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廊,吹得明理观檐角铜铃轻响。
苏识坐在灯下,指尖抚过一叠刚呈上来的习字纸。
纸上是孩童歪歪扭扭的笔迹,抄写的正是她半月前亲自修订的新版《安民谣》——“日出东山岗,鸡鸣三声亮。家家闭门户,小儿不哭娘。”原本只是为安抚民间因异象频发而滋生的恐慌情绪,借童谣之口植入心理锚点,以声音频率与韵律节奏重构集体认知秩序。
奏报说成效显着:百姓不再聚众议论怪事,街头巷尾重归安宁。
可柳绿今晨送来的汇总却让她脊背发凉。
“七成以上……都多画了一个小人。”
苏识低声念着,目光死死盯住其中一张纸。
那是个约莫五六岁孩子的字迹,最后一句本该结束于“小儿不哭娘”,可末尾空白处,却多出一个火柴人般的身影,站在一座塔形轮廓之上,右手高举一盏灯,左手紧紧捂住耳朵。
不是随意涂鸦。
她迅速翻看其余几十份来自不同州县的样本——河北、江南、岭南、蜀中……距离最远者相隔三千余里,抄写时间跨度近十日,书写者年龄、性别、识字水平各异,甚至连方言发音习惯都不尽相同。
可那幅图画,竟惊人地一致。
右手举灯,左手捂耳。姿态几乎复刻。
“这不是模仿。”苏识缓缓合上册子,嗓音冷得像冰,“这是共感。”
她猛地起身,步履沉稳却不带一丝迟疑,直奔太医院。
半个时辰后,太医院正跪在她面前,额头渗汗:“回夫人话,臣已查验三地进贡之药引、饮水、谷物,并派医官走访数十户人家,未见疫病征兆。小儿夜啼确有增多,然皆归因于春气躁动,心神不宁,故普遍服用安神汤调理……并无邪祟入体或蛊毒传染之象。”
“所以,”苏识盯着他,一字一顿,“他们脑子子没题题?”
“禀夫人,身体无恙。”
“那就不是病。”她转身望向窗外沉沉夜色,瞳孔微缩,“是污染。”
信息污染。
某种文化基因(模因)正在通过声音、节奏、仪式化的重复悄然复制,潜入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皮层,在意识边缘留下不可见的刻痕。
它不靠瘟疫传播,也不依附文字本身,而是藏在韵脚的共振频率里,藏在朗读时的气息起伏中,甚至可能就蛰伏于她亲手设计的那一段押韵规律之中。
她忽然想起前夜窗边那一声不属于巡更的铃响。
是谁,在敲钟?
“传令。”她转身,语速如刀裁帛,“即刻回收全国范围内所有印刷版童谣,焚毁封存。今后只准口授传习,由朝廷派遣女官进驻各地学堂,逐日记录每一句诵读的音调变化、停顿位置,以及——任何擅自增删的词句。”
“是!”影阁密使领命退下。
苏识静立良久,忽又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增设‘梦境校勘科’,凡上报异梦者,须经三轮问答、一字不差方可录入。违者视为心魔侵扰,送净心堂调养。”
命令刚发,柳绿匆匆入殿,脸色苍白:“白砚将军……递了调职折子。”
“什么?”苏识皱眉。
“自愿请离禁军中枢,赴西山大营戍边,即日起程。”
“为何?”
柳绿咬唇片刻,低声道:“他府上……出事了。夫人请了尼姑入宅驱邪,被巡防司截报。据说,公子近日每夜梦游,口中反复呢喃一句旧版童谣——‘钟没坏,它一直在数。’”
苏识心头一震。
旧版?她明明早已下令销毁!
