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理念交锋-《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报告会上那惊鸿一瞥的问答,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在林见鹿和苏晚晴各自的心湖中荡漾,却并未立即改变他们生活的轨迹。林见鹿依旧沉浸在他的学习、布局与远程掌控之中,江西铜业的股价在8元上方震荡巩固,为下一次冲锋蓄力;而苏晚晴也继续着她忙碌的调研与政策研究工作,东南大学的报告对她而言,只是众多行程中的一站。

  然而,命运的丝线既已交织,便不会轻易断开。

  几天后,一场由校学生会牵头组织、经管学院承办的小型“青年经济论坛”在经管楼的一间阶梯教室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快车:油门与刹车之间的平衡艺术”,旨在让学生们探讨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这类论坛规格不如之前的报告会,氛围更轻松,鼓励自由发言和辩论。

  林见鹿本无意参加,但李立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几张票,又听闻经管学院几位以观点犀利着称的教授会到场点评,便硬拉着林见鹿和王浩一同前来,美其名曰“开阔眼界”。周浩轩自然不会错过这种可能拓展人脉的场合。

  让林见鹿略感意外的是,当他随着人流走进教室时,竟在嘉宾席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苏晚晴。她今天穿着更显休闲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深色长裤,少了几分官方的严肃,多了几分知性,正与身旁的一位老教授低声交谈着。她似乎只是以个人身份,作为特邀嘉宾列席。

  她的出现,让这个小论坛的格调瞬间提升了不少。不少学生,尤其是经管学院的学生,目光都热切地投向她。

  论坛开始,几位学生代表先后上台发言,有的强调必须保持高速增长,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是为第一要务;有的则关注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社会公平问题,认为需要适度放缓脚步,注重发展的质量。观点各有侧重,辩论也逐渐升温。

  林见鹿坐在后排,安静地听着,眼神平静无波。这些讨论在他听来,大多停留在表象和情绪层面,缺乏对底层驱动力和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自由讨论环节,现场气氛更加热烈。一位言辞激昂的学生正在阐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认为当前阶段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差距,以换取整体的快速发展。

  就在这时,一个清越而平静的女声通过话筒响起,打断了略显嘈杂的讨论:

  “我认同发展是硬道理,但‘效率优先’的前提,是方向的正确和根基的稳固。”众人循声望去,发言的正是苏晚晴。她不知何时拿到了备用话筒,神色从容地看着那位发言的学生,“如果我们追求的效率,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透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效率是否可持续?它所带来的‘发展’,是否真正夯实了我们长远竞争力的根基?”

  她的话语不急不缓,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问题的核心——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那位学生一时语塞,场面有些安静。

  苏晚晴继续道:“油门固然重要,但看不清路况的猛踩油门,可能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我们需要的是装有高质量导航系统(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拥有强劲且自主引擎(核心技术)的快车,而不是仅仅速度惊人的‘危车’。”

  她的比喻形象而有力,引得在场不少教授微微颔首。

  就在众人以为苏晚晴的观点将成为主导时,后排,一个同样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男声响起:

  “苏处长的观点高屋建瓴,令人深思。”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看到了缓缓站起身的林见鹿。他手里没有话筒,但声音清晰地传遍了教室。苏晚晴的目光也立刻锁定了他,眼中闪过一丝预料之中的神色,似乎早已察觉到他的存在,甚至……在期待着他的发言。

  “但是,”林见鹿话锋一转,目光坦然与苏晚晴对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关于‘油门’与‘刹车’,或者说,‘势’与‘实’的关系。”

  “请讲。”苏晚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眼神中充满了认真的审视。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林见鹿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全球化红利尚未见顶,国内市场需求正处于爆发前夜,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这是‘大势’所在。在这个阶段,过于强调‘刹车’,顾虑重重,可能会错失奠定未来几十年发展格局的窗口期。”

  他顿了顿,看到苏晚晴微微蹙眉,但并未打断,便继续阐述:

  “您提到的资源、环境、核心技术问题,是关键,是‘实’功。但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靠‘刹车’和放缓速度,更不能因噎废食。我认为,更优的解是——在踩下‘发展油门’的同时,大力给‘科技升级’和‘模式创新’这另一个油门注入更多、更优质的燃料!”

  他的话语让在场许多人都愣住了,包括台上的几位教授。这种“双油门”理论,颇为新颖。

  “具体而言,”林见鹿条理清晰,“我们不能因为担心石油不够就放弃造车,而应该同时大力投入研发电动汽车和高效电池;不能因为担心传统污染就停滞工业,而应该通过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能因为国外技术壁垒就畏缩不前,而应该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甚至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去定义新的技术标准和生态。”

  他的目光再次与苏晚晴交汇,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恰恰需要通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放缓速度,可能不仅解决不了旧问题,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比如就业压力、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有在高速行驶中更换引擎、升级导航的魄力和能力!”

  “魄力和能力……”苏晚晴重复着这个词,她没有被反驳的恼怒,反而眼神愈发明亮,那是一种遇到真正值得交锋的对手时的兴奋,“林见鹿同学,你的‘双油门’理论很精彩,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锐气。但你是否考虑过现实的约束条件?研发投入的巨大成本与不确定性?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阵痛?以及,在‘高速行驶’中,社会是否能承受‘更换引擎’可能带来的剧烈颠簸?”

  她的问题同样尖锐而务实,直指执行层面的艰难。

  “任何变革都有成本,关键在于权衡远期收益与当期代价。”林见鹿毫不退让,他的思维在“悟性系统”的加持下高速运转,前世今生的见识融会贯通,“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颠簸就永远使用老旧且油耗惊人的引擎,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在未来的某条赛道上,因为动力不足和油耗过高而被彻底抛下。阵痛是暂时的,而落后可能是永久的。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社会托底机制,来管理好升级过程中的‘颠簸’,而不是因为害怕颠簸就拒绝上车,或者永远龟速行驶。”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风险与机遇、当下与未来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苏晚晴立足于政策制定的稳健与可行,强调根基与可持续;林见鹿则着眼于战略机遇的捕捉与跨越,强调魄力与创新。

  他们的辩论没有火药味,只有智慧的火花四溅。一个引经据典,数据扎实;一个视角独特,逻辑缜密。台下众人听得如痴如醉,连几位点评教授都忘记了插话,沉浸在这场高水平的理念交锋之中。

  这不再是学生与官员的问答,而是两个拥有卓越见识的年轻人,在思想层面的平等对话。

  最终,谁也没有彻底说服谁。

  苏晚晴看着台下那个在辩论中依旧保持沉静,眼神却锐利如刀的年轻人,心中最后一丝因年龄和身份而产生的轻视彻底消散。她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看来,我们都需要在‘油门’与‘刹车’、‘势’与‘实’之间,寻找更精妙的动态平衡。感谢林见鹿同学带来的精彩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林见鹿也微微欠身:“苏处长的务实与远见,同样让我深受启发。发展与稳定,本就是一体两面,需要大智慧去统筹。”

  交锋结束,但思想的涟漪却深深印刻在彼此心中。

  论坛散场,人群逐渐离去。苏晚晴在离开前,目光再次投向正在与李立、王浩交谈的林见鹿,这一次,她的眼神中不再仅仅是欣赏和重视,更多了一份将其视为未来某方面“同道”乃至“对手”的郑重。

  潜龙之吟,已能引起凤凰的和鸣。这次理念交锋,如同一次心灵的相互叩问与试探,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星辰大海之约”,奠定了坚实而充满张力的第一块基石。林见鹿知道,他与苏晚晴的故事,绝不会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