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红斗篷女人-《李言李语》

  三更天,风雪未歇。

  柳绿跪在门外时,膝盖已积了薄薄一层霜。

  她掌心紧攥那封密报,指节发青,仿佛攥着的不是纸,而是一块烧红的铁。

  门开一线,冷风灌入,她踉跄着扑进来,声音压得极低,却像刀片刮过耳膜:“夫人……出事了。”

  苏识正就着烛火翻阅《明理观日录》,闻言抬眸,眉梢微动。

  她没问什么事,只示意柳绿将密报送上来。

  烛芯“啪”地爆了个花。

  图样展开的瞬间,她的指尖顿住。

  倒悬之眼,嵌于钟面中央——线条歪斜、血迹斑斑,出自自残后的疯癫之手,却与道士x09供词末尾潦草勾画的那个符号,一模一样。

  “三人皆为杂役,曾奉命清理x09居所。”柳绿嗓音发颤,“昨夜同时梦魇,一人割舌,两人剜目。清醒后什么都不记得,只反复描画这个……这个东西。”

  苏识缓缓合上图样,搁在案角。

  殿内寂静如渊,唯有铜漏滴答,像是某种倒计时。

  她闭了闭眼。

  不是巧合。

  动漫角色有模板,可人心没有。

  她能算准华贵妃因傲娇必在争宠失利后反咬一口,能预判皇后病态执念会在情感受挫时爆发杀机——但她算不准,当一个被编织出来的“神迹”开始自我生长,会演化成什么模样。

  红斗篷女人,本是她用来瓦解旧信仰的工具。

  一道火中身影,一句“救世之言”,再借百姓口耳相传,便成了对抗守旧势力的精神旗帜。

  可如今,这面旗帜飘得太远,甚至开始吞噬执旗之人。

  形象一旦被信仰,就不再属于塑造者。

  她忽然笑了,笑得极轻,也极冷。

  “我教他们敬畏火焰,结果他们自己点起了火。”

  “夫人?”柳绿不解。

  “传令下去,《幼学歌谣集》暂停发放民间。原定本月推行的童谣诵读课,延后十日。”苏识提笔蘸墨,落纸如刃,“令,召编修局暗档司七人,即刻入府,不得声张。”

  “您要改童谣?”

  “不是改,是覆写。”她笔锋一顿,写下新句:“执灯引路者,照我夜行途。钟鸣十二,妄念自消。”

  柳绿瞳孔微缩。

  这已不止是教化,而是认知置换——用节奏、韵律与意象,悄然覆盖百姓心中那个模糊却炽烈的“红衣女子”。

  将不可控的狂热,导向一个温顺、明确、可被解释的启蒙者形象。

  就像病毒替换宿主基因,温柔而致命。

  “还要加一段仪式。”苏识冷冷道,“令各地学堂每月朔望举行‘净心礼’:焚香、叩首、齐诵新童谣三遍。记录声调起伏,呈报明理观备案。”

  柳绿心头一凛。

  这不是教育,是声纹采集,是借仪式之名,将每一句诵读都变成数据流,送入她的分析网络。

  “可……若有人抗拒呢?”

  “抗拒的人,往往最需要‘净化’。”苏识抬眼,目光如冰刃,“让影阁放出风声——梦见倒悬之眼者,乃心魔缠身,须至明理观登记,领取安神汤药三剂。逾期不报者,邻里连坐。”

  她要的不是镇压,而是主动归顺。

  让恐惧成为入口,让服从成为习惯。

  与此同时,禁军统领白砚站在一间破败道观的墙根下,手中捏着半张焦黑的手稿。

  “第七层梦已开,门将启。”

  字迹如虫爬,墨色混着灰烬,显然是从火中抢出的残页。

  他盯着它看了许久,忽然转身,一拳砸向墙缝——砖石崩裂,露出更深的暗格,空无一物。

  有人先他一步。

  他冷着脸回府,刚踏入内院,就听见幼子在房中背诵新编童谣。

  稚嫩的声音清脆如铃:

  “火中人影谁曾见?赤衣拂夜如云散……”

  念到一半,孩子突然停住,歪头似在倾听。

  “妈妈,”他喃喃道,“钟楼底下有人唱歌。”