“更可怕的是……昨夜,白将军亲见其子在书房用炭笔作画。画的是一座从未见过的巨钟,内部齿轮交错,层层嵌套,精密如机括。而旁边的小人……右手举灯,左手捂耳。”
空气仿佛凝固。
那个姿势,又一次出现了。
这一次,连权倾朝野的禁军统帅都沦陷了。
他的孩子,成了突破口。
苏识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线索:疯女人临终低语、宫女投井遗言、如今孩童集体添画……这些碎片像散落的齿轮,正被某种无形之力缓缓拼合。
有人在重建一座钟。
而这座钟,或许根本不是用来报时的。
是倒计时。
她睁开眼时,眸光已锐如寒刃:“查,所有参与最初童谣编撰的文官、刻印坊匠人、分发路线上的驿卒——一个都不能漏。另外,重启先帝年间所有关于‘钟楼’的起居注与内务档。”
“可是……那些档案属于皇室秘录,非帝王亲允不得开启。”
苏识冷笑:“那就让他允。”
她走向殿外,月光洒在青石阶上,映出一道孤长身影。
远处皇宫深处,某座废弃角楼依旧沉默矗立,轮廓隐没于雾中。
就在她抬脚那一刻——
一声极轻的铃响,再度划破寂静。
这次,她听得真切。
不是风动。
时钟,在梦里,又响了一下。夜风骤紧,华贵妃踏着细雨而来。
她一反往日盛气凌人的姿态,连肩头金线绣凤的披帛都被雨水洇湿了边角,贴在身上像垂死的羽翼。
守门宫女刚要通传,却被她抬手制止:“不必声张——我见的是‘协理国务夫人’,不是那掌事姑姑苏识。”
殿内烛火微晃,映出她苍白的脸色。
苏识正在批阅梦境校勘科初报,见她突然造访,眉心微蹙,却未动怒。
这些年,她们之间早已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表面针锋相对,实则彼此忌惮又暗中制衡。
华贵妃从不轻举妄动,更不会夤夜冒雨前来,除非——她真的怕了。
“你改了童谣。”华贵妃坐下时指尖轻颤,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醒什么沉睡之物,“可你知道先帝最后几年,在干什么吗?”
苏识搁下朱笔,眸光不动:“你说。”
“子时三刻,钟楼。”华贵妃盯着她,瞳孔深处似有火光跳动,“他不让任何人跟随,连贴身老太监也得退到百步之外。只带一个铜漏、一支笔、一本册子上去。有人说他在写遗诏……可我在冷宫陪侍过一位老宦官,临死前说——皇上不是在写,是在记。”
“记什么?”
“记钟说话。”她嗓音陡然发涩,“他说,那钟会开口,讲些没人听懂的话。有时是儿歌,有时是哭声,有时……是一句重复七遍的数数。”
苏识脊背一凉。
数数?
她脑中电光石火般闪过白砚幼子梦游呢喃的那句:“钟没坏,它一直在数。”
这不是巧合。
“你觉得,”她缓缓开口,“现在的孩子们画的那个举灯捂耳的小人……也是先帝看见的?”
华贵妃猛地抬头,眼底掠过一丝惊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年那些跟着先帝上过钟楼的人,后来全都疯了。有的跳井,有的自焚,还有的……把自己耳朵割了下来,说‘再也听不得了’。”
她说完,竟不由自主地抬手按住右耳,指节泛白。
这一刻,苏识第一次看清这位向来倨傲不可一世的贵妃心底深埋的恐惧。
那不是宫斗失败的惶恐,而是面对某种超越常理之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战栗。
权力、地位、宠眷,在这种恐惧面前,统统成了纸糊的盔甲。
她送走华贵妃时,雨势愈急。
一道惊雷劈开天幕,照亮远处那座荒废多年的角楼——形如钟塔。
同一时刻,紫宸殿密室之中,萧玦亲手推开第三重铁柜。
沉重铜锁崩开的瞬间,一股陈年尘灰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他取出一本以玄黑兽皮包裹的手札,封面上四个古篆字迹斑驳难辨,经他用袖口轻轻拂去浮尘后,方才显现:
《天监听闻录》
书页脆黄,墨迹暗红,像是干涸已久的血。
翻开第一页,赫然是百年前钦天监首席监正的亲笔:
