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再遇苏晚晴-《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拒绝了所有社团招揽的林见鹿,在周遭同学眼中,愈发显得特立独行。他如同一个精准的时钟,规律地穿梭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默而专注。课程对他而言游刃有余,他将节省下来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专业前沿的深挖,以及对脑海中那个庞大蓝图的细化之中。江西铜业的股价已然稳健地站上8元平台,为他的“潜龙在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底气。

  这天下午,一则消息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校宣传部和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一场高端形势政策报告会,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主讲嘉宾阵容颇为亮眼,除了本校的知名学者,还特邀了省发改委的年轻干部、被誉为“政坛新星”的苏晚晴。

  海报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苏晚晴的名字和简介吸引了不少目光。“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政策研究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这些标签让她在充斥着学术气息的校园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苏晚晴?就是那个省长千金?”李立看着海报,咋舌道,“这么年轻就来给我们做报告?”

  周浩轩整理着衣领,一副了然的样子:“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拓展人脉的地方,能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听说学生会和各班干部都有票,普通学生想去还得申请。”

  王浩对这类报告兴趣不大,嘟囔着要去球场活动筋骨。

  林见鹿的目光扫过海报上苏晚晴那张冷静而睿智的证件照,眼神微动。距离上次市办公厅李秘书那通电话已过去一段时间,他并未主动联系,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再遇”。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位未来可能的重要“战略协同”伙伴的机会。

  他并非想要攀附,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去确认系统中描述的“灵魂伴侣”是否名副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能理解并支撑他星辰大海的同行者,而非仅仅是一个身份显赫的合作对象。

  通过一点简单的渠道——他如今“省状元”和“预言者”的名头在院系老师那里还是有些分量的——林见鹿轻易拿到了一张报告会的门票。

  报告会当天,能容纳数百人的大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了不少人。前排是校领导、院系领导和特邀嘉宾,后面则是充满好奇的学生,其中不乏像周浩轩这样抱着结交人脉目的而来的。

  林见鹿选择了一个居中靠后的位置,既不显眼,又能清晰地观察全场。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身形挺拔,气质沉静,在喧闹的人群中仿佛自带一种隔离感。

  很快,嘉宾入场。当苏晚晴随着一行人步入报告厅时,场内出现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她穿着一身得体的藏青色职业套裙,身姿挺拔,步履从容,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既不失亲和,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她的美丽并非张扬夺目,而是一种浸润了学识与阅历的沉静气质,尤其是那双眼睛,明亮、清澈,仿佛能洞悉表象之下的本质。

  她的出现,瞬间将台上其他几位略显年长的学者和官员的气场都压下去几分。

  报告会开始,几位学者先后发言,内容多是宏观的经济数据分析和理论阐述,虽然扎实,但对于台下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枯燥。轮到苏晚晴时,她调整了一下话筒,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她的声音清越,语速平稳,条理清晰。她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当下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经济现象入手——互联网的兴起、外贸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然后层层剖析背后的政策逻辑、国际环境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她谈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家竞争中的战略意义,其观点与林见鹿那晚“宿舍论道”时所阐述的方向,竟隐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她的表述更符合官方语境,更侧重于政策引导和宏观布局。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我们不仅要拥抱全球化,更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并夯实我们自己的立足点与发力点……”苏晚晴的声音在报告厅里回荡,逻辑严密,视野开阔,引得台下听众,包括不少老师,都频频点头。

  林见鹿安静地听着,心中对苏晚晴的评价高了几分。此女并非依靠家世的花瓶,确有真才实学,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格局不凡。

  报告进入互动提问环节。不少学生举手,问题多是关于就业选择、行业前景等个人发展方面。苏晚晴的回答既务实又富有启发性,既不空谈理想,也不局限于眼前利益。

  就在这时,林见鹿缓缓举起了手。

  他的动作并不急切,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坚定。负责递话筒的工作人员似乎犹豫了一下,因为林见鹿的位置并不靠前,但最终还是将话筒递了过去。

  全场的目光,包括台上嘉宾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坐在后排、气质沉静的年轻人身上。

  苏晚晴的目光也自然而然地落了过来。当她的视线与林见鹿接触的刹那,林见鹿清晰地看到,她那双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极快地闪过了一丝微不可查的讶异,随即恢复了之前的从容。她显然认出了他。

  “苏处长您好,”林见鹿接过话筒,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报告厅,平静而清晰,“感谢您的精彩报告。我有一个问题,关于您刚才提到的‘核心技术竞争’和‘自主可控’。”

  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确保问题既能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又不会过于惊世骇俗:“您提到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自身的发力点。那么,在您看来,像集成电路、基础工业软件这类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且国外已形成极高壁垒的‘硬骨头’领域,我们作为后发者,应该如何破局?是应该集中力量寻求单点突破,还是应该采取更广泛的跟随模仿策略,亦或是……有第三条路,比如通过开源生态、架构创新等方式,另辟蹊径,重塑游戏规则?”

  这个问题一出,报告厅内安静了一瞬。

  这不再是关于个人就业的困惑,而是直指国家产业政策核心的战略性思考!其深度和前瞻性,远超之前所有学生的提问,甚至让台上几位学者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苏晚晴看着台下那个目光沉静、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并且做出过惊世骇俗选择的年轻人,心中波澜微起。她之前通过资料知道他不凡,但此刻面对面感受到他提问中蕴含的格局和锐气,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

  他没有问“怎么办”,而是在问“路在何方”,并且提出了“另辟蹊径”的可能性。

  苏晚晴略一沉吟,没有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她迎着林见鹿的目光,清晰答道:“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深刻。对于这类关键核心领域,单纯的跟随模仿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甚至可能陷入专利陷阱和技术依赖。集中力量实现单点突破是必要的,这关乎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但同时,我们也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探索新的路径。”

  她的声音坚定起来:“正如你提到的,开源生态、新的架构设计,都是可能的方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既有的赛道上追赶,更要有魄力去参与乃至定义新的赛道。这需要政策引导,需要市场力量,更需要像在座各位这样的年轻一代,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将你们的智慧投入到这些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中去。”

  她的回答,既肯定了林见鹿问题的价值,又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上,展现了高超的谈话技巧和政治智慧。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虽只有短短一瞬,却仿佛完成了一次超越言语的交流。他看到了她眼中的欣赏与重视,她则看到了他眼底那深不见底的平静与……一种与她类似的,心怀天下的格局。

  问答结束,林见鹿微微颔首致意,将话筒交还。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整个报告厅的人都知道,这个提问的男生,不简单。

  周浩轩在下面看着,心情复杂,他发现自己费尽心思挤到前排,却远不如林见鹿一个提问来得引人注目。

  报告会结束后,人群开始散去。苏晚晴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准备离开,在经过林见鹿座位附近时,她的脚步几不可察地放缓了一丝,眼角的余光似乎再次扫过他平静的面庞。

  林见鹿没有上前搭话,只是静静地坐在原地,目送她离去。

  这一次的“再遇”,短暂,公开,却意义非凡。

  他确认了苏晚晴的才华与格局,而苏晚晴,也通过这次交锋,真正将“林见鹿”这个名字,从一份值得关注的资料,刻印成了脑海中一个鲜活而极具分量的存在。

  潜龙的身影,已然映入了那片注定与他交织的“星辰大海”之中。未来的协同与共鸣,似乎从这次报告厅的问答开始,便已埋下了清晰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