  白砚浑身血液骤然凝固。

  他冲进去,抱起孩子反复询问,孩子却已恢复正常,茫然不知刚才说了什么。

  当夜,他亲自调换禁军轮值序列,将心腹布满宫城四角。

  更令人增设巡更铃——每响一次,必须两名士兵共同击锤,留档备查。

  若有单独鸣响,视为幻听或入侵,立即封锁区域。

  而最可怕的是,连孩子都开始听见了。

  三日后,苏识立于观星台最高处,俯瞰整座皇城。

  灯火如星,层层叠叠,尽在掌控之中。

  她手中握着一份新拟的《认知稳定条例》草案,其中赫然列出“梦解科”“声纹监”“仪式审计”三大机构,准备纳入明年官制改革。

  她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直到那一夜,萧玦踏雪而来,玄袍未解,立于御书房外。

  他并未召见群臣,也未宣召任何人。

  只命人传了一句话:“请协理国务夫人,即刻入见。”

  烛火摇曳,映着他半边冷峻侧脸。

  他坐在案后,指尖轻轻敲着一本刚刚呈上的《明理观异梦录》,语气平静得近乎诡异。

  “你说你要建新世界。”他抬眼,目光穿透烛影,落在她脸上,“可人心如野火,风一吹,就变了方向。”烛火在御书房内轻轻摇曳,映得萧玦的侧脸如刀削般冷峻。

  他没有动怒,也没有质问,只是静静坐在龙案之后,指尖轻叩着那本《明理观异梦录》,声音低沉却如寒潭投石——

  “你说你要建新世界。”

  他抬眸,目光穿透光影,直抵苏识眼底,“可人心如野火,风一吹,就变了方向。”

  苏识站在殿中,玄色宫装衬得她身形清瘦而挺拔。

  她未跪,也未退,只是缓缓垂下眼帘。

  这不是训斥,是警示;不是质疑她的手段,而是提醒她——有些东西,早已超出了解释与控制的边界。

  萧玦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幅泛黄地图,铺展于案上。

  墨线勾勒出旧钦天监的地基轮廓,地下三层结构清晰标注,每一处通道、每一道密室,皆以朱笔圈点,仿佛曾被反复推演。

  “我母妃死前说过,”他声音极轻,像是怕惊扰了尘封的记忆,“这座宫里有些东西……不是烧一道诏书就能除尽的。”

  苏识心头一震。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及生母。

  那个无声无息消失在冷宫深处的女人,那个连牌位都未曾入宗庙的卑微嫔御。

  传闻她疯癫而终,临死前喃喃不休,说什么“钟会走,眼会眨”。

  当时无人当真。如今听来,却像是一道被遗忘的谶语。

  她凝视着他眼底深藏的阴影,忽然明白:他不是在质疑她的权谋,而是在告诉她——你掌控了解释权,但未必掌控真相。

  那一夜,风雪渐歇,影阁灯火未熄。

  苏识独坐于高架之下,面前堆叠着自“红衣未死”事件以来归档的全部卷宗。

  这些曾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异识档案”,如今被她重新翻阅、比对、串联。

  疯话、梦呓、幻觉……她向来将它们视作情绪失控的产物,是认知战中最易操控的软肋。

  可当一页薄纸落入掌心时,她的呼吸骤然一滞。

  【三年前,春分夜,尚衣局宫女张氏投井。

  遗言录:我听见钟说话了。】

  字迹歪斜,墨色陈旧,归类为“精神失常者妄言”,几乎被埋没在千百份类似记录之中。

  苏识的手指微微发紧。

  钟?那一座钟?

  明理观顶层的青铜晷钟?

  还是废墟深处那座从未响过、却总在子夜传出回音的倒计时钟楼?

  她猛然合上卷宗,心跳如鼓。

  若这些“疯话”并非纯粹妄语,而是某些人无意间触碰到了不该知的东西呢?

  若那些梦境,并非由人心滋生,而是……从外界渗入?

  她站起身,走到铜镜前。

  镜中女子眉目冷静,可眼底已浮起一丝裂痕般的疑虑。

  规则仍是她的武器。

  但她开始怀疑——这一次,对手是否早已藏在规则内部?

  甚至,藏在她亲手编写的童谣韵脚之中?

  提笔落墨,她写下新令:

  “即日起,明理观增设‘梦境校勘科’,凡上报异梦者,须经三轮问答、一字不差方可录入。违者视为心魔侵扰,送净心堂调养。”

  命令发出后,她久久伫立窗前。

  皇城万籁俱寂,唯有远处某座未登记的角楼,传来一声极轻的、不属于巡更节奏的铃响。

  像谁,在梦里敲了一下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