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的第一堂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授课的是党校资深教授,姓严,人如其姓,面容严肃,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学术的冷光。他讲课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但语调平直,宛如一台精密却缺乏温情的学术机器。
台下学员们,无论来自省市机关还是基层县乡,都正襟危坐,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停,努力跟上严教授的思维节奏。毕竟,欧部长的“淬火”之言犹在耳边,没人想在第一堂课就落下个怠惰的印象。
林万骁听得认真。这些理论他前世早已烂熟,甚至亲身经历过其后十几年实践对理论的无数次检验与修正。但他依旧像第一次接触般,捕捉着严教授话语里的细微差别,以及理论与当下现实可能存在的微妙脱节。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他脑子里闪过这句话。
严教授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正引用《资本论》中的经典论述。忽然,他话锋一顿,目光扫过台下:“……所以,内在的根本矛盾无法克服,危机必然发生。当然,这是基于经典模型的论述。有没有同志结合我们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谈点理解?”
课堂瞬间安静下来。结合实际?这个度可不好把握。说浅了,显得水平不够;说深了,万一触及敏感地带呢?欧部长的纪律要求还热乎着。
短暂的冷场。
林万骁眼角余光瞥见斜前方一位学员似乎欲言又止。那人微胖,穿着质地不错的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低调但价值不菲的机械表,是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的那位副处长,好像叫李伟。
李伟轻咳一声,还是举手了。
“严教授,我有点不成熟的想法。”李伟得到示意后开口,语气带着机关干部特有的谨慎和圆滑,“经典理论揭示了普遍规律,极具前瞻性。联系到我们眼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似乎正在印证这种周期性。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出口和金融市场,确实带来了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
这番话四平八稳,正确,但也近乎废话。
严教授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看到了联系,不错。挑战和不确定性,具体呢?我们该如何应对?政策层面如何体现理论的指导?”
李伟被追问,略显局促,试图往回找补:“这个……中央已经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他开始背诵一些政策文件里的标准表述。
几个来自基层的学员微不可察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赵大河几乎要翻白眼,小声嘟囔:“这车轱辘话,俺们镇里开会都说腻了。”
严教授显然也不满意,目光移开,似乎在寻找更有价值的发言者。
林万骁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也是一个微妙的试探。既要展现思考深度,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毕竟他头顶还挂着“最年轻正处级”、“经济干将”的名号,容易引人侧目。
他正权衡,另一侧一个声音响起来了,内容却很不客气。
“李处长的观点很全面,但我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发言的是坐在林万骁隔了两个位置的一位女学员,三十五六岁,齐耳短发,眼神清亮。林万骁记得她叫苏瑾,是来自经济大市苏春市的一个区长。
“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只联系到文件上去。”苏瑾语速略快,但条理清晰,“次贷危机是表象,根源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在金融全球化下的总爆发。它对我们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压力测试,测试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韧性和独立性问题。”
严教授镜片后的目光亮了一下。
苏瑾继续道:“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已经感受到寒意。但光是扩大内需就够了吗?内需从哪里来?四万亿投资怎么投?投到哪里?如果还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基建地产模式,会不会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甚至积累新的风险?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资产泡沫问题,这些在理论框架里都能找到预警吧?”
她顿了顿,稍微缓和语气:“所以,我认为应对危机,既要立足当下稳增长,更要着眼长远调结构、促改革。政策的着力点,恐怕不能只盯着‘铁公基’,更要放到培育新动能、保障民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来。比如,对中小企业的实质性减负,对科技创新的真正扶持,对社会保障网络的加快完善,这些才是提升内需可持续性和经济韧性的根本。不然,就算度过眼前危机,恐怕也会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伏笔。”
一席话,有理论扣题,有现实关照,有尖锐提问,也有政策建议。课堂里鸦雀无声,不少学员露出深思的表情。李伟的脸色则有些不好看。
林万骁暗自点头。这个苏瑾,有点水平。不愧是经济发达市出来的干部,见识和胆魄都不一般。
严教授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近乎赞许的神色:“苏瑾同志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理论不是教条,是用来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工具。看到了风险,提出了方向,很好。”他话锋一转,“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尤其是市县一级,在现有财力约束和政策框架下,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如何找到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有没有同志可以补充?”
