热情了许多。经过一系列合规的评审流程,青川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升级项目,最终成功进入了省发改委和经信委的专项补贴名单,虽然额度不是最大,但也陆陆续续争取到了两千万元的宝贵资金。财政厅那边,也看在开发区自筹资金力度大的份上,给了三千万的专项资金。
当然,这些厅委只所以愿意给资金,关键还是看在林万骁秘书出身的份上,或者说是看在顾省长的面子上。此乃题外话!
有了这五千万,经开区的基建工作迅速开展。所有的工程都公开透明,采取招标的形式。
招标过程中,陈亮领导的纪工委提前介入,对所有工程项目招标流程进行严格监督,设定最高限价,引入第三方审计。
招标公告一出,各路施工队伍蜂拥而至。开标那天,气氛紧张肃穆,最终几家资质优、报价合理、口碑好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标。马建国(分管安全生产)在会上立下军令状,会死死盯在工地上,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很快,开发区的边缘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挖土机、压路机、铺路机日夜不停地作业。吉同祥十分勤快,几乎长在了工地上,脸晒得黝黑,拿着图纸和施工方较真每一寸路基的厚度、每一段管线的埋深。马建国则忙着协调解决施工带来的临时出行困难、噪音扰民等问题,嘴巴磨破了皮。
变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原本破败的水泥路被铲平,铺设上黝黑平整的沥青,画上醒目的标志线,两旁装上了崭新的路灯。 蜘蛛网般的电线杆被逐步拆除,更粗的电缆埋入地下,新的变电站拔地而起。 光纤管道沿着新修的道路同步铺设, 一片片标准化厂房仿佛雨后春笋,在曾经长满荒草的土地上迅速崛起,银灰色的外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过程中不是没有麻烦。有的企业觉得施工影响了他们出货,跑来抱怨;有的村民因为征地补偿的历史遗留问题,试图阻挠施工;还有竞争对手恶意举报招标不公…但都被林万骁带领班子,以强硬又不失灵活的手段一一化解。该补偿的补偿,该解释的解释,该顶回去的坚决顶回去。
几个月后,当知句科技的吴哲带着新招聘的博士团队再次来到开发区时,他几乎认不出这里了。
“林书记,这…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吴哲看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直通他的厂区门口,崭新的路灯像卫兵一样列队欢迎,感叹道,“去年这时候,我每次来都得担心我的车底盘被磕了。”
林万骁笑着指着不远处正在封顶的厂房:“那边是给你们预留的二期用地,标准更高。旁边那一片标准化厂房,就是给你们未来的合作伙伴和产业链企业准备的。电、网都给你们接到位了。”
正说着,一辆巨大的设备运输车稳稳地驶过,毫无压力。
“太好了!”吴哲身边的一个年轻博士兴奋地说,“我们最担心的电力和网络问题,看来彻底解决了!这下我们可以把最核心的算力中心放在这里了!”
硬件环境的巨变,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招商科汇报说,现在带企业来考察,底气足多了,再也不用绕着路走,可以堂堂正正地展示开发区的崭新面貌和未来规划。好几家原本犹豫的企业,在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当场就拍了板。
夜幕降临,新安装的路灯齐刷刷亮起,将开发区照得如同白昼,与远处县城的灯火连成一片。林万骁独自走在崭新的柏油路上,听着远处厂房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夯基垒台,方能立柱架梁。筑好巢穴,才引凤凰来仪。
他知道,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开发区的“软实力”提升同样重要。但此刻,听着脚下坚实的路面发出的轻微回响,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