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汛将至,南方三州急报如雪片般飞入京中。
堤坝裂缝、河床抬升、民工逃散,字字泣血。
户部连夜调拨三十万两修河银,圣旨加急下发,命三州知府即刻开工。
可半月过去,工程毫无动静,反有流民沿岸聚集,哭诉官府征地不补、强役不酬。
朝堂震怒。
影阁奉旨彻查,柳绿端坐主位,玄袍静垂,目光扫过一众探员。
众人屏息等候她点将,却见她指尖轻叩案几,最终落在最年轻的那道身影上——
“小荷,你去。”
满堂哗然。
有人暗自蹙眉,新晋高阶探员竟被委以如此要务?
何况是孤身赴险地?
小荷心头一震,抬眼望向师父,只见柳绿眸光深邃,只吐出一句:“别找最贪的那个,找最怕被遗忘的那个。”
话落,再无多言。
当夜,小荷整束行装,黑斗篷裹身,踏着月色离京。
她不知此话何意,却牢牢记下每一个字。
而城门外,白砚立于阴影之中,目送马车远去,冷风拂动他鬓边灰丝。
他未露面,只低声对身旁两名亲卫道:“跟紧些……我要亲眼看看,那纸上谈兵的‘识学’,能不能撕开这官场铁幕。”
三日后,小荷抵州城。
不入府衙,不接宴请,径直奔赴河工棚户区。
泥泞遍地,破席为墙,数百匠人蜷缩在漏雨的草棚里。
她缓步穿行其间,目光如筛,忽而停住——角落一处火堆旁,几名老匠正修补渔网,动作熟练,唯有一人始终低头,手指极稳,却从不言语。
那人年近六旬,衣衫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但指节粗大有力,腕间一道旧疤横贯筋络,像是常年握凿留下的印记。
小荷不动声色,在附近搭了简易帐篷,自称是户部派来核账的小吏。
夜里,她潜入废弃库房,翻出一堆虫蛀霉变的旧档残卷,借着油灯逐页细读。
蛛丝马迹渐渐浮现:二十年来,所有修河款项出入,皆经一名书吏之手——陈德全,州府文书房最低等录事,月薪不过三钱银,二十年未升一级。
更古怪的是,此人案头常年供着一张泛黄画像——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童子,眉眼清秀,背影站在河边放纸鸢。
小荷心头微动,忽然忆起《识鉴录·基层篇》中一段批注,出自苏识亲笔:
【长期边缘化者,若掌微权,易以“代偿式掌控”填补尊严空洞。
其行为特征为:过度记录、反复校验、刻意留存痕迹。
非为谋利,实为确认自身存在。】
她合上笔记,
次日清晨,小荷召陈德全协助整理残档。
她故意在一笔十万两巨款的去向上含糊其辞,留下明显漏洞。
老书吏起初沉默,午后却主动求见,双手捧上一本手抄流水册,条分缕析,连十年前某次桐油采购的脚夫姓名都列得清清楚楚。
“这笔银子,”他声音沙哑,“最后流入了采石场,签收人叫赵四,是知府公子的家奴。”
小荷不动声色,当众嘉奖,并提议提其为“河政顾问”,参与后续稽查。
陈老浑身颤抖,嘴唇翕动,终未言语,只深深叩首。
当晚,小荷悄然尾随。
月光洒在河滩上,老书吏独自跪在溃堤处,额头抵着湿泥,肩膀剧烈抽动,无声痛哭。
她缓步上前,蹲下身,声音极轻:“你不是贪钱的人……你是怕没人记得你做过的事,对吗?”
老人猛然一颤,缓缓抬头,浑浊泪水滚落脸颊。
“我儿子……五岁那年,掉进河里……没人救……我也不是什么工匠,只是个抄账的……可这些年,每一块砖、每一袋土,我都记下了……我想让他知道……爹做的事,有用……”
风过长河,呜咽如诉。
小荷静静听着,心口发沉。她终于明白了柳绿那句话的深意。
贪腐之人未必张扬,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那些拼命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人身上。
但她也知道——陈德全不是终点。
他的账本太干净,干净得不像一个被踩在泥里的小吏能写出的东西。
除非……有人需要这样一份“完美”的账本来掩护真正的罪行。
而那个敢用他人之名肆意妄为的人,一定笃定——这个卑微了一辈子的老书吏,绝不敢反抗。
夜雨敲窗,驿站油灯摇曳。
小荷指尖抚过那张泛黄草图,纸面粗糙却笔力沉稳,每一道曲线都像在诉说一段无人倾听的岁月。
陈德全的手绘图上,十年河势变迁清晰如刻——淤积、冲刷、改道,竟与户部存档的勘测记录分毫不差,甚至更早预判了今年春汛的险段。
她怔坐良久,指尖微颤。
原来他不是只会记账的人,他是整条江河的守夜人。
可这样一个人,却被踩进泥里二十年,连儿子溺亡时都无权发声。
而那个借他之名行贪腐之事的知府公子,竟嚣张到在账册夹页中留下一枚金丝绣线的香囊残片——那是贵妇裙裾才有的纹样,分明是炫耀,是蔑视,是对“蝼蚁”尊严的践踏。
小荷合上卷宗,眸光渐冷。
她没去抓知府公子,也没动真账本。
她只让随行女探乔装成南商眷属,在城中最热闹的酒楼“偶遇”其心腹幕僚。
三巡酒过,果见那人醉语狂言:“……十万两?不过借个死账房的名字罢了!他一个贱吏,敢吭一声?我家公子便是把他填了堤坝,他也只能谢恩!”
