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长安都得高看一眼-《雪月大明》

  第一百五十七章 长安都得高看一眼

  幽州城的劝学馆外,老槐树下围了不少百姓,都在议论被乡绅排挤的老秀才苏先生 —— 苏先生懂农事、善算筹,前几日给幽州乡绅提粮道拓宽的建议,反被说 “多管闲事”,连劝学馆的门都快进不去了。

  赵正带着柳萱刚到幽州,就听见百姓的议论,慕容芷在一旁低声道:“苏先生是幽州有名的读书人,去年蝗灾时,他教百姓种耐旱杂粮,救了不少人。就是性子直,得罪了把持幽州粮行的王乡绅。”

  赵正停下脚步,望向劝学馆的方向:“咱们要统三州粮务,缺的就是苏先生这样懂农事、得民心的人。王乡绅把持粮行,处处阻挠粮道拓宽,正好借着这事,既揽了人才,也让百姓知道,咱们不是偏帮乡绅,是真为大家办事。”

  几人刚走到劝学馆门口,就见王乡绅带着两个家丁,正堵着苏先生不让进:“苏老秀才,这劝学馆是我捐钱修的,你不顺着我,还想在这儿教百姓?没门!”

  苏先生气得发抖,手里的农事册子掉在地上:“你把持粮价,百姓买粮贵了三成,现在拓宽粮道能让粮价降下来,你却只顾自己的利!”

  “放肆!” 王乡绅刚要动手,赵正上前一步,拦住他的手:“王乡绅,陛下命我统筹三州粮务,粮道拓宽是朝廷的事,你敢阻挠?”

  王乡绅见是赵正,脸色变了变,却还强撑着:“赵大人,这是幽州的家事,您管不着吧?”

  “三州粮道互通,是为了让百姓有粮吃、粮价稳,不是你口中的‘家事’。” 赵正捡起地上的农事册子,递给苏先生,“苏先生,我听说你懂农事,漕政署正缺个管粮种推广的主事,不知你愿不愿跟我回范阳?”

  苏先生又惊又喜,连忙点头:“只要能为百姓做事,我愿意!”

  周围百姓立刻欢呼起来,有个老农喊道:“赵大人说得对!王乡绅把持粮价,早就该管管了!” 王乡绅见众怒难犯,灰溜溜地走了。

  午后,赵正和苏先生在幽州府衙谈粮种推广的事,苏先生拿出自己画的农事图:“幽州的土壤适合种粟米,蓟州适合种麦,檀州靠海,能种耐涝的水稻。咱们把西域粮种和本地粮种混种,收成能再提两成。”

  柳萱在一旁补充:“惠民仓的法子也能在三州推广,幽州先建两座,蓟州和檀州各建一座,平时存粮,灾年赈灾,百姓才会更信咱们。”

  正说着,李主事传来消息,蓟州的粮道拓宽已完成一半,老周头带着漕工帮着清了山路,当地百姓还自发来帮忙;檀州的粮仓加固也快好了,萨琳娜的商队还送了西域的防潮布,说要帮着把粮仓弄得更结实。

  赵江月这时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画,是他跟着常嬷嬷在幽州村里画的:“爹爹!我跟常嬷嬷去村里,百姓说粮道通了,他们的粮能卖到范阳,再也不用被乡绅压价了!我还画了苏先生教百姓种粮的样子,你看像不像?”

  苏先生接过画,笑着点头:“像!江月小少爷有心了,以后跟着我学农事,好不好?”

  赵江月立刻答应:“好!我要学会种粮,帮着百姓多收粮,跟娘当年护漕渠一样,让大家日子好过!”

  傍晚,赵正带着众人去幽州的粮行巡查,之前被王乡绅把持的粮行,现在已由漕政署派吏员监管,粮价降回了正常水平,百姓正排着队买粮。一位大娘提着粮袋,笑着对赵正说:“赵大人,现在粮价便宜了,俺们也能顿顿吃饱饭了!以后您说啥,俺们都听!”

  赵正点头,对身边的慕容芷道:“把王乡绅把持粮行的证据整理好,上报长安,该罚的罚,该查的查,不能让这种人再害百姓。”

  夕阳落时,赵正和柳萱站在幽州的城楼上,望着远处拓宽的粮道,苏先生正带着百姓在田里试种混种粮种,赵江月跟在后面,认真地记着笔记。柳萱轻声道:“揽了苏先生,压了王乡绅,三州的粮务和民心都顺了,您的根基,现在连长安都得高看一眼。”

  (第一百五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