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系统升级项目的前期研究小组召开了第一次正式研讨会。会议室内,投影屏上展示着1技术团队提供的初步架构图,密密麻麻的框图、连线和技术术语,勾勒出一个看似完美、高效的未来系统雏形。
来自合作科研院所和部内技术处的几位年轻专家,正激情洋溢地讲解着他们设计的核心算法模型。
“我们采用最新的深度神经网络,对海量文本进行无监督学习,情感分析准确率预计能提升到95%以上!”一位戴着厚厚眼镜、名叫徐子轩的年轻博士语气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复杂公式,“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我们可以自动建立事件、人物、机构之间的关联,识别潜在的风险传导路径……”
另一位来自某顶尖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助理教授补充道:“我们还计划引入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态势,对未来24小时、72小时的舆情热度和发展趋势进行概率预测,为决策提供前瞻性参考……”
技术的光芒似乎照亮了一切,数据的洪流仿佛能冲刷掉所有不确定性。几位年轻的研究组成员听得频频点头,眼神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全知全能的“舆情上帝之眼”。
林万骁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的目光掠过那些炫目的技术图表,却没有停留在上面,反而显得有些深远。
当年轻专家们的介绍告一段落,会议室里洋溢着对技术乐观的情绪时,林万骁缓缓开口了。
“各位专家的技术方案非常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我们的算法,能够精准分析出‘愤怒’、‘恐惧’、‘喜悦’这些情绪标签,能够计算出热度的数值和传播的路径。但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技术专家,“它能否理解,为什么一个偏远山区的村民,会因为一条规划中的高速公路穿过祖坟而愤怒?它能否感知,一个下岗工人看到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报道时,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恐慌?它能否分辨,网络上那些看似狂热的‘正能量’追捧背后,是真诚的认同,还是无奈的戏谑,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反讽?”
一连串的问题,敲打在技术至上的兴奋感上。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
那位徐子轩博士推了推眼镜,试图从技术层面回应:“林局,理论上,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标注数据和更复杂的模型,是可以逐步逼近对这类复杂社会心理的理解的……”
“徐工,数据是冰冷的,模型是抽象的。”林万骁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坚定,“而人心,是温热的,是复杂的,是扎根于具体的生活土壤和历史经纬之中的。”
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变得沉静而有力,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我在龙湖工作的时候,处理过一起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网络上监测到的,是大量的愤怒言论和对抗性标签。但当我们真正沉下去,走到那些上访群众中间,听他们用粗糙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诉说他们对祖宅的不舍,对未来的惶恐,对补偿方案不公的愤懑时,你才会明白,那不仅仅是数据表上的一个‘负面情绪’峰值,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正在被撕裂。”
他环视众人:“如果我们仅仅依赖算法,可能会得出‘刁民闹事’、‘阻碍发展’的简单结论,然后采取强硬的压制手段。但结果呢?可能暂时压下去了,但怨恨的根子却埋得更深。而我们当时,是通过反复沟通,调整方案,甚至帮他们联系就业培训,解决实际困难,才真正化解了矛盾。这个过程,算法能模拟吗?能替代吗?”
他看向那位高校的助理教授:“您提到的预测模型很好。但舆情的演化,不仅仅是数据规律的延伸,更是社会矛盾、利益博弈、甚至偶然事件的综合体。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官员的不当言论,一个偶然曝光的司法不公案例,都可能像火星一样,点燃蓄积已久的干柴。这种由人心微妙变化和复杂社会互动引发的‘突变’,再精妙的算法,恐怕也难以精准预测。”
那位一直没怎么说话、负责社会心态分析的老研究员刘老,此时忍不住点了点头,低声对旁边的人说:“林局说到根子上了。技术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林万骁总结道:“我不是否定技术的价值。恰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拥有更强大的技术工具。但它必须是为我们洞察社会、服务人民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利器’,而不是让我们脱离实际、变得傲慢和迟钝的‘枷锁’。”他指向屏幕上的架构图,“我们的系统,不仅要有最聪明的‘大脑’(算法),更要有能感知最细微社会脉搏的‘神经末梢’(深入基层的理解),以及一颗永远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初心’(政治判断和人文关怀)。否则,再庞大的数据,再精巧的模型,也可能只是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
他看向研究组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技术专家:“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希望我们能成立一个‘业务-技术’融合小组。技术专家不仅要懂代码和模型,也要定期参与我们的舆情研判会,甚至有机会跟我一起到基层去看看,听听真实的声音。我们的分析员,也要努力去理解技术的原理和局限。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融入了我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刻理解的、有温度的‘智慧伙伴’。”
会议室内陷入了沉思。先前那种纯粹技术驱动的狂热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冷静、更审慎,也更具深度的思考。年轻的徐博士若有所悟,不再仅仅盯着他的公式,而是开始在本子上记录“社会心态”、“基层调研”这样的词汇。
林万骁知道,统一思想非一日之功。他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在追求技术极致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舆情工作的本质是关乎“人”的工作。算法可以计算概率,但唯有深刻理解人心向背和社会矛盾,才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判。这场关于“算法与人心”的讨论,将成为这个升级项目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来自合作科研院所和部内技术处的几位年轻专家,正激情洋溢地讲解着他们设计的核心算法模型。