话音未落,藏于屏风后的探员已录下全供。
次日公堂,人证物供齐出,百姓挤满衙前长街。
知府公子当庭瘫跪,嘶吼着要攀咬更高之人,却被白砚亲派的禁军当场按首戴枷。
小荷立于台阶之上,玄衣如墨,声冷如霜:“你贪的是银子,毁的是命;你欺的是陈德全,辱的是千千万万默默做事却不被看见的人。”
人群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那一刻,她终于懂了师父柳绿为何不让她查“最贪”的人——因为真正的恶,往往藏在对“无用之人”的践踏里。
而苏识当年所创的“识学”,从来不是给人贴标签的工具,而是教会人:在数据背后,听见心跳的声音。
结案文书飞马送入京城时,天光初破云层。
柳绿在影阁偏殿接过密报,展开只阅三行,唇角忽轻扬。
她取火折子点燃信纸,任其化作灰蝶飘落铜盆。
窗外雨势渐歇,檐滴如钟。
“她当年也是这样,”她低语,目光似穿透重重宫墙,“在一堆数据里,听见了人的声音。”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驿站内,小荷正将最后一笔批注填入卷宗。
烛火映照下,她在报告末尾缓缓写下: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贪婪,而是我们假装看不见那些默默做事的人。”
笔尖顿住,余墨晕开。
忽有夜风撞窗,吹得案上纸页纷飞。
她俯身拾捡,却见一页夹纸悄然滑落——背面竟有陌生笔迹,潦草却急切:
【还我母志。】
字迹稚嫩,墨色新旧交错,像是被人颤抖着写下又匆忙藏匿。
小荷瞳孔骤缩,立即翻查来路卷宗,却发现这页纸根本不在原档之中。
是谁?何时混入?
她凝视窗外风雨交加的黑夜,手中纸片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
就在此时,快马蹄声破雨而来,影阁信使直抵驿站,递上一封朱漆封缄的密令。
小荷拆启,只见八字赫然入目:
“全权处置,勿问出处。”
落款无印,唯有柳绿亲笔添的一行小字,如针如谶:
“这一次,别听风,看人。”
堤坝裂缝、河床抬升、民工逃散,字字泣血。
户部连夜调拨三十万两修河银,圣旨加急下发,命三州知府即刻开工。
可半月过去,工程毫无动静,反有流民沿岸聚集,哭诉官府征地不补、强役不酬。
朝堂震怒。
影阁奉旨彻查,柳绿端坐主位,玄袍静垂,目光扫过一众探员。
众人屏息等候她点将,却见她指尖轻叩案几,最终落在最年轻的那道身影上——
“小荷,你去。”
满堂哗然。
有人暗自蹙眉,新晋高阶探员竟被委以如此要务?
何况是孤身赴险地?
小荷心头一震,抬眼望向师父,只见柳绿眸光深邃,只吐出一句:“别找最贪的那个,找最怕被遗忘的那个。”
话落,再无多言。
当夜,小荷整束行装,黑斗篷裹身,踏着月色离京。
她不知此话何意,却牢牢记下每一个字。
而城门外,白砚立于阴影之中,目送马车远去,冷风拂动他鬓边灰丝。
他未露面,只低声对身旁两名亲卫道:“跟紧些……我要亲眼看看,那纸上谈兵的‘识学’,能不能撕开这官场铁幕。”
三日后,小荷抵州城。
不入府衙,不接宴请,径直奔赴河工棚户区。
泥泞遍地,破席为墙,数百匠人蜷缩在漏雨的草棚里。
她缓步穿行其间,目光如筛,忽而停住——角落一处火堆旁,几名老匠正修补渔网,动作熟练,唯有一人始终低头,手指极稳,却从不言语。
那人年近六旬,衣衫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但指节粗大有力,腕间一道旧疤横贯筋络,像是常年握凿留下的印记。
小荷不动声色,在附近搭了简易帐篷,自称是户部派来核账的小吏。
夜里,她潜入废弃库房,翻出一堆虫蛀霉变的旧档残卷,借着油灯逐页细读。
蛛丝马迹渐渐浮现:二十年来,所有修河款项出入,皆经一名书吏之手——陈德全,州府文书房最低等录事,月薪不过三钱银,二十年未升一级。
更古怪的是,此人案头常年供着一张泛黄画像——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童子,眉眼清秀,背影站在河边放纸鸢。
小荷心头微动,忽然忆起《识鉴录·基层篇》中一段批注,出自苏识亲笔:
【长期边缘化者,若掌微权,易以“代偿式掌控”填补尊严空洞。
其行为特征为:过度记录、反复校验、刻意留存痕迹。
非为谋利,实为确认自身存在。】
她合上笔记,
次日清晨,小荷召陈德全协助整理残档。
她故意在一笔十万两巨款的去向上含糊其辞,留下明显漏洞。
老书吏起初沉默,午后却主动求见,双手捧上一本手抄流水册,条分缕析,连十年前某次桐油采购的脚夫姓名都列得清清楚楚。
“这笔银子,”他声音沙哑,“最后流入了采石场,签收人叫赵四,是知府公子的家奴。”
小荷不动声色,当众嘉奖,并提议提其为“河政顾问”,参与后续稽查。
陈老浑身颤抖,嘴唇翕动,终未言语,只深深叩首。
当晚,小荷悄然尾随。
月光洒在河滩上,老书吏独自跪在溃堤处,额头抵着湿泥,肩膀剧烈抽动,无声痛哭。
她缓步上前,蹲下身,声音极轻:“你不是贪钱的人……你是怕没人记得你做过的事,对吗?”