问题更具体,也更棘手了。所有目光下意识地,或明或暗地,瞟向了林万骁。青川经开区的高速发展,和他这个掌舵人,是同期学员里公认的“实操派”代表。
林万骁知道不能再沉默了。他举了举手,姿态谦逊。
“严教授,苏区长。”他先点头致意,然后才开口,声音不高但清晰沉稳,“我来自基层开发区,尝试从微观操作层面,补充一点粗浅的看法。”
“刚才苏区长提到培育新动能和防风险,我非常赞同。结合青川的实践,我们认为,危机时期,政府投资要发挥‘杠杆’和‘导向’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比如,我们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不是直接下场搞项目,而是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短板领域。政府赚的不是利润分成,而是未来的产业集群和税收就业。”
“关于中小企业。”他继续道,“减税降费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融资难这个老大难。我们尝试推动‘政银企’数据共享,建立企业信用画像,帮助银行敢贷愿贷。同时,开发区下属的融资担保公司,重点为有技术、有市场但缺抵押物的小企业提供信用增信,费率从优,哪怕暂时赔点钱,也要保住创新的火种。这短期内是负担,长期看是投资未来。”
“至于债务风险,”林万骁语气加重了些,“底线思维必须坚守。我们开发区对新增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债务评估’,超出财力承受能力的一律否决。同时,盘活存量资产,比如标准化厂房、闲置土地,能出让的出让,能租赁的租赁,换取现金流,降低负债率。不能为了眼前增速,给未来挖坑。”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基层的应对之策,概括起来可能就是:政府资金做‘酵母’而不是‘面粉’,政策着力打通‘毛细血管’而不是只顾‘大动脉’,防控风险要算‘长远账’而不是‘眼前账’。不一定对,供大家批判。”
他没有引用任何经典语录,全程用大白话和实际案例支撑,却恰恰暗合了政治经济学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的核心要义。
话音落下,课堂里静了几秒。
“好一个‘酵母、毛细血管、长远账’!”严教授竟然击节赞叹,脸上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明显的笑容,“形象,生动,而且抓住了要害!林万骁同志这个补充,非常接地气,非常有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就要这样联系!”
苏瑾也转过头,看向林万骁,目光里带着明显的欣赏和一丝探究。
李伟的脸色更加复杂了。
其他学员则表情各异,有佩服,有深思,也有那么几分不易察觉的嫉妒。赵大河用胳膊肘碰了碰林万骁,低声道:“老弟,可以啊!俺听着比教授讲的还明白!”
曹云峰推了推眼镜,微微点头。傅逸明则笑着冲林万骁竖了个大拇指,眼神却似乎比平时深邃了些。
第一堂课的下课铃声在略显热烈的气氛中响起。
严教授意犹未尽地合上讲义:“今天的讨论很好!希望接下来的课程,大家都能保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敢于思考、敢于发言的状态!下课!”
学员们起身,教室里响起挪动椅子和低声交流的声音。
林万骁一边收拾笔记本,一边感受到四周投来的更多目光。他知道,这第一堂课的短暂交锋,已经让他在这个“青年才俊”云集的班级里,悄然树立了一个不容小觑的初步印象。
苏瑾走了过来,落落大方地伸出手:“林主任,久闻大名,今天一听,果然名不虚传。我是苏瑾,以后多交流。”
“苏区长过奖了,你的宏观视角让我很受启发。”林万骁与她握了握手,语气诚恳。
这时,李伟也走了过来,脸上挂着笑容,似乎全然忘了刚才的尴尬:“林书记,苏区长,两位真是高见迭出,让我受益匪浅啊。中午一起食堂吃饭?正好再聊聊?”
傅逸明也凑了过来:“是啊,林书记,你那个产业引导基金的模式,我很有兴趣,能不能再详细指点一下?”
