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考来了。
往年这个时候,龙湖区的教育系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优质生源外流,名校录取榜上名额寥寥,是历任主官不愿多提的隐痛。
但今年,气氛明显不同。一种小心翼翼的期待,弥漫在区教育局、各所中学,甚至延伸到了那些即将面临孩子升学选择的家庭和企业。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林万骁上任伊始,便力排众议、持续投入的教育改革。
彼时,面对百业待兴、资金处处吃紧的局面,将大笔财政投向教育这一“长效工程”,质疑声不小。区长章峰柏曾在预算审议会上委婉表示:“林书记,教育的回报周期太长,是不是先集中资源解决一些更迫切的经济发展问题?”
林万骁的回答斩钉截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后劲!今天我们在教育上省下的钱,明天就要花十倍百倍的代价去弥补人才的缺口、去应对社会的问题!龙湖的未来,要靠今天课堂里的这些孩子!”
他顶住压力,推动了一系列举措:
硬件上,区财政挤出资金,对区内几所薄弱中学进行了彻底的校舍改造和设施升级,新建了拥有标准跑道、体育馆的龙湖实验中学。不再是修补补,而是焕然一新。
软件上,则是他力主的“名师引进计划”和“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开出优于市区甚至部分省城学校的待遇和安家条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选派区内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学习,组织全区范围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武,打破学校壁垒,形成教研合力。
他还推动建立了“区领导、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自己亲自挂钩基础最薄弱、问题最多的城北中学,定期去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解决实际困难。他不是去作秀,而是真听、真看、真研究。一次听完一堂数学课后,他直接对校长说:“这个老师的讲课逻辑清晰,但和学生互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好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是学习的点燃者。”
这些投入和改革,在日复一日的晨读、晚自习中悄然发酵。如今,到了放榜的时刻。
中考成绩公布当天,龙湖区教育局的气氛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紧张。局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没停过,各中学校长更是守在自己的电脑前,不断刷新着数据系统。
当最终统计结果汇总到局长手中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工作者,手指微微颤抖,反复核对了三遍,才深吸一口气,抓起电话,拨通了林万骁的办公室。
“林……林书记!成绩出来了!”局长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调。
“怎么样?”电话那头,林万骁的声音平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大幅提升!平均分比去年提高了二十八点五分!优秀率翻了一番还多!特别是数学、英语两科,进步最为显着!考入市一中等重点高中的比例,创造了我们龙湖区历史最高纪录!”局长几乎是喊着汇报出来,旁边的副局长们也忍不住围过来,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林万骁沉稳的声音:“好。辛苦了。向全区辛勤付出的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感谢。”
没有过多的激动言辞,但熟悉林万骁的人都知道,这句“好”字背后蕴含的分量。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
龙湖实验中学的校园里,当校长在晨会上宣布这一喜讯时,操场上的学生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许多老师,尤其是那些从外地引进来的名师和本地咬牙坚持、终于看到成果的骨干教师,眼眶湿润了。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实在的回报。
在城北中学,那位曾被林万骁听过课的数学老师,看着自己班上那个曾经数学不及格、如今却考出接近满分成绩的学生的名字,用力抹了把脸。校长拍着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生家长的微信群、朋友圈更是瞬间被刷屏。“不敢相信!我们龙湖的孩子也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当初选择留在龙湖读初中,真是选对了!”“看到希望了!”
这股喜悦的浪潮,迅速从教育系统蔓延到整个社会。
最敏锐感受到变化的,是龙湖区招商局和人才办。
一家刚刚签约落地龙湖新能源产业园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在项目对接会上半开玩笑地对招商局局长说:“王局,你们龙湖现在可是不得了,不光政策好,连教育资源都成了招商法宝了。我们公司好几个核心技术骨干,之前还在犹豫家属安置和孩子上学问题,听说你们今年中考打了个翻身仗,立马就下定决心过来了!”
人才办主任也向林万骁汇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期通过“龙湖英才计划”引进的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咨询政策时,对“子女入学保障”这一项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部分科研经费和住房补贴的细节。龙湖中考成绩的显着提升,成了打消他们后顾之忧、增强落户意愿的“定心丸”。
“林书记,教育这张牌,我们算是打响了!”人才办主任兴奋地说。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象。他想起自己刚来时,在一次教育系统座谈会上,一位老教师痛心疾首地说:“林书记,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留不住好苗子,就怕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
如今,局面终于开始扭转。
他没有沉浸于喜悦太久。很快,他召集了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教育局班子和部分中小学校长开会。
“成绩值得肯定,但绝不能自满。”林万骁开门见山,“这只是一个开始,是对我们过去投入和改革方向的初步验证。教育是慢工出细活,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他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要扶持农村和城郊接合部的学校,缩小校际差距。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唯分数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名师引进和本土培育要双管齐下,形成人才梯队。要关心教师待遇和成长,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们要让优秀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让龙湖的教育,真正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闪亮名片!”
