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偏殿外的青石阶上,晨雾未散,已有三五成群的官员伫立不去。
他们手中或捧书册,或藏抄本,低声议论着那几日传遍京师的《民声十录》。
“真敢写啊……连东市米价涨三文都记下来了。”
“更吓人的是西坊李婆那段话——‘我儿饿死在旧政年间,若早有今日,何至于此?’这话要是让圣上听见……”
话音未落,一道苍老却冷峻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市井俚语,怎堪入庙堂?”
众人回头,见是礼部左侍郎周崇安,须发半白,面容肃厉。
他袖袍一甩,拂开人群径直而去,留下一句余音:“治国岂能靠哭诉?”
可当夜,周府书房灯火通明。
周崇安正批阅奏稿,其子周延之推门而入,脸上竟带着少有的激动:“父亲,您可知城北织坊张家,三年不得宫标,昨竟凭一匹素绫夺魁?”
周崇安眉头一皱:“宫中采办自有章程,莫非徇私?”
“非也。”周延之压低声音,“评审官当众拆卷,条陈分明:布纹匀净、染料合规、工期守时——三项皆优。而落选者,多因虚报工时、夹带劣纱。新政之下,不看门路,只看实绩。”
他顿了顿,望着父亲震惊的脸,缓缓道:“张家老翁跪地叩首,说了一句——‘原来宫里也讲理了。’”
烛火轻晃,映得周崇安脸色忽明忽暗。
他想斥责,想怒骂,可最终只是沉默良久,将手中朱笔重重搁下。
这一幕,不过数个时辰后,便已悄然呈现在苏识案前。
柳绿垂首禀报:“周侍郎之子亲口所述,一字未改。”
苏识端坐于内政院提举大位,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唇角微扬,却无笑意。
她不要感激涕零,也不要高呼万岁。
她要的是——人心即天意。
“把百姓提到‘祖宗积德才遇清官’的话,尽数收录。”她声音平静,却字字如刀,“尤其是那些说‘苏娘子代天听言’的,一个都不许漏。”
柳绿迟疑:“这些人情赞誉,是否太过张扬?恐招非议。”
“非议?”苏识冷笑一声,抬眸望向窗外宫墙,“他们骂我是妇人干政,那就让我用妇人之口,说出天下最难忽视的声音。”
她起身踱步,素色裙裾扫过地砖缝隙,仿佛丈量着整个王朝的命运。
“《民声十录》不是善书,是犁。我要犁开这层腐土,看看底下有没有新芽。”
消息尚未传开,兵部尚书陈元甫已嗅到风向不对。
次日经筵之上,太子讲完《孟子》,轮到群臣论政。
一名年轻御史出列,语气激昂:“近日坊间妄传所谓‘民意’,聚众评议朝纲,实乃煽动之举!前朝流民暴动,始于此等口舌之祸,不可不慎!”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众人心知肚明——这是冲着苏识去的。
皇帝端坐龙椅,神色莫测,只淡淡道:“此事再议。”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波澜暗涌。
可就在当晚,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苏识亲自登门,拜访年逾七旬、素来古板守旧的礼部老尚书沈敬之。
她一身素衣,不带仪仗,仅携一匣誊抄完整的《民声十录》,恭恭敬敬递上:“晚辈斗胆,请老尚书准此书入国子监,供学子研读。”
沈敬之愕然:“你……你是想让这些市井之言,登堂入室?”
“正是。”苏识目光清明,毫无闪避,“若连真话都不敢听,才是真正的乱根。”
老人颤巍巍翻开一页,看到其中一段记录:
“小民王五,卖炭为生。旧制每车加征脚力银二十文,今废除,省下的钱给小儿买了本《千字文》。”
他的手微微抖了一下。
“这不是煽动。”苏识轻声道,“这是活人的呼吸声。陛下居九重之上,听得见吗?我们做臣子的,若也捂住耳朵,那就是共罪。”
沈敬之久久未语,终是长叹一口气:“你这是要把民心,变成天意啊……”
与此同时,华贵妃赵明凰也在行动。
她在府中设宴,邀几位宗室夫人赏花饮酒。
席间屏退婢女,取出一幅新绘长卷徐徐展开——画中赫然是城南布商老张,跪捧黄绫,泪流满面,高呼“青天苏娘子”。
满座哗然。
有夫人冷笑:“不过收买几个贩夫走卒,就敢称青天?滑天下之大稽。”
赵明凰却不恼,反而抿了一口酒,眸光冷冽:“那你敢不敢去市集走一圈?看看如今哪家商户不说‘内政院挂牌,便是信得过’?哪家铺子不把‘识字帖’贴在门口,说是‘照着苏娘子的办法记账’?”
