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苏雪的“温柔”助攻-《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主机风扇仍在嗡嗡作响。陈默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屏幕上那条刚刚生成的日志记录——【数据导出完成,连接断开】。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一敲,确认追踪程序已经备份了所有访问路径。随后合上笔记本,将U盘锁进抽屉。

  当门被推开时,他已经站起身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肩膀。来人是隔壁实验室的技术员,抱着一台设备,看见他还在这里,明显愣了一下:"陈老师?您不回去休息吗?"

  "还有点事要处理。"他说,"你先忙。"

  那人点点头,放下设备就离开了。

  陈默重新打开一台备用机,调出军工所公开发布的几份技术简报。页面快速滚动,但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这些资料太过浅显,许多关键参数都被模糊处理过。他心知肚明,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绝不会出现在对外公开的文件里。

  次日上午十点,苏雪在校门口等候专车。

  她穿着浅色衬衫,外搭藏青色风衣,手里拎着黑色公文包。司机老李从驾驶座下来,替她打开后车门。

  "苏记者,又去军工所?"老李笑着寒暄。

  "嗯,已经安排好采访了。"她坐进车内,将包放在膝上,"今天要聊卫星通信方面的话题。"

  车辆启动,驶向城郊。

  采访地点设在高校合作项目办公室。军工所派来的专家姓周,五十岁上下,戴着银边眼镜,说话语速不快但字字精准。他起初对接受采访有些犹豫,但看到苏雪准备的采访提纲细致入微,问题紧扣国家技术发展方向,态度才渐渐缓和。

  "我们目前的重点,是解决高频信号在复杂轨道环境下的同步稳定性问题。"周工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出简单的波形图,"特别是纠错机制,必须能在零点几秒内响应突发干扰。"

  苏雪认真记录着关键词,适时追问:"那现在的测试环境,能够模拟真实太空中的多径衰减吗?"

  "部分可以。"周工点头,"我们使用三组地面站进行交叉验证,但某些极端情况还得依靠算法预判。"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他陆续提到了几个核心参数:载波频率容差、帧头识别阈值、冗余编码层级。这些都是陈默急需了解的信息。

  采访结束前,苏雪合上笔记本,微笑道:"谢谢您这么耐心地解答。这些内容对年轻人理解国家科技发展很有帮助。"

  周工摆摆手:"你们媒体能把这些讲清楚,也是好事。"

  返回学校已是正午。苏雪没有回编辑部,而是直接去了打印室。

  她将记录的内容重新整理,删去所有敏感标题和编号,改写成一篇题为《关于空间信号衰减的几点思考》的文章。语气像是学术随笔,看不出原始来源。打印出来后,她找了一本旧版《无线电原理》,将纸张夹在书页中间。

  下午三点十七分,她推开实验室的门。

  陈默正坐在主机前,手指搭在键盘上,屏幕显示着一段未命名的代码。听到动静,他抬起头。

  "你怎么来了?"他问。

  苏雪走到桌边,放下书本:"上次你借我的书,我看完了,顺路还回来。"

  "哦。"他接过书,随手放在一旁。

  她没有久留,转身就要离开。

  门关上前,她听见他说:"晚上有空吗?"

  她的脚步微微一顿,没有回头:"记者在岗时间不能擅离岗位。"

  说完便离开了。

  陈默拿起那本书,翻开。看到夹在其中的文档时,他的眼神变了。

  他没有立即阅读内容,而是先检查了监控系统,确认没有异常访问记录。接着插入专用U盘,用加密设备扫描整份文件,导入内部硬盘。

  五分钟后,他开始逐行细读。

  第一段阐述了动态纠错模块的设计逻辑,第二段分析了轨道漂移对信号相位的影响,第三段甚至给出了当前测试中使用的基准校验值。

  这些内容,与他记忆中的未来技术片段完全吻合。

  他靠在椅背上,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原来他们已经在测试第三阶段了。比他预计的还要快。

  这意味着,如果星辰集团真的打算用这套假方案去交差,很快就会发现根本无法运行。而一旦他们质疑中方的技术能力,国内这边必须拿出过硬的数据来反击。

  否则,局面就会变得被动。

  他重新戴上眼镜,打开另一个窗口,调出自己正在完善的真实方案。对照着苏雪带来的资料,逐条核对参数。

  载波频率从原先的设定下调0.3%,帧头识别阈值提高两个单位,冗余编码增加一层嵌套结构。每修改一处,系统都会自动进行一次模拟运行。

  结果全部通过。

  他松了口气,伸手去拿茶杯,才发现茶水早已凉透。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里传来几次脚步声,但没有人进来。

  他又读了一遍那份文档,最后目光停留在一页角落的手写备注上:"高频环境下,建议优先启用双通道备份机制——这是周工口头补充的,未公开。"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

  然后拿起电话,拨通校报编辑部的号码。

  "喂?"那边很快接起。

  "你给的东西,"他说,"比我想象的还要详细。"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瞬,随即传来一声轻笑:"我知道你在做什么。别总是一个人扛着。"

  他没有立即回应。

  实验室里很安静,只有主机运转的低鸣。

  "有你在,我赢定了。"他说。

  "别分心,"她的声音压低了些,"国外公司还在虎视眈眈。"

  电话挂断了。

  陈默放下听筒,回到电脑前。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写着:【真实方案_V3】。然后将刚刚修改过的参数逐一录入。

  屏幕的蓝光映在他的镜片上,反射出一行滚动的日志:

  【模拟环境加载完成】

  【信号强度:正常】

  【纠错模块:激活】

  【同步进程:稳定】

  一切顺利。

  他点击保存,顺手将旧版方案拖进回收站。

  这时,门外传来轻微的响动。

  门把手转动。

  他抬起头。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探头进来,是物理系的助教小张。

  "陈老师,您还在啊?"小张有些意外,"我来找示波器探头,之前借放在您这儿一个。"

  "在工具柜第二层。"陈默说。

  "谢谢。"小张进去翻找。

  陈默没有再说话,继续盯着屏幕。

  小张拿了东西出来,临走前随口问道:"最近很忙吧?听说你们的项目快要验收了?"

  "快了。"他说。

  "压力不小吧?"

  "还好。"他笑了笑,"有人帮忙。"

  小张点点头,关门离开了。

  陈默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路灯刚刚亮起,映照着空荡的车道。

  他掏出手机,翻到通讯录里一个标记为"军工所-周"的号码。这是苏雪早上悄悄发给他的,说是对方接受采访后留下的联络方式,方便后续核实内容。

  他没有拨打,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删除了这个号码。

  回到座位,他打开录音笔。

  "十一月六日,下午五点四十三分。"他低声说,"真实方案参数修正完毕,基础架构已完成。下一步,等待对方正式提出技术质疑。"

  说完,关掉录音。

  主机提示音响起,最新一轮模拟测试完成,结果显示一个绿色的对勾。

  他盯着那个符号,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门外又有了动静。

  这次是脚步声,由远及近。

  门被推开一条缝,一只手指贴在唇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紧接着,一张熟悉的脸探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