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宫大火三日后,天色阴沉如墨。
苏识站在内政院偏殿的烛光下,指尖抚过《历年祈福录·天音寺卷》泛黄的纸页。
窗外风声呜咽,像是有谁在低语着不可言说的秘密。
她的目光停在那一行朱批上:“景和三年,春旱,太子失宠,帝遣其代往天音寺祈福七日。”
她轻轻翻动书页,又见一条记录——“景和六年,北境兵变,储位动摇,太子再赴天音寺,闭关诵经九日。”
一次是巧合,两次便是规律。
她眸光微敛,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
所谓“代帝祈福”,从来不是恩典,而是试探。
是帝王用来放逐储君、削弱威望的体面手段。
一旦离宫,便如断羽之鸟,朝中耳目尽失,政令不通,只需些许流言,便可动摇根基。
而这一次,皇帝竟在废后灵位被焚之后,立刻下旨命太子前往天音寺为“国运不宁”忏悔……时机太巧,动作太快。
这不是信任,是清算的开端。
苏识缓缓合上册子,抬眼看向立于阶下的柳绿。
“传你去查禁军右营近日轮值名录。”
柳绿一怔:“大人?”
“太子明日启程,东宫防卫将交由禁军右营接管。”苏识语气平静,却字字如刀,“而右营统领周承业,是赵明凰的表兄。”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柳绿呼吸微紧:“您的意思是……赵贵妃会被利用?”
“不是被利用。”苏识轻笑一声,眼神幽深得如同寒潭,“她是主动要跳出来的人。”
赵明凰虽被软禁,但野心未死。
她儿子乃庶长皇子,在太子若倒、诸王争位的局面下,尚有一线机会。
如今局势动荡,正是她搅浑水、搏一线生机的最佳时机。
所以,她不会坐视太子安然归来。
苏识转身走向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迅速写下几行小字,随后将其夹入一本厚厚的《供奉名录》中。
这本名录本是用来核查宫外寺庙香火供奉是否合规,名正言顺,无人会疑。
“把这个送去冷宫西侧第三间偏屋。”她将名录交给柳绿,声音压得极低,“就说例行稽查,让她亲自签收。”
柳绿迟疑片刻,终是点头退下。
三更天,冷雨敲窗。
赵明凰蜷坐在灯影里,手指颤抖地翻开那本《供奉名录》。
当看到其中一页赫然写着“天音寺住持曾收受前东宫舍人白银三千两”时,她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像是濒死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她猛地站起,眼中燃起疯狂的火光,“太子啊太子,你平日装得清廉正直,背地里竟敢借佛敛财?若此事曝光,父皇岂能容你!”
她立刻执笔,拟了一封密信,命心腹宫婢连夜送出宫外。
次日清晨,宫外轰动。
天音寺住持被人发现悬于禅房梁上,面色青紫,确系自缢。
身旁留有遗书一封,笔迹颤抖却清晰——直指太子多年以来以祈福为名,大肆收取富商布施,所得银钱皆入私囊,亵渎佛法,罪无可赦!
消息传入宫中,满朝哗然。
萧玦听闻此事,冷笑出声:“赵明凰倒是迫不及待,替我们动手铲除太子。”
白砚立于暗处,低声禀报:“属下已确认,那封遗书确为住持亲笔,但内容显然是被迫所写。”
苏识却静坐不动,手中茶盏轻转,眸光冷冽如霜。
“她不是帮我们,是在赌命。”她淡淡道,“她以为扳倒太子,就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风口。可她忘了,乱局一起,最先被当作祭旗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棋手。”
她抬眸,望向窗外沉沉云雾,忽然道:“白砚。”
“属下在。”
“今夜子时,潜入天音寺。”
白砚眉头微皱:“大人要我取回账册?可目前尚无证据显示……”
“不是取。”苏识打断他,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是添一笔。”
她从袖中抽出一张薄纸,上面抄录着住持遗书全文。
她用指尖点在最后一行空白处,一字一句道:“加一句——‘所有账册藏于钟楼夹层,铜铃之后’。”
白砚瞳孔一缩:“您是要……引人去搜?”
