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沈星澜来电-《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这天,林万骁刚主持完一场关于下一阶段舆情风险研判的内部会议,回到办公室,私人手机便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沈星澜”三个字。

  林万骁目光微凝。他与沈星澜,前世是恋人,今生是情人。她偶尔会带来一些来自资本和市场最前沿的、带着危险气息的信息。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平静,如果有人在旁边,绝对听不出一丝异样:“沈大记者,有何指教?”

  电话那头传来沈星澜略带沙哑的轻笑,带着她特有的、混合着知性与疏离的魅力:“林大局长时间宝贵,我就不绕弯子了。最近,我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政策动向很感兴趣,做了些功课,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新能源电池?林万骁心头一动。这是“启明星”方案后续配套产业政策中,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相关部门近期确实正在牵头研讨相关的扶持与规范政策。

  “哦?什么有趣现象,能让沈大记者特意来电?”林万骁不动声色,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远处。

  “我注意到,最近几个月,几家背景深厚的智库和学术机构,不约而同地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固态电池技术路径风险评估’、‘过度补贴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的研究报告。”沈星澜语速平缓,像是在叙述一个客观事实,“报告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观点都指向一个方向,建议对现有技术路线(主要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保持谨慎,对所谓‘下一代技术’(如固态电池)的扶持也应适度,强调‘市场主导’,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林万骁沉默地听着,眼神逐渐锐利。这些论点,单看并无问题,甚至符合主流经济学观点。但在这个关键节点,如此集中、如此有针对性地出现,就值得警惕了。

  沈星澜继续道:“更有趣的是,这些报告的资助方,表面上是一些公益基金会或行业协会,但我顺着资金链条稍微捋了捋,发现源头或多或少都指向了几家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国内某些……与现有传统能源利益关联颇深的财团。他们似乎非常热衷于资助这类‘冷静’、‘理性’的学术研究。”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而且,这些报告的观点,正通过一些看似中立、实则被资本影响的财经媒体和网络大V,进行包装和扩散。话术很巧妙,不直接反对产业政策,而是强调‘风险’、‘代价’、‘市场规律’,试图在决策层和公众认知中,营造一种‘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的舆论氛围。林局长,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林万骁握着电话的手指微微收紧。沈星澜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资本力量试图通过影响学术研究,塑造“权威”观点,再通过操控舆论,间接影响甚至绑架公共政策的制定。目标直指即将出台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政策,其目的,无非是想延缓或改变政策方向,维护既有利益格局,或者为自身布局争取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比直接舆论攻击更隐蔽、也更难防范的“软刀子”。

  “确实……很有意思。”林万骁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大脑已在飞速运转,“感谢沈记者提供的信息,很有参考价值。”

  沈星澜在电话那头轻笑一声:“不用谢我,我只是个信息的搬运工。毕竟,一个健康、有序的产业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利,不是吗?当然,某些希望靠垄断或投机攫取暴利的人除外。”她的话点到即止,随即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林万骁在原地站了许久。沈星澜的来电警示,让他想了很多很多。

  他立刻回到办公桌前,按下内部通话键:“王处,立刻来我办公室一趟。”

  很快,监测研判组组长王卫明推门而入。

  “王处,交给你一个紧急任务,内部秘密进行,注意保密。”林万骁神色严肃,“立刻组织绝对可靠的人手,对近期,特别是近三个月内,所有涉及新能源电池产业,尤其是涉及技术路径评价、产能预警、政策建议方向的学术论文、智库报告、行业白皮书,进行一次全面、低调的排查。”

  王卫明神色一凛:“林局,是有什么发现吗?”

  “暂时只是怀疑。”林万骁没有透露沈星澜的消息来源,“重点排查几个方面:第一,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否高度趋同,是否明显偏向于‘市场万能、政府慎入’的论调;第二,报告的研究背景和资金支持方,尝试进行穿透式分析,看看背后有没有共同的资本关联;第三,这些报告的观点,在哪些媒体平台、由哪些专家学者进行了传播,传播路径和影响力如何。”

  他目光沉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记住,动作要快,方式要隐蔽,不要惊动任何人。我要知道,这股声音到底有多大,源头在哪里,试图影响的是什么。排查结果,直接向我汇报。”

  “明白!我亲自带人做,保证不外泄!”王卫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领命而去。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但林万骁的心却无法平静。他走到那幅巨大的京城夜景图前,目光深邃。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阻力不再是简单的谩骂与攻击,而是化身为更具迷惑性、更具渗透力的学术话语和舆论引导。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争,战场就在研究报告、媒体版面和社会认知之中。

  他必须确保,制定政策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国家战略需求,而不是被资本精心包装过的“学术共识”和扭曲的“舆论民意”。沈星澜的这次警示,让他在布防的阵地上,提前发现了一支试图迂回渗透的特种小队。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在这片无形的战场上,进行一场彻底的清查与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