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组成立的第四天,凌晨三点。
部东配楼三层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浓咖啡和熬夜带来的焦灼气息。监测研判组的开放式办公区内,键盘敲击声和低语声此起彼伏,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无数信息流如同暗夜里的星河,闪烁着,流动着。
林万骁坐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面前摊着刚刚送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启明星”相关议题舆情速递(每小时更新)》。过去几十个小时,他和整个小组像上紧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初步搭建起了监测网络,梳理了风险点,一切都按部就班,直到两小时前。
监测组组长王卫明脸色凝重地推门进来,甚至忘了敲门。
“林局,出情况了。”他声音干涩,将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材料放在林万骁桌上,“有人在‘经济学者论坛’、几个活跃的财经V信群,还有境外的‘华语视界’网站上,散播‘启明星’方案的核心要点!虽然只是片段,但涉及产权界定和市场准入的关键部分,描述非常接近草案内容!”
林万骁心头猛地一沉,抓起材料迅速浏览。帖子内容极具煽动性,将方案中关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设计,歪曲为“甩卖国资”、“放任资本无序扩张”,并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下面的讨论已经炸锅,质疑、愤怒、嘲讽的声音快速叠加。
“来源追踪到了吗?”林万骁的声音冷得像冰。
“还在追!对方用了多层跳板和境外服务器,很专业。但传播路径显示,最初是从几个小范围的私人学术沙龙和商会内部流出的,估计是参与前期征求意见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王卫明语速飞快,“目前范围还不算太大,但都是知识精英和利益相关方聚集的地方,扩散速度会非常快,而且影响力不容小觑。”
“通知引导应对组和综合协调组负责人,立刻到我这里。启动应急预案,等级……黄色。”林万骁没有丝毫犹豫。黄色,意味着确认信息泄露,可能引发区域性、群体性关注,需要高度警惕并准备介入。
几分钟后,小小的办公室里挤进了三位分组组长,个个面色严峻。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林万骁没有废话,直接指向白板上刚刚画出的简易态势图,“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现在不是追查内鬼的时候,当务之急有三件事。”
他目光如炬,扫过三人:“第一,监测组扩大监测范围,提升预警级别。所有与‘启明星’可能相关的衍生话题,所有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的社交账号、博客,全部纳入重点监控。我要知道每一个质疑点的具体内容,每一个有影响力人物的态度倾向。每小时报送一次深度分析,不能只罗列现象!”
“明白!”王卫明重重点头。
“第二,引导组立刻行动。不是官方回应,现在还不是时候。动用我们储备的‘友好’专家和权威媒体人士,以个人身份,在这些讨论出现的平台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冲错误信息。重点阐释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效率、惠及民生,破除垄断不等于放弃监管,引入竞争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语气要平和,论据要扎实,绝不能给人‘洗地’的感觉。同时,准备三套不同侧重点的官方解读预案,以及针对可能恶化的舆论状况的应对通稿,天亮前我要看到初稿!”
“是!我们马上联系专家,组织笔杆子动手!”引导应对组组长蒋欣领命。
“第三,协调组,老李,”林万骁看向综合协调组组长李开来,“你亲自联系‘启明星’方案起草组办公室,不是打电话,直接过去。口头通报情况,拿到他们对泄露内容的准确界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夸大扭曲,他们希望我们重点澄清什么。同时,提醒他们内部自查。注意方式方法,但态度要明确,我们这边压力很大。”
“我这就去!”李开来深知责任重大,转身就走。
各组负责人领命而去,办公室外立刻响起更加急促的电话铃声和脚步声。林万骁坐回椅子,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打开保密邮箱,开始起草给张小峰副部长的紧急情况报告。行文必须极其谨慎,既要说明情况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又不能过度渲染引发更高层的恐慌。他措辞精准,客观陈述了泄露内容、当前影响范围、小组已采取及拟采取的措施,并附上了那份惹祸的帖子截图。
点击发送后,他站起身,走到外面的公共办公区。所有人都绷紧了弦,眼圈发黑,但眼神专注。他看到监测组一个年轻科员死死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记录着某个大V新发的点评;看到引导组那边,两位笔杆子正激烈讨论着某个表述的分寸感。
“林局,”王卫明又拿着一份刚打印的材料过来,声音沙哑,“新的情况。有自媒体把这次泄露和之前的国企下岗潮类比,煽动退休职工情绪。另外,境外两家主要华文媒体开始转载相关讨论,虽然还没用社论形式,但明显在带风向。”
压力如同实质的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万骁感到太阳穴在突突直跳。这不再是地方上处理某个具体事件,这是在漩涡的中心,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流,任何一处堤坝出现管涌,都可能引发决堤。