林万骁看着眼前这几张热情却心思各异的面孔,微笑着点头应允。
授课的是党校资深教授,姓严,人如其姓,面容严肃,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学术的冷光。他讲课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但语调平直,宛如一台精密却缺乏温情的学术机器。
台下学员们,无论来自省市机关还是基层县乡,都正襟危坐,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停,努力跟上严教授的思维节奏。毕竟,欧部长的“淬火”之言犹在耳边,没人想在第一堂课就落下个怠惰的印象。
林万骁听得认真。这些理论他前世早已烂熟,甚至亲身经历过其后十几年实践对理论的无数次检验与修正。但他依旧像第一次接触般,捕捉着严教授话语里的细微差别,以及理论与当下现实可能存在的微妙脱节。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他脑子里闪过这句话。
严教授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正引用《资本论》中的经典论述。忽然,他话锋一顿,目光扫过台下:“……所以,内在的根本矛盾无法克服,危机必然发生。当然,这是基于经典模型的论述。有没有同志结合我们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谈点理解?”
课堂瞬间安静下来。结合实际?这个度可不好把握。说浅了,显得水平不够;说深了,万一触及敏感地带呢?欧部长的纪律要求还热乎着。
短暂的冷场。
林万骁眼角余光瞥见斜前方一位学员似乎欲言又止。那人微胖,穿着质地不错的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低调但价值不菲的机械表,是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的那位副处长,好像叫李伟。
李伟轻咳一声,还是举手了。
“严教授,我有点不成熟的想法。”李伟得到示意后开口,语气带着机关干部特有的谨慎和圆滑,“经典理论揭示了普遍规律,极具前瞻性。联系到我们眼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似乎正在印证这种周期性。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出口和金融市场,确实带来了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
这番话四平八稳,正确,但也近乎废话。
严教授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看到了联系,不错。挑战和不确定性,具体呢?我们该如何应对?政策层面如何体现理论的指导?”
李伟被追问,略显局促,试图往回找补:“这个……中央已经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他开始背诵一些政策文件里的标准表述。
几个来自基层的学员微不可察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赵大河几乎要翻白眼,小声嘟囔:“这车轱辘话,俺们镇里开会都说腻了。”
严教授显然也不满意,目光移开,似乎在寻找更有价值的发言者。
林万骁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也是一个微妙的试探。既要展现思考深度,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毕竟他头顶还挂着“最年轻正处级”、“经济干将”的名号,容易引人侧目。
他正权衡,另一侧一个声音响起来了,内容却很不客气。
“李处长的观点很全面,但我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发言的是坐在林万骁隔了两个位置的一位女学员,三十五六岁,齐耳短发,眼神清亮。林万骁记得她叫苏瑾,是来自经济大市苏春市的一个区长。
“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只联系到文件上去。”苏瑾语速略快,但条理清晰,“次贷危机是表象,根源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在金融全球化下的总爆发。它对我们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压力测试,测试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韧性和独立性问题。”
严教授镜片后的目光亮了一下。
苏瑾继续道:“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已经感受到寒意。但光是扩大内需就够了吗?内需从哪里来?四万亿投资怎么投?投到哪里?如果还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基建地产模式,会不会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甚至积累新的风险?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资产泡沫问题,这些在理论框架里都能找到预警吧?”
她顿了顿,稍微缓和语气:“所以,我认为应对危机,既要立足当下稳增长,更要着眼长远调结构、促改革。政策的着力点,恐怕不能只盯着‘铁公基’,更要放到培育新动能、保障民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来。比如,对中小企业的实质性减负,对科技创新的真正扶持,对社会保障网络的加快完善,这些才是提升内需可持续性和经济韧性的根本。不然,就算度过眼前危机,恐怕也会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伏笔。”
一席话,有理论扣题,有现实关照,有尖锐提问,也有政策建议。课堂里鸦雀无声,不少学员露出深思的表情。李伟的脸色则有些不好看。
林万骁暗自点头。这个苏瑾,有点水平。不愧是经济发达市出来的干部,见识和胆魄都不一般。
严教授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近乎赞许的神色:“苏瑾同志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理论不是教条,是用来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工具。看到了风险,提出了方向,很好。”他话锋一转,“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尤其是市县一级,在现有财力约束和政策框架下,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如何找到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有没有同志可以补充?”
