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世袭军户,总有一些人会将荣耀一代代传承-《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天,亮了。

  可戚继光的心,凉了。

  自从张居正病重,

  他就失去了靠山,

  又因功高震主,故此被“勒令退休,颐养天年”。

  可戚继光“退休”,

  不等于辽东等地的女真族就会消停。

  而且随着女真族的崛起,明朝将迎来一个远超倭寇、鞑靼的心腹大患!

  可他能做什么呢?

  他已经没了职权,只能待在老家蓬莱,盼望着朝廷能重新启用自己。

  “唉……”

  戚继光枯坐一晚,

  望着光秃秃的家里,忍不住长叹一声。

  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得力助手,

  所以在张居正病重并“去世”后,

  戚继光遭到了朝廷的打压和污蔑。

  加上家庭妻子卷走了所有财产“休夫”离去,弟弟去世等一系列变故,

  晚年的戚继光孤苦一人,经济十分困难,晚景十分凄凉。

  “熬不下去了啊……”

  感受着身体里弥漫的死气,

  戚继光知道自己恐怕大限已至。

  但他心里很不甘心,

  大明朝在张居正和自己的努力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可张居正一死,自己再死,

  大明的前景将再次变得渺茫起来。

  那些他们辛辛苦苦推行的改革,

  可能会因为失去了坚定的推行者而停滞不前,甚至被废除。

  那些他们试图铲除的贪腐与不公,可能会再次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那些他拼尽全力去保护的大明百姓,可能会再次受到异族的侵扰……

  戚继光紧紧地握住拳头,眼中闪烁着倔强。

  他不不想放弃,他想为大明的未来,为了那些无辜的百姓,再拼一次!

  “将军马上死”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窝囊的死在家中,

  “老夫心有不甘啊!”

  戚继光挣扎着站起身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

  “不能就这样倒下!老夫要为了大明,战斗到最后一刻!”

  可他的身体,已经完全腐朽了。

  眼前一黑,戚继光感觉天旋地转,

  紧接着就是“噗通”一声,

  栽倒在地。

  就在他即将死去的这一刻,

  一道金色光柱,陡然从天而降,笼罩在了他的身上!

  与此同时,

  朝堂派来的使者,

  准确的说,应该是“死而复生”后的张居正派来的使者,

  快马加鞭之下,也恰好在此时抵达了戚继光的居所!

  使者正要敲门,却不想正好看到了一道光柱降下!

  作为自京城而来,已经见识过“万界直播”的使者,自然知道这道光柱意味着什么。

  “先有张相,再有戚将军……”

  “此乃天佑我大明啊!”

  使者激动地连声音都颤抖了起来。

  ……

  大标题隐去,苏治的声音从光幕里传出来,

  “明朝建立时,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两种制度:

  一是卫所制度,即仿照隋唐的府兵制藏兵于民,屯守结合,平时屯田,战时出兵。

  为此,朱元璋还曾得意的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二是军户制度,就是政府指定世代从军或服兵役的家庭。

  明朝军户的来源,主要是从元末留下的军户和现役军人中指定。

  戚继光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世袭卫所军户家庭,而且还是世袭军官家庭。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是朱元璋的亲兵。

  他跟随朱元璋多年,最后在随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

  戚祥的牺牲,也换来了他的子孙可以世袭明威将军。”

  老朱看到这儿,顿时得意洋洋的对马皇后说道:“看看!咱亲兵的后代,成了大明军神!”

  马皇后自然不会在这种事上老朱的扫兴,

  她笑着附和道:“你身边都是能人,他们的后代自然也不会差。”

  “嘿嘿……”老朱笑了两声,心中突然思索到:“戚继光和张居正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被盘点到的他们,会不会出现在同一个时空里?”

  朱棣此时,也冒出了同样的想法,

  “如果他俩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俺倒是想去看看那时候的大明了……”

  视频继续直播,

  “然而,到明朝中期时,这样的卫所军户,已经不是什么高贵的象征了。

  许多军户因不堪重负而选择逃离,导致卫所严重缺员。

  即便是像戚家这样的世袭军官家庭,也已不复往日的富裕。

  《明史·戚继光列传》中就记载,戚继光少年时期家境贫寒。

  但尽管如此,戚家并未像其他军户那样选择逃避军役。

  据史书记载,戚继光的父亲和弟弟都曾在明军中服役,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戚继光,

  自然而然的也走上了从军之路。”

  “嘉靖七年(1528年),戚继光出生。

  父亲戚景通,

  为儿子取名为‘戚继光’,希望他能继承并发扬自己家族的荣光。”

  “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年迈后告别疆场。

  戚景通为人正直清廉,视钱财如粪土,与那些中饱私囊的武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因此,戚景通家里十分贫寒,从里到外根本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

  虽然过得比较辛苦,

  但戚景通还是一直告诫家人要节俭度日,切勿奢侈浪费。

  小的时候戚继光不懂,

  每当他流露出对奢侈生活的向往时,

  戚景通总会耐心地教导他,让他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戚家家风严谨,数代人都备受人们的尊敬。

  戚景通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戚继光身上,

  并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培养,

  期望他能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戚继光自幼便热爱读书与习武,

  对军事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而且他的胆识也远超同龄人。

  在父亲戚景通73岁那年,也就是戚继光17岁的时候,

  他按照惯例子承父业,被升任为登州卫指挥。

  当他收到指令要即刻前往京城办理相关手续时,父亲内心充满了喜悦。

  然而,欣喜之余,戚景通紧接着又愁眉苦脸起来。

  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连去京城的路费都拿不出来。

  最后还是卖了一套祖宅,才筹齐路费。

  这一切都被戚继光看在眼里,

  他在心中默默发誓,

  一定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然而,就在这一年,父亲戚景通却突然病重。

  收到消息的戚继光,连忙赶回老家,可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戚继光也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仕途生活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充满挑战和激情。

  相反,一开始的日子显得有些枯燥,这让他感到有些背离了自己的梦想。

  沿海的倭寇日益猖獗,而他却不能亲自上战场去保卫国家。

  这种无奈和挫败感让他深感焦虑,空有一腔热血和志向却无法施展。”

  “愤愤不平中,

  戚继光读罢兵书,

  便在兵书的空白处,写下这样一首诗: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