“知道了。”他声音依旧平稳,“继续监测,重点关注关联议题的发酵。引导组那边,针对退休职工关切,准备专门的安抚性解读素材,强调保障机制和长远利益。”
他回到办公室,红色保密电话骤然响起。是张小峰。
“报告我看了。”张小峰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但背景很安静,显然也在密切关注,“处理思路是对的。现在关键是控制范围,不能让它从精英圈层扩散到普通民众。起草组那边我已经沟通过,他们会全力配合你们澄清。另外,上面也知道了,要求我们每小时报送一次最新动态和应对效果。”
“明白,部长。”林万骁沉声应道。每小时一报,这意味着高层的不安和期待,压力直接拉满。
挂了电话,他看了一眼窗外,天际已经泛起一丝鱼肚白。他拿起桌上的冷茶喝了一口,苦涩感直冲喉咙。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二十个小时,但睡意全无。
综合协调组长李开来回来了,带着起草组提供的官方口径和内部初步排查信息。“林局,起草组确认泄露内容部分属实,但被严重歪曲。他们提供了更准确的表述,希望我们重点澄清。内部排查……暂时没有明确结果,范围太大。”
“好。把准确口径立刻同步给引导组。”林万骁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让大家轮换休息半小时,吃口东西。战斗才刚刚开始。”
他自己却再次坐到了电脑前,审阅引导组刚刚发来的几篇解读文章初稿。他逐字逐句地修改,确保既能有效对冲负面信息,又不越界,不提前泄露更多方案细节,不给人以“此地无银”的感觉。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极其耗费心神。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一份由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的内参报告终于成型。报告详细分析了泄露事件的源头、传播路径、当前主要舆论焦点、潜在风险评估以及小组已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及其初步效果,并附上了对后续走势的判断和建议。
他签上自己的名字,标注“特急”,让奚远山立刻送往张小峰副部长办公室。
做完这一切,他才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感袭来。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办公室里还弥漫着熬夜的味道,外面大厅里,团队成员们依然在坚守。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次压力测试,“启明星”真正升空之前,必然还要经历更多、更猛烈的风暴。
但此刻,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前世“北江银行案”爆发前,那些被忽略的细微征兆。这一次,他站在了风暴眼的前沿,他绝不会让任何风险,脱离他的掌控。
部东配楼三层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浓咖啡和熬夜带来的焦灼气息。监测研判组的开放式办公区内,键盘敲击声和低语声此起彼伏,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无数信息流如同暗夜里的星河,闪烁着,流动着。
林万骁坐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面前摊着刚刚送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启明星”相关议题舆情速递(每小时更新)》。过去几十个小时,他和整个小组像上紧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初步搭建起了监测网络,梳理了风险点,一切都按部就班,直到两小时前。
监测组组长王卫明脸色凝重地推门进来,甚至忘了敲门。
“林局,出情况了。”他声音干涩,将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材料放在林万骁桌上,“有人在‘经济学者论坛’、几个活跃的财经V信群,还有境外的‘华语视界’网站上,散播‘启明星’方案的核心要点!虽然只是片段,但涉及产权界定和市场准入的关键部分,描述非常接近草案内容!”
林万骁心头猛地一沉,抓起材料迅速浏览。帖子内容极具煽动性,将方案中关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设计,歪曲为“甩卖国资”、“放任资本无序扩张”,并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下面的讨论已经炸锅,质疑、愤怒、嘲讽的声音快速叠加。
“来源追踪到了吗?”林万骁的声音冷得像冰。
“还在追!对方用了多层跳板和境外服务器,很专业。但传播路径显示,最初是从几个小范围的私人学术沙龙和商会内部流出的,估计是参与前期征求意见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王卫明语速飞快,“目前范围还不算太大,但都是知识精英和利益相关方聚集的地方,扩散速度会非常快,而且影响力不容小觑。”
“通知引导应对组和综合协调组负责人,立刻到我这里。启动应急预案,等级……黄色。”林万骁没有丝毫犹豫。黄色,意味着确认信息泄露,可能引发区域性、群体性关注,需要高度警惕并准备介入。
几分钟后,小小的办公室里挤进了三位分组组长,个个面色严峻。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林万骁没有废话,直接指向白板上刚刚画出的简易态势图,“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现在不是追查内鬼的时候,当务之急有三件事。”
他目光如炬,扫过三人:“第一,监测组扩大监测范围,提升预警级别。所有与‘启明星’可能相关的衍生话题,所有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的社交账号、博客,全部纳入重点监控。我要知道每一个质疑点的具体内容,每一个有影响力人物的态度倾向。每小时报送一次深度分析,不能只罗列现象!”