“不错。”苏识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冰冷而锋利,“有人想用死人说话,那我就让死人说得更多一点。”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宫门方向缓缓升起的灰蒙蒙晨雾。
这场局,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杀招,从来不在于谁先出手,而在于谁,能让对手亲手打开那扇通往毁灭的门。
风穿堂而过,吹动案上尚未收起的《供奉名录》,纸页翻飞间,一行红字悄然显露——
【景和八年,三月十七,天音寺钟楼异响,禁军奉旨搜查……】第65章 他跪的不是佛,是算计(续)
天音寺钟楼之下,尘埃未定。
禁军甲胄铿锵,火把如龙蜿蜒而入。
领头校尉一挥手,士兵们便如狼似虎般翻箱倒柜,铜铃震颤,木梁吱呀作响。
当一名兵卒从钟楼夹层中抽出那本泛黄账册时,四周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找到了!”
消息飞马传回宫中,皇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指尖一顿,朱笔悬在半空。
账册呈上,纸页粗糙,墨迹斑驳。
户部主事连夜查验,越看越觉荒谬——太子名下竟有单笔支出三千两用于“购香灰炼长生丹”,又有“布施银五百两换住持亲笔开光符”等荒唐条目。
更离谱的是,部分字迹明显出自多人之手,金额虚高到连最蠢的贪官都不会用的数字。
“这……是小儿科。”皇帝冷笑,将账册摔在案上,“谁以为朕这般好欺?”
他目光扫过殿内重臣,最终落在跪伏于阶下的密探身上:“赵贵妃昨夜派人出宫?”
“回陛下,三更天,婢女借采买药引之名出西角门。”
“她可曾与东宫暗通?”
“尚未发现往来痕迹,但……遗书内容仅宫中极少数人知晓。”
皇帝眸色渐深。
若太子真贪,何必让住持自缢留书?
若住持真因压力而死,又怎会留下如此漏洞百出的证据?
唯一的解释——有人急于除掉太子,却操之过急,反露马脚。
夜阑人静,御前太监悄然传召:“陛下命内政院提举苏识觐见。”
烛影摇红,苏识缓步入殿,青衣素裙,发无珠翠,恭敬垂首,一如寻常宫婢。
可她每一步都踏得极稳,像是早已算准了今夜会有这一招。
“你早知这是伪证?”皇帝声音低沉,带着试探。
苏识低头,指尖微蜷,却面色如常。
“奴婢不敢妄断。只知佛前焚香者,或为祈福,或为遮心。但人心多谎,佛前无谎。”
寥寥数语,不辩不解,却如针尖挑开迷雾。
皇帝盯着她良久,忽然轻笑:“你倒是聪明,不说破,也不掩盖,任它自行败露。”他站起身,踱至窗前,望向远处冷宫方向,“赵明凰……太高看了自己,也太小看了这座皇宫。”
三日后,圣旨下达:
“妄构宫闱是非,动摇国本者,实为大患。”
赵明凰由偏殿软禁迁入冷苑,贴身宫人减半,一切供奉按庶人例执行——明面上未加罪名,实则形同囚禁。
那一日,春风拂过宫墙,柳絮纷飞如雪。
苏识立于内政院檐下,望着那顶缓缓远去的青呢宫轿,唇角微扬。
轿帘晃动间,她仿佛看见赵明凰瞪着通红双眼,死死攥住帘布,像一头困兽。
“她想当刀,却忘了——”苏识低声自语,指尖轻轻叩击檐角铜铃,一声清越脆响划破寂静,“刀若不听使唤,执刀人也会被割。”
阴影深处,萧玦不知何时已悄然伫立,玄袍黑氅,神色冷峻。
“下一步,”他嗓音低哑,如刃出鞘,“该让太子自己怕起来了。”
风起卷叶,铜铃再响,余音袅袅,如同棋局落子,步步惊心。
苏识收回目光,转身步入内政院正堂。
案上堆叠着各司报来的稽查文书,她一一翻阅,神情专注。
忽而,一页《物料调拨录》映入眼帘——九皇子府修缮所需桐木、青砖、琉璃瓦等物,皆被标注“库银紧张,暂缓支取”。
她眉梢微动,未语,只是将那页纸轻轻折起一角,压在砚台之下。
窗外,暮色四合,宫灯初上。
苏识站在内政院偏殿的烛光下,指尖抚过《历年祈福录·天音寺卷》泛黄的纸页。
窗外风声呜咽,像是有谁在低语着不可言说的秘密。
她的目光停在那一行朱批上:“景和三年,春旱,太子失宠,帝遣其代往天音寺祈福七日。”
她轻轻翻动书页,又见一条记录——“景和六年,北境兵变,储位动摇,太子再赴天音寺,闭关诵经九日。”
一次是巧合,两次便是规律。
她眸光微敛,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
所谓“代帝祈福”,从来不是恩典,而是试探。
是帝王用来放逐储君、削弱威望的体面手段。
一旦离宫,便如断羽之鸟,朝中耳目尽失,政令不通,只需些许流言,便可动摇根基。
而这一次,皇帝竟在废后灵位被焚之后,立刻下旨命太子前往天音寺为“国运不宁”忏悔……时机太巧,动作太快。
这不是信任,是清算的开端。
苏识缓缓合上册子,抬眼看向立于阶下的柳绿。
“传你去查禁军右营近日轮值名录。”
柳绿一怔:“大人?”