她放下杯盏,声音渐沉:“这世间最难测的是人心,可一旦得了,连神佛都要退避三舍。”
席间鸦雀无声。
那一夜,京城权贵之家,无数密信往来,无数眉头紧锁。
而苏识回到内政院,站在窗前凝视月色,忽然对身旁柳绿道:“挑三户最具代表性的商户。”
柳绿一怔:“姑娘的意思是……”
苏识没有回答,只是将一份名单轻轻放在案头,指尖点了点其中三个名字。
风未起,旗未展,但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无声酝酿。
第100章 她晒的不是花,是刀光(续)
京兆府衙前的石狮被晨露浸得发暗,铜环衔口犹带寒意。
三辆不起眼的马车缓缓停在阶下,车帘掀开,走下的并非达官显贵,而是三名布衣粗服的百姓——城南卖炭的王五、城北织坊张家老翁、西市米铺掌柜李守仁。
他们手中各捧一纸状书,由柳绿亲自引路,步入公堂。
京兆尹赵德昭端坐案后,面色微沉。
他早已接到上峰密令:此事“可听不可判,可记不可传”。
原以为不过是走个过场,让那苏识捞些虚名便罢。
可当王五颤巍巍跪地陈情,说起废除脚力银后终于能供小儿读书时,堂外竟传来窸窣人声。
一个、两个、十个……百姓不知从何处闻讯而来,围满了府衙外的长街。
“我认得他!就是东市那个卖炭郎!”
“我家布匹也挂了‘内政院认证’的牌子,官家采办优先选我们!”
“苏提举让我们商户自己记账,还教识字帖——这不是青天是什么?”
起初是窃窃私语,继而汇成浪潮。有人高喊:“我们要见苏提举!”
呼声如潮水拍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赵德昭脸色铁青,拍案喝止,却压不住民心沸腾。
他猛地起身,拂袖欲走,却被师爷一把拉住:“大人!百姓已堵住四门,若强行驱散,恐酿民变!”
他僵在原地,冷汗涔涔而下。
就在这时,一道黑影掠过屋脊,无声无息落在府衙后巷。
白砚立于檐角,手中纸鸢轻放,一只墨羽信鸽振翅冲入云霄——京兆府“万民请命”之事,将在半个时辰内,呈于勤政殿御案之前。
宫中,苏识正翻阅昨夜各地递来的细作密报。
她指尖忽顿,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异样的喧嚣。
片刻后,柳绿疾步而入,声音难掩激动:“姑娘,京兆府外……挤满了人!都在喊您的名字!白砚那边说,消息已经送进宫了。”
苏识没有抬头,只将手中朱笔轻轻搁下,凝视着窗外那一片灰蓝的天色。
她等的就是这一刻。
礼法要压她“妇人干政”,朝臣要斥她“蛊惑民意”,可她偏要让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堂而皇之地站在律法之外,立于天下之耳。
“他们用规矩困我,我就用人心破局。”她低语,唇边浮起一抹极淡却锋利的笑意,“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止在诏书上。”
当晚,监察使府邸烛火通明。
老监察使崔文谦独坐书房,手中紧攥一份泛黄卷宗——《内政院弊政汇总》,那是他多年搜集、准备在关键时刻一举扳倒苏识的利器。
可就在一个时辰前,他亲眼看见自家儿子在灯下抄写《民声十录》,边抄边叹:“原来我们一直骂的‘奸宦爪牙’,竟真的在为民请命……”
他颤抖着,将卷宗投入炉火。
火舌吞没最后一角残页时,他提笔写下《新政便民刍议》,主动建议将竞标制推广至州县采办,并附言:“制度清明,则民不欺;民信官,则国可安。”
次日清晨,这份奏书赫然出现在内阁案头。
苏识览毕,指尖轻点纸面,笑意渐深。
“连敌人都开始替我说话了。”她低声自语,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终见裂痕,“那么……下一步,该动一动那些自以为稳如泰山的人了。”
她抬眸,望向柳绿:“准备下一期《民心实录》。”
柳绿执笔待命。
苏识略一沉吟,缓缓道:“这一期,主题定为——‘女子掌事是否妨国’。”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窗棂上,似穿透重重宫墙,望向更深远的暗流。
片刻后,她又淡淡添了一句:“对了,收录一条口述吧。”
柳绿提笔。
“就说……”苏识的声音很轻,像风掠过檐铃,“听说三皇子最重孝道,每逢初一十五,必亲扫生母坟茔?”
