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封顶喽-《雪月大明》

  第一百五十五章 封顶喽

  漕政署的晨雾还没散,李主事已捧着粮种分发册站在厅内。册页上红笔标注着未送粮种的村落,最末一行写着 “西坡村:山路难行,粮车受阻”。他指着那行字对赵正说:“西坡村离漕渠远,昨儿护渠队的人去了,说山路上有碎石挡路,粮车推不进去,百姓还在等着种麦。”

  赵正放下手里的惠民仓账本,指尖在 “西坡村” 三个字上顿了顿:“让慕容芷带亲卫去,把碎石清了,再雇些当地的脚夫,今日务必把粮种送过去。告诉百姓,要是种麦有难处,漕政署会派懂农事的人去指导,绝不能误了农时。”

  “是!” 李主事刚要退下,柳萱捧着一叠账册进来,上面是惠民仓的捐粮记录:“西坡村去年遭过旱灾,百姓存粮少,我在账上多记了两石底粮,让慕容芷一并带去,先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赵正点头,接过账册翻看:“还是你考虑周全。惠民仓本就是为百姓设的,既要解眼下的难,也要顾长远的活,这样百姓才会真的认咱们。”

  两人正说着,赵江月背着小布包跑进来,手里拿着画满圈的捐粮名册:“爹爹!张爷爷又捐了一石粮,他说惠民仓是百姓的仓,多捐点心里踏实!我还画了西坡村的小图,柳姨姨说那里有山,粮车不好走,我想跟慕容叔叔一起去送粮种!”

  柳萱蹲下身,帮孩子理好布包带子:“西坡村山路不好走,等你再长大些,咱们再一起去。今日你先帮老梅爷爷整理祠坛的供品,跟你娘说说惠民仓快封顶的事,好不好?”

  赵江月虽有些失落,还是点头应下:“好!我会跟娘说,惠民仓建好后,百姓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午后,慕容芷派人传回消息,西坡村的碎石已清完,粮种和底粮都送到了,百姓还自发在村口立了块木牌,写着 “感赵大人恩,护漕安民事”。赵正拿着消息,对柳萱道:“去惠民仓看看吧,今日该封顶了,百姓定在那边等着。”

  惠民仓的工地旁,早已围满了人。老周头带着漕工们站在粮仓顶,手里拿着最后一根木梁,喊着号子往上抬:“封顶喽 —— 仓满粮足,百姓安乐!” 周围百姓跟着鼓掌,有的往漕工手里塞馒头,有的帮着递工具,热闹得像过节。

  张老汉见赵正来,立刻迎上去,手里拿着一把新割的麦子:“赵大人,您看!这是用您给的粮种种的,长得多好!等秋收了,俺们第一时间把新麦送进惠民仓!”

  赵正接过麦子,麦穗饱满,颗粒分明:“好!等秋收了,咱们在惠民仓前办个晒粮会,让大家都看看好收成!”

  正说着,李主事匆匆赶来,手里拿着长安的文书:“大人!陛下又下旨了,说范阳漕政署治理得好,准许您在周边州县推广护渠队和惠民仓的法子,还赏了五百两银,用于漕渠维护!”

  百姓们听到 “推广” 二字,瞬间欢呼起来。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到赵正面前,深深鞠躬:“赵大人,您在范阳办的事,都是为百姓好!往后周边州县也能有护渠队、惠民仓,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赵正连忙扶起老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护渠队的百姓守着漕渠,没有大家捐粮建仓,哪有今日的安稳?”

  夕阳西下时,惠民仓的顶终于封好。百姓们还围着粮仓不肯走,有的在仓前摆上自家的瓜果,有的跟漕工们说笑着规划秋收的事。赵正和柳萱站在粮仓旁,望着眼前的景象,柳萱轻声道:“您看,百姓把您的好记在心里,愿意跟着您干,这才是最牢的根基。”

  赵正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远处的祠坛 —— 灯笼已亮起,映得供桌上的丈量尺和手记格外温暖。“是啊,有百姓的拥戴,有漕政署的权柄,有咱们一起守着的漕渠和粮仓,这根基,才算真的扎稳了。”

  赵江月这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上面是惠民仓和漕政署并排而立,周围挤满了百姓。“爹爹,柳姨姨,我把今日的事画下来了!以后我要把这画挂在祠坛里,让娘和高公公也看看,咱们范阳越来越好!”

  (第一百五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