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她说的不是理,是势-《李言李语》

  七日后,天刚蒙蒙亮,内政院的侧门便悄然开启。

  一辆不起眼的青布小车缓缓驶入,车上堆着数十卷用油纸仔细包裹的文书。

  柳绿早已候在廊下,指尖微颤地接过第一卷,只扫了一眼封皮上“民心实录·第一批回卷”八字,心头猛地一热。

  成了。

  她几乎是跑着将这些卷宗送至苏识案前。

  窗外晨雾未散,烛火却已燃了整夜。

  苏识披着一件素色外裳,发髻微松,眼神却清明如刀。

  她翻开第一卷,逐字细读,目光沉稳得仿佛不是在看一份民间反馈,而是在审阅一场战役的战报。

  “竞标公平……回款及时……不再需打点宫中关系。”她低声念着,唇角终于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这不是数据,是人心。

  更让她动容的是那些夹杂在条陈之间的原话——粗粝、直白,带着市井烟火的气息。

  “以前送一匹缎子要孝敬三层人,如今只要货好就行!”一个卖绸缎的小贩哭着说,“我娘瘫在床上三年,头一回收到足额银钱,夜里烧香都烧哭了。”

  苏识的手指停在这句话上,久久未动。

  她忽然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不只是推行一项制度,而是在撬动一座百年沉疴的巨殿。

  那些高坐庙堂的人以为礼法是铁律,却忘了百姓的眼睛最亮,嘴巴最真。

  “挑出十段。”她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最具感染力的十段口述,用工楷誊于黄绫之上,题曰《民声十录》。”

  柳绿一震:“用黄绫?那是……只有圣旨或宗室诰命才可用的规制!”

  “正因如此,才够分量。”苏识抬眸,眸光冷冽如雪刃,“他们说我牝鸡司晨,那就让这‘鸡鸣’响彻太庙。”

  她的语气平静,可每一个字都像钉子,狠狠楔进现实的缝隙里。

  三日后,恰逢初一宗庙祭典。

  百官依例入宫行礼,勋贵子弟随行参拜。

  苏识择机求见礼部尚书,言辞恭敬却不容推拒:“新政施行月余,民间反响甚佳,臣愿将《民声十录》陈列于太庙偏殿,一则彰显天子重民之德,二则激励诸司勤政为民。”

  老尚书眉头紧皱,本欲斥其僭越,可“重民”二字卡在他喉间——这是开国太祖亲立的祖训,谁敢公然违背?

  他只得勉强应允,心中冷笑:不过几段市井俚语,能掀起什么风浪?

  可他错了。

  次日清晨,镇国老将军韩崇携孙儿前来祭祖。

  途经偏殿时,忽闻内里人声低沸。

  他好奇步入,只见十余位官员围在一排黄绫前低声诵读。

  其中一段赫然写着:“我家三代做织工,从前求姑姑们收货,得跪着递茶;如今只需把经纬对齐,宫里验收官点头就行。”

  韩崇猛地一怔,转头问身边小孙子:“这话,像不像咱们常去那家糖糕铺的老张说的?”

  少年点头:“爷爷,他还总骂‘宫里的姑奶奶比阎王还难见’呢!”

  老人哈哈大笑,随即凝视黄绫良久,叹道:“原来宫里真有人听到了我们的声音。”

  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传遍朝堂内外。

  原本冷清的偏殿竟成了每日必访之地。

  有大臣偷偷抄录带回府中,有嫔妃遣侍女悄悄描摹,更有几位老学士站在那里,读着读着竟红了眼眶。

  而这一切,都被一双眼睛静静注视着。

  赵明凰一身素衣,带着两名画师,悄然走出宫门。

  她没有仪仗,没有通报,只寻访了几处曾参与竞标的商户。

  当一位卖绣线的寡妇认出她时,激动得几乎跪下。

  “贵妃娘娘!我儿子靠这新规接了宫中订单,今年过年终于吃了顿肉!”

