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夯得实,仓得稳-《雪月大明》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夯得实,仓得稳

  惠民仓的工地旁,夯土声此起彼伏。老周头光着膀子,抡着石夯砸向地基,身后跟着二十多个漕工,喊着号子:“夯得实,仓得稳,百姓粮安心不慌!” 周围围了不少百姓,有的扛着木料,有的提着茶水,连张老汉都把自家的旧门板卸来当跳板,笑着说:“惠民仓是咱百姓的仓,俺们不帮忙谁帮忙!”

  赵正站在工地旁,手里拿着惠民仓的图纸,柳萱在一旁标注着 “粮库分区”“通风口位置”。“按这个规模,能存五千石粮,足够应对范阳半年的灾荒。” 赵正指着图纸上的 “常平仓区”,“平时按平价收粮,灾年再平价放出,既稳粮价,又能让百姓放心。”

  柳萱点头,把标注好的图纸递给身后的漕政署吏员:“让工匠照着这个来,粮库的墙要砌三尺厚,防潮层用糯米浆混石灰,跟护漕渠的法子一样结实。”

  “大人!长安派来的漕政协官到了!” 慕容芷快步走来,身后跟着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手里捧着印信,“这位是李主事,陛下派来协助您打理漕政署的,还带来了长安调拨的两百石粮种,说是给惠民仓当‘底粮’。”

  李主事上前躬身行礼,双手递过印信:“赵大人,陛下说您在范阳护漕安民事迹卓着,特命下官前来辅佐,漕政署的印信也已办妥,从今往后,范阳漕运、粮种事宜,可凭此印直接上报朝廷,无需经户部中转。”

  赵正接过印信,指尖触到印面的 “范阳漕政署” 字样,心中一沉 —— 这不仅是印信,更是长安赋予的实权,意味着他在范阳的漕粮调度权彻底落地,再也不用受中间环节掣肘。“有劳李主事远道而来,漕政署刚起步,还需你多费心。”

  柳萱适时递上漕政署的分工章程:“李主事请看,署里分了漕运、粮种、护渠三股,各司其职,您来了正好分管粮种股,咱们明日就核对长安调拨的粮种,尽快分发到百姓手中。”

  正说着,赵江月背着小布包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 “捐粮名册”,上面歪歪扭扭记着百姓捐的粮数:“爹爹!张奶奶捐了两石米,李大叔捐了一石麦,大家都说要给惠民仓添点粮,让仓里的粮更足!”

  赵正接过名册,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眼底泛起暖意。他蹲下身,指着名册上的 “两石米”:“江月记的真清楚,这些百姓的心意,要好好收着,等惠民仓建好,咱们把名册挂在仓里,让大家都知道,这是咱们一起建的仓。”

  午后,护渠队的 “月度标兵” 评选在漕政署前举行。张老汉捧着护渠队的考核表,念着入选人的名字:“北段的王二,本月修好了三次闸门;中段的刘三,捞了三十筐渠里的垃圾;南段的陈四,帮着百姓补种了半亩麦种 —— 这三位就是咱们的护渠标兵,每人奖励五斗粮!”

  百姓们围着标兵鼓掌,王二接过粮袋,激动地说:“俺就是做了该做的事,还能得奖励,往后更要好好护漕渠!” 赵正看着这一幕,对柳萱轻声说:“护渠队的考核机制起作用了,既调动了百姓积极性,又让他们觉得跟着府衙干有奔头,这就是把根基扎在百姓心里。”

  夕阳西下时,惠民仓的地基已夯得平整,漕政署的吏员们还在核对粮种清单。李主事拿着清单来找赵正:“大人,长安调拨的粮种品质极好,明日就能分给护渠队的百姓,让他们在漕渠边的荒地上扩种,明年范阳的粮能再多收两成。”

  (第一百五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