会后,林万骁轻车简从,再次来到了城北中学。他没有通知学校领导,直接走进了校园。操场上,孩子们在奔跑嬉戏;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他在宣传栏前驻足,上面张贴着今年的中考喜报和优秀学生照片,许多家长和学生围在那里,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阳光洒在校园里,也洒在这些充满希望的脸上。林万骁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嘴角微微上扬。
经济的增长,可以用数据衡量;城市的变迁,可以用肉眼观察。但教育的回报,是写在下一代脸上的自信,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脊梁。这硕果,初结虽不易,其味,却足以甘润一座城的未来。他知道,自己在龙湖播下的种子,又有一批,开始破土而出,迎风生长了。
往年这个时候,龙湖区的教育系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优质生源外流,名校录取榜上名额寥寥,是历任主官不愿多提的隐痛。
但今年,气氛明显不同。一种小心翼翼的期待,弥漫在区教育局、各所中学,甚至延伸到了那些即将面临孩子升学选择的家庭和企业。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林万骁上任伊始,便力排众议、持续投入的教育改革。
彼时,面对百业待兴、资金处处吃紧的局面,将大笔财政投向教育这一“长效工程”,质疑声不小。区长章峰柏曾在预算审议会上委婉表示:“林书记,教育的回报周期太长,是不是先集中资源解决一些更迫切的经济发展问题?”
林万骁的回答斩钉截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后劲!今天我们在教育上省下的钱,明天就要花十倍百倍的代价去弥补人才的缺口、去应对社会的问题!龙湖的未来,要靠今天课堂里的这些孩子!”
他顶住压力,推动了一系列举措:
硬件上,区财政挤出资金,对区内几所薄弱中学进行了彻底的校舍改造和设施升级,新建了拥有标准跑道、体育馆的龙湖实验中学。不再是修补补,而是焕然一新。
软件上,则是他力主的“名师引进计划”和“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开出优于市区甚至部分省城学校的待遇和安家条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选派区内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学习,组织全区范围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武,打破学校壁垒,形成教研合力。
他还推动建立了“区领导、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自己亲自挂钩基础最薄弱、问题最多的城北中学,定期去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解决实际困难。他不是去作秀,而是真听、真看、真研究。一次听完一堂数学课后,他直接对校长说:“这个老师的讲课逻辑清晰,但和学生互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好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是学习的点燃者。”
这些投入和改革,在日复一日的晨读、晚自习中悄然发酵。如今,到了放榜的时刻。
中考成绩公布当天,龙湖区教育局的气氛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紧张。局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没停过,各中学校长更是守在自己的电脑前,不断刷新着数据系统。
当最终统计结果汇总到局长手中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工作者,手指微微颤抖,反复核对了三遍,才深吸一口气,抓起电话,拨通了林万骁的办公室。
“林……林书记!成绩出来了!”局长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调。
“怎么样?”电话那头,林万骁的声音平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大幅提升!平均分比去年提高了二十八点五分!优秀率翻了一番还多!特别是数学、英语两科,进步最为显着!考入市一中等重点高中的比例,创造了我们龙湖区历史最高纪录!”局长几乎是喊着汇报出来,旁边的副局长们也忍不住围过来,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林万骁沉稳的声音:“好。辛苦了。向全区辛勤付出的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感谢。”
没有过多的激动言辞,但熟悉林万骁的人都知道,这句“好”字背后蕴含的分量。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
龙湖实验中学的校园里,当校长在晨会上宣布这一喜讯时,操场上的学生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许多老师,尤其是那些从外地引进来的名师和本地咬牙坚持、终于看到成果的骨干教师,眼眶湿润了。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实在的回报。
在城北中学,那位曾被林万骁听过课的数学老师,看着自己班上那个曾经数学不及格、如今却考出接近满分成绩的学生的名字,用力抹了把脸。校长拍着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生家长的微信群、朋友圈更是瞬间被刷屏。“不敢相信!我们龙湖的孩子也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当初选择留在龙湖读初中,真是选对了!”“看到希望了!”
这股喜悦的浪潮,迅速从教育系统蔓延到整个社会。
最敏锐感受到变化的,是龙湖区招商局和人才办。
一家刚刚签约落地龙湖新能源产业园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在项目对接会上半开玩笑地对招商局局长说:“王局,你们龙湖现在可是不得了,不光政策好,连教育资源都成了招商法宝了。我们公司好几个核心技术骨干,之前还在犹豫家属安置和孩子上学问题,听说你们今年中考打了个翻身仗,立马就下定决心过来了!”
人才办主任也向林万骁汇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期通过“龙湖英才计划”引进的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咨询政策时,对“子女入学保障”这一项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部分科研经费和住房补贴的细节。龙湖中考成绩的显着提升,成了打消他们后顾之忧、增强落户意愿的“定心丸”。
“林书记,教育这张牌,我们算是打响了!”人才办主任兴奋地说。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象。他想起自己刚来时,在一次教育系统座谈会上,一位老教师痛心疾首地说:“林书记,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留不住好苗子,就怕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
如今,局面终于开始扭转。
他没有沉浸于喜悦太久。很快,他召集了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教育局班子和部分中小学校长开会。
“成绩值得肯定,但绝不能自满。”林万骁开门见山,“这只是一个开始,是对我们过去投入和改革方向的初步验证。教育是慢工出细活,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他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要扶持农村和城郊接合部的学校,缩小校际差距。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唯分数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名师引进和本土培育要双管齐下,形成人才梯队。要关心教师待遇和成长,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们要让优秀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让龙湖的教育,真正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闪亮名片!”
会后,林万骁轻车简从,再次来到了城北中学。他没有通知学校领导,直接走进了校园。操场上,孩子们在奔跑嬉戏;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他在宣传栏前驻足,上面张贴着今年的中考喜报和优秀学生照片,许多家长和学生围在那里,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阳光洒在校园里,也洒在这些充满希望的脸上。林万骁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嘴角微微上扬。
经济的增长,可以用数据衡量;城市的变迁,可以用肉眼观察。但教育的回报,是写在下一代脸上的自信,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脊梁。这硕果,初结虽不易,其味,却足以甘润一座城的未来。他知道,自己在龙湖播下的种子,又有一批,开始破土而出,迎风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