他们手中或捧书册,或藏抄本,低声议论着那几日传遍京师的《民声十录》。
“真敢写啊……连东市米价涨三文都记下来了。”
“更吓人的是西坊李婆那段话——‘我儿饿死在旧政年间,若早有今日,何至于此?’这话要是让圣上听见……”
话音未落,一道苍老却冷峻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市井俚语,怎堪入庙堂?”
众人回头,见是礼部左侍郎周崇安,须发半白,面容肃厉。
他袖袍一甩,拂开人群径直而去,留下一句余音:“治国岂能靠哭诉?”
可当夜,周府书房灯火通明。
周崇安正批阅奏稿,其子周延之推门而入,脸上竟带着少有的激动:“父亲,您可知城北织坊张家,三年不得宫标,昨竟凭一匹素绫夺魁?”
周崇安眉头一皱:“宫中采办自有章程,莫非徇私?”
“非也。”周延之压低声音,“评审官当众拆卷,条陈分明:布纹匀净、染料合规、工期守时——三项皆优。而落选者,多因虚报工时、夹带劣纱。新政之下,不看门路,只看实绩。”
他顿了顿,望着父亲震惊的脸,缓缓道:“张家老翁跪地叩首,说了一句——‘原来宫里也讲理了。’”
烛火轻晃,映得周崇安脸色忽明忽暗。
他想斥责,想怒骂,可最终只是沉默良久,将手中朱笔重重搁下。
这一幕,不过数个时辰后,便已悄然呈现在苏识案前。
柳绿垂首禀报:“周侍郎之子亲口所述,一字未改。”
苏识端坐于内政院提举大位,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唇角微扬,却无笑意。
她不要感激涕零,也不要高呼万岁。
她要的是——人心即天意。
“把百姓提到‘祖宗积德才遇清官’的话,尽数收录。”她声音平静,却字字如刀,“尤其是那些说‘苏娘子代天听言’的,一个都不许漏。”
柳绿迟疑:“这些人情赞誉,是否太过张扬?恐招非议。”
“非议?”苏识冷笑一声,抬眸望向窗外宫墙,“他们骂我是妇人干政,那就让我用妇人之口,说出天下最难忽视的声音。”
她起身踱步,素色裙裾扫过地砖缝隙,仿佛丈量着整个王朝的命运。
“《民声十录》不是善书,是犁。我要犁开这层腐土,看看底下有没有新芽。”
消息尚未传开,兵部尚书陈元甫已嗅到风向不对。
次日经筵之上,太子讲完《孟子》,轮到群臣论政。
一名年轻御史出列,语气激昂:“近日坊间妄传所谓‘民意’,聚众评议朝纲,实乃煽动之举!前朝流民暴动,始于此等口舌之祸,不可不慎!”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众人心知肚明——这是冲着苏识去的。
皇帝端坐龙椅,神色莫测,只淡淡道:“此事再议。”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波澜暗涌。
可就在当晚,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苏识亲自登门,拜访年逾七旬、素来古板守旧的礼部老尚书沈敬之。
她一身素衣,不带仪仗,仅携一匣誊抄完整的《民声十录》,恭恭敬敬递上:“晚辈斗胆,请老尚书准此书入国子监,供学子研读。”
沈敬之愕然:“你……你是想让这些市井之言,登堂入室?”
“正是。”苏识目光清明,毫无闪避,“若连真话都不敢听,才是真正的乱根。”
老人颤巍巍翻开一页,看到其中一段记录:
“小民王五,卖炭为生。旧制每车加征脚力银二十文,今废除,省下的钱给小儿买了本《千字文》。”
他的手微微抖了一下。
“这不是煽动。”苏识轻声道,“这是活人的呼吸声。陛下居九重之上,听得见吗?我们做臣子的,若也捂住耳朵,那就是共罪。”
沈敬之久久未语,终是长叹一口气:“你这是要把民心,变成天意啊……”
与此同时,华贵妃赵明凰也在行动。
她在府中设宴,邀几位宗室夫人赏花饮酒。
席间屏退婢女,取出一幅新绘长卷徐徐展开——画中赫然是城南布商老张,跪捧黄绫,泪流满面,高呼“青天苏娘子”。
满座哗然。
有夫人冷笑:“不过收买几个贩夫走卒,就敢称青天?滑天下之大稽。”
赵明凰却不恼,反而抿了一口酒,眸光冷冽:“那你敢不敢去市集走一圈?看看如今哪家商户不说‘内政院挂牌,便是信得过’?哪家铺子不把‘识字帖’贴在门口,说是‘照着苏娘子的办法记账’?”