“永昌三年春,始试‘律启心智’之术。取九音合脉,五调应魂,借童谣为引,冀以清浊之音唤醒万民灵觉。然至夏末,九名参与试验之童,一夜俱登观星楼,齐唱未知曲调,继而相拥泣血而亡。史称‘九童泣楼’。自此禁绝此术,相关典籍尽焚,唯余此录,藏于皇室秘阁,警后世勿复蹈覆辙。”
萧玦的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小字上,沉默良久,而后轻轻将书页翻转,推至对面空位前。
那里本无人坐,但他仿佛知道她一定会来。
窗外雷雨倾盆,闪电划破长空的一瞬,照亮了他眼底冷峻如刀的决意。
苏识恰在此时走入殿中,发梢带雨,神色凛然。
她看着那本摊开的手札,目光停在一段记录上——
“试验期间,民间童谣广传,词曰:‘月落西山岗,鸦鸣一声长。家家不开窗,小儿梦中央。’”
她的呼吸微微一顿。
这几句……和她修改前的旧版童谣,竟有六成相似。
而真正让她指尖发寒的是,记载中提到,那九名死去孩童的遗体旁,每一人都用手指在地面划出了同样的图案——
右手举灯,左手捂耳。
苏识坐在灯下,指尖抚过一叠刚呈上来的习字纸。
纸上是孩童歪歪扭扭的笔迹,抄写的正是她半月前亲自修订的新版《安民谣》——“日出东山岗,鸡鸣三声亮。家家闭门户,小儿不哭娘。”原本只是为安抚民间因异象频发而滋生的恐慌情绪,借童谣之口植入心理锚点,以声音频率与韵律节奏重构集体认知秩序。
奏报说成效显着:百姓不再聚众议论怪事,街头巷尾重归安宁。
可柳绿今晨送来的汇总却让她脊背发凉。
“七成以上……都多画了一个小人。”
苏识低声念着,目光死死盯住其中一张纸。
那是个约莫五六岁孩子的字迹,最后一句本该结束于“小儿不哭娘”,可末尾空白处,却多出一个火柴人般的身影,站在一座塔形轮廓之上,右手高举一盏灯,左手紧紧捂住耳朵。
不是随意涂鸦。
她迅速翻看其余几十份来自不同州县的样本——河北、江南、岭南、蜀中……距离最远者相隔三千余里,抄写时间跨度近十日,书写者年龄、性别、识字水平各异,甚至连方言发音习惯都不尽相同。
可那幅图画,竟惊人地一致。
右手举灯,左手捂耳。姿态几乎复刻。
“这不是模仿。”苏识缓缓合上册子,嗓音冷得像冰,“这是共感。”
她猛地起身,步履沉稳却不带一丝迟疑,直奔太医院。
半个时辰后,太医院正跪在她面前,额头渗汗:“回夫人话,臣已查验三地进贡之药引、饮水、谷物,并派医官走访数十户人家,未见疫病征兆。小儿夜啼确有增多,然皆归因于春气躁动,心神不宁,故普遍服用安神汤调理……并无邪祟入体或蛊毒传染之象。”
“所以,”苏识盯着他,一字一顿,“他们脑子子没题题?”
“禀夫人,身体无恙。”
“那就不是病。”她转身望向窗外沉沉夜色,瞳孔微缩,“是污染。”
信息污染。
某种文化基因(模因)正在通过声音、节奏、仪式化的重复悄然复制,潜入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皮层,在意识边缘留下不可见的刻痕。
它不靠瘟疫传播,也不依附文字本身,而是藏在韵脚的共振频率里,藏在朗读时的气息起伏中,甚至可能就蛰伏于她亲手设计的那一段押韵规律之中。
她忽然想起前夜窗边那一声不属于巡更的铃响。
是谁,在敲钟?
“传令。”她转身,语速如刀裁帛,“即刻回收全国范围内所有印刷版童谣,焚毁封存。今后只准口授传习,由朝廷派遣女官进驻各地学堂,逐日记录每一句诵读的音调变化、停顿位置,以及——任何擅自增删的词句。”
“是!”影阁密使领命退下。
苏识静立良久,忽又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增设‘梦境校勘科’,凡上报异梦者,须经三轮问答、一字不差方可录入。违者视为心魔侵扰,送净心堂调养。”
命令刚发,柳绿匆匆入殿,脸色苍白:“白砚将军……递了调职折子。”
“什么?”苏识皱眉。
“自愿请离禁军中枢,赴西山大营戍边,即日起程。”
“为何?”
柳绿咬唇片刻,低声道:“他府上……出事了。夫人请了尼姑入宅驱邪,被巡防司截报。据说,公子近日每夜梦游,口中反复呢喃一句旧版童谣——‘钟没坏,它一直在数。’”
苏识心头一震。
旧版?她明明早已下令销毁!
