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除虫稳粮
范阳府衙的议事厅里,檀州传来的急报摊在案上 —— 刚种下的水稻遭了虫灾,若不及时处理,半个月内就能啃光秧苗。苏先生捧着农事册,指尖划过 “草木灰驱螟虫” 的记载,眉头却没松:“檀州多水,草木灰易被冲散,得混着石灰用,可檀州的石灰储备不够,得从幽州调。”
赵正手指敲了敲三州舆图上的物资调配线:“让慕容芷带亲卫押石灰去檀州,再从范阳惠民仓调二十石新粮种,万一秧苗救不活,还能补种。苏先生,你跟去指导百姓配药,江月想跟着学农事,让他也去看看,多学些实用的本事。”
赵江月一听,立刻把小布包往肩上提了提,里面装着苏先生给的农事笔记:“爹爹放心!我会好好记笔记,帮苏先生递工具,绝不给大家添麻烦!”
柳萱这时递来一份物资清单,上面标注着三州的石灰、粮种、农具储备:“幽州的石灰够调五百斤,范阳的粮种也备足了,我已经让人通知幽州府衙,让他们提前装车,慕容芷到了就能走。”
第二日一早,慕容芷的队伍就出发了。三日后,檀州传回消息,虫灾控制住了,苏先生带着百姓用草木灰混石灰撒在田里,螟虫死了大半,剩下的秧苗长势正好。赵江月还在信里画了个小图,上面是他帮着撒草木灰的样子,旁边写着 “苏先生说我撒得匀”。
赵正拿着信,对柳萱笑道:“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跟着苏先生学了不少东西,以后说不定真能帮着管农事。”
正说着,府衙外传来驿马的嘶鸣声,长安派来的使者捧着明黄卷轴走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吏员,手里还提着赏赐的绸缎和白银。“赵大人,陛下听闻您统筹三州粮务,平息虫灾、稳粮价、建惠民仓,特下旨擢升您为范阳节度使,准许您在三州各设一所农事学堂,由苏先生主持,教百姓种粮、防灾,所需银两由朝廷拨付!”
使者展开卷轴,宣读旨意时,府衙外的百姓都围了过来,听到 “范阳节度使”“农事学堂”,纷纷欢呼起来。张老汉挤到前面,对着使者躬身道:“陛下英明!赵大人是好官,俺们百姓都服他!”
旨意宣读完毕,使者把节度使印信递给赵正:“陛下还说,范阳是北疆重镇,让大人好好守着,往后三州的军政要务,也可由大人统筹,朝廷信得过您。”
赵正接过印信,指尖触到印面的 “范阳节度使” 字样,心中清楚 —— 这不仅是擢升,更是朝廷对他在范阳根基的认可,从此他既有民政权,又有军权,在范阳才算真正站稳了脚。
傍晚,慕容芷带着苏先生和赵江月回来了。赵江月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把稻穗,是从檀州田里摘的:“爹爹!柳姨姨!你看这稻穗,苏先生说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了,檀州的百姓还说,要把新稻第一时间送进惠民仓!”
苏先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农事学堂的规划图:“三州的农事学堂选址定了,幽州在劝学馆旁,蓟州在粮道边,檀州靠海边,这样百姓上学方便。我还编了本《农事要略》,里面记着防虫害、选粮种的法子,等学堂开了,就教给百姓。”
柳萱接过规划图,笑着说:“我已经让人准备学堂的桌椅、书本了,朝廷拨的银两也快到了,不出一个月,学堂就能开课。到时候百姓学会了种粮,三州的粮产定能再提三成。”
夕阳西下时,赵正站在府衙门口,望着远处的惠民仓,望着往来的百姓,手里握着节度使印信,身边站着柳萱、苏先生,赵江月还在一旁给他讲檀州的趣事。晚风拂过,带着田里的稻香,也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
(第一百五十八章 完)
范阳府衙的议事厅里,檀州传来的急报摊在案上 —— 刚种下的水稻遭了虫灾,若不及时处理,半个月内就能啃光秧苗。苏先生捧着农事册,指尖划过 “草木灰驱螟虫” 的记载,眉头却没松:“檀州多水,草木灰易被冲散,得混着石灰用,可檀州的石灰储备不够,得从幽州调。”
赵正手指敲了敲三州舆图上的物资调配线:“让慕容芷带亲卫押石灰去檀州,再从范阳惠民仓调二十石新粮种,万一秧苗救不活,还能补种。苏先生,你跟去指导百姓配药,江月想跟着学农事,让他也去看看,多学些实用的本事。”
赵江月一听,立刻把小布包往肩上提了提,里面装着苏先生给的农事笔记:“爹爹放心!我会好好记笔记,帮苏先生递工具,绝不给大家添麻烦!”
柳萱这时递来一份物资清单,上面标注着三州的石灰、粮种、农具储备:“幽州的石灰够调五百斤,范阳的粮种也备足了,我已经让人通知幽州府衙,让他们提前装车,慕容芷到了就能走。”
第二日一早,慕容芷的队伍就出发了。三日后,檀州传回消息,虫灾控制住了,苏先生带着百姓用草木灰混石灰撒在田里,螟虫死了大半,剩下的秧苗长势正好。赵江月还在信里画了个小图,上面是他帮着撒草木灰的样子,旁边写着 “苏先生说我撒得匀”。
赵正拿着信,对柳萱笑道:“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跟着苏先生学了不少东西,以后说不定真能帮着管农事。”
正说着,府衙外传来驿马的嘶鸣声,长安派来的使者捧着明黄卷轴走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吏员,手里还提着赏赐的绸缎和白银。“赵大人,陛下听闻您统筹三州粮务,平息虫灾、稳粮价、建惠民仓,特下旨擢升您为范阳节度使,准许您在三州各设一所农事学堂,由苏先生主持,教百姓种粮、防灾,所需银两由朝廷拨付!”
使者展开卷轴,宣读旨意时,府衙外的百姓都围了过来,听到 “范阳节度使”“农事学堂”,纷纷欢呼起来。张老汉挤到前面,对着使者躬身道:“陛下英明!赵大人是好官,俺们百姓都服他!”
旨意宣读完毕,使者把节度使印信递给赵正:“陛下还说,范阳是北疆重镇,让大人好好守着,往后三州的军政要务,也可由大人统筹,朝廷信得过您。”
赵正接过印信,指尖触到印面的 “范阳节度使” 字样,心中清楚 —— 这不仅是擢升,更是朝廷对他在范阳根基的认可,从此他既有民政权,又有军权,在范阳才算真正站稳了脚。
傍晚,慕容芷带着苏先生和赵江月回来了。赵江月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把稻穗,是从檀州田里摘的:“爹爹!柳姨姨!你看这稻穗,苏先生说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了,檀州的百姓还说,要把新稻第一时间送进惠民仓!”
苏先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农事学堂的规划图:“三州的农事学堂选址定了,幽州在劝学馆旁,蓟州在粮道边,檀州靠海边,这样百姓上学方便。我还编了本《农事要略》,里面记着防虫害、选粮种的法子,等学堂开了,就教给百姓。”
柳萱接过规划图,笑着说:“我已经让人准备学堂的桌椅、书本了,朝廷拨的银两也快到了,不出一个月,学堂就能开课。到时候百姓学会了种粮,三州的粮产定能再提三成。”
夕阳西下时,赵正站在府衙门口,望着远处的惠民仓,望着往来的百姓,手里握着节度使印信,身边站着柳萱、苏先生,赵江月还在一旁给他讲檀州的趣事。晚风拂过,带着田里的稻香,也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
(第一百五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