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夏宁宁的课题-《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书房里亮着一盏台灯,光晕拢着夏宁宁微蹙的眉头。她面前摊开着一摞厚厚的项目申报材料,最上面一页盖着某个部委项目办的鲜红印章,旁边用铅笔批注了几行字,措辞客气,意思却明确:课题暂缓立项。

  林万骁端着两杯温水走进来,将一杯轻轻放在她手边。水温透过杯壁,传递着恰到好处的暖意。他没立刻说话,目光扫过那行批注,心里已明了七八分。

  “卡在哪儿了?”他声音平和,在夏宁宁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没有去看文件细节,这是界限。

  夏宁宁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知识份子特有的、被冒犯了的烦闷:“《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社会风险评估与舆情引导协同机制研究》。方向是他们定的,论证会也开了三次,都说有现实意义,前沿价值。临门一脚,说是‘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路径’。”她拿起那份批注,指尖点着那几个字,“完善路径?这分明是推诿!我看就是嫌我们学院牌子不够硬,要么就是里面涉及了某些部门的‘敏感神经’,不想让我们碰。”

  她越说越气,声音拔高了些:“我们做的纯学术研究,数据模型、案例分析、国际比较,哪样不扎实?非要搞得像他们机关写报告,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才行?”

  林万骁安静地听着,等她一股脑倒完,才开口。他没有接她关于“推诿”、“敏感”的猜测,那是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宁宁,”他声音沉稳,像他手里那杯水,不起波澜,“你先回答我几个问题。”

  夏宁宁抬眼看他,抿了抿唇,等着。

  “第一,你这个课题,最终要交付的成果是什么?是一堆发表在核心期刊、只有圈内人看的论文,还是真正能拿来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当然是能用的方案!我们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开发了协同流程……”

  “好。”林万骁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第二个问题,你这份‘能用的方案’,是给谁用的?哪个部门,哪个层级的人,在什么场景下用?”

  夏宁宁愣了一下,下意识回答:“给……重大项目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啊,比如发改委、住建部门,还有地方主官……”

  “太笼统。”林万骁摇头,“是给部委政策研究室的笔杆子做参考,还是给一线市县的书记市长当工具箱?是项目立项前做预判,还是出了舆情之后当灭火器?对象不同,场景不同,你方案的写法、重点、甚至语言体系,都该不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起来,不再是丈夫,更像是一位在给下属分析局势的领导。“你现在这份本子,我不用看具体内容,猜也猜得到,学术价值很高,理论框架很新,但落到操作层面,是不是充满了‘应建立’、‘需完善’、‘要加强’之类的正确废话?具体谁去建立?怎么完善?谁来加强?出了问题谁负责?协调不动怎么办?你都没说,或者说,不敢说,说不透。”

  夏宁宁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言以对。她回想起评审专家私下确实提过“操作性有待加强”。

  “第三,”林万骁继续,语速不快,每个字却带着分量,“你这个课题,对审批你这个项目的部委,对他们那位具体负责的处长、司长,有什么‘价值’?除了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指标之外。”

  夏宁宁彻底怔住。这个问题,她从未想过。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真理和解决方案本身,何须考虑审批者的“价值”?

  林万骁看她表情,知道点到了关键。他语气放缓了些,但依旧清晰:“宁宁,在地方,想推动一件事,要讲清楚它对当地发展、对百姓福祉、对主官政绩的价值。在部委,也一样。你这份课题,如果成功,能帮他们解决眼下什么头疼的难题?是能拿来作为他们出台某项政策的理论依据,还是能成为他们指导地方工作的典型案例?甚至,仅仅是能让他们在年底总结时,多一项‘支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亮点?”

  他顿了顿,给她消化的时间。“你想让他们支持你,就不能只站在你自己的学术立场,也得站在他们的工作立场,想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痛点。这不是迎合,是沟通的基础。”

  夏宁宁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书房里只剩下台灯发出的细微电流声。林万骁的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她之前未曾深思的层面。她一直觉得自己怀揣明珠,别人不识货,却从未想过,该如何将这明珠,以别人需要的方式“包装”出去,展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以前在北江师范艺术系,自是自由散漫的多。现在到了京城的高校,一切条条框框仿佛多了起来。

  “那……我该怎么办?”她的语气软了下来,带着求教的意味。

  “不是去走门路,更不是我打任何一个电话。”林万骁立刻划清红线,语气不容置疑,“你要做的,是回去,带着你的团队,重新梳理,不是修改,是重构你的申报材料。”

  他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明确用户画像。你的方案就是给‘中西部某地级市负责重大项目推进的常务副市长’写的。语言要干脆,去掉所有晦涩术语,用他能听懂的话,告诉他,在你的体系里,项目各个阶段可能遇到什么风险,具体表现是什么,舆情会怎么发酵,他该找哪个部门(指名道姓),按照什么流程(画出清晰的权责图)去协同处置。让他觉得,这东西拿起来就能用,能帮他避免麻烦,解决问题。”

  “第二,突出独特价值。和你已有的学术成果做切割。强调你这个研究的‘政策性’和‘工具性’。重点展示你设计的那个‘风险评估与舆情引导协同流程图’,把它做得像作战沙盘一样清晰。附上几个基于真实案例的、假设应用了你这套方法后可能避免损失的推演分析。让审批的人一眼就看到,这东西和纯学院派研究不一样,是能‘打仗’的。”

  “第三,主动沟通,展现诚意和专业。”他看着她,“别等着。找个合适的机会,通过正规渠道,约那位具体负责的处长谈一次。不谈困难,不谈委屈,就谈你根据前期反馈,‘进一步完善’后的思路。带着你重构后的大纲和核心图表去。虚心请教他,从部委工作角度,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让他感受到你的尊重,你的务实,和你真正想做出有价值东西的决心。”

  林万骁说完,靠回椅背,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学术是净土,但想让学术成果落地生根,就得了解它要落地的土壤是什么脾气。这不是妥协,是智慧。”

  夏宁宁久久没有说话,看着桌上那份被打回的材料,眼神从最初的愤懑、委屈,逐渐变得清明、沉静。她拿起笔,在那行批注旁,开始飞快地记录下林万骁刚才话里的要点。

  “用户画像……操作流程……独特价值……主动沟通……”她喃喃自语,笔下不停。

  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眼中恢复了神采,甚至带着点跃跃欲试:“我明白了。不是课题不好,是我之前‘呈递’的方式不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林万骁看着她重新燃起斗志的样子,微微颔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帮她把滑落颊边的一缕发丝别到耳后,动作轻柔。

  “那就好。”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点黑色幽默,“记住,跟部委的处长们打交道,有时候得像搞统战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你的学术底线),又要灵活机动(呈现方式),还得懂得寻找最大公约数(共同的价值点)。”

  夏宁宁被他这个比喻逗得莞尔一笑,心里的郁结散了大半。她收好材料,站起身:“我回书房重新弄大纲,今晚可能要熬夜。”

  “去吧。”林万骁点头,“别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