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 年 仲春,一封来自南洋的加急奏疏,跨越万水千山,送达了长安大明宫。
此时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正与几位重臣在御书房商议西北边疆的防务。当内侍将李恪的奏疏呈上来时,李世民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例行的海外通商汇报。
然而,当他展开奏疏,逐字逐句地阅读下去时,神色渐渐变得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读到李恪智擒穆罕默德、平定三佛齐之乱时,他不禁拍案而起,高声赞道:“好!李恪此行,不仅宣扬了国威,更立此奇功,实乃我大唐之幸!”
御书房内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闻声,纷纷上前。李世民将奏疏递给他们,笑道:“你们也看看,李恪在南洋的收获,远超朕的预期。”
众臣传阅奏疏,脸上无不露出惊讶与赞叹之色。房玄龄抚须道:“陛下,李恪不仅平定了三佛齐,更详细勘察了当地物产,其香料、珍珠、象牙之丰,令人惊叹。此诚为我大唐之海外宝库也。”
杜如晦则更关注军事层面:“三佛齐地理位置险要,控扼马六甲海峡,实乃兵家必争之地。李恪能将其纳入掌控,等于为我大唐的海外商路安上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意义重大。”
长孙无忌沉吟道:“李恪在奏疏中请求派驻官员与军队,此议甚合时宜。只是,我朝尚无先例,需仔细斟酌其细节。”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疏上,语气坚定地说:“朕看,李恪的谋划周全,颇有远见。此事关乎大唐经略南洋的长远大计,当召集群臣,于朝堂之上共同商议。”
三日后,早朝之上,李世民将李恪的奏疏公之于众。文武百官传阅之后,朝堂之上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户部尚书戴胄,他显然对奏疏中提及的财富极为感兴趣:“陛下,据李恪所奏,三佛齐物产丰饶,尤以香料、珍宝为最。若能将此地贸易掌控在手,每年可为国库增加巨额收入,实乃充盈国库之良策。臣以为,派驻官员管理贸易,势在必行。”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御史大夫韦挺忧心忡忡地说:“陛下,海外之地,风土人情与中原迥异,且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派驻官员与军队,所需费用必然巨大。若经营不善,恐会成为朝廷的累赘。臣以为,此事还需谨慎,不可操之过急。”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相互交织,争论不休。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目光在众臣脸上一一扫过。
就在众臣争论不下之时,宰相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言,愿为陛下陈之。”
李世民点了点头:“房爱卿请讲。”
房玄龄道:“陛下,臣以为,派遣官员和军队,利远大于弊。其一,如李恪所奏,三佛齐地理位置重要,控扼南洋咽喉。掌控此地,可保障我大唐海外商路的安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其二,此举可向海外诸国彰显我大唐的国威,使南洋诸国倾心向化,扩大我大唐的影响力。其三,李恪在当地已站稳脚跟,民心归附。至于费用与粮草运输之事,李恪在奏疏中也已有谋划,可通过征收关税、发展当地农业等方式自行解决,未必会成为朝廷的累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有人担心会分散西北边疆的注意力,臣以为不然。我大唐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同时应对西北与南洋的局势。而且会为我大唐开拓一片新的疆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房玄龄的话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赢得了许多大臣的赞同。杜如晦也上前补充道:“陛下,房宰相所言极是。李恪此人,有勇有谋,此次在南洋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相信他一定能不辱使命,将南洋都护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听了众臣的意见,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环视朝堂,高声说道:“众卿所言,朕已尽知。朕以为,房玄龄、杜如晦所言甚是。经略南洋,乃我大唐长远之计,不可因一时之困难而放弃。李恪在南洋功勋卓着,其谋划周全可行。朕决定,准其所请!”
满朝文武闻言,纷纷跪拜:“陛下圣明!”
李世民继续说道:“朕命李恪总领南洋军政事务,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所需官员,由吏部从内地选拔干练之士派遣。驻军一千人,由兵部协调调遣。户部需全力支持南洋都护府的财政需求,确保其顺利运转。”
他顿了顿,语气中充满了期望:“朕希望,李恪能不负朕望,将南洋都护府建设成为我大唐在海外的坚固据点,扬我大唐国威于四方!”
长安的旨意,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南洋传递而去。
此时的李恪,正坐镇旧港,指挥着商队对采购的物产进行分类整理,并组织人手修建都护府的官署和军营。当他接到太宗皇帝的旨意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立刻召集王玄策及其他属官,宣读了圣旨。众人听后,无不欢欣鼓舞。王玄策兴奋地说:“大人,陛下圣明!有了朝廷的支持,我们经略南洋的大计必将成功!”
李恪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绝不能辜负。玄策,你立刻组织人手,做好迎接朝廷派来的官员和军队的准备。同时,加快都护府官署和军营的建设进度,务必在官员和军队抵达之前完成。”
“是!”王玄策领命而去。
李恪站在旧港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海。海风拂面,带着淡淡的香料气息。他知道,朝廷的批复,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南洋都护府的建立,意味着他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他的目光望向遥远的西洋方向,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他仿佛看到,大唐的旗帜在南洋的万里海疆上高高飘扬,一支支船队满载着丝绸、瓷器,驶向遥远的西洋各国;一座座繁荣的城市在南洋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中原的文化与技术在这里生根发芽。
“父皇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为我大唐开拓万里海疆,扬国威于四方!”李恪在心中默默发誓。
此时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正与几位重臣在御书房商议西北边疆的防务。当内侍将李恪的奏疏呈上来时,李世民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例行的海外通商汇报。
然而,当他展开奏疏,逐字逐句地阅读下去时,神色渐渐变得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读到李恪智擒穆罕默德、平定三佛齐之乱时,他不禁拍案而起,高声赞道:“好!李恪此行,不仅宣扬了国威,更立此奇功,实乃我大唐之幸!”