“更可怕的是……昨夜,白将军亲见其子在书房用炭笔作画。画的是一座从未见过的巨钟,内部齿轮交错,层层嵌套,精密如机括。而旁边的小人……右手举灯,左手捂耳。”
空气仿佛凝固。
那个姿势,又一次出现了。
这一次,连权倾朝野的禁军统帅都沦陷了。
他的孩子,成了突破口。
苏识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线索:疯女人临终低语、宫女投井遗言、如今孩童集体添画……这些碎片像散落的齿轮,正被某种无形之力缓缓拼合。
有人在重建一座钟。
而这座钟,或许根本不是用来报时的。
是倒计时。
她睁开眼时,眸光已锐如寒刃:“查,所有参与最初童谣编撰的文官、刻印坊匠人、分发路线上的驿卒——一个都不能漏。另外,重启先帝年间所有关于‘钟楼’的起居注与内务档。”
“可是……那些档案属于皇室秘录,非帝王亲允不得开启。”
苏识冷笑:“那就让他允。”
她走向殿外,月光洒在青石阶上,映出一道孤长身影。
远处皇宫深处,某座废弃角楼依旧沉默矗立,轮廓隐没于雾中。
就在她抬脚那一刻——
一声极轻的铃响,再度划破寂静。
这次,她听得真切。
不是风动。
时钟,在梦里,又响了一下。夜风骤紧,华贵妃踏着细雨而来。
她一反往日盛气凌人的姿态,连肩头金线绣凤的披帛都被雨水洇湿了边角,贴在身上像垂死的羽翼。
守门宫女刚要通传,却被她抬手制止:“不必声张——我见的是‘协理国务夫人’,不是那掌事姑姑苏识。”
殿内烛火微晃,映出她苍白的脸色。
苏识正在批阅梦境校勘科初报,见她突然造访,眉心微蹙,却未动怒。
这些年,她们之间早已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表面针锋相对,实则彼此忌惮又暗中制衡。
华贵妃从不轻举妄动,更不会夤夜冒雨前来,除非——她真的怕了。
“你改了童谣。”华贵妃坐下时指尖轻颤,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醒什么沉睡之物,“可你知道先帝最后几年,在干什么吗?”
苏识搁下朱笔,眸光不动:“你说。”
“子时三刻,钟楼。”华贵妃盯着她,瞳孔深处似有火光跳动,“他不让任何人跟随,连贴身老太监也得退到百步之外。只带一个铜漏、一支笔、一本册子上去。有人说他在写遗诏……可我在冷宫陪侍过一位老宦官,临死前说——皇上不是在写,是在记。”
“记什么?”
“记钟说话。”她嗓音陡然发涩,“他说,那钟会开口,讲些没人听懂的话。有时是儿歌,有时是哭声,有时……是一句重复七遍的数数。”
苏识脊背一凉。
数数?
她脑中电光石火般闪过白砚幼子梦游呢喃的那句:“钟没坏,它一直在数。”
这不是巧合。
“你觉得,”她缓缓开口,“现在的孩子们画的那个举灯捂耳的小人……也是先帝看见的?”
华贵妃猛地抬头,眼底掠过一丝惊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年那些跟着先帝上过钟楼的人,后来全都疯了。有的跳井,有的自焚,还有的……把自己耳朵割了下来,说‘再也听不得了’。”
她说完,竟不由自主地抬手按住右耳,指节泛白。
这一刻,苏识第一次看清这位向来倨傲不可一世的贵妃心底深埋的恐惧。
那不是宫斗失败的惶恐,而是面对某种超越常理之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战栗。
权力、地位、宠眷,在这种恐惧面前,统统成了纸糊的盔甲。
她送走华贵妃时,雨势愈急。
一道惊雷劈开天幕,照亮远处那座荒废多年的角楼——形如钟塔。
同一时刻,紫宸殿密室之中,萧玦亲手推开第三重铁柜。
沉重铜锁崩开的瞬间,一股陈年尘灰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他取出一本以玄黑兽皮包裹的手札,封面上四个古篆字迹斑驳难辨,经他用袖口轻轻拂去浮尘后,方才显现:
《天监听闻录》
书页脆黄,墨迹暗红,像是干涸已久的血。
翻开第一页,赫然是百年前钦天监首席监正的亲笔:
“永昌三年春,始试‘律启心智’之术。取九音合脉,五调应魂,借童谣为引,冀以清浊之音唤醒万民灵觉。然至夏末,九名参与试验之童,一夜俱登观星楼,齐唱未知曲调,继而相拥泣血而亡。史称‘九童泣楼’。自此禁绝此术,相关典籍尽焚,唯余此录,藏于皇室秘阁,警后世勿复蹈覆辙。”
萧玦的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小字上,沉默良久,而后轻轻将书页翻转,推至对面空位前。
那里本无人坐,但他仿佛知道她一定会来。
窗外雷雨倾盆,闪电划破长空的一瞬,照亮了他眼底冷峻如刀的决意。
苏识恰在此时走入殿中,发梢带雨,神色凛然。
她看着那本摊开的手札,目光停在一段记录上——
“试验期间,民间童谣广传,词曰:‘月落西山岗,鸦鸣一声长。家家不开窗,小儿梦中央。’”
她的呼吸微微一顿。
这几句……和她修改前的旧版童谣,竟有六成相似。
而真正让她指尖发寒的是,记载中提到,那九名死去孩童的遗体旁,每一人都用手指在地面划出了同样的图案——
右手举灯,左手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