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你们要断根,我偏要开花-《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元惠帝的圣旨是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清晨宣读的。

  金漆朱门缓缓打开,传旨太监立于安国公府门前高台,声音尖细却穿透寒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日起,废除‘除名制’。凡因族争、女嗣、庶出等由被注销户籍者,皆可向地方衙署申请恢复身份,重入黄册。”

  人群寂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啜泣与低呼。

  “……安国公苏震霆,纵容家仆行巫蛊之术,私藏军械,欺君罔上,削爵贬为庶人,家产抄没三分之二,以充国库。另责其亲赴林氏灵位前焚香致歉,每年冬至主持祭祀,不得推诿。”

  话音落下,围观百姓的目光齐刷刷转向街角。

  那里站着苏锦黎。

  她未着华服,也未乘轿,只披一件素灰大氅,发间仍簪着那枚胎发银环。

  阳光照在环中晶片上,泛出淡淡青光,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她没有走向府门,没有看跪在台阶上的苏震霆一眼,甚至连脚步都未曾迟疑。

  她径直走向正名坊。

  那里早已备好一方石碑,尚未刻字,只静静卧在基座之上。

  工匠执锤待命,墨拓纸铺展于案。

  苏锦黎取出一张纸,递过去。

  纸上三行字,笔迹清峻:

  此女苏锦黎,

  生于癸酉年腊月十一,母林氏,父名待考。

  底下无人署名,亦无落款。

  工匠低头刻字,凿声清脆,每一下都像敲在旧秩序的心脏上。

  有人想劝:“王妃,您何必……不留父姓?世人会说您不认本源。”

  苏锦黎望着石碑,轻道:“我母亲拼死留下我的名字,不是为了让它挂在别人的宗祠里当摆设。”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让全场安静下来。

  “你们的名字,也不必非得来自他们。”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落入干柴堆中。

  当天下午,裴文昭便将《自主命名法》草案呈入御前。

  条文简洁明了:年满十六者,可依法申请更改姓氏;被剥夺家族归属之人,允许自创姓氏,并由官府登记备案,载入户籍。

  元惠帝盯着“自创姓氏”四字良久,终于提笔批下:“准。但须立规,防淆乱纲常。”

  可规矩拦不住人心觉醒。

  第一批申请人中,有个瘦弱女子站在大理寺门口,声音颤抖:“我取‘念’为姓。”

  官员抬头:“为何是念?”

  她抬起头,眼里有泪光:“我是在正名坊醒来的人。我想念我自己,曾经被人叫一声名字的感觉。”

  她写下两个字:念春。

  消息如野火燎原。

  短短半月,各地申报的新姓竟达百余。

  “铭”“录”“照”“醒”“寻”“知”……一个个从未听闻的姓氏出现在户籍簿上,被正式承认。

  孩童们不懂律法,却最懂自由。他们在巷口跳绳唱谣:

  “我姓我取的,你不许改!

  你打我不怕,我名我自己来!”

  笑声清亮,惊飞檐下宿鸟。

  与此同时,赵九龄带着暗卫清查安国公府奴籍名册。

  三百七十二名婢女中,竟有八十九人属“无契黑户”,既无卖身文书,也不记黄册,生死由主,形同影子。

  他当场下令释放全部无契婢女,并协助她们前往正名坊登记新身份。

  名单末尾,一个名字被重重圈起——念春。

  她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里的逃婢,而是第一个站出来组建“执灯会”的女人。

  “我们不再等谁施舍光明。”她在集会上说,“我们自己点灯。”

  她们约定:若家中有女子受困,便在窗台摆一盏素灯,不燃烛火,只放空盏。

  若有执灯会成员路过,见灯即知,夜里必来接应。

  第一盏灯,亮在城南一条陋巷。

  开门的是个满脸菜色的老妇,手里还攥着药杵。

  她是当年给林氏投“忘忧草”的药童,如今已被逐出府门,孤苦度日。

  她看着念春,突然跪下,老泪纵横:“我也想有个名字……能被念出来。”

  念春扶她起身,轻轻替她戴上一枚银环——和苏锦黎戴的一模一样。

  夜深时,柳婉娘独坐灯下。

  桌上摊着厚厚一叠手稿,封面空白,内页密密麻麻全是字。

  她手中的笔迟迟未落,仿佛在等待什么。

  窗外风停,烛火却忽然晃了一下。

  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竟与桌角那块碑文残片上的纹路悄然重合。

  笔尖微颤,终是落下。晨光微透,柳婉娘搁下笔。

  案上摊着的,是《庶民约注疏》终稿。

  纸页泛黄,字迹却清峻如骨,一笔一划皆如刻入石中。

  她指尖轻抚最后一页,墨痕未干,那一行字静静躺着:“契约的尽头不是服从,是自由。”

  她闭了闭眼,仿佛看见无数无名之人,在暗夜中抬首望天。

  那些被抹去名字的婢女、被除籍的庶子、被“家法”锁在深院的女人——他们的影子曾缠绕她的梦,直到碑灵的记忆与她的意识彻底交融。

  她不再是执笔者,而是被书写历史的见证者与改写者。

  她将书卷仔细包好,用一条素布缠紧,亲自送往新立的律学科举院。

  院门高悬匾额,朱漆尚新,“明法正名”四字由元惠帝亲题。

  门前学子往来,多为士族子弟,见她布衣素发,怀抱旧卷而来,纷纷侧目。

  守门吏欲拦,却被院长亲自迎出。

  “此书昨夜已通读三遍。”院长目光灼灼,“你说‘律起于约,约本于人’,非天授,非祖定,乃生于民需。此前所未有也。”

  柳婉娘只道:“若律不载人,何以为法?”

  院长肃然,当众宣布:“自今日起,《庶民约注疏》列律学必考典籍,凡欲入仕者,须通其义,解其理。”

  消息传开,四方震动。

  放榜那日,细雨初歇。

  第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是个年轻女子,青布包头,袍角微湿。

  她手中紧握试卷,脊背挺直如松。

  监考官接过卷子查验时,忽顿住手——

  姓名栏上,赫然写着:黎念知。

  姓“黎”。

  取自“黎明”,亦是对那位站在正名坊前、拒绝父姓的女子无声的回应。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有人低语:“她竟敢……自创姓?”

  可没人能否认,那试卷上的策论条理分明,引经据典却又破旧立新,尤其一句“名不正则身不存,岂独男儿乎?”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女子没说话,只是抬头望向宫城方向。

  雨丝落在她脸上,像一场迟到的洗礼。

  而在城西,苏锦黎独自踏进药王庙旧址。

  这里早已荒废多年,杂草丛生,唯有一树苍然挺立。

  当年她亲手栽下的幼株,如今已亭亭如盖,枝干粗壮,树皮皲裂处,竟天然形成三字纹路——苏锦黎。

  她怔住。

  风拂过林梢,银环忽地温热起来。

  她低头看去,腕间那枚素银环表面,“你是唯一”四字悄然剥落,露出底层铭文:

  你不必唯一,因人人皆可为碑。

  她呼吸微滞。

  原来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让她成为唯一的例外。

  而是为了证明——每一个被抹去名字的人,都有权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刻痕。

  她伸手轻抚树干,指尖划过那天然成形的名字,如同抚摸一段重生的历史。

  远处钟声悠悠,正名坊方向隐约传来人声。

  雾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