“我们采用最新的深度神经网络,对海量文本进行无监督学习,情感分析准确率预计能提升到95%以上!”一位戴着厚厚眼镜、名叫徐子轩的年轻博士语气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复杂公式,“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我们可以自动建立事件、人物、机构之间的关联,识别潜在的风险传导路径……”
另一位来自某顶尖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助理教授补充道:“我们还计划引入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态势,对未来24小时、72小时的舆情热度和发展趋势进行概率预测,为决策提供前瞻性参考……”
技术的光芒似乎照亮了一切,数据的洪流仿佛能冲刷掉所有不确定性。几位年轻的研究组成员听得频频点头,眼神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全知全能的“舆情上帝之眼”。
林万骁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的目光掠过那些炫目的技术图表,却没有停留在上面,反而显得有些深远。
当年轻专家们的介绍告一段落,会议室里洋溢着对技术乐观的情绪时,林万骁缓缓开口了。
“各位专家的技术方案非常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我们的算法,能够精准分析出‘愤怒’、‘恐惧’、‘喜悦’这些情绪标签,能够计算出热度的数值和传播的路径。但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技术专家,“它能否理解,为什么一个偏远山区的村民,会因为一条规划中的高速公路穿过祖坟而愤怒?它能否感知,一个下岗工人看到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报道时,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恐慌?它能否分辨,网络上那些看似狂热的‘正能量’追捧背后,是真诚的认同,还是无奈的戏谑,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反讽?”
一连串的问题,敲打在技术至上的兴奋感上。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
那位徐子轩博士推了推眼镜,试图从技术层面回应:“林局,理论上,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标注数据和更复杂的模型,是可以逐步逼近对这类复杂社会心理的理解的……”
“徐工,数据是冰冷的,模型是抽象的。”林万骁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坚定,“而人心,是温热的,是复杂的,是扎根于具体的生活土壤和历史经纬之中的。”
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变得沉静而有力,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我在龙湖工作的时候,处理过一起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网络上监测到的,是大量的愤怒言论和对抗性标签。但当我们真正沉下去,走到那些上访群众中间,听他们用粗糙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诉说他们对祖宅的不舍,对未来的惶恐,对补偿方案不公的愤懑时,你才会明白,那不仅仅是数据表上的一个‘负面情绪’峰值,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正在被撕裂。”
他环视众人:“如果我们仅仅依赖算法,可能会得出‘刁民闹事’、‘阻碍发展’的简单结论,然后采取强硬的压制手段。但结果呢?可能暂时压下去了,但怨恨的根子却埋得更深。而我们当时,是通过反复沟通,调整方案,甚至帮他们联系就业培训,解决实际困难,才真正化解了矛盾。这个过程,算法能模拟吗?能替代吗?”
他看向那位高校的助理教授:“您提到的预测模型很好。但舆情的演化,不仅仅是数据规律的延伸,更是社会矛盾、利益博弈、甚至偶然事件的综合体。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官员的不当言论,一个偶然曝光的司法不公案例,都可能像火星一样,点燃蓄积已久的干柴。这种由人心微妙变化和复杂社会互动引发的‘突变’,再精妙的算法,恐怕也难以精准预测。”
那位一直没怎么说话、负责社会心态分析的老研究员刘老,此时忍不住点了点头,低声对旁边的人说:“林局说到根子上了。技术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林万骁总结道:“我不是否定技术的价值。恰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拥有更强大的技术工具。但它必须是为我们洞察社会、服务人民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利器’,而不是让我们脱离实际、变得傲慢和迟钝的‘枷锁’。”他指向屏幕上的架构图,“我们的系统,不仅要有最聪明的‘大脑’(算法),更要有能感知最细微社会脉搏的‘神经末梢’(深入基层的理解),以及一颗永远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初心’(政治判断和人文关怀)。否则,再庞大的数据,再精巧的模型,也可能只是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
他看向研究组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技术专家:“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希望我们能成立一个‘业务-技术’融合小组。技术专家不仅要懂代码和模型,也要定期参与我们的舆情研判会,甚至有机会跟我一起到基层去看看,听听真实的声音。我们的分析员,也要努力去理解技术的原理和局限。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融入了我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刻理解的、有温度的‘智慧伙伴’。”
会议室内陷入了沉思。先前那种纯粹技术驱动的狂热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冷静、更审慎,也更具深度的思考。年轻的徐博士若有所悟,不再仅仅盯着他的公式,而是开始在本子上记录“社会心态”、“基层调研”这样的词汇。
林万骁知道,统一思想非一日之功。他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在追求技术极致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舆情工作的本质是关乎“人”的工作。算法可以计算概率,但唯有深刻理解人心向背和社会矛盾,才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判。这场关于“算法与人心”的讨论,将成为这个升级项目最重要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