  赵明凰亲手扶起她,转身对画师道:“画下来。不要修饰,就画她眼里那道光。”

  回宫后,她将画卷赠予几位交好郡主,轻声道:“你看这些人眼里有光,哪像是被压迫的?若这叫‘妇人干政’,那我宁愿一辈子不做贤妇。”

  茶会之上,此言一出,满座寂静。

  可无人反驳。

  因为谁都看得出来——那十段黄绫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编的。

  那是千百个普通人用生活换来的证词,是最锋利的民意之剑。

  夜深,苏识独坐灯下,窗外月色如练。

  她望着空荡的庭院,仿佛看见无数双未曾谋面的手,在黑暗中为她举起了火把。

  但她也知道——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就在她合上最后一卷文书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而来,低声道:“兵部尚书府连夜召见三位御史,闭门密谈半个时辰……”

  苏识指尖一顿,眉心微蹙。

  来了。

  她缓缓起身,望向皇宫深处那片沉默的殿宇,唇边掠过一抹冷笑。

  既然你们想玩大的……

  那就看看,是谁更能听懂这天下之声。兵部尚书府的烛火燃了一夜。

  三名御史在密室中低语,笔尖如刀,字字淬毒。

  翌日清晨,一封措辞激烈的弹劾奏章便呈上了御前——“掌事姑姑苏识,假公济私,收买民意,蛊惑视听,以市井俚语淆乱朝纲,实乃牝鸡司晨之兆,若不严惩,国将不国!”

  奏章递入勤政殿时,皇帝正把玩着一枚白玉镇纸,眉心微动,却未发一言。

  半晌,只落了四个朱批:“观而后论。”

  四字轻飘,却重若千钧。

  消息传出,满宫哗然。

  有人松了口气,以为天子终要清算这位风头太盛的女官;也有人冷笑,等着看她如何收场。

  可苏识听闻后,只是指尖轻叩案沿,眸光沉静如古井无波。

  她没有辩解,没有上书自陈,甚至连眉头都未曾皱一下。

  “柳绿。”她唤来心腹女官,声音淡得像拂过窗棂的一缕风,“暂停所有回访录卷,已收的封存,未访的延后。”

  柳绿愕然:“可是……《民心实录》才刚起势,此时停下,岂非前功尽弃?”

  “不。”苏识抬眼望向窗外那片灰蓝未明的天空,唇角微扬,“风要吹够时辰,才掀得起浪。现在最怕的,不是他们攻我,而是他们沉默。”

  她太懂这些权臣了——傲慢、自负、惯于掌控节奏。

  一旦发现舆论失控,第一反应便是围剿。

  可若你突然撤步,不留破绽,反让他们拳拳打空,那种不安与猜忌,比千军万马更蚀骨。

  她就是要让他们摸不清深浅,疑神疑鬼,彼此生隙。

  而真正的杀招,早已悄然埋下。

  当夜三更,月隐星沉。

  一道黑影掠过宫墙如飞鸟穿林,落地无声。

  白砚贴着屋檐潜行,避过巡夜侍卫,直入宗正寺最深处的档案房。

  铁锁在他手中如枯枝断裂,尘封多年的卷册被迅速翻检,直至抽出那一本泛黄残旧的《皇嗣继承条例注疏》。

  他动作极快,取页、拓印、归位、封存,全程未留痕迹。

  离开前,目光扫过角落一排蒙尘的族谱匣子,眼神微凝——但终究未动。

  回到内政院密室,苏识亲手接过复印件,指尖缓缓抚过那一行墨迹斑驳却清晰可辨的文字:

  “嫡庶之争,当以血脉为据,辅以天命人心。”

  她的指腹在“人心”二字上停留良久,忽然低笑出声,笑声清冷,却又带着某种近乎虔诚的锋利。

  “你说我是妇人?”她低声呢喃,仿佛对着整个王朝的旧规在宣战,“好啊——那就让我用这妇人之手,把‘人心’二字,刻进你们的骨血里。”

  她将注疏复印件仔细夹入明日呈递的《内政月报》夹层。

  那份看似寻常的奏报,将随例行文书流入勤政殿案头,悄无声息,却足以在帝王心中埋下一粒种子。

  窗外,钟楼忽响,九声悠远。

  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斜斜照在她未阖的案卷上,纸页边缘镀了一层金边,宛如加冕。

  而在太庙偏殿之外,青石阶前的落叶尚未扫净,已有几道身影驻足。

  那是几位年轻官员,袖中藏着抄录的《民声十录》,低声诵读,神情复杂。

  其中一人喃喃:“这话……真像是从咱们巷口说出来的。”

  另一人苦笑:“可不是?我爹昨夜喝醉了,还念叨‘宫里总算有人听得见穷人说话’。”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不远处的廊柱阴影里,一位身着深色官袍的老学士负手而立,面色铁青。

  “市井俚语,怎堪入庙堂?”他冷声斥道,转身欲走。

  可就在他踏下台阶时,身后传来一声稚嫩却坚定的声音:

  “父亲,那位卖糖糕的老张,昨夜给我娘送了半筐新蒸的枣泥糕……他说,这是‘谢天子,也谢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