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家庭支持-《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拖着仿佛灌了铅的双腿,林万骁推开四合院那扇厚重的木门时,已是深夜十一点。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廊下那盏仿古宫灯散发着昏黄温暖的光晕,驱散了秋夜的几分寒凉。他刻意放轻了动作,生怕惊扰了已然安睡的妻儿。

  然而,东厢书房的门缝里还透出些许亮光。他顿了顿,轻轻推开房门。

  夏宁宁正伏在书案前,对着一堆文献资料写着什么,台灯的光勾勒着她专注的侧影。听到动静,她抬起头,脸上并无睡意,只有一丝了然和温柔:“回来了?厨房温着粥,我去给你盛一碗。”

  “不用忙,我吃过了。”林万骁脱下外套,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疲惫,在旁边的圈椅里坐下,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部里食堂的晚餐味同嚼蜡,他几乎没动几口,但此刻他更需要的是休息,而非食物。

  夏宁宁没有坚持,起身给他倒了杯温水,走到他身后,纤细的手指按上他的太阳穴,力道适中地揉压着。“‘启明星’遇到麻烦了?”她轻声问,不是试探,而是陈述。她虽不在体制内,但出身那样的家庭,对某些信号有着天然的敏感。更何况,丈夫连续几天深夜归来,眼里的血丝和周身散不掉的低气压,都说明了一切。

  林万骁闭上眼,感受着妻子指尖传来的温度和恰到好处的力度,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几分。他没有详述泄密事件的来龙去脉,那涉及纪律,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带着浓浓的倦意:“有点小波折。”

  夏宁宁不再多问,只是专注地帮他按摩。书房里安静下来,只剩下彼此轻缓的呼吸声。过了一会儿,她才换了个话题:“曦曦今天会背《悯农》了,一字不差,在幼儿园得了朵大红花,回来美了半天,非要等你回来展示,等到九点半实在撑不住,被我哄睡了。”

  提到儿子,林万骁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带着歉然:“这几天太忙,都没顾上他。”

  “他知道爸爸在忙大事。”夏宁宁语气温柔,“今天还拿着你的照片,跟他的小熊说,‘我爸爸可厉害了’。”

  一股暖流悄然注入林万骁疲惫的心田。家庭的港湾,总能在他被外界风浪拍打得身心俱疲时,提供最坚实的依托。

  第二天是周六,林万骁依旧需要去部里处理手头的紧急事务,但答应中午一定回来吃饭。中午他准时踏进家门,一股浓郁的、家常的饭菜香气扑面而来,是红烧肉的咸鲜和莲藕汤的清甜。这与部委食堂和外面应酬场合的味道截然不同,是真正属于“家”的气息。

  小林怀信像颗小炮弹似的从屋里冲出来,一把抱住他的腿,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爸爸!你回来了!我背诗给你听!”

  小家伙不由分说,立刻站直了小身板,奶声奶气却又异常认真地背诵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完,紧张又期待地看着林万骁。

  “背得真棒!”林万骁俯身将儿子高高举起,引得小家伙咯咯直笑,所有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都被这纯真的笑声洗涤了大半。

  午饭桌上,菜式简单却精致,都是他偏爱的口味。夏宁宁不断给他夹菜,自己却没吃几口,更多时候是照顾着兴奋的儿子,让他好好吃饭。

  “爸爸,吃肉肉,长力气!”小林怀信有样学样,用小勺子颤巍巍地舀起一块最小的红烧肉,努力想放到爸爸碗里。

  看着儿子专注而笨拙的动作,林万骁心头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他张口接住,细细咀嚼着,只觉得这普通的家常菜,胜过任何山珍海味。

  饭后,夏宁宁哄睡了儿子,回到客厅,看到林万骁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眉宇间却依然锁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她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拿起一本看到一半的社会心理学着作。

  过了一会儿,林万骁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宁宁,你说……为什么有些明明是为了长远利益、多数人好的改革,在推行前,总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甚至是被误解和攻击?”

  他没有说“启明星”,但夏宁宁立刻明白了他所指。她放下书,没有立刻用空洞的安慰回应,而是思索了片刻,用她学者式的理性分析道:“从社会心态学的角度看,这可能涉及几个层面。”

  她的声音平和而清晰,像一道清泉,流淌在安静的客厅里。“首先,是‘损失厌恶’。人们对于可能失去现有利益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未知潜在收益的期待。改革往往会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哪怕这种格局并不合理,但它是既定的、熟悉的。打破它,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林万骁依旧闭着眼,但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显示他在认真倾听。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和信任赤字。”夏宁宁继续道,“决策者掌握全局信息,但公众往往只能接触到碎片化的、甚至是被加工过的信息。如果缺乏足够权威、坦诚和持续的沟通,信任就难以建立。一旦出现信息真空,谣言和误解自然会填充进来。而且,过往一些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也会透支整体的公信力。”

  她顿了顿,看向丈夫:“最后,可能也是最关键的,是‘公平感知’。公众不仅关心改革的结果是否公平,更关心过程是否公平透明。如果他们感觉规则是被少数人制定、为少数人服务的,那么无论方案本身设计得多完美,都很难获得广泛认同。大家抵触的,可能不是改革本身,而是那种‘被代表’、‘被安排’的感觉。”

  夏宁宁的话,没有官场的套话和术语,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林万骁连日来面对纷繁舆论时,感受到却未能清晰言说的深层症结。他缓缓睁开眼,看向妻子。她坐在午后的阳光里,面容沉静,眼神清澈,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求真与洞见。

  “是啊,”林万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程公平,信息透明,信任建立……这些看似软性的东西,往往比方案本身的硬核设计更难,也更重要。” 妻子的分析,为他提供了一个跳出具体舆情漩涡,从更宏观、更本质的社会心理层面审视问题的视角,这对他思考后续的引导策略,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启发。

  “所以啊,”夏宁宁微微一笑,语气轻松了些,“你们在前面攻坚克难,我们这些在后面搞研究的,也得努力把人心这本经念好,说不定还能给你们提供点不一样的弹药呢。”

  她的话语里带着理解、支持,还有一份并肩作战的默契。林万骁心中那块沉重的巨石,似乎因为这番对话而松动了几分。他伸手握住妻子的手,掌心传来温热的触感。

  “谢谢你,宁宁。”他低声道。这声感谢,不仅仅是为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为了照顾孩子的辛劳,更是为了这份难能可贵的懂得与精神上的支撑。

  下午,林万骁没有再去部里,而是在家陪着儿子搭积木,读绘本。看着小家伙专注地搭建他想象中的“超级大城堡”,听着他叽叽喳喳地问着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林万骁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踏实。这平凡琐碎的家庭生活,是他搏击风浪后得以停靠休憩的港湾,也是他汲取力量、重新出发的源泉。

  傍晚,他站在院子里,看着夕阳给四合院的灰墙黛瓦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夏宁宁走过来,递给他一件外套:“起风了,别着凉。”

  林万骁接过外套穿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处。家庭的温暖熨帖了他疲惫的身心,妻子的理性分析拓宽了他的思路。他知道,前路的挑战依然严峻,但他的内心却更加沉静,也更加充满力量。

  “放心吧,”他轻声对妻子说,也像是对自己说,“这一关,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