御书房内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闻声,纷纷上前。李世民将奏疏递给他们,笑道:“你们也看看,李恪在南洋的收获,远超朕的预期。”
众臣传阅奏疏,脸上无不露出惊讶与赞叹之色。房玄龄抚须道:“陛下,李恪不仅平定了三佛齐,更详细勘察了当地物产,其香料、珍珠、象牙之丰,令人惊叹。此诚为我大唐之海外宝库也。”
杜如晦则更关注军事层面:“三佛齐地理位置险要,控扼马六甲海峡,实乃兵家必争之地。李恪能将其纳入掌控,等于为我大唐的海外商路安上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意义重大。”
长孙无忌沉吟道:“李恪在奏疏中请求派驻官员与军队,此议甚合时宜。只是,我朝尚无先例,需仔细斟酌其细节。”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疏上,语气坚定地说:“朕看,李恪的谋划周全,颇有远见。此事关乎大唐经略南洋的长远大计,当召集群臣,于朝堂之上共同商议。”
三日后,早朝之上,李世民将李恪的奏疏公之于众。文武百官传阅之后,朝堂之上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户部尚书戴胄,他显然对奏疏中提及的财富极为感兴趣:“陛下,据李恪所奏,三佛齐物产丰饶,尤以香料、珍宝为最。若能将此地贸易掌控在手,每年可为国库增加巨额收入,实乃充盈国库之良策。臣以为,派驻官员管理贸易,势在必行。”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御史大夫韦挺忧心忡忡地说:“陛下,海外之地,风土人情与中原迥异,且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派驻官员与军队,所需费用必然巨大。若经营不善,恐会成为朝廷的累赘。臣以为,此事还需谨慎,不可操之过急。”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相互交织,争论不休。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目光在众臣脸上一一扫过。
就在众臣争论不下之时,宰相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言,愿为陛下陈之。”
李世民点了点头:“房爱卿请讲。”
房玄龄道:“陛下,臣以为,派遣官员和军队,利远大于弊。其一,如李恪所奏,三佛齐地理位置重要,控扼南洋咽喉。掌控此地,可保障我大唐海外商路的安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其二,此举可向海外诸国彰显我大唐的国威,使南洋诸国倾心向化,扩大我大唐的影响力。其三,李恪在当地已站稳脚跟,民心归附。至于费用与粮草运输之事,李恪在奏疏中也已有谋划,可通过征收关税、发展当地农业等方式自行解决,未必会成为朝廷的累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有人担心会分散西北边疆的注意力,臣以为不然。我大唐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同时应对西北与南洋的局势。而且会为我大唐开拓一片新的疆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房玄龄的话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赢得了许多大臣的赞同。杜如晦也上前补充道:“陛下,房宰相所言极是。李恪此人,有勇有谋,此次在南洋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相信他一定能不辱使命,将南洋都护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听了众臣的意见,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环视朝堂,高声说道:“众卿所言,朕已尽知。朕以为,房玄龄、杜如晦所言甚是。经略南洋,乃我大唐长远之计,不可因一时之困难而放弃。李恪在南洋功勋卓着,其谋划周全可行。朕决定,准其所请!”
满朝文武闻言,纷纷跪拜:“陛下圣明!”
李世民继续说道:“朕命李恪总领南洋军政事务,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所需官员,由吏部从内地选拔干练之士派遣。驻军一千人,由兵部协调调遣。户部需全力支持南洋都护府的财政需求,确保其顺利运转。”
他顿了顿,语气中充满了期望:“朕希望,李恪能不负朕望,将南洋都护府建设成为我大唐在海外的坚固据点,扬我大唐国威于四方!”
长安的旨意,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南洋传递而去。
此时的李恪,正坐镇旧港,指挥着商队对采购的物产进行分类整理,并组织人手修建都护府的官署和军营。当他接到太宗皇帝的旨意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立刻召集王玄策及其他属官,宣读了圣旨。众人听后,无不欢欣鼓舞。王玄策兴奋地说:“大人,陛下圣明!有了朝廷的支持,我们经略南洋的大计必将成功!”
李恪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绝不能辜负。玄策,你立刻组织人手,做好迎接朝廷派来的官员和军队的准备。同时,加快都护府官署和军营的建设进度,务必在官员和军队抵达之前完成。”
“是!”王玄策领命而去。
李恪站在旧港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海。海风拂面,带着淡淡的香料气息。他知道,朝廷的批复,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南洋都护府的建立,意味着他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他的目光望向遥远的西洋方向,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他仿佛看到,大唐的旗帜在南洋的万里海疆上高高飘扬,一支支船队满载着丝绸、瓷器,驶向遥远的西洋各国;一座座繁荣的城市在南洋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中原的文化与技术在这里生根发芽。
“父皇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为我大唐开拓万里海疆,扬国威于四方!”李恪在心中默默发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