问题更具体,也更棘手了。所有目光下意识地,或明或暗地,瞟向了林万骁。青川经开区的高速发展,和他这个掌舵人,是同期学员里公认的“实操派”代表。
林万骁知道不能再沉默了。他举了举手,姿态谦逊。
“严教授,苏区长。”他先点头致意,然后才开口,声音不高但清晰沉稳,“我来自基层开发区,尝试从微观操作层面,补充一点粗浅的看法。”
“刚才苏区长提到培育新动能和防风险,我非常赞同。结合青川的实践,我们认为,危机时期,政府投资要发挥‘杠杆’和‘导向’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比如,我们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不是直接下场搞项目,而是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短板领域。政府赚的不是利润分成,而是未来的产业集群和税收就业。”
“关于中小企业。”他继续道,“减税降费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融资难这个老大难。我们尝试推动‘政银企’数据共享,建立企业信用画像,帮助银行敢贷愿贷。同时,开发区下属的融资担保公司,重点为有技术、有市场但缺抵押物的小企业提供信用增信,费率从优,哪怕暂时赔点钱,也要保住创新的火种。这短期内是负担,长期看是投资未来。”
“至于债务风险,”林万骁语气加重了些,“底线思维必须坚守。我们开发区对新增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债务评估’,超出财力承受能力的一律否决。同时,盘活存量资产,比如标准化厂房、闲置土地,能出让的出让,能租赁的租赁,换取现金流,降低负债率。不能为了眼前增速,给未来挖坑。”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基层的应对之策,概括起来可能就是:政府资金做‘酵母’而不是‘面粉’,政策着力打通‘毛细血管’而不是只顾‘大动脉’,防控风险要算‘长远账’而不是‘眼前账’。不一定对,供大家批判。”
他没有引用任何经典语录,全程用大白话和实际案例支撑,却恰恰暗合了政治经济学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的核心要义。
话音落下,课堂里静了几秒。
“好一个‘酵母、毛细血管、长远账’!”严教授竟然击节赞叹,脸上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明显的笑容,“形象,生动,而且抓住了要害!林万骁同志这个补充,非常接地气,非常有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就要这样联系!”
苏瑾也转过头,看向林万骁,目光里带着明显的欣赏和一丝探究。
李伟的脸色更加复杂了。
其他学员则表情各异,有佩服,有深思,也有那么几分不易察觉的嫉妒。赵大河用胳膊肘碰了碰林万骁,低声道:“老弟,可以啊!俺听着比教授讲的还明白!”
曹云峰推了推眼镜,微微点头。傅逸明则笑着冲林万骁竖了个大拇指,眼神却似乎比平时深邃了些。
第一堂课的下课铃声在略显热烈的气氛中响起。
严教授意犹未尽地合上讲义:“今天的讨论很好!希望接下来的课程,大家都能保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敢于思考、敢于发言的状态!下课!”
学员们起身,教室里响起挪动椅子和低声交流的声音。
林万骁一边收拾笔记本,一边感受到四周投来的更多目光。他知道,这第一堂课的短暂交锋,已经让他在这个“青年才俊”云集的班级里,悄然树立了一个不容小觑的初步印象。
苏瑾走了过来,落落大方地伸出手:“林主任,久闻大名,今天一听,果然名不虚传。我是苏瑾,以后多交流。”
“苏区长过奖了,你的宏观视角让我很受启发。”林万骁与她握了握手,语气诚恳。
这时,李伟也走了过来,脸上挂着笑容,似乎全然忘了刚才的尴尬:“林书记,苏区长,两位真是高见迭出,让我受益匪浅啊。中午一起食堂吃饭?正好再聊聊?”
傅逸明也凑了过来:“是啊,林书记,你那个产业引导基金的模式,我很有兴趣,能不能再详细指点一下?”
林万骁看着眼前这几张热情却心思各异的面孔,微笑着点头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