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专项小组-《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周二上午,部里召开紧急部长办公会。会后不到一小时,一道由部长亲自签批的《关于成立“启明星”专项舆情保障小组的通知》的红头文件,便摆在了林万骁的办公桌上。

  文件内容言简意赅:因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代号“启明星”)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和后续实施阶段,为确保舆论环境平稳有序,及时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决定成立专项舆情保障小组。组长由分管舆情工作的张小峰副部长兼任,副组长一栏,赫然列着林万骁的名字。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监测研判、引导应对三个分组,成员从部内相关司局及部分直属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

  林万骁放下文件,走到窗边,目光掠过鳞次栉比的部委大楼,投向更远处朦胧的天际线。“启明星”……他心中默念这个代号。前世记忆中,这个时间点似乎并未有如此命名的重大改革。是蝴蝶效应,还是他前世层级不够,未能接触此等核心机密?无论如何,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方案涉及利益调整深远,牵动社会神经敏感,其舆论风浪可想而知。让他这个资历尚浅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是张小峰乃至更高层对他能力的信任,更是一块烧红的烙铁,接住了,前程似锦;接不住,便是万丈深渊。

  电话响起,是张小峰秘书,通知他即刻到张部长办公室。

  张小峰的办公室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他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指向沙发:“坐。文件看到了?”

  “刚看完。”林万骁在对面坐下,腰背挺直。

  “情况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张小峰语气沉缓,每一个字都带着重量,“‘启明星’是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舆论保障是前提,是关键一环。把你放在这个位置,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也是考验。”

  他目光锐利地盯着林万骁:“这个小组,看似是保障,实则是前沿哨所,甚至是第一道防线。方案亮点要能传得开、叫得响,可能出现的杂音、误读、甚至是恶意攻击,要能第一时间发现、研判、有效对冲。我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报告,是精准的预警和可行的策略。你明白这里的分量吗?”

  “明白。”林万骁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躲闪,“保证完成任务。”

  “好。”张小峰点头,“小组立即启动。办公地点设在部东配楼三层,独立区域,保密权限最高级。人员名单我已经原则同意,由你牵头组建。给你两天时间,把人马拉起来,拿出初步工作方案。时间紧,任务重,有没有困难?”

  “没有困难。”林万骁回答得干脆利落。在这种任务面前,任何“困难”都是无能的表现。

  “去吧。”张小峰挥挥手,“随时直接向我汇报。”

  走出副部长办公室,林万骁立刻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全身。他没有回自己办公室,而是直接走向部东配楼。三层已经清空,走廊里弥漫着新打扫过的气味。几个办公室的门开着,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线、安装保密电话和电脑设备。

  他在临时指定的副组长办公室站定,房间不大,陈设简单,但电话、电脑、保险柜一应俱全,透着一种临战前的简洁与高效。他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份获批的人员名单,目光迅速扫过。

  名单是张小峰亲自圈定的,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协调组组长是部办公厅一位以细致稳妥着称的副巡视员;监测研判组组长是他舆情信息局下属的一名资深处长,业务精湛;引导应对组组长则来自宣传教育局,实战经验丰富。组员也都是各单位的骨干。这个班子,业务能力过硬,但能否如臂指使,拧成一股绳,就看他的驾驭能力了。

  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第一个拨给了那位负责监测研判的资深处长王卫明。“王处,我是林万骁。‘启明星’专项小组已经成立,我任副组长。请你立刻通知名单上所有成员,一小时后,在三楼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保密,准时。”

  电话那头,王卫明显然早已收到风声,回答没有丝毫迟疑:“明白,林局!立刻落实!”

  放下电话,林万骁摊开笔记本,飞速地写下会议要点。他没有时间慢慢磨合,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高效、专业的基调。

  一小时后,三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二十余名抽调来的骨干成员正襟危坐,气氛严肃中带着一丝对新任务的兴奋与不确定。林万骁坐在主位,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他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陌生但精干的面容。

  “同志们,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说了。”林万骁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我们为什么坐在这里,任务是什么,文件已经明确。我强调三点。”

  “第一,最高标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对标‘万无一失’这四个字。监测不能有盲区,研判不能有误判,引导不能有偏差。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第二,最快反应。从现在起,小组进入战时状态。7x24小时值班轮守,信息报送渠道绝对畅通,发现问题,半小时内初步研判必须到我桌上。我要的是‘第一时间’,不是‘尽快’。”

  “第三,最严纪律。”他语气加重,目光变得锐利,“这里是核心机密区域。所有工作内容,严禁对外泄露一个字,包括对原单位领导。所有信息传递,必须通过保密渠道。谁违反纪律,谁就直接出局,没有第二次机会。”

  他没有提高声调,但话语中的决绝和冷意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凛。

  “下面,分工和近期工作。”林万骁转向白板,拿起笔,快速画出小组架构和三个分组的职责边界,条理清晰,权责明确。“综合协调组,负责对接‘启明星’方案起草组,拿到非涉密的核心要点和可能的风险点评估,同时保障小组内部运转顺畅。监测研判组,立即搭建针对‘启明星’相关议题的专属监测矩阵,关键词库、敏感点清单,今天下班前必须初步成型。引导应对组,同步开始研究国内外类似重大改革的舆论引导案例,预储备一批解读文章、专家资源和应对预案。”

  他布置任务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各分组今天之内拿出细化方案,明早八点,分组汇报。散会!”

  会议历时不到二十分钟。众人带着明确的指令和紧迫感迅速离去。林万骁将王卫明和另外两位分组组长留下。

  “王处,”他看向监测研判组组长,“‘启明星’的舆论风险,关键在于预见性。不仅要看公开言论,更要关注知识界、行业内部的私下讨论,关注境外主要媒体的预设性议题。动用一切合法合规的技术和手段,把监测的触角伸到水面之下。”

  “明白,林局。我们已经在构建更深入的分析模型。”王卫明立刻回答。

  林万骁又看向引导应对组组长:“引导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动手。要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方案的核心价值和惠民亮点,提前准备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解读材料。专家名单要精心筛选,既要权威,也要能说人话,贴近百姓。”

  “是,我们马上着手梳理。”

  最后,他对综合协调组组长说:“老李,后勤和协调保障就交给你了。最重要的是和方案起草组的沟通渠道,必须畅通无阻。我们要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最希望强调什么。”

  “放心,林局,我亲自去对接。”

  安排好一切,林万骁才回到自己的小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他揉了揉眉心,感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临战的亢奋。他打开电脑,调出“启明星”方案前期内部讨论时非涉密的部分背景材料,再次沉浸进去。他必须比任何人都更吃透这套方案,才能精准预判其可能在社会层面激起的每一丝涟漪。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夏宁宁发来的短信,问他是否回家吃饭。他简短回复:“加班,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