“太子明日启程,东宫防卫将交由禁军右营接管。”苏识语气平静,却字字如刀,“而右营统领周承业,是赵明凰的表兄。”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柳绿呼吸微紧:“您的意思是……赵贵妃会被利用?”
“不是被利用。”苏识轻笑一声,眼神幽深得如同寒潭,“她是主动要跳出来的人。”
赵明凰虽被软禁,但野心未死。
她儿子乃庶长皇子,在太子若倒、诸王争位的局面下,尚有一线机会。
如今局势动荡,正是她搅浑水、搏一线生机的最佳时机。
所以,她不会坐视太子安然归来。
苏识转身走向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迅速写下几行小字,随后将其夹入一本厚厚的《供奉名录》中。
这本名录本是用来核查宫外寺庙香火供奉是否合规,名正言顺,无人会疑。
“把这个送去冷宫西侧第三间偏屋。”她将名录交给柳绿,声音压得极低,“就说例行稽查,让她亲自签收。”
柳绿迟疑片刻,终是点头退下。
三更天,冷雨敲窗。
赵明凰蜷坐在灯影里,手指颤抖地翻开那本《供奉名录》。
当看到其中一页赫然写着“天音寺住持曾收受前东宫舍人白银三千两”时,她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像是濒死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她猛地站起,眼中燃起疯狂的火光,“太子啊太子,你平日装得清廉正直,背地里竟敢借佛敛财?若此事曝光,父皇岂能容你!”
她立刻执笔,拟了一封密信,命心腹宫婢连夜送出宫外。
次日清晨,宫外轰动。
天音寺住持被人发现悬于禅房梁上,面色青紫,确系自缢。
身旁留有遗书一封,笔迹颤抖却清晰——直指太子多年以来以祈福为名,大肆收取富商布施,所得银钱皆入私囊,亵渎佛法,罪无可赦!
消息传入宫中,满朝哗然。
萧玦听闻此事,冷笑出声:“赵明凰倒是迫不及待,替我们动手铲除太子。”
白砚立于暗处,低声禀报:“属下已确认,那封遗书确为住持亲笔,但内容显然是被迫所写。”
苏识却静坐不动,手中茶盏轻转,眸光冷冽如霜。
“她不是帮我们,是在赌命。”她淡淡道,“她以为扳倒太子,就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风口。可她忘了,乱局一起,最先被当作祭旗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棋手。”
她抬眸,望向窗外沉沉云雾,忽然道:“白砚。”
“属下在。”
“今夜子时,潜入天音寺。”
白砚眉头微皱:“大人要我取回账册?可目前尚无证据显示……”
“不是取。”苏识打断他,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是添一笔。”
她从袖中抽出一张薄纸,上面抄录着住持遗书全文。
她用指尖点在最后一行空白处,一字一句道:“加一句——‘所有账册藏于钟楼夹层,铜铃之后’。”
白砚瞳孔一缩:“您是要……引人去搜?”