她放下杯盏,声音渐沉:“这世间最难测的是人心,可一旦得了,连神佛都要退避三舍。”
席间鸦雀无声。
那一夜,京城权贵之家,无数密信往来,无数眉头紧锁。
而苏识回到内政院,站在窗前凝视月色,忽然对身旁柳绿道:“挑三户最具代表性的商户。”
柳绿一怔:“姑娘的意思是……”
苏识没有回答,只是将一份名单轻轻放在案头,指尖点了点其中三个名字。
风未起,旗未展,但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无声酝酿。
第100章 她晒的不是花,是刀光(续)
京兆府衙前的石狮被晨露浸得发暗,铜环衔口犹带寒意。
三辆不起眼的马车缓缓停在阶下,车帘掀开,走下的并非达官显贵,而是三名布衣粗服的百姓——城南卖炭的王五、城北织坊张家老翁、西市米铺掌柜李守仁。
他们手中各捧一纸状书,由柳绿亲自引路,步入公堂。
京兆尹赵德昭端坐案后,面色微沉。
他早已接到上峰密令:此事“可听不可判,可记不可传”。
原以为不过是走个过场,让那苏识捞些虚名便罢。
可当王五颤巍巍跪地陈情,说起废除脚力银后终于能供小儿读书时,堂外竟传来窸窣人声。
一个、两个、十个……百姓不知从何处闻讯而来,围满了府衙外的长街。
“我认得他!就是东市那个卖炭郎!”
“我家布匹也挂了‘内政院认证’的牌子,官家采办优先选我们!”
“苏提举让我们商户自己记账,还教识字帖——这不是青天是什么?”
起初是窃窃私语,继而汇成浪潮。有人高喊:“我们要见苏提举!”
呼声如潮水拍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赵德昭脸色铁青,拍案喝止,却压不住民心沸腾。
他猛地起身,拂袖欲走,却被师爷一把拉住:“大人!百姓已堵住四门,若强行驱散,恐酿民变!”
他僵在原地,冷汗涔涔而下。
就在这时,一道黑影掠过屋脊,无声无息落在府衙后巷。
白砚立于檐角,手中纸鸢轻放,一只墨羽信鸽振翅冲入云霄——京兆府“万民请命”之事,将在半个时辰内,呈于勤政殿御案之前。
宫中,苏识正翻阅昨夜各地递来的细作密报。
她指尖忽顿,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异样的喧嚣。
片刻后,柳绿疾步而入,声音难掩激动:“姑娘,京兆府外……挤满了人!都在喊您的名字!白砚那边说,消息已经送进宫了。”
苏识没有抬头,只将手中朱笔轻轻搁下,凝视着窗外那一片灰蓝的天色。
她等的就是这一刻。
礼法要压她“妇人干政”,朝臣要斥她“蛊惑民意”,可她偏要让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堂而皇之地站在律法之外,立于天下之耳。
“他们用规矩困我,我就用人心破局。”她低语,唇边浮起一抹极淡却锋利的笑意,“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止在诏书上。”
当晚,监察使府邸烛火通明。
老监察使崔文谦独坐书房,手中紧攥一份泛黄卷宗——《内政院弊政汇总》,那是他多年搜集、准备在关键时刻一举扳倒苏识的利器。
可就在一个时辰前,他亲眼看见自家儿子在灯下抄写《民声十录》,边抄边叹:“原来我们一直骂的‘奸宦爪牙’,竟真的在为民请命……”
他颤抖着,将卷宗投入炉火。
火舌吞没最后一角残页时,他提笔写下《新政便民刍议》,主动建议将竞标制推广至州县采办,并附言:“制度清明,则民不欺;民信官,则国可安。”
次日清晨,这份奏书赫然出现在内阁案头。
苏识览毕,指尖轻点纸面,笑意渐深。
“连敌人都开始替我说话了。”她低声自语,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终见裂痕,“那么……下一步,该动一动那些自以为稳如泰山的人了。”
她抬眸,望向柳绿:“准备下一期《民心实录》。”
柳绿执笔待命。
苏识略一沉吟,缓缓道:“这一期,主题定为——‘女子掌事是否妨国’。”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窗棂上,似穿透重重宫墙,望向更深远的暗流。
片刻后,她又淡淡添了一句:“对了,收录一条口述吧。”
柳绿提笔。
“就说……”苏识的声音很轻,像风掠过檐铃,“听说三皇子最重孝道,每逢初一十五,必亲扫生母坟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