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降本增效-《青云志之山海亦可平》

  顾淮之的过桥贷款到账第二天,苏晚晴启动了“极限生存计划”。

  周一清晨,每个员工桌上都放着一份《降本增效手册》。手册第一页印着醒目的标语:“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八点的全员大会上,苏晚晴没有站在讲台后,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员工中间。

  “从今天起,”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我和大家一样,出差住快捷酒店,吃饭在员工食堂,所有非必要开支全部取消。”

  她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示着具体措施:

  · 高管薪资下调30%

  · 差旅标准削减50%

  · 办公用品按月配额

  · 夜间熄灯时间提前至八点

  台下响起细微的骚动。

  “我知道这些措施很苛刻。”苏晚晴站起身,走到会场中央,“但请记住,这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她点开一个视频——那是主理人连夜拍摄的各地校区实况。画面里,学生们举着“支持山海”的标语,有人在黑板上写满鼓励的话,有人自发组织义卖活动。

  “他们在为我们战斗,”苏晚晴声音哽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拼尽全力?”

  大会结束后,变化立即开始。

  行政部收走了所有高管办公室的绿植:“每月节水省电。”

  财务部启用新的报销系统,每一笔支出都需要三级审批。

  技术部服务器在非高峰时段自动进入节能模式。

  最让人意外的是,王磊带着技术团队开发出一套“智能节能系统”,能自动关闭闲置区域的空调和照明。这个系统第一周就为公司节省了五万元电费。

  “以前总觉得创新是开发新功能,”王磊在分享会上说,“现在发现,优化现有流程也是创新。”

  降本的同时,增效也在同步推进。

  韩梅梅的运营团队发明了“三三制工作法”——每天聚焦三个核心任务,每个任务不超过三小时,确保精力用在刀刃上。

  李哲的市场部则创造出“零预算营销”——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和跨界合作,用极低成本维持品牌热度。

  但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前台实习生提交了一份建议:将公司闲置的会议室在夜间租给周边大学生做自习室。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经过完善后成为“共享空间计划”。不仅带来额外收入,更让更多学生走进“山海”,理解“山海”。

  一个月后,财务数据让所有人惊喜:

  · 运营成本下降40%

  · 人效提升25%

  · 现金流危机暂时缓解

  更重要的是,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员工们自发组织“金点子大赛”,收集到两百多条降本增效建议。

  庆功会上,苏晚晴举杯说道:

  “这段时间,我们学会的不仅是省钱,更是如何把每一分钱花出十倍的价值。”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主理人从一线发来的最新消息——在鼎盛结束补贴后,“山海”的用户正在快速回流。

  “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苏晚晴目光坚定,“接下来,该我们反击了。”

  降本增效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打出更漂亮的反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