老人猛然一颤,缓缓抬头,浑浊泪水滚落脸颊。
“我儿子……五岁那年,掉进河里……没人救……我也不是什么工匠,只是个抄账的……可这些年,每一块砖、每一袋土,我都记下了……我想让他知道……爹做的事,有用……”
风过长河,呜咽如诉。
小荷静静听着,心口发沉。她终于明白了柳绿那句话的深意。
贪腐之人未必张扬,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那些拼命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人身上。
但她也知道——陈德全不是终点。
他的账本太干净,干净得不像一个被踩在泥里的小吏能写出的东西。
除非……有人需要这样一份“完美”的账本来掩护真正的罪行。
而那个敢用他人之名肆意妄为的人,一定笃定——这个卑微了一辈子的老书吏,绝不敢反抗。
夜雨敲窗,驿站油灯摇曳。
小荷指尖抚过那张泛黄草图,纸面粗糙却笔力沉稳,每一道曲线都像在诉说一段无人倾听的岁月。
陈德全的手绘图上,十年河势变迁清晰如刻——淤积、冲刷、改道,竟与户部存档的勘测记录分毫不差,甚至更早预判了今年春汛的险段。
她怔坐良久,指尖微颤。
原来他不是只会记账的人,他是整条江河的守夜人。
可这样一个人,却被踩进泥里二十年,连儿子溺亡时都无权发声。
而那个借他之名行贪腐之事的知府公子,竟嚣张到在账册夹页中留下一枚金丝绣线的香囊残片——那是贵妇裙裾才有的纹样,分明是炫耀,是蔑视,是对“蝼蚁”尊严的践踏。
小荷合上卷宗,眸光渐冷。
她没去抓知府公子,也没动真账本。
她只让随行女探乔装成南商眷属,在城中最热闹的酒楼“偶遇”其心腹幕僚。
三巡酒过,果见那人醉语狂言:“……十万两?不过借个死账房的名字罢了!他一个贱吏,敢吭一声?我家公子便是把他填了堤坝,他也只能谢恩!”
话音未落,藏于屏风后的探员已录下全供。
次日公堂,人证物供齐出,百姓挤满衙前长街。
知府公子当庭瘫跪,嘶吼着要攀咬更高之人,却被白砚亲派的禁军当场按首戴枷。
小荷立于台阶之上,玄衣如墨,声冷如霜:“你贪的是银子,毁的是命;你欺的是陈德全,辱的是千千万万默默做事却不被看见的人。”
人群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那一刻,她终于懂了师父柳绿为何不让她查“最贪”的人——因为真正的恶,往往藏在对“无用之人”的践踏里。
而苏识当年所创的“识学”,从来不是给人贴标签的工具,而是教会人:在数据背后,听见心跳的声音。
结案文书飞马送入京城时,天光初破云层。
柳绿在影阁偏殿接过密报,展开只阅三行,唇角忽轻扬。
她取火折子点燃信纸,任其化作灰蝶飘落铜盆。
窗外雨势渐歇,檐滴如钟。
“她当年也是这样,”她低语,目光似穿透重重宫墙,“在一堆数据里,听见了人的声音。”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驿站内,小荷正将最后一笔批注填入卷宗。
烛火映照下,她在报告末尾缓缓写下: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贪婪,而是我们假装看不见那些默默做事的人。”
笔尖顿住,余墨晕开。
忽有夜风撞窗,吹得案上纸页纷飞。
她俯身拾捡,却见一页夹纸悄然滑落——背面竟有陌生笔迹,潦草却急切:
【还我母志。】
字迹稚嫩,墨色新旧交错,像是被人颤抖着写下又匆忙藏匿。
小荷瞳孔骤缩,立即翻查来路卷宗,却发现这页纸根本不在原档之中。
是谁?何时混入?
她凝视窗外风雨交加的黑夜,手中纸片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
就在此时,快马蹄声破雨而来,影阁信使直抵驿站,递上一封朱漆封缄的密令。
小荷拆启,只见八字赫然入目:
“全权处置,勿问出处。”
落款无印,唯有柳绿亲笔添的一行小字,如针如谶:
“这一次,别听风,看人。”