“明白!”王卫明重重点头。
“第二,引导组立刻行动。不是官方回应,现在还不是时候。动用我们储备的‘友好’专家和权威媒体人士,以个人身份,在这些讨论出现的平台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冲错误信息。重点阐释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效率、惠及民生,破除垄断不等于放弃监管,引入竞争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语气要平和,论据要扎实,绝不能给人‘洗地’的感觉。同时,准备三套不同侧重点的官方解读预案,以及针对可能恶化的舆论状况的应对通稿,天亮前我要看到初稿!”
“是!我们马上联系专家,组织笔杆子动手!”引导应对组组长蒋欣领命。
“第三,协调组,老李,”林万骁看向综合协调组组长李开来,“你亲自联系‘启明星’方案起草组办公室,不是打电话,直接过去。口头通报情况,拿到他们对泄露内容的准确界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夸大扭曲,他们希望我们重点澄清什么。同时,提醒他们内部自查。注意方式方法,但态度要明确,我们这边压力很大。”
“我这就去!”李开来深知责任重大,转身就走。
各组负责人领命而去,办公室外立刻响起更加急促的电话铃声和脚步声。林万骁坐回椅子,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打开保密邮箱,开始起草给张小峰副部长的紧急情况报告。行文必须极其谨慎,既要说明情况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又不能过度渲染引发更高层的恐慌。他措辞精准,客观陈述了泄露内容、当前影响范围、小组已采取及拟采取的措施,并附上了那份惹祸的帖子截图。
点击发送后,他站起身,走到外面的公共办公区。所有人都绷紧了弦,眼圈发黑,但眼神专注。他看到监测组一个年轻科员死死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记录着某个大V新发的点评;看到引导组那边,两位笔杆子正激烈讨论着某个表述的分寸感。
“林局,”王卫明又拿着一份刚打印的材料过来,声音沙哑,“新的情况。有自媒体把这次泄露和之前的国企下岗潮类比,煽动退休职工情绪。另外,境外两家主要华文媒体开始转载相关讨论,虽然还没用社论形式,但明显在带风向。”
压力如同实质的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万骁感到太阳穴在突突直跳。这不再是地方上处理某个具体事件,这是在漩涡的中心,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流,任何一处堤坝出现管涌,都可能引发决堤。
“知道了。”他声音依旧平稳,“继续监测,重点关注关联议题的发酵。引导组那边,针对退休职工关切,准备专门的安抚性解读素材,强调保障机制和长远利益。”
他回到办公室,红色保密电话骤然响起。是张小峰。
“报告我看了。”张小峰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但背景很安静,显然也在密切关注,“处理思路是对的。现在关键是控制范围,不能让它从精英圈层扩散到普通民众。起草组那边我已经沟通过,他们会全力配合你们澄清。另外,上面也知道了,要求我们每小时报送一次最新动态和应对效果。”
“明白,部长。”林万骁沉声应道。每小时一报,这意味着高层的不安和期待,压力直接拉满。
挂了电话,他看了一眼窗外,天际已经泛起一丝鱼肚白。他拿起桌上的冷茶喝了一口,苦涩感直冲喉咙。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二十个小时,但睡意全无。
综合协调组长李开来回来了,带着起草组提供的官方口径和内部初步排查信息。“林局,起草组确认泄露内容部分属实,但被严重歪曲。他们提供了更准确的表述,希望我们重点澄清。内部排查……暂时没有明确结果,范围太大。”
“好。把准确口径立刻同步给引导组。”林万骁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让大家轮换休息半小时,吃口东西。战斗才刚刚开始。”
他自己却再次坐到了电脑前,审阅引导组刚刚发来的几篇解读文章初稿。他逐字逐句地修改,确保既能有效对冲负面信息,又不越界,不提前泄露更多方案细节,不给人以“此地无银”的感觉。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极其耗费心神。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一份由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的内参报告终于成型。报告详细分析了泄露事件的源头、传播路径、当前主要舆论焦点、潜在风险评估以及小组已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及其初步效果,并附上了对后续走势的判断和建议。
他签上自己的名字,标注“特急”,让奚远山立刻送往张小峰副部长办公室。
做完这一切,他才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感袭来。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办公室里还弥漫着熬夜的味道,外面大厅里,团队成员们依然在坚守。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次压力测试,“启明星”真正升空之前,必然还要经历更多、更猛烈的风暴。
但此刻,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前世“北江银行案”爆发前,那些被忽略的细微征兆。这一次,他站在了风暴眼的前沿,他绝不会让任何风险,脱离他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