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实验室的终章 通信卫星的发射-《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陈默从口袋里掏出遥控器看了一眼,屏幕已经暗了。他没再按,只在手心转了个圈,轻轻塞进帆布包夹层。车窗外的山影渐渐稀疏,天边泛起鱼肚白,地平线像用尺子画出来似的笔直。

  司机问要不要歇会儿,他摇摇头。这趟路他等了五年,不差这一时半刻。

  车停在发射场外围时,天还没全亮。戈壁的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他推门下车,脚踩在砂石地上咯吱作响。远处的发射塔像个沉默的巨人,矗立在晨曦中。他走到控制塔旁的纪念石前停下。

  石头上刻着卫星编号。他从包里取出块烧焦的电路板碎片,边缘坑洼,焊点发黑。这是最早那次试验失败后唯一的遗物。他蹲下身,把碎片仔细塞进石缝,又拨了些砂土压住,免得被风吹跑。

  “你还留着这个。”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苏雪裹着深色大衣,拎着保温桶走近,呼出的白气瞬间被风吹散。她看了眼那块破电路板,嘴角微扬:“我以为你要当传家宝供着。”

  “得留给识货的人。”他站起身拍掉手上的土,“这么早过来,材料都交齐了?”

  “昨晚就弄妥了。”她说,“保密协议、技术归档、对外通稿,一样没落。你现在可是国宝级人物,不能随便开口。”

  他笑笑:“那你这是执行任务?”

  “不是。”她把保温桶递过来,“私人送温暖。”

  拧开盖子,米粥的香气混着咸菜味扑面而来。他喝了一口,温度正好。

  “林晚晴到了,”苏雪朝入口方向抬抬下巴,“穿得跟要走红毯一样。”

  那边确实有个红裙身影正踩着高跟鞋往这儿走,手里还提着两个保温杯。林晚晴走到跟前,一杯塞给陈默,一杯塞给苏雪。

  “红枣姜茶,驱寒的。”她说,“你俩在这儿吹风,不知道的以为在瞻仰烈士纪念碑呢。”

  “你这身不冷?”陈默接过杯子。

  “火气旺,冻不着。”她拢了拢披肩,仰头看发射塔,“说真的,以前拍戏也搭过火箭布景,加特效弄得跟真的一样。可站在这儿,感觉完全不同。”

  三人都不说话了,静静望着那座高耸的塔架。天色由灰转亮,云层裂开道金边。

  广播开始播报倒计时,声音平稳清晰。技术人员各就各位,对讲机里应答声此起彼伏。

  “还有四十分钟。”苏雪轻声说。

  陈默点头,目光投向控制台方向。他知道此刻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数据屏,多少双手紧握着记录本。这颗卫星里藏着的不只是信号转发器,还有这五年来的每一步——实验室的争吵、深夜的调试、审查的压力、对手的阻挠,甚至有人为此丢了饭碗。

  但没人退缩。

  “记得你第一次说要做通信卫星,”林晚晴忽然开口,“躺在病床上挂点滴,非要说服我投这个‘连图纸都没有’的项目。”

  “不是说服,是吓唬。”他纠正,“我说国外三年内就会封锁频段,到时候短波都收不着。”

  “你还说国家会急,企业会慌,只有抢在前头才能赢时间。”她笑了,“当时觉得你像个江湖术士。”

  “可你还是投了。”

  “因为我信你说的‘迟早’。”她看着他,“后来每回你说‘迟早会有’的东西,都没让我等太久。”

  广播进入十分钟倒计时。

  现场气氛明显绷紧了。工作人员全部就位,指挥员开始逐项确认状态。

  陈默把空保温杯还给苏雪,往前走了几步,站在观礼台最前沿。风更大了,吹得他的蓝布衫紧贴在身上。

  “点火前五分钟,非必要人员请撤离观测区。”广播响起。

  没人动弹。包括他们三个。

  三分钟。

  两分钟。

  一分钟。

  “燃料加注正常,姿态控制系统自检通过,导航基准锁定,发射窗口允许。”

  “各单位注意,准备点火。”

  全场寂静。

  陈默闭上眼睛。

  耳边只剩风声和心跳。

  三。

  二。

  一。

  “点火!”

  轰隆巨响,大地震颤。橘红火焰从底部喷涌,瞬间照亮整片戈壁。火箭缓缓上升,起初慢得像凝固,随后越来越快,拖着长长尾焰刺向天际。

  人群爆发出欢呼。有人跳着鼓掌,有人偷偷抹眼角。

  苏雪没动,侧头看了眼陈默。他还站着,双手插兜,目光紧追那道升腾的轨迹。

  “想什么?”她问。

  “想十年前,我们连台不跑频的收音机都造不出。”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穿透喧嚣,“现在,能把信号送到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轨道上。”

  她没接话。

  “但这不够。”他继续说,“别人走五十年的路,我们要二十年跑完。接下来,我要让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五十年。”

  林晚晴听完笑了,举杯碰碰他的保温杯:“这话我记着了。下次发布会,我替你说。”

  苏雪终于伸手,轻轻握住他手腕。她的指尖微凉,但握得扎实。

  火箭已飞出大气层,变成天上一颗快速移动的光点。地面指挥中心传来确认:“星箭分离成功,卫星入轨正常,太阳能帆板展开,遥测数据稳定。”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热烈。

  有记者扛着摄像机冲过来要采访。林晚晴立即迎上前挡在两人面前:“现在不行,让他们静静。”

  陈默没看镜头,也没动。他仰着头,直到那颗星彻底消失在视野里。

  “下一步怎么走?”苏雪轻声问。

  “先回实验室。”他说,“有些东西该处理了。”

  “哪些?”

  “所有早期手稿和未加密的草图。”他收回视线,望向远方地平线,“它们的使命完成了,不必再留。”

  她点头,没多问。

  林晚晴走回来看表:“我得赶下午的飞机,港城还有董事会。”

  “去吧。”他说,“等下一代技术成型,第一个通知你。”

  “光说不练可不行。”她眨眨眼,“我等着签第二份投资协议呢。”

  她转身走出几步,又回头:“喂,你俩真不去喝碗羊肉汤?我知道有家特别地道。”

  “改天吧。”苏雪说,“他今天走不快。”

  林晚晴笑笑,挥挥手走了。

  风还在吹。

  观测台上的人陆续散去,只剩他们俩还站着。

  “其实你早知道,这天不会太远。”苏雪说。

  “知道。”他点头,“但没想过真来临时,是这种感觉。”

  “什么感觉?”

  “像考试交卷前最后一笔。”他低头看自己的手,“写完了,还得等判分。”

  她轻轻靠在他肩上,幅度小得几乎察觉不到。

  “分数早定了。”她说。

  他没应声,只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慢慢覆在她手背上。

  远处,发射塔的灯光一盏盏熄灭。监控屏上的轨迹线稳定延伸,代表那颗卫星正在轨道上平稳运行。

  地面的一切都安静下来。

  他忽然说:“我想去张教授办公室看看。”

  “现在?”

  “嗯。有些事,该亲手了结。”

  她松开手,转身走向停车区:“我开车送你。”

  最后回望一眼天空。

  那里空空如也,又仿佛盛满了整个未来。

  车门关上的刹那,他摸了摸胸前口袋,里面有张折得方正的纸条,写着一组频率代码。那是昨天深夜收到的最后信号测试反馈,来自遥远太空的回响。

  他没打开看,只把它压进笔记本夹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