“不错。”苏识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冰冷而锋利,“有人想用死人说话,那我就让死人说得更多一点。”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宫门方向缓缓升起的灰蒙蒙晨雾。
这场局,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杀招,从来不在于谁先出手,而在于谁,能让对手亲手打开那扇通往毁灭的门。
风穿堂而过,吹动案上尚未收起的《供奉名录》,纸页翻飞间,一行红字悄然显露——
【景和八年,三月十七,天音寺钟楼异响,禁军奉旨搜查……】第65章 他跪的不是佛,是算计(续)
天音寺钟楼之下,尘埃未定。
禁军甲胄铿锵,火把如龙蜿蜒而入。
领头校尉一挥手,士兵们便如狼似虎般翻箱倒柜,铜铃震颤,木梁吱呀作响。
当一名兵卒从钟楼夹层中抽出那本泛黄账册时,四周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找到了!”
消息飞马传回宫中,皇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指尖一顿,朱笔悬在半空。
账册呈上,纸页粗糙,墨迹斑驳。
户部主事连夜查验,越看越觉荒谬——太子名下竟有单笔支出三千两用于“购香灰炼长生丹”,又有“布施银五百两换住持亲笔开光符”等荒唐条目。
更离谱的是,部分字迹明显出自多人之手,金额虚高到连最蠢的贪官都不会用的数字。
“这……是小儿科。”皇帝冷笑,将账册摔在案上,“谁以为朕这般好欺?”
他目光扫过殿内重臣,最终落在跪伏于阶下的密探身上:“赵贵妃昨夜派人出宫?”
“回陛下,三更天,婢女借采买药引之名出西角门。”
“她可曾与东宫暗通?”
“尚未发现往来痕迹,但……遗书内容仅宫中极少数人知晓。”
皇帝眸色渐深。
若太子真贪,何必让住持自缢留书?
若住持真因压力而死,又怎会留下如此漏洞百出的证据?
唯一的解释——有人急于除掉太子,却操之过急,反露马脚。
夜阑人静,御前太监悄然传召:“陛下命内政院提举苏识觐见。”
烛影摇红,苏识缓步入殿,青衣素裙,发无珠翠,恭敬垂首,一如寻常宫婢。
可她每一步都踏得极稳,像是早已算准了今夜会有这一招。
“你早知这是伪证?”皇帝声音低沉,带着试探。
苏识低头,指尖微蜷,却面色如常。
“奴婢不敢妄断。只知佛前焚香者,或为祈福,或为遮心。但人心多谎,佛前无谎。”
寥寥数语,不辩不解,却如针尖挑开迷雾。
皇帝盯着她良久,忽然轻笑:“你倒是聪明,不说破,也不掩盖,任它自行败露。”他站起身,踱至窗前,望向远处冷宫方向,“赵明凰……太高看了自己,也太小看了这座皇宫。”
三日后,圣旨下达:
“妄构宫闱是非,动摇国本者,实为大患。”
赵明凰由偏殿软禁迁入冷苑,贴身宫人减半,一切供奉按庶人例执行——明面上未加罪名,实则形同囚禁。
那一日,春风拂过宫墙,柳絮纷飞如雪。
苏识立于内政院檐下,望着那顶缓缓远去的青呢宫轿,唇角微扬。
轿帘晃动间,她仿佛看见赵明凰瞪着通红双眼,死死攥住帘布,像一头困兽。
“她想当刀,却忘了——”苏识低声自语,指尖轻轻叩击檐角铜铃,一声清越脆响划破寂静,“刀若不听使唤,执刀人也会被割。”
阴影深处,萧玦不知何时已悄然伫立,玄袍黑氅,神色冷峻。
“下一步,”他嗓音低哑,如刃出鞘,“该让太子自己怕起来了。”
风起卷叶,铜铃再响,余音袅袅,如同棋局落子,步步惊心。
苏识收回目光,转身步入内政院正堂。
案上堆叠着各司报来的稽查文书,她一一翻阅,神情专注。
忽而,一页《物料调拨录》映入眼帘——九皇子府修缮所需桐木、青砖、琉璃瓦等物,皆被标注“库银紧张,暂缓支取”。
她眉梢微动,未语,只是将那页纸轻轻折起一角,压在砚台之下。
窗外,暮色四合,宫灯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